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堂号郡望-张义井与“海丰张氏”
堂号郡望-张义井与“海丰张氏”
2015-11-22 15:25:32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119  评论:
张义井”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无棣县的一个村名。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于京师永平府昌黎县南门底楼张,后来又迁往无棣县小泊头镇镇政府驻地西南4.5公里处建村,因为是从底楼迁来的,所以取村名“底家楼”。据传,当年燕王(朱棣,即明成祖)率领千军万马“扫北”(靖难之战)路过此地时,人渴马乏,士气不振。于是燕王下令:休息半个时辰!很快,村子周围数口水井里的水全部被军士和战马一饮而尽,只有村北处一口看上去不起眼的水井不管怎么喝也喝不干,而且井水甘甜似泉,沁人心脾。燕王容颜大悦,鞭指此井,金口玉言:“真乃‘义井’也!”后来,居住此地的张姓村民将村名改为“张义井”。让张义井村名声远播的不仅仅是“燕王扫北“的传说,而是这个村在清朝年间出了一个的大官——张为仁,以及从该村走出的无棣“大宅门”之一——“海丰张氏”。 张为仁(1614—1679年),字致堂,清山东省海丰县夹河里张义井村(今山东省无棣县小泊头镇张义井村)人,17岁中秀才,33岁中举人,42岁中进士,仕至广东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加一级。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张为仁任河南省内黄县县令时,因清政府对百官进行廉政考核时他被评为“一等良吏”,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赐给他一袭朝衣。清康熙六年(1667年),张为仁任职刑部提牢主事,当时正好赶上两次国家颁布赦免令,他以一颗仁爱之心废寝忘食地审查案卷,谨慎持重对待每一名案犯,根据国家有关律例,对不是那种十恶不赦的案犯能不杀头的尽量不杀头。就这样,张为仁让一部分案犯免遭了极刑之苦,并最终浪子回了头,重新做了人。张为仁在管理监狱方面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子,最主要的就是从来不虐待囚犯,发现有疾病的囚犯及时给予医治。张为仁在工作之余,把他在管理监狱、稽核罪囚时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写成文章推介给其他执掌牢狱的官吏们借鉴。为此,张为仁被诰授“仁奉大夫”,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谕旨特为其在故里海丰赦造“镇道碑”。据说,当年在“镇道碑”前,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张为仁因为身体不好,疾病缠身,他辞了官,回到家乡海丰城里(今无棣县海丰街道办事处城里村)。在海丰,张为仁一边养病一边发挥余热,倡议仁孝、奖学。每月初一,他都要带领“海丰张氏”家族中的长者,祭奠祖灵,讲述祖先勤勉创业、求学上进、忠君爱国、仁善传家的遗言遗行。同时,他经常给后辈子孙讲解为人处世的道理,如:“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未之闻,欲抱之德敬吾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等。张为仁在本家排行最小,上面有5个哥哥。平日里,他对众兄长敬若父母,把自己挣的工资全部拿出来和兄长们一共享用。他对“海丰张氏”族人不分贵贱,对乡人不分贫富,谁有困难都能尽力给予帮助,尤其对一些持重上进的童稚少年,更是倾其所有,教扶成业。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4月,张为仁病逝,终年65周岁。如今,历经三百多年风雨的张为仁故居已经晋升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吴式芬故居相对而居,彰显着无棣厚重的人文历史。 张为仁仅仅的“海丰张氏”家族文星璀璨中的一位优秀子孙。“海丰张氏”家族是无棣县除了“海丰吴氏”家族以外的另一座“大宅门”。“海丰张氏”,初以农耕为基业,至明末清初文风蔚起。从明万历甲午年(1594年)第一个举人张思桂,到清光绪乙未年(1895年)最后一个进士张树桢,“海丰张氏”先后出了11个进士、31个举人和86个贡生,有4人做到一品官、有113人任省、道、府、县等地官职,并有16人祀名宦祠、忠烈祠、乡贤祠,被誉为“科贡门第”、“官宦世家”。“安邦爱民”张可大、“一等良吏”张为仁、“通奉大夫”张镇、“一代廉吏”张映玑、“以德饷民”张映蛟、“两榜进士”张衍重、“翰林院士”张守岱,以及“进士第”张可举、“方伯第”张克家、“总督府”张映汉等“海丰张氏”子孙,名贯齐鲁、称著海岱。
评论
全部评论

0.1254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