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墓葬

张琴墓

张琴墓.jpg

张琴墓,位于浙江省临沂市沂水县马站镇山边村积谷岭旁。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

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墓前辟有墓道,立有牌坊。其石翁仲、石马等保存完整。墓坛围筑石栏杆,望柱及栏板上雕饰花卉、瑞兽等图案,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张琴(1786年—1835年),字奏南,号韵斋,招顺乡南坪(今霞关镇南坪)人。历任左营马粮、大荆营千总、四川越嶲营参将。清道光十年(1830年)特授云南临元镇总兵,后调任台湾镇总兵,卒于任。为官清廉,执法如山。死后由同僚集资相助,灵柩移归故里安葬,清廷加谥为振威大将军。该墓于1997年列为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衡墓园

2865133787955517240.jpg

张衡墓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小石桥村西北隅,是我国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张衡的长眠之地。1988年元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衡墓园,坐北向南,景色幽美。据史载:张衡墓原来规模宏伟,有翁仲、石兽、庙宇、读书台、张衡宅等胜迹。凡来宛的游客文人无不策马驱车,到此访古寻幽,凭吊拜谒。崔瑗、夏侯湛、骆宾王、郑谷等都曾为张衡墓撰铭树碑, 赋诗寄情,延至明、清,胜迹逐渐荡然无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府多次拨款修葺,著名学者郭沫若欣然为张衡墓题写碑文,文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济慈题词赞道:“精仪揭天地,科圣著千秋”。

为使张衡墓更好地得到保护和利用,1990年9月,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同意在张衡墓保护范围内修建张衡墓园和博物馆的规划”的批复。整个规划占地38000平方米,由张衡墓园和博物馆两大部分组成,张衡墓园工程已初具规模,整个墓园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由汉阙、山门、门房、拜殿、角楼、石像生、浑天仪、地动仪雕塑景点组成,其内举办有《张衡生平成就展》,翔实生动地介绍了张衡卓越的一生及其发明创造。

整个建筑气势雄浑,庄严肃穆,使前来参观凭吊的游人,抚今追昔,产生无限的遐想。2001年10月该处被河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高谦陵园

1.jpg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武曲镇的大韩村是个山清水秀、茶香飘溢的静美山村。在大韩溪畔、村口大桥的西侧,浓浓绿荫簇拥着占地面积4.5亩的张高谦烈士陵园。

张高谦陵园于1990年动工,1991年1月竣工,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张高谦(1947—1961年),寿宁县武曲镇大韩村人,就读于大韩小学(现为高谦小学),先后任过班长、少先队中队长。1961年2月为保护集体羊群,与偷羊的坏分子搏斗,英勇牺牲,年仅14岁。陵园中建有先锋亭、张高谦塑像、领导题词壁、烈士纪念碑等,先后被省教委、团省委命名为“福建省学校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福建省首批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95年,被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被团中央命名为第三批“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6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经墓

张经墓.jpg

张经墓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城西郊洪山镇原厝村芋坑山。南向,“风”字形,土石结构,9层墓埕。面宽18.5米,纵深110米。封土前竖一马鞍形墓碑,碑面阴刻“明抗倭将领张经墓”。两侧立石构围屏,上刻张经生平事略。墓裙饰有马、鹿、狮、麒麟。两边墓手各雕一石螭,并镇以石狮。墓埕每层均砌石护坡,埕中分立翁仲、石兽。文官执笏,高3.4米;武士按剑,高2.1米。石虎1对,高1.1米;石羊1对,高1.02米;石马1对,高2.1米。墓前2根望柱,高约5米。左刻“玉音,襟期慷慨”,右刻“玉音,志虑忠勤”。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柔墓

张柔墓.jpg

张柔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北7.5公里岗头村月明山下,依山傍水,地势高峻。有“头枕九龙(墓地北边是九龙山),足蹬八宝(墓地南边是八宝嘴山),左揽日光(墓地东边岗头村内有日光庵),右抱明月(墓地西边是月明寺),腰系银茶玉带(墓地南边有漕河)”之说。

张柔墓与其子张弘略、张弘范、张弘规墓合葬处,形成墓群。墓地南北长80米,东西阔60米,总面积约为4800平方米。

张柔墓呈圆锥形,高6.8米,封土周长94.2米,占地面积707平方米。墓前有元翰林学士王磬撰写的“神道碑”一座。碑前原有马、羊、虎、狮、文臣、武将、石像生8尊,分两厢排列。

张弘略墓位于张柔墓西南20米,高6米,封土周长89.3米,占地644平方米。墓前有神道碑一块,残存石像牲5尊。

张弘规墓位于张柔墓西边44米,高5.5米,封土周长69米,占地面积379平方米,张弘范墓现只有残存遗址。

    1982年7月23日,张柔墓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骞墓

timg.jpg

张骞墓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的墓葬。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故里,墓地位于陕西省城固县城以西三公里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该墓自汉代以来,历代文献均有著录,沿革明确。1938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对张骞墓墓道进行了初步发掘,出土刻有汉隶“博望造铭”封泥及灰陶片、瓦罐、汉五铢钱等文物,从考古学上证明了该墓的真实性。

