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家庙

水牛张张氏祠堂

水牛张张氏祠.png

水牛张张氏祠堂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部沟赵乡水牛张村内,东临郑州轻工业学院(新区)。张氏祠堂主体建筑为单檐硬山式,座北朝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通长9.76米,进深一间,通长5.79米,前出廊。檐部下有两根木柱支撑,柱头上为平板枋与大额枋呈“T”形,梁架五架梁结构,次间外筑山墙,山墙上作简单的砖雕墀头。

灰色小瓦覆顶,正脊和垂脊做花脊式,正脊两端吻饰已脱落,垂脊仅一侧还留存着小兽。前檐明间为实板门,次间各置方窗,内置寿字花格窗棂。祠堂后墙正中供奉张氏始祖牌位,张氏始祖牌位由青石雕刻而成,在周边为高浮雕雕刻而成的龙形图案。张氏始祖牌位两侧为八通家谱世系碑。在房屋门口处还立着一通民国时期的《水牛张张氏宗祠碑记》碑刻。据碑文记载,水牛张张氏家族祖上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徙于此。为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载祠

3.jpg

张载祠亦称张子祠,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西街045号,为中国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领袖张载的讲学台。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因张载年少时读书与此而改为横渠书院,现宝鸡市眉县有张载祠、张载墓与横渠书院。宝鸡文理学院也成立了宝鸡文理学院横渠书院。

张载祠为关中十八景之一。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开始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成“后祠前书院”格局。

位于张载祠南7公里处大镇谷迷狐岭的张载墓,占地87.2亩,是张载及其父张迪、弟张戬的安葬之地。从元、明、清至民国,历史上对张载祠和书院修葺14次。

张载祠历经元、明、清、民国,前后共修葺9次。1985年成立张载祠文物管理所,1992年被列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璁祖祠

1.jpg

张璁祖祠,俗称张阁老祖祠,坐落在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普门村太师路53号。祠面宽五间(通面宽32.3米)共两进,左右厢房各七间,重檐悬山顶。天井中月台、甬道均用长条石横铺;还有照墙、牌坊,东、西仪门等。1982年被公布为温州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11年列为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张璁祖祠无论在建筑形式、结构布局还是装饰手法上都反映出了浙南地区宗祠建筑的特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张璁祖祠,民间俗称张阁老祖祠。据清道光年间张铭作《普门张氏闻知录》称,张璁祖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初期,原在普门堂东。祀张璁的始迁祖及高、曾、祖、父,后张璁享配其中。

明朝嘉靖后期,倭寇屡屡猖狂入侵,龙湾地处温州的沿海地带,更是深受其害,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嘉靖四十二年的短短11年间,温州遭受了28次倭寇侵掠,史书多次出现“各乡罹其锋者几半”、“烧毁民居十之八”、“杀人溪水变赤”等惨不忍睹的记载,张璁祖祠也没能幸免,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毁于倭患。至万历年间,改迁于沧湖之东岸,即今址得以重建。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下迁界令,张氏族人为了防止宗祠被外人所毁,就将宗祠拆除。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旧址上进行了修复。300年来,维修数次。

张璁祖祠坐北朝南,五开间两进,左右厢房各七间,系土木结构,天井中月台、甬道均用长条石横铺,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665平方米。大门前有照望、石牌坊和石碑,石牌坊上书“对扬休命”、“三朝宠锡”前后八个大字,石碑的前有张璁像、后为文忠公像赞。文忠公像赞录自普门家乘,全文为“天性孝友,气度朗豁;博极群书,奇伟迥特;建明大礼,成全圣孝;刚倔不回,慷慨任事;对扬休命,三朝宠锡;中兴贤相,一品四叶;正直无私,衣囊一箧;徇国纯臣,振古人杰。”中堂上匾额有“大学士”、“中兴贤相”、“父子及第”、“龙光世美”、“黄阁元辅”、“青宫太师”、“四世一品”、“十一世大夫”等。

《明实录》卷221,记载:张璁“刚明峻洁,一心奉公,慷慨任事,不避嫌怨。其掌都察院,不终岁而一时风纪肃清,积弊顿改。在内阁,自以受上特知,知无不言。密谋庙议,既同事诸臣,多不与闻者。至于清勋戚庄田,罢镇守内官,百吏奉法,苞苴路绝,海内治矣。至其持议守正,虽严谕屡下,陈辞益剀切不挠。上察其诚,久久益敬信之,常以元辅罗山呼之而不名。”

《中国通史》第八册第261页,评价张璁:“始终清廉自守,博学明辨,而又勇于革新,可谓嘉靖朝难得的贤相,也是有明一代少见的阁臣。”

《群谈采余》卷6,记载:“公(张璁)厘革夙弊,力除镇守各局,并裁酌一切军民利病,我朝之治,聿然中兴。世称相业风节。”

