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堂号郡望 -福建漳州德远堂
堂号郡望 -福建漳州德远堂
2015-11-22 15:25:32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113  评论:
福建漳州德远堂张氏祠堂 福建漳州德远堂张氏宗祠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祠堂前所竖23根高达10米的“石龙旗杆”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多、最完好的一处石龙旗杆群。1991年3月,德远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德远堂张氏的来源:出自张九龄之后 张氏德远堂位于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塔下村东面山麓,是德远堂张氏传人的精神象征。几乎全是闽南人居地的南靖县,在比邻永定纯客家县的西沿地带,散布着一些明清时期从永定迁徙过来的客家人村落,塔下村就是这么一个客家村落。塔下村距离县城70多公里,位于四面环山的狭长峡谷中,一条小溪穿村蜿蜒而过,小溪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土楼群,每隔百米左右便有一座石拱桥将山脚、溪边土楼民居连为一体,被人们誉为“闽南周庄”。 据《张氏德远堂族谱》记载,张姓始祖是黄帝轩辕氏之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公,德远堂张氏自认为是西汉留侯张良三子张典的后裔,以“清河堂”为堂号。西晋永嘉之乱后,张姓开始南渡,一支由安徽涂山逐渐南迁,唐代有一支迁往广东,玄宗时期的宰相张九龄被视作张氏德远堂第29世祖,族人以成立“曲江文会”、建立“曲江市场”等形式纪念张九龄。唐末、五代时,张氏德远堂的祖先开始往江西、福建迁徙,北宋初期,有一支在闽西宁化一带定居下来。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尊称生于南宋末年的43世祖张化孙为闽粤开基祖,这大概是因为张化孙一支繁衍的人口最多。张氏德远堂的开基祖系张化孙第4子祥云第10代孙张小一郎。祥云一支起先一直居于永定上杭一带,约于元末开始慢慢向外迁徙,张小一郎约于明初从永定金沙绉头迁至南靖县边界马头背,再迁至平和小溪,以打铁为生。尔后张小一郎的妻子华一娘又带着二儿子光昭由平和小溪迁回马头背张屋坪,并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再迁塔下村定居。 根据族谱记载,塔下村张氏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人丁开始兴旺。第9代标锦、标宸、标衮、标元兄弟(四人均生活于明末清初),将基业慢慢拓展到塔下村以外的地方。如标宸移居大坝,开垦了岩兜村的大丘田,标元在岩兜村也颇多产业。康熙年间,宗族人口稍盛,经济上也有了一定基础,于是创建了宗族祠堂。此后宗族慢慢壮大起来,清代中期在闽西南真正立足。 二、德远堂张氏后裔 1946年,张氏德远堂首次修谱,国民党要员张继、张治中、张发奎等先后受邀为德远堂题词,其中张发奎所题“清河著望载祀数千,绵绵瓜瓞蔓引枝联”,道出了塔下德远堂张氏裔孙的血脉渊源。德远堂裔孙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向外迁徙。9世的文羡公,12世锡瑶公,13世石敢公、秀彬公、14世尔焕公、15世景乾公等陆续迁往台湾,居住在台中、台南、台北、基隆、花莲等地。清代道光初年,德远堂第15代新瑞公首次出洋,继而成行的有16代承万公,其中历尽艰辛成就伟业者有16代桂龙、桂万兄弟,17代善庆公、顺德公,18代泰松等数十人,张氏德远堂后裔的足迹遍及新加坡、缅甸、泰国、印度、印尼等地,所传裔孙远远超过德远堂四社人口总和。据统计,现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国、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德远堂裔孙就有一万多人。 为了让后代与祖籍地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第13世张石敢在台南开基创业后,常以“饮水思源”为祖训,要求后代不忘自己是德远堂后裔。张石敢之孙张振东、曾孙张克忠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嘉庆十七年(1812年)两次回乡省亲祭祖,追思祖德,并特地丈量了“德远堂”的建筑规格,临摹了壁画和牌楼、匾额、石柱上的题词,在台南建造了一座同规格、同样式的宗祠,也命名为德远堂,让子孙永远铭记自己的根在大陆。如今,德远堂在海外的裔孙仍与祖籍地保持着密切联系,南欧、曲江、塔下、大坝四社居民受海外侨胞的资助颇多,当地小学、中学、水电站、公路、通信发射塔等均由华侨资助所建,1986年设立的“德远堂教育基金会”更由华侨捐资而立,为当地学子提供了最大的经济支持。张氏宗祠德远堂已成为旅外张氏族人联络的桥梁与纽带,每年旅居台港澳及海外的张氏宗亲回塔下德远堂寻根谒祖的络绎不绝。
评论
全部评论

0.1273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