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冠英包氏源流考
冠英包氏源流考
2017-02-16 15:01:46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161  评论:

孝肃包公二十九世孙和瑶

二零零三年古稀有三撰于贵阳 

水有源,木有本,氏族皆有源。包氏宗族和其它氏族一样,历史悠久,光明磊落,在神州大地可谓树大根深,赫然立于中华民族之林。根据史料记载,包氏源流有两支,一支出于姜姓,是神农之后;一支出于熊氏,是申包胥之裔。世卿公撰《源流序》说:“吾也,寻宗溯源,申包胥实万世不易之祖。” 冠英包氏宗祠的盈联说:“溯远祖渊源自申胥及龙图复楚匡宋世笃忠贞功同日月天地;考近宗伊始乃嘉宪与万嗣由川入黔历经险阻绩在戎马干戈”阐明了冠英包氏是申包胥及孝肃包公之后裔。文光公写的《包氏源流序》说:“圣主贤臣,无非我祖我宗之继继承承以迄于今也。吾族四川重庆府巴县鸳鸯桥后伺坡人氏。所恨年久代远,以上世系无稽”。三修族谱主编和麟兄曾书“尚望吾族人及后之英俊,有以正之。倘得天假以缘,重至巴蜀,漫游合肥,登上党祠堂,瞻孝肃遗容,当再考证釐订,以期完密,是则区区之意也”。

一九九六年四修族谱时,族众对理顺源流世系的愿望更加强烈,嗣孙道:“没能理顺源流世系,对我族是一大遗憾”。身为包氏嗣孙,理应尽力。于是先后四次自费赴川寻宗溯源。查阅地方志;走访重庆、邻水等地四支包氏宗支及当地资深人士,终辗转寻至已更名的后伺坡,得知嘉宪公于当地居住的详情。一九九九年参加纪念包拯诞辰千周年盛会,受包公后裔联谊会委托撰写《拯祖后裔统一字派对应辈份论证报告》,从而与各地三十多个宗支取得联系,恭读了二十多部包氏族谱,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基本理顺了包氏的源流,并得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认同。现将考查结果略述如下:

陈云给黄帝陵题词说:“炎黄子孙,勿忘始祖”。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包氏宗族的始祖。据《史记》所志:黄帝系有熊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六子名季连。季连之曾孙承熊氏,名鬻熊。《姓氏寻源》说:“鬻熊系周文王之师,其子事文王早卒。曾孙熊绎受周成王封为荆子,享受子男之田。由绎而下,凡为君者,皆以熊名连之而氏熊,是黄帝有熊之后也。熊绎十二世孙名熊眴,亦名蚡冒,殁时长子被弑,君位被篡,次子避难于申,更名申繻。申繻八世孙名申包胥,亦名勃苏,因系蚡冒之裔,故又名蚡冒勃苏。《史记》卷四十详细记述黄帝至蚡冒的世系不紊,胥祖是黄帝的三十三世孙。

据《列国志》载,包胥祖原名申包胥,是楚国大臣,和伍子胥是八拜交友。公元前506年,子胥率吴兵伐楚破楚郢都。楚昭王流亡于随国,胥祖避于夷陵石鼻山。胥祖书劝子胥退兵无效而赴秦乞师,哭秦廷七昼夜。秦君受感而赋无衣之诗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与子同仇”。出兵救楚,楚得以复。楚昭王念其功高,封胥祖为右尹,胥祖虑官高必险而不受。昭王令其就任,胥祖不得已而去申更包,带妻携子逃居会稽,嗣后以包为姓。昭王使人在胥祖门上书“忠臣之门”四个大字。

《中国姓氏大全》、《氏族大全》、《水经》等有关章节说:“包氏系楚国大臣申包胥之后裔,以父名为氏,子孙徙居上党,皆以包为姓”。宋朝郑樵所著《通志.民族(三)》说:“包氏出自申氏,楚大夫申包胥之后,以字为氏……宋朝包拯为枢密副使,庐州人,系申包胥之后裔。”按史书和各地包氏支谱的记述,包拯公是胥祖的四十四世孙,是黄帝的七十六世孙。

包拯公(族名包文政,字希仁)生于九九九年二月二十五日午时。一零二七年举进士甲科,敬孝不仕。三十九岁起登仕途,历任知县,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枢密直学士,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为官二十余载,清正廉洁不贪财贿,明断曲直昭雪冤狱,铁面无私不徇人情,立朝刚毅不畏权贵。生时已有民谚赞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历代人称“包青天”。

包公诞辰至今已有千年,嗣孙绵延海内外。据各地宗谱所叙,拯公四世就开始分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裔孙的繁衍,迁徙更加频繁。多数属于仕宦就任或戎马远征,有的属于移民,有的属于技艺云游或天灾人祸远遁等,在异地落业繁衍,成为当地始祖。

史料记载,拯公八世孙包元吉由合肥迁杭州,其后裔分居江淅一带,元吉公之七世孙包什一(字绍尧)于洪武十六(1381)年以云骑忠武校尉军职随明将沐英从江苏远征云南,一三八三年奉命世袭千户镇守宣威关,落业下堡街。

据《贵州古代史》第八章第二节和宣威族谱记载,明崇祯二年,土司谋逆,兵荒马乱,又遇天灾。人魃并袭。什一公之五世孙包良佐(字嘉宪)举家外遁。因长媳体弱、孙幼,行走艰难,长子万理携眷歇于白果树(今贵州盘县白果镇)。经考万嗣公随父北行徙至重庆府巴县鸳鸯桥后伺坡(即今重庆市巴南区跳石镇硐口村后伺坡)垦荒种植,因土薄地瘦,收成不佳,万嗣公弃农从戎。明军为阻拦张献忠、孙可望义军与贵州水西土司势力汇合。一六四一年嗣公随军入黔。奉命镇守清平镇北门外之洛仲塘要隘。嗣公仁义施政,民众归心,属地太平,民间遂以“太平”二字刻于石崖,至今可见。一六四四年嗣公解甲归田,于冠英响水硐建宅定居,人称包家院。宪公因丧偶悲怆,于一六五二年只身来黔探子,不幸溘世于黄平之老木哨,卜葬于重安江之马郎峰。一九七四年迁葬于冠英大坪之小茶园。是为冠英包氏一世祖。后嗣迁居木佬寨发族建祠。后人称包家大寨。


上一篇 : 包拯与焦籽粉
下一篇 : 蒙古族包氏
评论
全部评论

0.0849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