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泉州吴氏宗祠
泉州吴氏宗祠
2015-11-22 15:25:32 来源:
编辑:阿猛
点赞:  点击:80  评论:
泉州吴氏大宗祠是一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东观西台坐落于鲤城区涂门街西段,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原是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吴龙征的府第,因其官至东观侍读、西台御史,其第因而得名。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晋江人吴鲁(肃堂)殿选状元,泉州吴氏宗亲共议兴建府级吴氏大宗祠,吴龙征九世孙吴朝铨慨然以其第之前三进改建为泉府五县吴氏大宗祠。东观西台是泉州市现存的少有的四进五开间明清建筑。该建筑占地近1700平方米,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内存多方清代重要碑刻,是泉州仅存的明代官邸和清代规模较大的府级宗祠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宗祠是凝聚汉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1992年经市政府论证,该建筑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观西台 东观西台坐落于鲤城区涂门街西段,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原是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吴龙征的府第,因其官至东观侍读、西台御史,其第因而得名。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晋江人吴鲁(肃堂)殿选状元,泉州吴氏宗亲共议兴建府级吴氏大宗祠,吴龙征九世孙吴朝铨慨然以其第之前三进改建为泉府五县吴氏大宗祠。东观西台是泉州市现存的少有的四进五开间明清建筑。该建筑占地近1700平方米,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内存多方清代重要碑刻,是泉州仅存的明代官邸和清代规模较大的府级宗祠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92年经市政府论证,该建筑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观西台历经数百年风霜,受自然与人为的一系列破坏,破损至为严重,与改造后的涂门街闹市通衢很不相称。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倡议下及海内外宗亲的热心支持下,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于破土重修,并于日前完工通过验收。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修复后的东观西台基本上保持原有面貌,仍为四进五开间木构古建筑,总面积1180平方米。在修复过程中,有关部门曾在吴氏大宗祠旧址上发现一口元代古井,并发现若干文物。 历史介绍 吴龙征:明·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年)进士、 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因其官任东观侍读、西台御史,故称“东观西台”,明、清沿袭为地名。清代状元吴鲁亦居此。 晋代衣冠南渡,中原吴氏南来散居晋江一带很多,支脉繁多(据现在初步调查散居泉州境内吴氏人口达30多万人)。 清·光绪年间,泉州各地吴氏宗亲共议兴建府级合族吴氏大宗祠,吴龙征的九世孙吴朝诠慨然将“东观西台”第宅前三进献出,留后一进自居。于是族人在1890年4月开始改建,由于清末民不聊生,筹建工作进展缓慢,历时5年。当建至第4年,晋江钱头村人吴鲁(字肃堂)以光绪庚寅一甲一名进士殿选状元,为闽南吴姓千百年来所未有,族人额手称庆,遂加速完成宗祠建筑,并于祠前竖起状元旗杆。由于吴鲁从翰林院修撰,典试陕西,后又督安徽学政,稽延5年,至1895年才衣锦还乡,于是状元大会族亲,并在大宗祠举行春祭典礼。而后吴状元亲自为大宗祠撰书《温陵合族吴氏祠堂记》,经刊刻后与原有由西埔村清光绪乙丑恩科举人吴拱震所作《温陵吴氏大祠堂记》、进士吴增作文吴拱震书写的《东观西台族史和吴氏大宗祠》三碑并立于大宗祠内。宗祠正厅有一匾额《状元宰相》系为南宋·状元吴潜所立。吴潜以四子分四溪后裔散居南安、晋江一带。吴潜是南宋大词人,著有《履斋集》等。卒后墓葬在南安境内,由此吴氏大宗祠为其立匾纪念。
上一篇 : 三溪口吴宗祠
下一篇 : 磁灶吴氏宗祠
评论
全部评论

0.0914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