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查氏统宗迁徙
最新资讯 发布文章

查氏统宗迁徙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2日 编辑: jialuyao

一个家族转辗迁徙,基本有下面几种原因:一、战争;二、天灾;三、避罪外逃;四、当兵随军出走;五、出外商贾不归;六、当官致仕不归;七、政府移民;八、居住地发展受到限制。

查氏自春秋查延受姓始,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历史。这个古老的姓氏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海桑田,繁衍播迁,现已散居祖国乃至全球各地。查氏的播迁情况,史书和方志皆没有明确记载,唯有现存的《查氏宗谱》记载了少量的迁徙繁衍慨况:

从春秋受姓到两汉时期,查姓族人很长一段时间里,长期籍居于山东、河南、山西一带,如查延受封得姓于鲁(山东),五世祖胥臣及其后五世为官与晋(山西),十二世祖查何、二十一世祖查忠皆封“济阳伯”于齐东济阳(今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即是其证。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查姓人才逐渐南迁至江苏、安徽、江西等地。二十七世祖查昌廷(三国蜀汉延熙元年即公元二三八年)为官涿郡(今属河北)主簿,其孙二十九世祖查柏(字椿龄)于西晋永嘉年间遭石勒之乱自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迁九江匡山箬庐源(今属江西),三十世祖查义宏(查柏四子)于九江匡山回迁兖州府济宁州,直到三十五世祖查彦昭才由济宁回迁高邮州(今属江苏)。三十六世祖查义祖又迁至安徽歙县篁墩,三十七世祖查社再迁至当时的丹阳郡(今安徽宣城市)。宣城是“丹阳郡”(西汉建元二年即公元前一零九年),查氏自三十七世祖查社迁到宣城后,三十八世祖查伟任宣州刺史,退仕后迁至查济,查氏三十八世祖查仪迁徙九江,而查仪孙查存义(四十世祖)复从九江再迁宣城,直到查存义三世孙查瑛(四十三世祖)因黄巢战乱方从宣城隐迁至歙县篁墩。

查瑛长孙查文徽(四十六世祖)南唐工部尚书,逝后谥号:“宣国公”。

查氏五十八世祖查远,字念八,进士及第,任浙江都司、光禄寺正卿时,复又居住在宣城敬亭山下渣溪村。而这么多的查氏名人都和宣城有那么深的渊源,所以敬亭山历史上曾一度被改名为“查山”(《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2120页“查山”条文:“查山,即敬亭山。”2825页条文:“敬亭山又名查山”)。而三十八世祖查伟退仕后举家再迁九都震山查村。这也是查氏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迁,至此,查氏统宗迁徙告一段落。

查氏第一次大分迁

查氏分支迁徙,首先要述说查氏第一次大分迁的震山查氏,震山查氏始祖查伟(字文熙),查氏统宗38世祖。查伟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查氏所收集到的所有五大宗支比较重要的几十部《查氏宗谱》里,几乎都有他的记载。查伟隋末明经登第,初任天台宰,后任宣州刺史。唐高祖李渊欣赏其才干,灭隋后又让他兼任池州刺史。

就在查伟任宣、池两州刺史任上时,从宣州到池州当年必经之地——泾县震山九都查村,(当年应该还不是称为“查村”,但是“九都震山查村”是《泾县志》和《查氏宗谱》记载的泾县最早的村庄之一)。查伟被沿途风景吸引,久而久之已对查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巩固刚刚统一的国家政权,唐高祖李渊调功勋卓着的查伟赴南疆广东任南岩刺史,三年任满,查伟年近古稀,告仕回乡回到丹阳(即宣城),然而他却念念不忘查村,遂举家迁徙到震山九都查村安居乐业,这一迁徙让查伟的子孙后裔开创了一个有一千四百年历史、皖南乃至全国最大的古民居村落,查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泾县查济村暨中华查氏震山宗支。

