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福建晋江安平鳌西《一经堂》 柯氏祖宇
福建晋江安平鳌西《一经堂》 柯氏祖宇
2019-08-16 15:57:49 来源:
编辑:jialuyao
点赞:0  点击:32  评论:0

晋江市安海镇古称“安平”,有深厚的历史人文沉淀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南宋绍兴元年﹝1131﹞,宋龙图阁学士柯述之三子: 柯元曾,慕安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泉州南港,其经济文化之繁华,而携子柯翰(字国材,号行二)徙居安海镇。因定居于镇“鳌头精舍”以西的新街一带,故称安平鳌西柯氏,简称“西柯”。然而为什么又称“柯厝坊”是有一些历史故事的:

一、南宋柯厝坊称《一经堂》佐证安海“二朱过化” 与“闽学开宗”历史:

安平柯氏唐末禧宗光启元年(885)有祖柯延熙,因避黄巢之乱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入闽,“初居永春桃园和平里”继而“世居泉州水沟巷”。由于当时八闽偏安,泉府柯氏人丁兴旺,衣冠绵延,盛于赵宋。有“父子五进土、祖孙十登科”之美誉而为晋江望族。

然而“国运、家运”之兴衰亦波及宗族的播迁,受北宋“靖康之耻”的影响,朝议大夫,龙图阁学士柯述之三子柯元曾,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携子柯国材迁居安平(今安海),柯国材当时十五岁,就读于安平“鳌头精舍”(今为“石井书院”),翌年(1132)朱松携幼子朱熹及家人到泉州府晋江县石井镇(今安海)监镇。朱松系“理学道南”第三代传人,朱松,选民之秀者,公余讲学于“鳌头精舍”。

传据绍兴四年(1134)春,朱松为五岁的朱熹在安平“鳌头精舍”启蒙。柯国材长朱熹十五岁,两人同为朱松门生而称学兄、学弟。是年秋朱松一家调试馆职离开安平;柯国材继续就读于“鳌头精舍”而学业有成,撰着《经解》,杏坛设帐,举“明经”(“明经”古代选士方式之一,视为“同进土出身”)。    绍兴间柯元曾、柯国材父子“筑海为田,名曰:柯西埭(今西埭)”。柯国材按西汉五子扬雄: “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通一经”之旨,取堂号为《一経堂》,而以耕读为传家之本。是时,南宋秦桧当权,柯国材“叹南渡不振,而忤和于野,逐无意仕途”,于绍兴中叶“避稳同安荘江”(今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后柯社),重操旧业“敎授弟子常百余”。

▲同安孔庙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首仕泉州府同安县主薄兼管学亊,翌年柯国材知遇朱熹,聘为同安县学之“直学”,协助朱熹讲学及管理学校。朱熹,柯国材两人相互敬幕,结为“匪同而和、肺府以倾、志同道合”的进道之友。朱熹赠柯国材楹联: “雨化生徒高土轩中掌敎泽,云浮富贵一经堂上觉清风”;《大同集》记载: “国材讲礼记,朱子申其说”,“反复辩论《仁体》、《忠恕》、《昜卦》、《春秋》”;《泉州古代敎育?南宋泉州的敎育》记载: “如: 主管同安县学的柯翰、唐梦斧,均是进士出身,在当时有很好的声誉,柯翰最为着名”。朱熹在同安“高士轩”与柯国村探究儒家“格物致知”、“问仁”等论理,对朱熹“儒家心态的复归”起有重大影响。

朱熹因公往返同安与泉州之间,安海为必经之地,朱熹在柯国材陪同下座访当年朱松旧执,“讲经论道”并讲学于安平“鳌头精舍”。根据清候补知府柯琮璜《奎光阁题名大略》记载: “安平柯氏以理学名儒柯国材自同安随朱熹讲学于石井书院(原名鳌头精舍)”。朱熹先后撰文:《举柯翰状》《讲礼序说》《一经堂记》《祭柯老丈文》,髙度赞誉柯国材深厚的理学造诣及“于经务必读”,“专以讲究经旨为务”,“孜孜不倦,白首不置”的治学精神;“为人孝谨诚懿,介然有以自守,守道恬退,不随俗流,弗荣于禄,弗媚于时”;“惟君之徳,刚毅近仁,望之可畏,仰之可亲”的懿行、操守、道德、风范。

