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雄关古邑之京襄城览胜
雄关古邑之京襄城览胜
2016-12-21 23:49:15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1  点击:91  评论:

京襄城位于荥阳市东南10公里的京襄城村,是一座历史古城。公元前772年,郑桓公“寄孥”于此,后二年,郑武公以此为都城,建立了东方郑国,时拥有虢、郐等十邑之地,是为“武公之略。”《读史方舆纪要》中载:“京城在荥阳县东南三十里,春秋郑邑。”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封大叔段于京城,周襄公十六年(前636),周有“叔带之乱”,襄王出避,郑文公迎王居此城,后亦名襄城,清朝时合京、襄 二字称为“京襄城”。

现在京襄城内已没有华丽的殿宇楼阁,宫庭庙院,但那里仍保留下来不少有关祖先活动的遗址和传说。原来的京襄城,南北长177米,东西宽1425米,涉及范围有:王寨、城角、京襄城、朱洞、红沟、南张寨等村。当日的古城墙大都被毁,现存的城墙遗址,是西城墙北段和东城墙南段两部分。北段城墙遗址长约150余米,高约15米,自南向北伟岸横列,远望状如雄师,形似骆驼;近观,罕见的薄层夯土层约十公分左右,层层迭加,恰似古代武士的紧固铁甲:可见当年筑城之坚实功夫。现城墙裸露出地面的部分,虽经历了沧桑风雨的剥蚀,但墙体结构依然坚实而凝重,上面杂木丛生,枝柯相交,既保护着城墙免受风霜雨雪的洗劫,又见证着二千多年的历史风云.给人以苍古幽幽之感。

 

沿“日”字型古城的横城墙东行,一条与城墙呈垂直型的荒沟呈现在眼前,此沟名为“阴司涧”。沟底时宽时窄,宽处有50余米,窄处仅能容下一头牛,沟西头尽处往南拐,相传便是当年郑庄公与母亲武姜“掘地黄泉相见”之处(亦称黄泉见母),这个故事在《左传》中有详细的记载。现村中“洪佛寺”内,有大清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五日立下的古碑,碑文中有“名阴司涧古今相传有来历,不及黄泉无相见,郑伯克段即此地”。阴司涧沟沿一旁是“焦花女哭麦”的麦田,人们是这样传说的:  “荥阳古迹属京襄,有段故事美名扬,焦花女哭麦传千古,‘二十四孝’有一桩。”说的是古时京襄城内有一名叫焦花的女子,未婚夫戍边,未婚夫的母亲因家里生活贫困,加之孤身一人思念儿子,哭瞎了双眼。美丽的焦花女闻知后,毅然来到未婚夫家里,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可是,当时地里的麦子还未出土,未婚夫家中已断了口粮,此情此景,让美丽的焦花女抱着婆母娘痛哭起来。此举,也许是感动了上帝,头更哭得麦子出了土,二更哭得麦叶长,三更哭得麦子出了穗,四更哭得进磨房,五更哭得做成饭,双手捧给了婆母娘。传说的故事虽然显得离奇,但由于焦花女的哭,这片麦田确实年年早熟,成了人们心中的一个美好的传说。

走进京襄城村,举目可见的是古圹砖,多而精美,大多呈长方型,空心结构,外表花纹图案典雅别致。图案中有古金钱、树木花草、禽兽鱼虫等,莫不栩栩如生。站在村中街巷浏览,使人感到处处都像是亘古的壁画。村中一位古收藏家张明鉴先生,他家收藏的这些汉砖古物,多达千余种,并自办了一个“京襄城博古斋”,可见京襄城村有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啊!

据村中老人讲,村中原建有郑桓公庙,建筑十分宏伟壮观,可惜被毁于“文革”之中。现存有长2.15米、宽0.90米的“郑桓公庙石祭案”,安放在明嘉靖七年兴建的“洪佛寺”殿内。村中古磨、古瓦罐、古陶片、古大板瓦、古币等更是随处可见,无论身置何处,都让人感受到京襄城村的古老氛围。到京襄城村揽古寻胜,不仅能看到上述的古老景观,还有鳖盖城、京水故道、魁星楼、月亮洞、太平寨等。1981年,京襄城遗址就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村民集资在郑桓公庙旧址重新兴建了郑桓公庙。2004年的首届中国荥阳郑氏文化节期间,来自海内外的3 000多位郑氏子孙,前往京襄城遗址参观怀古。如今,荥阳市政府又对北段城墙遗址进行了维护,增加了保护措施,并立碑刻文,供游人参观100号墓葬中,为男女同穴仰身合葬,男女均为壮年。第106号墓葬,单人墓葬,为一壮年女性,陪葬品有红陶碗、灰陶豆、黑陶圈足壶、陶纺轮、玉饼等6件器物。据管理人员说,在鉴定106号骨架时,发现了牙病、骨病、难产死亡、腰椎瘤等症,为研究我国古代人类病史及有关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另外,墓葬中有一具木棺遗迹。木棺是把一段挖空的大树劈开,放在尸体两侧,上面用棍棒逢往,上封黄土。

从保护区出来,走到房基南面,这里是瓮棺墓葬区,看上去十分有趣。在西北区约15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出土瓮棺70多个。一个个地竖立地面,像排队似的占据了一大片。这种瓮棺葬是将夭折的儿童尸体装入陶瓮中,用盆或钵作盖,埋在住地附近。为仰韶文化时期夭折儿童的一种葬法。有趣的是,这种葬俗往往在葬具底部凿出小孔,这恐怕是古人相信灵魂不死的缘故,因此给死者的灵魂留个出人口,便于他们自由出入,回到自己的亲人身边。

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年以前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里。这里气候温和,山川秀丽,是生产和居住的较好地带。北面广武山岭,紫翠万状,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由西向东而去。它的北边,是呼啸苍天的黄河,而在黄河的南面,却是无边无际、遮天盖地的森林,河溪纵横,灌木茂密,杂草丛生,一派荫翳浑荒景象。大角鹿、披毛犀、大象成群结队,猛虎、獐鹿穿林涉水,野猪野兔追逐寻觅。就在枯河北岸的这块土地上,聚居着一群人类的先民,他们搭茅屋以遮风雨,刀耕火种以收粟栗,骨锥缝衣以御寒冷,做弓箭以杀熊罴,烧制陶器以盛物自用,日日交替,寒暑更迭,他们在和自然界的艰难抗争中,不断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最后终于告别了蒙昧、野蛮的时代。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他们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古代文明。

随着旅游事业和文物保护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省政府把这里批为中州古代文化游乐中心,供浏览、参观,进行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 


评论
全部评论

0.1314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