查伟迁徙至查济定居后,传十世至四十七世,子孙均在唐代为官,传至唐僖宗时,黄巢起义,唐危危可岌。时任宁州刺史(今江西修水一带)的查伟九世孙查城,(查氏四十七世祖),加封宣城刺史,速调其回皖南防御,行至石台县甲子岭,为黄巢军阻挡,虽奋力拼杀,终因寡不敌众,力战而亡。唐僖宗闻讯,谥曰:“忠烈王”,并御赐在甲子岭建庙宇祭祀(现在甲子岭尚存庙宇遗迹。)查城也是唯一一个死后封王并御赐建庙宇祭祀的查姓人。

由于查城手下的战将和官兵很多都是查氏家族的族人组成,查城逝世后,震山查氏一度宗族式微、家运衰落……

直到宋宣和年间,查远,号念八,查氏五十八世祖,再登进士,封光禄寺太卿、浙江都司,让震山查氏重展唐代辉煌。查远居住于宣城敬亭山下渣溪村,因适逢两帝被掳北上,查远看破红尘,遂迁至查村西北的观阳老庄退隐。

查远传数代后,人丁繁衍生息受老庄地窄限制,复迁往菥获、查村发展,有的宗支也外迁安徽池州、江西等地。

查远八世孙查郁(字若棠、号宗十),查氏六十五世祖。查宗十自幼丧父,着有才干、通晓天文地理的堂兄查蚕七因无后嗣,将堂弟查宗十视为己出,而查宗十聪慧灵敏、勤奋拼搏,震山查氏至此又真正中兴,开疆拓土、传承近七百年,延续了震山查氏大业的一段辉煌历史。

查宗十,名查郁,号若棠。生于南宋理宗年间,从查郁开始,震山查氏开基立业、拓荒务农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后人称查宗十为:“震山查氏中兴始祖”。震山查氏六十六世后,即分为一甲、二甲、四甲、八甲、九甲,又历经元、明两朝繁衍发展,特别是明成化年间后由查郁五世孙查图源、查洪源、查宝源、查栗源、查珍源、查龙源、查虎源、查祈宝、查七宝、查汉宝(统宗六十九世)等诸公为查村的古建筑文化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明末清初查村已步入鼎盛辉煌时代,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查天民、查绛、查铎等多人中举入仕,给震山查氏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至清乾隆年间,查村从省到府、县各级官员已多达数百人。查村显然已不能满足查氏的繁衍发展,于是很多宗支自明末起开始向外地迁徙 。震山查氏迁徙较大的宗支有:

五十八世祖查远四世孙查富一(六十二世)从元代即迁池州后转迁繁阳(今繁昌)铜山,后发展到上、下钓鱼塘、老宕查村等地。

查赵源(八甲,六十九世)明代永乐年间迁至秋浦(即安徽池州)三潮(查冲),这一宗支在查村明万历年纂修《泾川查氏族谱》时已失去联系,失散五百余年后现在得以再次团聚。

查珍源(八甲,六十九世)五世孙迁池州北门外池口之官湖。

查图源(八甲,六十九世)后裔清一、清二、清三、清四(七十二世)从查村迁江西复于明中期回迁芜湖荆山,并有“十里查村”之称;

查通源(九甲,六十九世祖)五世孙迁湾址红扬。

查图源三世孙查伯诚明后期从查村迁往铜陵查圩至太平街等地;

查图源三世孙查伯遂明后期由查村迁往铜陵查圩至程拍村等地,这两支分支已有近万人。

查图源三世孙查伯浩明后期自泾县迁铜陵枣树湾;

查洪源(一甲,六十九世祖)八世孙查继景自泾县迁铜陵犁桥;

查洪源九世孙查世侑自泾县迁铜陵横埂头;

查宝源(一甲,六十九世祖)十世孙查思鹏自泾县迁铜陵汀家州;查思六自泾县迁犁桥;