▲同安孔庙

自此安平柯氏以朱熹题《一経堂》为荣,在明时重修的家谱《安平鳌西柯氏一经堂族谱?家规》中书: “安平仍二朱先生过化之地,家诗而人礼义。吾家自上世以来植徳行善,御家严而有法。冠、婚、丧、祭悉尊朱文公家礼”。以儒家伦理规范族人治家、处世、为官,为庻的行为准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佐证安海“二朱过化”与“闽学开宗”的历史。

二、安平鳌西柯氏南宋绍兴间“筑海垦田,柯西埭”:

依《安平鳌西柯氏一经堂族谱》记载及代有故老相传,“安平柯氏开基祖,宋理学名儒国材公,绍兴年间筑海为田,名曰‘柯西埭’(今西埭)”;经考明理学家蔡清《四库全书?虚斋集?卷三?安平柯氏族谱序》记载:“柯氏实安平大姓,而柯西埭之田至今尚有属柯氏者,则国材之为其远祖,理为近之”。说明蔡清在世之时安海西埭尙曰: “柯西埭”,安平柯氏南宋绍兴年间囲海垦田确有其亊,从而聊补《安海志》囲垦海埭时间及原来的“西埭”为“柯西埭”之不足。

三、安平鳌西柯氏四世祖“蔡十郎”维系“柯蔡同宗”:

众所周知“柯蔡同宗”始于商周,周太王古公亶父生有三子: 长子泰伯与次子仲雍衍传吴氏、柯氏;三子季历衍传蔡氏,这是《史记》记载的“柯蔡同宗”。但发生于宋、元时期安平柯氏四世祖“蔡十郎”,维系“柯蔡同宗”之亊,知道的人就较少,有必要重述。

▲台湾返族谱《安平鳌西柯氏一经堂族谱》

安平鳌西柯氏《一经堂》世系大略:

一世:翰公,字国材,宋理学名儒;

二世:长:缵宗(衍安海派),次:绍宗(衍同安派),三:继宗(派衍各邑);

三世:启学(生独女十娘,字谷瑛)、肇学(派往各邑),勉学(派往各邑);

四世:讳十娘,字谷瑛,招赘蔡元美(也称无美)承祀而称“蔡十郎”。十郎以五子分承柯蔡。长承柯;次承蔡;三承蔡;四承蔡;五承柯(派往广东、海南),其孙二十多人各分半数互换柯蔡;

五世:长房长承蔡,长房二承柯,名讳(失考),号十三致政公,生二子,长承蔡(略),次子承柯,讳天乞,妣江氏(墓在安海中学东墙外面)衍传“柯厝坊”派;二房生六子柯蔡各三(略);三房,器裔公生五子,长、次承蔡,三、四、五承柯(笔者为三房三派系);四房、五房(略)。这就是血浓于水的“柯蔡同宗”之间深刻维系。

四、晋江富户柯淑荣,迁居北京成贫民:

柯厝坊派八世祖: 讳淑荣,号谦裔。淑荣承先祖“耕且养”之意,依“但得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之旨,起号《存耕堂》。根据《四库全书?虚斋集?卷三?安平柯氏族谱序》及《福建通史?第四卷》记载: 明晋江八都安平里富户柯淑荣以赀雄一县,明洪武年间,因明朝“迁富户戎边”之策而被迫迁居北京。淑荣“勒助军銄百万(白银百万两),捐官‘承政大夫’(四品闲职)百万”;更堪者是高额的应酬及勒索,还有高昂的生活费用,将家产耗之殆尽,而沦为贫民。在京生活尚需故里以律令征收“丁富户役”接济。

五、柯实卿直言忤邑令,副主考袖里藏科卷:

