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堂号郡望-东莞郡
堂号郡望-东莞郡
2015-11-22 15:25:36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51  评论:
东汉末建安初年,分琅邪郡、齐郡置东莞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8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等地。东莞刘氏为西汉齐悼王刘肥之后。刘肥生城阳景王刘章,传国九代至刘津,被光武帝刘秀封为平莱侯,徙居东莞。其后裔有刘穆之,徙居京口,仕南朝宋,累官尚书右仆射。还有刘勰,为南朝梁著名文学评论家,著有《文心雕龙》传世。 《汉书·地理志》琅邪郡有东莞县,三国·魏·孟康注:"故郓邑,今郓亭是也。"郓邑,是春秋时期莒、鲁两国长期争夺的地方,或属莒国,或属鲁国,因鲁国有两个郓邑,莒、鲁所夺之郓邑位于鲁国东部,故俗称东郓,《春秋·文十二年》:"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西晋杜预注:"郓,莒、鲁所争者。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员即郓也。"(《春秋左传》,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西晋京相璠亦云:"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员亭,故鲁郓邑,世变其字。"(《水经注·沂水》篇引)。 春秋时期的"东郓"到了西汉时期改为"东莞",这个更名与"郓"、"莞"两字的古音相近有关。据《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东汉郑玄注:"莞,音官,又音完。"(见《诗·小雅·斯干》郑注,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民国熊会贞在《水经注疏·沂水》篇中云:"《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十五详言运、员二字通,运、郓音同,郓、员亦可通用。"(民国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因"莞"字与"郓"、"员"古音相近,所以汉代"东莞 "县名是由春秋"东郓"音转而得名。 春秋时的"东郓"到了西汉时改为"东莞",同时还应与莞草有关。莞草即蒲草。上文所引"下莞上簟,乃安斯寝。"郑玄注:"莞,小蒲之席也。"《斯干》这首诗记述了古代国君筑成宫室后,与群臣坐在莞席和簟席上共同设宴庆祝的场面。两周时期,室内生活用品中,没有椅、凳,人们坐的和躺的都是铺在地上的席子,莞席便是其中一种。另据《礼记·丧大记》,莞席还用于古代贵族的丧礼和祭礼。西汉时期,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种莞织席"的句子。可见,莞草或莞席作为古代贵族的生活日用品,普通百姓把它作为养家糊口的生活来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周礼·职方氏》:"正东曰青州……其浸沂、沭,其利蒲、鱼。"意思是说,正东地区是青州……那里有沂河和沭河可供灌溉田地,那里的物产主要是蒲和鱼。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职方氏》的这段文字说明,西周至战国时期,莒、沂两地盛产蒲草。《职方氏》将蒲草和鱼相提并论,谓"其利蒲、鱼",说明这种草在古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日用品。 古代用植物名作地名的现象屡见不鲜。春秋莒国曾用"蒲"字作地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先遇莒子于蒲侯氏。"杜预注:"蒲侯氏,近莒之邑。"春秋卫国也有"蒲邑"(详见《春秋·成九年》)。莒国的"莒"字,也是植物名,《说文》:"齐谓芋为莒。"清代段玉裁注:"所谓别国方言也,借为国名。" 总之,"东莞"地名源于春秋"东郓",是由于古音相近,转借而得名,又因古代莒、沂两地盛产莞草和莞席,当地以此为生活主要来源,故取县名为"东莞"。
评论
全部评论

0.1195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