张骞墓坐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斗形。1938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对张骞墓进行了初步发掘,出土“博望□造铭”封泥一枚,加之墓前碑石、汉代石雕等文物,确认为汉博望侯张骞之墓。

1956年张骞墓被列为陕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张骞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张骞墓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公艺墓

张公艺墓.jpg

张公艺墓位于河南省台前县孙口乡桥北张村南200米处。196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张氏林地碑记载,原墓园广20余亩,松柏参天,仰视不见天日。墓前有石坊3座,石碑10余通。清光绪年间黄河屡次决口,墓园被冲毁,坟墓、石坊、碑碣淤埋于地下。其后人在墓址上堆起一座土冢,高12米,底直径3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苍水墓

1.jpg

张苍水墓,在杭州西湖景区南屏山下,和章太炎墓毗邻,隔着一条小溪坐落在太子湾公园的东侧,与西湖花港观鱼景区隔着南山路相望(离苏堤大约50米)。墓的右前方有张苍水祠以供凭吊。墓碑上刻有“皇清赐谥忠烈明兵部尚书苍水张公之墓”,为清咸丰八年慈溪潘珪重立,其西侧为参军罗子木墓,东侧为侍童杨冠玉及舟子墓,三墓成品字形布列。墓前有石牌坊一道,有神道,长约三百米左右,墓前两侧立有石像生。墓为青砖所砌,土顶。 

墓左前方还有张苍水祠。张苍水祠堂是一座白墙黑瓦的仿明建筑,正厅有张苍水先生朝服塑像,高三米,神像外有神龛,前有供桌香炉,四壁墙上画有八幅壁画,追述了张苍水从少年到就义的悲壮一生。

1981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自忠烈士陵园

张自忠烈士陵园.jpg

张自忠烈士陵园,位于重庆北碚区西南缙云山麓,距北碚城区2公里的梅花山。陵园位于北碚梅花山,渝武高速路北碚出口处。系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上将墓。

张自忠路烈士陵园有一座平面为长方形,座南朝北,地势南高北低,占地约八亩余的陵园,出口处大门外有一对中华雄狮,连接陵园大门与纪念广场的是一条48米长的花带、彩道,整个陵园显得庄严肃穆,这就是“抗战以来战死前线的第一位大将”张自忠烈士陵园。1940年5月16日,张将军在抗日前线殉国后,忠骸运抵北碚。冯玉祥亲题隶书“张上将自忠之墓”墓碑,立于墓前。蒋介石题写的“英烈千秋”四字,建筑“张自忠烈士事迹陈列馆”和“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各一幢。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实物和图片,全面系统地介绍张自忠将军的英雄业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将张自忠烈士墓扩建为张自忠烈士陵园,并于1986年10月,由民政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相继恢复了“张自忠路”的名称,以示对这位抗日烈士的永远纪念。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九龄家族墓地

张九龄家族墓地.jpg

张九龄墓位于广东韶关市北郊罗源洞山麓。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丞相,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回乡扫墓,因病逝世于其家中,享年63岁,被溢为“文献公”。开元东南方二十九年葬。

张九龄家族墓地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前面是张文献公祠,祠堂后山约120米处是张九龄及其妻卢氏、弟张九皋、九章的墓冢,是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大墓。张九龄为砖室结构,座北面南,平面呈“古”字形,分墓室、甬道、耳室三部分。墓室为主体建筑,成四角攒尖式顶,长7.98米,宽4.8米,高5.35米,四壁及甬道均有侍女蟠桃园等壁画,是广东境内最早出土的、绝无仅有的唐代壁画。墓前神道原有石座像分立于两旁,今有唐岭南节度使、著名书法家徐浩撰写的《神道碑》和杜甫作诗的《故右仆射相国张九公龄诗碑》。墓下有飨堂。今飨堂内还保存着明清以来的碑刻。 1960年7月,经文物管事委员会愈墓。

张九龄及其家族墓地位于韶关市武江区墩子头村翠珠岭。为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迁葬墓。墓面为半圆土堆构筑,是座砖室墓,平面“古”字形,通长8米,分墓道、耳室和棺室,墓道和耳室皆为券顶,墓道长3.18米、宽1.09米、高1.70米,两个耳室分别长0.80米、宽0.52~0.54米、高0.33米;棺室为锥形尖顶,长4.82米、宽4.80米、高5.35米,有残存人物壁画。墓曾多次被盗,残存随葬品有陶罐、滑石器具、“张拯”陶砚和一方墓志铭(见第五章第二节墓志)。墓侧有神道碑1通。墓前现存石羊三只,二进深院落张文献公祠一座,硬山顶,面积约200平方米。墓中出土一批滑石佩饰和两件玉器,较为珍贵。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0.1018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