柯实卿,字公仲,号肖海(1505一1557),妣洪氏。嘉靖十年(1531)辛卯科举人,连捷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进土。历仕南京户部、南京户部主事、户部副郎、南京主考、刑部郎中、池州知府、郧阳知府。相传柯实卿聪颖过人,文采额丰,性格耿直,增强好胜。嘉靖十年临近乡试时,因诗文争执、直言忤泉州邑令,(当时邑令为福建副主考),被软禁府衙,邑令升轿上福州前,吩咐差役要在乡试前三天方可解禁柯实卿。柯实卿解禁后眼看骑马也赶不上考期,急中生智跳入泉州港驶往福州货船,顺水顺风隔日安抵福州。屇时参加乡试,邑令欲毁柯实卿试卷,而藏于袖里被其他副主考发现,曰: “妙文归案,不可独享”,邑令不得不将试卷取出归档,柯实卿得以文章而登科成举人,来年连捷壬辰榜进士。

▲苏琰为柯实卿撰文的墓志铭

六、柯实卿自筑石城百丈,恶倭寇怀愤犯安平:

安平鳌西柯氏《一経堂》十世: 讳尔笵,号西岩,家贫如洗。西岩生三子,秀卿、实卿、奇卿;十一世: 长:秀卿经商成富户,次:实卿,号肖海,进士,为官额有政绩,升为南京主考、刑部郎中,廉洁勤政,执法不阿,不畏豪恶,为民伸张,敢忤权贵而贬调池州知府,池州有“雄恶徐正本,家富百万金,势通王侯”,渔食乡民,称霸州邑,实卿到任,正本行赂,“公收赂资于库,郡民知公廉洁,讼正本不法者千纸,公据政按罪”。正本“请托台、省贵戚,公愈执不从,正本出厚资,改调公别迁”,柯实卿又贬调郧阳知府;任职郧阳因拒中官索赂,得罪朝中权贵,柯实卿再次贬为知县,愤而致仕,归稳安平。

时安平商埠繁荣,三面临海又无城可守,倭寇时犯。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县卢仲佃急欲筑安平城防倭,碍巨室大族筑舍道旁,而格于群议。实卿急乡所急极力赞成,自筑百余丈为倡首而助卢侯城欲因以筑”。安平镇原无城可守,倭寇进犯非常方便,柯实卿自费筑城百余丈的举动,遭倭寇蓄意报复。在内奸带领下进犯安平,柯实卿闻讯一面派人骑马往泉州等地报官,一面发动周边民众,关闭“隘门”,男丁带“统枪”、“稼施”,上“枪楼”及屋顶;妇幼扎“火把”、烧“滚油”、“ 滚水 ”,进行有効的防卫。顿时火把通明,枪炮声震天,倭寇久攻不下,内奸带倭寇挖了柯氏祖坟泄愤,而倭寇闻官兵将至,放火焚烧新街周边民房数间,夹带柯氏祖上骨骸草草退兵。

(后来实卿三弟奇卿奋勇寻回祖先遗骨,以孝道及为人公允,热心地方事务,任职安平“祭酒”。)

七、柯实卿筑安平石城,民颂其功安平城隍:

古代乡镇不置行政机构,安平虽属泉府商贸、文化重镇尝曾派官兼职,既是兼管,但可时有时无而形同虚设。所以安平镇地方事务一般由乡绅提议,州县牵头,乡绅及五大姓推荐“董其亊者”进行。安平石城也是由晋江县令卢仲佃牵头,乡绅共董其事筑造。

柯实卿自费筑城百余丈后,安平石城的建筑已成事实,巨室、大族纷纷同意拆除所占城基。由于安平镇三面临水,城基原是滩涂,需以大量木桩为基础方能承载石城。伐木成为当务之急,安平镇内及郊区树木被伐空后,只好到较远的村庄伐木,因伐木发生纠纷,柯实卿死于非命;然而石材也是重要筑城材料,在柯实卿自筑百余丈时,无争议及容昜采集的石料大部份已被利用,但百余丈石城只占全城的十分之一,乡绅事急权宜之下,拆东洋桥筑安平城也是亊出无耐。按柯实卿既死于伐木争纷,而筑城先基础后城墙的进程,拆东桥筑城时柯实卿可能已死了。

