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谈司汉科创作
谈司汉科创作
2015-12-05 23:43:08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78  评论:
谈司汉科创作 汉科印象 采访司汉科做为他的好朋友有点多余, 不就是有点调侃、有点爱笑、有点腼腆,还有点书生的汉科吗?没感觉他深刻到哪儿去,直到有一天他把出版的《汉科文集》放到我的桌上时,我有点惊讶,怎么一不小心,一夜之间就成就一个文化名人了呢?共事10多年的我好象第一次认识他,挑灯细读他的文集,我才真正了解一个全新的司汉科。文集包括小说、诗歌、文艺理论、新闻和教育学专著,这是迄今为止,我省第一个出文集的记者。 我的采访直奔主题,作为身经百战的老记,面对采访自己他倒显得不好意思,采访结束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作为一个记者我们每天都忙冒了烟,你的文集是用什么时间弄出来的?汉科的回答是"挤"。人都有惰性,不挤没时间,不挤没动力。汉科说,人,总得干点什么,有人愿意打打麻将,有人愿意打打扑克,这都是一种过法,但我愿意写点东西,杂七杂八的。啥都想写。从汉科的话语记者感悟他的性格。于是他向我们娓娓道来,他走过的人生经历。 关于写作 汉科说,我们这一代经历过文革,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理想主义色彩多一些,那个时代教导的"拼搏向上,永不服输"成为这代人最可贵的品质,也是我改变命运的动力。这在小说《丁香梦》中的主人公身上有明显的体现,王可的命运并不好,但他对命运不服输,不断追求。他也迷茫,也忧伤,但并不消极和气馁,迷茫与忧伤,进取与拼搏,几乎成了这代人特有的气质。正是这永不服输的性格使他从农场到小城,从小城到省城,从写日记到搞创作,从搞创作到作学问,从作学问到最后出版自己的文集。 在采访中,汉科说,他并不是很有灵气的那一类人,但是作学问除了勤奋,他认为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也非常重要。他的教育学专《课堂艺术学》和《新写实小说论》就是敢想敢做的结果。课堂艺术能不能成为一门科学和方法论,他坚持认为能,并在考研时的复习题的背面写下了这本书的提纲,后来的一些专家并不认可他的观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一家之言,他认为作学问就是创新,敢做前人不敢做的事。新写实主义是当代文学最前沿的一个流派,能不能从理论上全面勘察和梳理这一流派,当时文学界没人敢做,那时汉科在读研,这一流派还没有定论,一般人不愿意搞这类吃力不讨好的事,他偏下决心把它搞出来。汉科说,那时在写论文时,他却不务正业,搞起小说创作,小说《丁香梦》就是那时创作的,敢想敢为就是一种创新精神,这对一个人的成功非常必要。 关于成功 作为记者你出了《记者的眼睛》,你认为如何才能当一个成功的记者?面对汉科我常常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汉科说,作为记者,我不想谈太多,我的先辈和同仁作的都比我出色,在他们面前我只是一个学会走路的新闻人,无权奢谈成功。我的新闻集只不过对我的黑龙江日报记者人生的一个总结,如果大家能从中读出点愉悦,说这小子做新闻还能沉下去,还思考过,还碰过硬,还对得起新闻记者的称号,我就宽慰了。 除了新闻作品外,在文集里记者还切身地感受到汉科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比如小说、诗歌创作,教育专著等。汉科是如何想起搞这方面的研究的?汉科回答了记者的疑问。 由于新闻从业是个特殊行业,严格说,记者是个杂家,所以当记者很难出名。但杂家有杂家的优势,梁衡在谈到记者时说,许多记者由于他特殊的身份和经历,后来成了作家、学者,这就是功夫在外而不在内,我的记者经历,使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和行业,这为我搞这方面的写作和研究很有帮助。将来,我还会利用记者的优势,继续搞些创作和某些方面的研究。 关于文集 汉科说,他的这些东西不是一天完成的,是多年的积累,但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打算出版,是在1999年。 汉科说,那一年,我在生活报学会了打字,这为我整理这巨大的工程提供了条件,我决心整理出版我的文集。之后,我到了哈尔滨记者站,这段时间不是很忙,使我有了大块的时间静下心来去整理这些东西。 之后,我又到了黑龙江日报社新闻观察部,这是我最忙的一段时间,但我仍坚持白天写稿子业余时间改文集。到2001年2月我下黑河站之前文集的初稿就完成了,之后又反复作了修改、补充和设计、校对工作,今年的5月正式交出版社出版。 整理过程是一个劳神的过程,有很多文章进行了改写、重写、比如《课堂艺术学》原稿的很多观点和提法都过时,等于进行了重写,再加上我离教育界很久了,又占有资料不全,写作的甘苦可想而知。
评论
全部评论

0.0898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