《耳谈类增》卷1,记载:孚敬(张璁)殚精悉虑,体国不私。在吏、兵二部,时人所指为美庄肥库,绝不私党。革镇守,裁阉寺,清政本。日与天子争可否,一言不允,即乞休,立乘车出张家湾,行李潇然无长物,必中旨恳留,遣使数回,乃返。屡屡如此,曾不以遇合固宠顺旨,植党营私。其廉洁忠耿,匡弼辅翊,亦可谓社稷之臣。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医圣祠

1.jpg

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

南阳医圣祠坐北朝南,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大门一对汉风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博大雄浑,金碧辉煌,巍峨壮观,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大门内十米许为张仲景墓;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荷花池、历代名医塑像等,馆藏器具文物104件(套),古籍书刊文献1万余册,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南阳医圣祠进行修葺,现为南阳市区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之一。

1988年南阳医圣祠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医圣张仲景祭祀”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浙江浦江张氏宗祠

2016090714732379968229795.png

张氏宗祠位于浙江浦江,始建于南宋的张氏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张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所建,占地面积为1220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分布有门厅、中厅、穿厅、拜厅和寝堂,与两侧的厢房构成“吉”字形布局,整座建筑结构严谨,雕刻较精致。门厅面宽七间,中厅面宽五间,拜厅面宽五间,拜厅与中厅通过穿厅相连。寝堂面宽五间。祠堂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这里寻找到人类前进的足迹。1999年,张氏宗祠被改建为浦江县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主体建筑,继续发挥作用。

张氏宗祠是典型的汉族宗祠建筑,时代性和地域性明显,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将军家庙

1.jpg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豪山村北面,有一座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价值的张将军家庙。 祗见近两米高的石柱围栏内,有一组比珠三角普通祠堂还要高大宽敞的琉璃檐口建筑物,这就是有名的张将军家庙。家庙中心主建筑的门额有一块花岗岩石匾,上面镌刻着“张将军家庙”5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每个字高达0.8米,为清光绪钦差、广西同办待讲衔、翰林院编修锺德祥的手笔。2000年底,新会博物馆将张将军家庙(含张氏祠堂)的历史资料综合整理后,向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申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2年成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整组建筑物坐南向北,前、中、後共三进,左、右廊贯通,砖、木、石结构,呈祠堂式建筑模式。整组建筑连前後院,占地约2800多平方米。家庙主体建筑宽25米、进深52.55米,顶高10多米,宽达10米的前庭院落空地,统一以长2米宽0.4米的花岗岩石条铺砌,很有气派。家庙中心主体建筑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画栋雕梁,石刻工艺精湛。门口两侧有高出地面0.6米的鼓台。二进前有月台,两侧偏厢是悬山顶式阁楼。其规模大,造工精,显现了典型的晚清建筑风格和岭南特色,可算是清代南方建筑的代表作。

据当地村叟介绍和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张将军家庙大有来历,它的兴建是为了表彰晚清抗倭名将张其光的战功,并於清朝光绪10年(1884年)8月落成,踞今已有116年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在张将军家庙附近有一口呈“品”字型的三眼井,井口由4块花岗岩石板铺盖雕凿而成,虽然仅有2米深,但据传100多年来,井水从未枯竭,且清澈冰凉。家庙前原置有两尊庞大的云石狮子,左侧为脚踏绣球的含球雄狮,右为含球子母狮,为整块云石雕刻而成,是广东省较为少见的历史工艺文物。上世纪50年代,新会人民会堂落成之际,这对石狮迁置会堂门口两侧,令会堂更加庄严雄伟,此对石狮更成为深受新会群众喜爱的会堂标志物之一。如今,这对石狮子仍放置在新会人民会堂前。

在距张将军家庙西边约300米处,便是纪念张其光将军祖宗的张氏祖祠。在张氏祖祠前有一块花岗岩浮雕的御赐石厥,高1.3米,宽约0.7米,厚0.2米。石厥正面雕着4条狮蹲顶的祥云石柱,石柱之间的上部,刻有一对仙鹤和一对官佣,顶部双凤拱托着一个太阳,石厥主体上部阳刻“圣旨”二字,中下半部分阴刻“奉天诰命,臣张其光立”9个楷书大字。更难得的是,在张氏祖祠前,还立有一对清廷御赐张其光“振勇巴图鲁”名号的石华表。据考证,“振勇巴图鲁”在满族语言中是“勇士”之意,是清代朝廷对卓有战功的武将赐封的一种名号。这对华表每支总高8.8米,直径0.3米,基座高1.5米。华表为浮雕式的龙纹缠柱,狮子尊顶,其座上还有两块同是狮子尊顶的护柱石碑,石面上分别刻有“御赐振勇巴图鲁”等字样。据新会博物馆文物考古人员介绍,这对石华表是新会仅存的一对有历史价值的清代石华表。

0.1014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