但安平石城一千二十七丈,工程浩大,时间紧迫,集一镇之力其艰辛、劳作之巨可想而知;因工程涉及的,被拆迁者、被伐木者、被采石者、被出资者、被服繁重伇工者,如此是是非非,怨怨恕恕,纷纷扰扰。作为“董其亊”者之一,的柯实卿虽因筑城死于非命,身后仍遭受诸多非议。

但公道自在人心,当时安平名士苏琰为鸣不平而有记: “……邑侯卢公欲筑城,柯愿成百丈,卢令始破颜一笑,令公所自认。……公之精神不冺矣。尔者十余年间有见公为镇城隍者,凡镇人事无钜细,官不及知,明不能摄者,焚香顿首,望我柯公率如响答,今日香火喧阗,子不语神是耶非耶”。

然柯实卿死后尊为城隍仍无稽之谈,只是一种无奈的精神寄托,但叹卢侯与柯实卿同为筑城而系一方安危,卢侯建庙承祀,而实卿寸功无表的发泄吧!难怪《安平志》会如此记载:

一则:“后之往来者,冒风雨之阻,多归怨于柯公,厥后,石城完就,而安平之众,无有颂柯公之德者。鸣呼!桥城二便,不知孰是孰非,惜哉!”;

二则:“嘉靖间,卢公欲城之,而巨室大族,有筑舍道旁之说,公极力赞成,自造一百丈以为倡首,而城因以筑,后以任亊自膺奇祸,论公当与卢公熊公并祀不朽,方见公论。”;

三则:“实卿因吿归,安平屡遭寇。邑令卢仲佃欲筑城,格于群议,实卿竭力赞成,其功不可没云”。

权将以上述说为柯实卿说句公允之话吧!

八、蓝提督为建新街拆进士坊,柯氏祖厝遂称“柯厝坊”:

“坊”与“厝”是两种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安平鳌西柯氏有祖宅一座,祖厝门囗有旌表柯实卿豋科的进士坊碑一座。但柯氏为什么“祖厝”与“碑坊”合二为一称“柯厝坊”呢?得从蓝提督拆进士坊说起:

清初禁海迁界,安平(清朝更名安海)遭清廷焚为荒埔废野。康熙二十三年(1684)复界后提督施秉主持废镇重建,额有政绩,安海废镇得以重建复苏,但施秉也成为拥有800余间店铺及数座豪华巨宅的房地产商。复界后安平西柯族人热土难舍,在原址重建祖宅(现柯厝坊)。

康熙三十二年(1693)施秉调任台湾凰山军门提督,由提督蓝理接任。蓝理羡慕施秉兴建废市成富翁,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在安平桥边搭盖店面百余间,因经营効果不佳,又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强行拆除新街一带方位坐标建筑物: “柯实卿进土坊”,强行占地搭建新街店铺650余座(范囲西宫,上帝宫,新街至石井书院),然后拆除安平桥从“望髙楼”至“水心亭”一带桥板,另筑土路从“望髙楼”接“山陡门”至“西宫”。蓝理占地建新街,造成极大民怨纷纷讼诉要求赎回祖业,但方位坐标巳被蓝理拆除,相传民众将西柯,柯氏祖厝称: “柯厝坊”作为方位坐标进行讼诉;柯氏族人也为纪念柯实卿而乐意将祖宅称为“柯厝坊”。安平西柯,柯氏祖厝自此称为“柯厝坊”至今。

由于群情激扬讼诉,引发官场斗争(断桥、建新街损害旧街利益),康熙五十年(1711)蓝理罢官,溢产入库,雍正二年(1724),清廷拍卖蓝理溢产(店铺、房屋、埭田),准许原业主凭“大牌”(旧契),以较低价格赎回原来房产及埭田。

再说句题外话: 在安海废镇重建上,施秉及蓝理二次大型建市举动,对复苏泉南经贸及安海废镇重建,继而发展成为福建三大名镇,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九、有千年西安、型厝,没百年“柯老爹:

“有千年西安、型厝,没百年柯老爹”,是清咸丰年间以军功联升四级的候补知府柯琮璜说的。“老爹”是闽南语“官老爷”的意思,整句话寓意:人的寿命不超过百年,为官更不能仗势凌人,和睦邻里关系才是千百年不変的真谛,用现代语就是要“和谐社会”吗!

