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西河堂的由来
西河堂的由来
2015-11-22 15:25:35 来源:
编辑:wangcaixia1990
点赞:  点击:4  评论:
西河堂的来历 周武王给林坚封国清河郡(也称博陵郡),授爵博陵侯,官太子三监,监守于北方;封户二千,子孙世袭其爵。博陵郡在今河北安平县一带,因在淇水之西,又称西河郡。林氏便以西河为郡望。 《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载:“故林之受姓氏者实自坚始。坚之后居博陵。” 林氏族谱对始祖林坚公载:“周武王赐姓林,命为三监,封公食采博陵二千户。”所谓三监就是三支屯戍的周军,用来监视商人的行动。林坚公所处的西周初期,还未推行郡县制,当时只能有博陵邑。博陵,一般认为是河北省安平县所在地。林乐志认为:“现在有据可查的博陵邑是东周战国时期的齐地,其地理位置在今山东仕平县西北,这里距鲁都曲阜不远,在西周时期是鲁国属地。” 西周初,周武王将比干的封地赐给了齐侯姜尚,始称齐国;将微子的封地赐给了周公旦之子伯禽,治所曲阜,始称鲁国。自西周至春秋时期,林氏家族已发展到近30代,从史书及族谱中所见林姓官吏和学者,大都是鲁人或齐人,或在周都入仕。 东汉后期,汉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开始设置博陵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安平县,建安末年(约公元220年)废。西晋初年在此设置博陵国,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博陵郡。 博陵又称西河。西河,通常理解为淇河以西。林乐志认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博陵邑或称西河,其地理位置在后来的冀州地,位于齐鲁一带。 黄河在西周至东晋时期叫“河水”,到南北朝时期才叫“黄河”。商末周初,河水下游自卫都沫开始分成东西两条南北流向平行的河流,然后折向西东流向,最终流入渤海。其中西河水在后来的冀州地域内由南向北横穿而过。 古黄河西河在秦朝已经消失,东汉时古黄河下游在齐境改道东移,这样,原黄河故道均变为西河故道。这一地区后来又出现一大批林姓名人。 据中国古代地理文献记载,西周之前的黄河下游是流经河北平原注入渤海的。在战国筑堤以前,黄河下游曾多次决溢改道,但大致是自宿胥口向北流走,途经浚县、内黄、曲周、巨鹿、深县、蠡县、安新一带。黄河作为一条主要的河流与河北平原的诸多水系汇合,然后从天津的附近注入渤海。安平、蠡县、清河,即古博陵的区域位置都应在黄河以及淇河的西部。 由于这一地区位于古黄河及流入黄河的淇河之西,秦朝之后,曾分别三次设立西河郡,所以,这一时期的林氏族人被称为“西河林氏”,堂号“西河堂”。“西河堂”成了林姓的第一个堂号,也成了林姓繁衍初期为凝聚家族血脉亲情、商议家族大事的场所而设定的一个标志。是故,当今遍布天下的林氏后裔,大多以祖先的故地——“西河”作为“堂号”,这也蕴含着子孙们为寄托思祖情怀的一种寓意。因为,无论今天身处何方,“西河”,是这个家族起源的所在,是这个家族的“根”! 有关史料记载:距今5000年—3000年的近2000年间,太行山东麓的河北平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物繁茂。 商末周初,太行山东麓走廊地区肥沃的土壤为商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太行和黄河两个天然的屏障,为生息在这里的人们构筑了一个相对封闭和相对安全的地理环境。 周朝初年,林氏始祖林坚带领着这个家族,在这片肥沃而丰饶的土地上,完成了初期的生存与繁衍。 如今,作为行政区域名称的博陵已经消失了,但在安平、蠡县、清河等地的一些酒楼、茶肆、商号、饭庄却依然以“博陵”冠名。 台湾出版的《林姓大宗谱》载:“林氏始祖坚公,生于长林山石室,即今河南省淇县淇河之西。后裔迁移鲁国。东周列国春秋时代(公元前551年)孔子亦出生于鲁国,坚公传第二十三世放公是孔子弟子,有问礼之本,至于唐朝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玄宗帝驾凌孔子庙发现放公名列孔圣,帝念放公出生于淇河之西,追封其为西河伯爵,该地因而易名西河郡,则东鲁家声西河世第,林氏堂号为西河堂之故地也。” 《北美日报》载《台湾人的姓氏及其源流》一文中说:“台湾各大姓皆出源于中国大陆••••••林姓发祥地在淇河以西,故称西河林。” 淇河发源于林虑县(今河南林州),林淇集是淇河的源头。河南淇县境内的淇河与卫辉的卫河相汇合于淇县、卫辉接壤处,谓淇门镇。 世界林氏宗亲会刊《长林》1987年第3期载《西河林氏为台湾巨族》一文认为:“殷纣的帝都,设在朝歌,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淇县北方的殷墟。比干既然为纣王的叔父,又位于太师的高位,则他的住所,必定也在帝都的所在地。据此判断,陈夫人以一介女流,即使逃命,也不会跑得太远,因此,所谓长林,很可能就在朝歌的附近。” 长林在淇河以西,林姓的得姓祖先林坚成为西河林氏开族之祖。西河成为天下林姓的发祥地。 西河堂联:西山瑞满三仁著绩 河水祥锤双桂流芳
上一篇 : 林氏堂號源流
下一篇 : 文化園問禮堂
评论
全部评论

0.1287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