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孔子适卫,望之于野
最新资讯 发布文章

孔子适卫,望之于野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8日 编辑: lkg041600

孔子适卫,望之于野

林类年且百岁①,底春被②裘,拾遗穗于故畦③,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④请行。逆⑤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⑥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⑦,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⑧?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①林类:春秋时代的隐士。且:将。

②底:通“抵”,达到。被(pī):披。

③故畦:庄稼收割后的田垄。

④子贡:春秋时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孔子的学生。

⑤逆:迎,接。

⑥叩:询问。

⑦情:此处指人的欲念、向往。

⑧吾知其不相若矣:据俞樾《诸子平议》,“吾”下脱“安”字,应为“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即我又如何知道生与死不是相等的呢?意谓生与死是一致的。不相若,不相等。


《列子·天瑞篇》载: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注:孔子适卫(卫灵公三十八年孔子来,前后有四次之多,居住时间有四年之长)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55岁,即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孔子出游列国,最主要的是传播他们的学说,宣扬自己的某些理论。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有争议)-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五十五岁时(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私学已经停办,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第一站在卫待了5年,68岁时(公元前484年)从楚国返回卫国,季康子请孔子归国,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从鲁定公十四年,把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定在了卫国开始正式出游,到鲁哀公十一年结束周游回鲁的最后一站还是卫国,周游列国14年结束。

本01.jpg


0.1025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