柯琮璜,号竹山,安海西柯人。清道光元年(1821)寄藉台湾考取辛卯科举人,历任大桃教谕、南安县敎谕、泉州府敎授、候补知府(钦加五品,升以知府用)。撰修《诒经堂重修安平志》、《奎光阁题名大略》等及地方文史十余编。

咸丰三年(1853)四月“会徒”攻占安海为巢,八月,“会徒”聚众进攻泉州南门(相传柯琮璜带生徒协助守城),“会徒”不克败走。四方援兵到达,但在会剿时遇伏,被刦“兴泉永道”关防,接巡抚令,柯琮璜领兵追回钖藩关防一颗。巡抚又令柯琮璜带兵驻防“安海分县”,督办团练协防“会徒”。亊后论功,“柯琮璜连升四级,钦加五品职衔升以知府用”。琮璜一介书生能立军功犹如神助,认为是龙山寺佛祖庇佑及祖宗显灵,立当题匾“镇国佛”于龙山寺天王殿。

安平鳌西柯氏有五世祖妣:江氏祖妈坟墓在西安山坡(今安海中学东墙外),常年清明扫墓常有顽童坐于坟头,族人要百般利诱顽童离开,扫墓后还要分发“菓合”方能祭扫。咸丰四年清明节,为光宗耀祖及感恩先祖,柯琮璜以知府“行状排场”回乡祭扫。在祭扫江氏妈坟墓时,因感与知府同时扫墓很是光彩,这次参加的族人比常年多。当柯琮璜在西安山坡下轿时,发现十余名喂牛、拾草的孩子坐于墓上。族人靠势准备扭赶顽童,柯琮璜急忙阻止,即派差役呼唤西安族长(也是团练头目)到场维持,西安族长赶到后立即疏散孩童。对于孩童的冒犯柯琮璜对西安族长未加指责尚以礼相送。事后西安族长左思右虑直感不妥,傍晚时分将滋亊孩童用“草索”绑至新街,以示“负荆”,见状柯琮璜急忙亲自为孩童松绑并拿糖果、饼干分给孩子。请西安族长进厔泡茶,说: 区区小事何必如此认真,今后仰仗你的地方还很多,两姓族人要和睦相处。

在场族人事后对柯琮璜的作为感到不解。说: 柯老爹啊你今天那这么软。柯琮璜说:你们不懂得“有千年的西安、型厝,没百年的柯老爹”我现在随便找个借口就可处置他们,但我一但官场失势,你们怎么办。邻里关系要以和为贵,要和睦相处方为长远之计。

宋理学名儒柯国材传略

柯国材:(1116—1176)讳翰,字国材,泉州府人,宋理学名儒。政和六年(1116)丙申五月初五日,出生于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绍兴元年(1131),随父柯元曾徙居安海,就读“鳌头精舍”(石井书院前身)。翌年朱松监镇安海,公余讲学于“鳌头精舍”。绍兴间柯国材与父柯元曾“筑海为田,曰柯西埭”①。

柯国材在安海浓厚儒学底蕴的薰陶下,聆听朱松讲学,较早接受二程的理学思想。其学业有成后,撰着:《经解②》,举明经。杏坛设帐,兼营埭田,一生业儒,耕读传家。

柯国材“感宋室南渡不振,秦桧当权”,遂于绍兴二十年间(1150年左右),避隐同安庄江,重操旧业,授课生徒常百余③。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主薄同安兼管学事。翌年柯国材知遇朱熹,聘为同安县学,直学④,协助朱熹管理教务及讲学授徒。课堂上“国材讲《礼记》,朱子申其说”,课余“反复辨论《仁体》、《忠恕》、《易卦》、《春秋》⑤,在朱熹与同安县学同仁的精心施教下,同安县学“弦诵洋洋,德义振声”,使同安学风为之一振。