查宝源十一世孙查崇礼清同治年间自查村迁庐江黄墩,十二世孙查德喜道光年间自查济迁巢湖高林、槐林一带。

查洪源六世孙查国堦明万历年间自查村迁至庐江查老村等地。八世孙查继璠自查村迁江西乐平洺口。

查图源十二世孙查徳喜清道光年间查村迁至庐江盛桥等地。

查珍宝五世孙查一正明万历年间自查村迁庐江顺港和巢湖沐集、坝镇等地

查珍宝(二甲,六十九世祖)八世孙查继忠康熙年间自查村迁至庐江顺港、裴岗等地。

查尚宝(二甲,六十九世祖)八世孙查思任乾隆年间自查村迁至庐江盛桥;

查冬宝(二甲,六十九世祖)八世孙查继佑自查村迁庐江上查、冶山、石山查屋、罗岗查屋等地。

查图源四世孙查万刚后裔,明末自查济村迁至六安丁集。

查寿源(四甲,六十九世祖)九世孙查世老清早期从查村迁至舒城,复迁至岳西等地。

查宁源(四甲,六十九世祖)后裔迁往南陵、滁州等地。

查宝源六世孙查国柯之子查良长、查良明清初雍正年间自查村迁金寨孟下保盛湾;

查宝源六世孙查国桁之子查良恩、查良恵雍正年间自查村迁至金寨莲花山;

查图源八世孙查继祥、九世孙查世敔,查栗源九世孙查世镐清乾隆年间自查村迁金寨茅坪。

查栗源(一甲,六十九世祖)七世孙查良赏明末自查村迁江西。

查栗源十二世孙查德有、查德富自查村迁江苏溧阳。

查宝源第三子查仲?后裔查继守(七十七世)自查村迁江西乐平礼林。

查宝源第四子查仲瑢后裔查继忠(七十七世)自查村迁江西乐平洺口。

查宝源十一世孙查崇华清末自查村迁江苏宜兴。十一世孙查崇尙清末自查村迁江苏溧阳。十二世孙查德珠自查村迁往江苏溧水。

查宝源第五子查仲珠后裔至查村迁至泾县黄村平垣,清末因太平天国战乱先后有多支泾县黄村迁往无为等地。查仲珠后裔清末民初又有多支迁往陕西兰皋、江苏苏州、高淳等地。

查宝源第九子查仲琛(七十世)后裔查泰山也在清末民初自查村迁至无为。

查洪源五世孙查有宽明末自查村迁往菥获,后裔又从菥获迁往安徽广德复迁台湾等地。

查洪源十三世孙查光海清未民初自查村迁至马鞍山小丹阳,后裔又迁居到江苏南京、湖北武汉、浙江长兴等地。

一甲查崇华道光二年在南京逝世后,其子孙辈迁徙至安徽来安查桥、查大郢、查家坝等地。

“查氏三师”暨查氏第二次大分迁

“查氏三师”,是指唐代中后期查氏四十四世祖兄弟三人:查师诣、查师让和查师诩。“查氏三师”当年都在唐朝为官,“三师”时代也是查氏的第二次大分迁时期。

老大查师诣因身为朝中“上柱国”,仍然留居于歙州、徽州一带。

老二查师让于唐朝后期随李克用大将征讨西域有功留居于三韩、西北一带驻防,他的后裔后来落居于甘肃武威凉州和天祝一带。这一支查氏也是查氏五大宗支中地处最远的一大宗支。

由于年久失联,武威查师让系查氏源流难以百分之百理清,只能根据武威查氏老人世代相传他们的祖先是一位将军和现在发现保存的康熙年间六兄弟分家单等一些重要史料推断,可以证实宋、元、明朝这一段时间查师让家族当时的繁盛。武威查氏先后派代表赴安徽泾县查济和婺源参加了“第一、第二届中华查氏宗亲联谊暨祭祖文化交流活动”,至此,武威查师让这一支查氏才真正融入了中华查氏大家庭。

武威市下辖天祝、民勤、古浪三县和凉州区,查氏主要集居于凉州区和平、高坝和天祝县祁连镇:

和平镇新胜查村、南园查村。

清源乡清源查村。

高坝镇同益查村、同心查家寨子。

九墩乡光明查村、平乐查村、九墩查村。

张义镇常水查村、长水查村。

祁连镇祁连查村、岔山查村、石达板查村、石头坝查村、堡子查村等查氏集居村落。武威祖居地查氏人口四千人左右。

武威查氏除了集居村落和迁居兰州市外,武威查氏还迁徒到青海、新疆、宁夏、陕西、内蒙古、北京、广东等地,总人口近二万人……

查师让系查氏宗支落居武威后,除迁徙到各地外,还有因工作、参军等原因来到内地居住,迁徙人口较多的是兰州家族。

“查氏三师”中的老三查师诩,时任蕲水县令(今湖北省蕲春县),公元878年因柳彦章之乱,从安徽歙县篁墩迁居江西星子龙安里,后人称“龙安查氏”。

龙安查氏和震山查伟系、休宁查文徽系、凤山查文徵系相对来说,自迁至星子后比较稳定,没有太多的迁徙。根据《龙安查氏宗谱》记载,大的迁徙有:

查光举后裔迁都昌四都、台湾台东;

查光济后裔迁都昌五都和九都;

查光干后裔迁德安、湖口、九江县、建昌县、湖北黄梅、浙江青田、四川;

查光显后裔迁九江青石桥、广东、河南禄福滩;

查光懿后裔迁建昌县、浙江;

查光灿后裔迁河南光州(璜川一带);

查光暐后裔迁甘肃宁州(宁县)。

“查氏三文”暨休宁查文徽系迁徙

“查氏三师”老大查师诣生子查昌为南唐长史,查昌生有三子:即四十六世祖查文徽、查文徴和查文彬,查氏历史上亦称为“查氏三文时代”,“查氏三文”时代也是查氏历史上第三次大分迁,自“查氏三文”分迁后,查氏五大宗支都已安户定居、繁衍生息、逐步形成各支系向全国各地播迁发展。

“查氏三文“之老大查文徽,字希音,号光慎,也是《国史》记载的查姓第一人:

“南唐工部尚书查文徽(885—954)五代南唐大臣。字光慎,歙州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南唐休宁人。侍后主李煜,官至枢密副使。查文徽生七子,(属休宁查文徽系)是查氏第一大宗支,迁徙也最多最广:

查文徽七子查元范(四十七世)迁福建。

查文徽孙查道(查元方子,四十八世祖)从休宁迁徙到江苏海陵(泰州)。

查道长子查循之(四十九世祖)从海陵迁回休宁城北。

查道孙查德澄长子查碹(五十一世祖),字许国,迁湖广。次子查铨从休宁迁江西浮梁桂溪,为浮梁始迁祖。三子查钊迁浮梁后转迁宁州(江西修水)等地。查铨迁浮梁桂溪后,成为当地有名望族,由于人丁兴旺,自宋至元两朝,共有三十二支分迁全国各地:

查尚八迁鄱阳古社。

查可二迁池州府贵池。

查立二迁湖广沔阳。

查中迁鄱阳南山(今谢家滩)。

查文徽十六世孙查克初(六十二世祖)元延佑年间迁江西抚州。后裔查聿钟(七十世祖)和查聿秀于明万历十八年迁往北京宛平。

查立可携子查敬三、查敬四迁安徽太湖。查敬四后迁铜陵。

查甫一迁六安。

查裕四迁淮上。

查旭因父功升授云南临安卫千户,世袭其爵,子孙遂居云南。

查百显迁四川成都水西门万里桥。

查文宽迁湖广荆州公安谷升村。

查达仁迁四川合州。

查子春迁河南西华县。

查万五公迁江西洪都。

查十八迁淮上。

查二十、查二十一迁河南光州。

查成迁关山。

查文通迁苏州府洞庭,分居查湾东山。

查应祥迁苏州。

查允中迁姑苏常熟。

查新五迁安徽太平。

查庆一迁苏州常熟南门。

查诚贵迁姑苏长州。

查熏迁云南。

查显祖迁湖广罗田县。

查廷超迁四川新津。

查文甫迁湖广。

查光灿迁河南光州。

查蒸民迁河南陈州。

查森迁湖广永州府。

查世寿迁河南陈州西华县。

查德嵩迁贵州。

查文徽十七世孙查昆、查泰、查谦(六十三世)迁云南。

查龠长子封广州郡守,移居广州,据考应是香氏始祖查开祥的先祖,

查龠次子、三子回迁休宁再迁广德,后裔又分支迁至安徽舒城、常州毗陵等地。

迁到湖广一带的查氏,因明洪武年间填川需要,又有几支查氏分别迁陡到川、渝、黔、滇、桂各地。

查文徽后裔查观柱(六十八世),因封云南马龙千总,携家人在马龙落户。

查立可后裔分别从怀宁、潜山、太湖迁陡到河南洛阳、西峡、陕西商洛、安康等地。

查翼之后裔迁徙到鄂东查家山、白石山后,发展再分支迁徙到郧西、竹山、郧县、陕西白河一带。

还有江西东乡、余干、安徽蚌埠、广德,江苏淮安、扬州、宿迁、连云港、南通、镇江,湖北洪湖、赤璧、浙江临安、义乌、河北临榆、福建漳州、龙岩、邵武等都是查文徽后裔,查文徽宗支人口四十万左右,占查氏人口的一半。

“查氏三文”暨凤山查文徵系迁徙

“查氏三文”中的老二查文徵,字希回。南唐时官拜“宣歙观察使”,后迁居到时属徽州的婺源,成为查氏五大宗支中的凤山宗支。

查文徵子查元修,官承袭父荫,授太常寺太祝。一日做一梦,梦一老人云:“见凤而往、遇凰而止”,心异,一日正游于婺源浙源乡,感觉该地与梦中极其相似,遂问村民曰:“凤凰山”,忆梦中之语,即携子查甄迁居于此,从而开创了查氏凤山宗支。查甄无子,嗣堂兄查道(查文徽孙)第三子查永之为嗣。因而虽然查文徵后裔实乃查文徽裔孙也。查文徴传七世有查务馨、查惟馨、查惟宾;查务馨迁淮安;查惟宾迁河南固始和鄱阳;查惟馨留婺源发展,查文徴传至十四世有兄弟六人:查安富、查安世、查安鼎、查安国、查安礼、查安宅;史称“凤山六安”时期,也是凤山查氏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段时期。

凤山查氏主要迁徙有:

查文徵七世孙查务馨迁江苏江阴。

查文徵七世孙查惟宾迁河南固始。

查文徵十一世孙查用昭迁江苏淮安。

查文徵十二世孙查小三迁湖北广济。

查文徴十四世孙查安富迁江苏江阴。

查文徴十五世孙查九万迁安徽黟县。

查文徵十六世孙查伯荣迁江苏江阴。

查文徴十八世孙查瑜迁浙江海宁。

查文徴十八世孙查发解迁安徽桐城白云山。

查文徴十八世孙查季迁淮上。

查文徴十八世孙查二十和查二十六迁河南光州。

查文徴十八世孙查以愚迁江阴。

查文徴十八世孙查应震迁无锡。

查文徴十八世孙查恭十九迁建德,

查文徴十八世孙查仁卿迁安庆。

查文徴二十七世孙查廷超迁四川新津县。

查文徴廿八世孙查朝相迁湖北监利。

查文徴廿八世孙查志洋迁天津。

查文徵廿八世孙查高曦迁河南。

查文徵廿八世孙查高凤迁浙江衢州。

查文徴廿九世孙查允傅迁江西德兴。

查文徵三十世孙迁无为土桥。

查文徴三十四世孙查有漳、查有成迁赣州,后又有子孙迁南昌。

还有迁徙到重庆黔江和江苏镇江等地。

第七节  “查氏三文”暨查文彬系探源

“查氏三文”中的老三查文彬(四十六世祖),各地《查氏宗谱》记录微乎其微,我们唯一看到的是《查氏宗谱》一条自南唐时查文彬从休宁迁徙至浙江钱塘县的记载,其它史料基本全无。在《中华查氏总谱》编纂期间,总编委在结合浙江查氏分卷编辑工作的同时,来到当年的钱塘县所在地实地探询了有关当年查文彬迁徙一些史料记载及佐证:

查氏四十六世祖查文彬(查文徽、查文徵的三弟)南唐时从安徽休宁迁居浙江钱塘县(公元前222年,秦始皇设置钱唐县,隶属于会稽郡【郡治在今苏州市】。隋朝置杭州,钱唐县成为首县。唐朝武德四年,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休居村,大约在北宋中期,休居村其他姓氏日渐稀少,因此此村更名为“查村”。这段记载的时间和历史与《中华查氏总谱》记载的查文徽三兄弟,查文徽居休宁,查文徵迁婺源,查文彬迁浙江钱塘都非常吻合。

又查浙江新登县查村(隋开皇九年即589年新登县并入钱塘县,隋大业十四年(618年)复置,改属余杭郡。唐武德七年即624年,并入富阳县。唐永淳元年即682年,再置新城县,属杭州。后梁开平元年即907年,避太祖朱温之父(朱诚)名讳,改新城为新登,取“年谷丰登”之义,新登之名始于此。)

新登县的查村是新登县城出西门第一站,但是现在这个查姓村庄却没有一个人姓查,都姓“罗”。(她类似有些地方如:上海的“查山”,江苏无锡的“查桥”等地一样,只能记载了这些地方曾经是查氏集居或活动的重要场所的缘因。因为新登《罗氏家谱》清楚的记载:“查村本姓查”。唐朝前的查村,因为查氏并未定居,所以也不叫“查村”。明万历《新登县志》“休居岭在休居村”“休居岭上有休居庵”“火堰灌溉休居田”及邻村各族谱地图等有关资料佐证,当时名曰“休居村。”只是当年人烟稀少,仅散居几户于山脚,村中的小溪葛溪在村西分为前后二支流,中为一沙洲小岛,为分水县东北境最偏远之地,亦是新登乡的一个小村落。

根据这些史料佐证,查文彬从休宁迁徙至当年的浙江钱塘县应该就是新登县休居村。

“查氏三文”时代,乃是查氏宗支迁徙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自“查氏三文”时期结束后,查氏统宗迁徙也告一段落。随后,查氏五大宗支(震山、武威、龙安、休宁、凤山)经历了宋、元、明、清到民国五个朝代,她们在历史长河中,各宗支从居住地再迁徙至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皆非常清晰也有史有据可依了。各地《查氏宗谱》已经清晰的记载了这些迁徙的宗支(人口)迁徙的纪录。(虽然有些宗支尚未具体准确注明,但是她们属于查氏哪一宗支或哪个地方已确实无误)。

“查”姓改“香”姓的起源及迁徙

“香”姓,是和查氏同祖共源的同胞,根据查香两家家谱记载,香氏始祖查开祥应该是查文徽后裔查龠的后裔,《中华查氏总谱》总编组在众多《查氏宗谱》中查找到,查文徽后裔查龠三代孙兄弟四人确有一人奉诏去广东为官,而且年代时间和香氏始祖查开祥的祖辈雷同,但是由于过去每个人都有谱名、学名和字、号多名,所以尚未真正对上查锡远(查开祥的父亲、宋朝光禄大夫)的名讳,虽然如此,但香氏肯定是休宁查文徽后裔已从查香两家家谱都可以基本肯定了。……

查开祥曾是南宋忠臣,出生入死扞护南宋皇朝。然因无史书记载而又心生遗憾。为了证实查开祥的事迹,香少峰曾多次到茶山、新会等地去走访调查,并将族谱上记录的事件年份与史书(包括地方志)所记载的时间与事件对照阅读,一点一滴地重新梳理香氏的历史图谱。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是历史年份、地名等的确认。在浩瀚的资料中还原历史,修编一份跨越近800年时空的宗谱,是一件非常伤神,甚至是伤元气的事情。2005年,《香氏宗谱》修编工作进行至第5年,获悉全球姓香的只有2万人后,香少峰在一个叫“网同百家姓”的网站上输入了香氏宗源的信息,得到了外地一些香氏人的留言回复,于是逐渐和一些地方的族人取得联系。