朱熹“初仕同安,正是理学思想的发轫期”,他与柯国材、徐元聘等人结为“匪同而和、肺腑以倾”的进道之友⑥。将儒家经旨“格物”说,作为两人的探研主要命题;绍兴二十六年(1156),朱熹同安离任前,为柯国材撰《一经堂记》,再次突出“格物致知”理学核心理论;朱熹离任后两人书信往来“非复一再”酝酿“格物”说;淳熙三年(1176)丙申十一月十五日柯国材病逝于同安,祀同安、安海“乡贤祠”;朱熹“以文哭之⑦”重提《一经堂记》。表明《一经堂记》之“格物致知”命题,“是朱熹与柯国材及诸同仁,长期思想互动产生的,它是朱熹集注《大学》作‘格物补传’的文化源头”。“综观朱子的理学思想发展脉络,其为柯国材撰《一经堂记》之‘格物’说,具有里程碑之意义⑧”。

朱熹先后撰文:《一经堂记》、《举柯翰状》、《讲礼记序说》、《祭柯国材文》、《书》⑨。对柯国材的儒学造诣、治学精神、教育才华、懿行操守、道徳风范等,给予高度评价。

南宋乾道二年至三年柯国材应邀,参加朱熹《孟子集解》修编⑩。撰着:《经解》、《书经》、《泰誓》、《洪范》、《易卦次叙》、《否泰易经十八卦》?等。

宋理学名儒柯国材以古代君子儒,渊博的儒学造诣“契合考亭”,兴学、崇敎;他“与朱熹广泛探讨《周易》、《春秋》、《尚书》、《礼记》,对朱熹之‘格物致知’、‘仁体’、‘忠恕’等理学重要命题的阐发做出贡献?”,谌称一代宗师,理学名儒。

注1、参见《安平鳌西柯氏一经堂族谱》:“四世:国材公,公安平开基祖。讳翰,字国材。元曾公长子,宋‘理学名儒’。配儒人允氏。绍兴初徙居安平,肄业石井书院(前身鳌头精舍);绍兴间筑海为田,名曰:柯西埭。后徙居同安荘江,卒祀学宫。公三子,长缵宗:留居安平,次绍宗:留居荘江,三继宗:分派各邑”;参见《安海志?安海源流考》7页:“至于人文之盛,宋发科始于高镔,名宦如高惠连之殉宋难,直臣如安全藏之辅中宗,理学如柯国材之序易卦,此唐宋之最着也。”;参见《安海志?学校》49页:“石井书院在府城西南安平镇、旧名鳌头精舍。宋绍兴初,史部郎朱松曾为镇官,公余进民之秀者,迪以义理之学”;中共厦门市同安区委宣传部编《朱熹首仕同安?朱熹访求名儒柯翰》作者:颜立水。73页:“柯述之孙柯翰字国材(1116-1176)原居泉州水沟巷,绍兴元年(1131)随父亲柯元曾徙居安海,就读于“鳌头精舍”(后为石井书院)。翌年朱熹父亲任石井镇(安海)镇监并在书院讲学。柯国材长朱熹14岁,同在书院读书,因而又称学兄学弟”。

注2、参见清孙尔准《福建通志?卷七十三?经籍》:“《经解》柯翰撰。柯翰,柯述孙”。

注3、参见《朱熹集?卷七十七?记?一经堂记》4017--4018页:“绍兴二十三年秋七月,予来同安。明年,乃得柯君而与之游相乐也。时君以避地邑居,教授常百余人。……”。

注4、参见《朱熹集?卷二十?申请?举柯翰状》801页:“照对县学见缺直学一员,窃见进士柯翰守道恬退,不随流俗,专以讲究经旨为务,行年五十,孜孜不倦。置之学校,必能率励生徒,与於义理之学,少变奔竟薄恶之风。欲乞备申使府,差补施行”。

注5、《大同集》载:“国材讲《礼记》,朱子申其说,反复辨论《仁体》、《忠恕》、《易卦》、《春秋》”;齐鲁书社《泉州古代教育》作者:陈笃彬、苏黎明。66--67页:“如主管同安县学的柯翰、唐梦斧,均是进士出身,在当时有很好的声誉。柯翰最为着名,…学问渊博…。朱熹作《一经堂记》。柯翰死后,朱熹撰悼文:对他的治学精神和为人给予很高的评价”。

注6、参见《朱熹集?卷七十七?记?一经堂记》4017--4018页:“属予治学事,因得引君以自助。……至他事,亦多赖以济焉”;束景南教授《朱子大传?儒家心态的迷失与复归》116--155页:“他同同安老儒柯翰、俆元聘等人结为进道之友。”

注7、参见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四十一?宋列传二?柯翰》:“柯翰,字国材。守道恬退,笃于正学,邑居教授常百余人。朱子为同安主簿,属治学事,引翰自助。翰内行峻洁,众严惮之,久皆化服。国材讲《礼记》,朱子申其说,又与反复辨论,仁体、忠恕、易卦、春秋,详见《朱子文集》。国材茸庐以居,取扬子所记‘三年通一经’者以名其堂,文公为作《一经堂记》。及其殁也,朱子以文哭之,有曰:‘探讨之勤,白首不置,弗索于禄,弗媚于时。’又曰:‘唯君之德,刚毅近仁,望之可畏,即之可亲。’可想见其人矣”。

注8、参见《宋理学名儒柯国材学术研讨会专辑》林振礼教授《卷首语》:“……这关系到朱子理学的发展方向,亦即何以要如《一经堂记》之‘用力于外’、‘格物致知’的重大问题。数年后,朱熹《答柯国材?二》云:‘至于观书,全不复记,以此兀兀,于致知格物之地,全无所发明。思见吾国材精笃之论而不可得,临书怳然也’。1177年,朱熹《祭柯国材文》重提《一经堂记》:‘致君序室,以表后生’。由此可见,《一经堂记》之作历经‘非复一再’酝酿,是朱熹在与柯国材诸人长期思想互动中产生的,它是朱熹集注《大学》作‘格物补传’的文化源头。综观朱子理学‘开一新传统’(牟宗三语)的思想发展脉络,其为柯国材作《一经堂记》之‘格物’说,具有里程碑之意义”。

注9、《一经堂记》、《举柯翰状》、《讲礼序说》、《祭柯国材文》、《书》:分别参见四川教育出版社《朱熹集》记:P、4017--4018;申请:P、801;什着:P、3892;祭文:P、4469--4470;书:<答柯国材>等:P、1757--1762、1768、1788、1781、1790、1983--1984、2197、3002、5657--5658等。

注10、参见束景南教授《朱子大传?寒泉春述,砥砺理学之剑》315页:“在乾道二年和三年中,他对《孟子集解》作了全面修改,张栻、何镐、魏拟、柯翰、范念德、林用中、许升、陈齐仲、俆元聘一起同他商订讨论,朱熹集思广益,选采众人之说入书,所以他戏称《孟子集解》是古今集验方”。其“柯翰” 即柯国材。

注11、《否泰易经十八卦》参见清柯琮璜《奎光阁题名匾大略?序言》记载:“柯国材撰《否泰易经十八卦》”;《经解》参见本文,注2、;《书经》、《泰誓》、《洪范》、《易卦次叙》参见朱熹《答柯国材》书信。

注12、参见《宋理学名儒柯国材学术研讨会专辑》郑晨寅教授《理学名儒柯翰简论》13页:“内容提要:柯翰为朱熹学友,朱熹对柯翰的为人、学术有较高的评价,并引以为同道。初仕同安,正是朱熹理学思想的发轫期,柯翰积极参与了朱熹的思想建构,此后双方信件往还、反复辩论。柯翰对儒家经学颇有研究,与朱熹广泛探讨《周易》、《春秋》、《尚书》及《礼记》,并对朱熹之于格物致知、仁体、忠恕等理学重要问题的阐发做出贡献”。


评论
全部评论

0.1286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