2007年,香少峰联络外地的香式宗亲到横沥参加祭祖活动,提议得到了分布在广西、内蒙古、香港等地香氏的响应。祭祖活动后,香少峰终于完成了《香氏宗谱》的修编。

2010年,中华查氏宗亲联谊会和《中华查氏总谱》编委会成立,当年12月,香氏邀请总编组赴东莞横沥镇交流,查香兄弟两姓首次相聚,真正拉开了兄弟离别八百年之久而重逢的动人亲情一幕……

香氏始祖查开祥的坟墓安葬在东莞横沥镇村头村,其墓碑上的碑文显示,距今最近的一次修葺是在清朝康熙四十六年,碑文上刻有“查开祥”的名字。但是在2007年的祭祖活动族人对坟墓进行了新的修葺时,他们发现,在墓碑后面还藏着另一块墓碑。碑文显示,这块墓碑是在明朝宣德六年时所立。现在由“中华香氏大宗祠”修建委员会理事长香伟灿捐款130余万元重建“香祖陵园”于2016年告竣。

2015年12月告成的《中华查氏总谱》专章《查香一家》给查香俩姓兄弟亲情留下历史的见证。

香氏分布及迁徙:香氏自查开祥始祖改姓以来,已传三十余代。主要分布在广东东莞、广西钦州、甘肃民勤、内蒙古河套、新疆木垒、奇台、吉木萨尔、昌吉、沙湾,散居湖南、湖北、安徽、四川、山西、香港、澳门及海外各地。

东莞横沥香氏,太始祖查锡远(铨録)宋受提督军门;生于宋绍熙二年,卒于宋度宗咸淳年,生子查开祥、查开瑞;

一世祖查开祥,讳孝廉,字五无八郎,查开祥生四子:长子香子明;次子香子真;三子香子昌;季子香子胜,子真不傅,子胜出嗣查开瑞;

一世祖查开瑞,官统制,讳孝金,查开祥之弟,为保存查家血脉引元兵东上惠阳,因世乱不适入继东莞常平任政门下,遂改名:任俦;

二世祖香子明(查开祥长子),生二子:千四郎、万三郎为六甲之祖;

二世祖香子昌(查开祥三子),生子一:八居士为一甲五甲之祖;

二世祖香子滕(查开祥季子),出嗣查开瑞为梅塘之祖香屋头之祖,生子:存五郎;

广西钦州香氏,清朝顺治年间,香穆如自横沥迁高州府化县三里坡,生香遂祥,为坡子坪香氏太始祖,公生香攀龙、香攀凤二公。

康熙年间,香攀凤与人经商,合伙人途中病死吴川,死者家属诬陷香攀凤图财害命,报官府通缉,为避难,香攀凤流落廉州府合蒲县兴忠里以榨油为生。康熙四十四年,香攀凤公通讯其子香圣彩、香圣彬和一女,胞兄香攀龙及家眷,来廉同居落业,尔后燕翼开基,世代传芳。香攀凤卒于康熙六十年,葬于新渡村宅之旁,子孙聚居坡子坪村;

香氏有一宗支迁至广东茂名市电白定居,这里有三个香姓自然村,人口近千人;

明朝初年,香氏有一支从东莞迁徙到甘肃民勤,民勤香氏一九九九年在香家湾举行祭祖、续修家谱,立了一块墓碑,碑志铭简介:香氏,祖籍晋地,明初来陇(甘肃旧时简称)镇番卫(民勤旧称)黑山堡。

从民勤黑山堡又有一支香氏民国初年迁往新疆奇台和其它地区。

东莞香氏有一支清末迁至内蒙古河套地区。

一九二六年甘肃民勤连年旱灾,民勤香氏众多支系分别迁居宁夏及甘肃、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



0.1028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