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卢姓的得姓始祖和远祖疑点探讨(二)
最新资讯 发布文章

卢姓的得姓始祖和远祖疑点探讨(二)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06日 编辑: fangfang

卢姓的得姓始祖和远祖疑点探讨(二)


同样,流传于世的《卢氏族谱》自然也难免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据大多数《卢氏家谱》的说法:“卢氏鼻祖为炎帝神农氏,神农名石年,卢氏的得姓始祖为高傒。”今稽考汉代以前的史书,多是含糊其辞的说到炎帝姓氏:《国语》中有“炎帝以姜水成” 、“炎帝为姜”的说法(最早的直接说神农姜姓的可能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到了唐代孔颖达疏解《周易系辞》“神农氏作”条时,引用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中的观点说:“炎帝神农氏,姜姓。”(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帝王世纪》原文为:“长于姜水,因以氏焉。”)从此以后,神农姜姓遂为百世不易之定论。而对于神农的名字在汉以前的文献中并无说明(原因是在《史记三家注》里关于神农的注解中并无片言只字的提及神农的名字),直到南宋罗泌的《路史后纪》中才说炎帝神农名石年(一说始于皇甫谧。清代胡克家在注解宋代刘恕的《资治通鉴外纪》时曾沿用了罗泌的观点),但是这个说法从其产生一直至明清都受到很多考证家的驳难,其臆说之难信,殆已成为公论。至于说卢氏的得氏始祖为高傒,就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而言,东汉以前的文字典籍中尚无相关的记载(成书于东汉末的《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五》也只是说:“高氏、卢氏,皆姜姓也。”)现存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现“卢氏得氏始祖为高傒”这个说法的可能算是唐代林宝写的《元和姓纂》。《元和姓纂》于卢姓条记载:“卢,姜姓,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之孙傒,食采于卢,因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汉有燕王卢绾,沛人。”(欧阳修于宋仁宗时据《旧唐书》以及很多新搜集到的史料编《新唐书》,在其中的宰相世系表中共胪列唐朝历任宰相三百六十九人,涉及到九十八个姓氏,并且对涉及到的这些姓氏还详细说明了其得姓源流。在有关卢氏得姓源流方面,欧阳修基本上是继承了林宝的观点而又略有增补:“卢氏出自姜姓,至齐文公子高,高孙傒为齐正卿,谥曰敬仲,食采于卢,济北卢县是也;其后因以为氏,田常篡齐,卢氏散居于燕秦之间,秦有博士敖,子孙家于涿水之上,遂为范阳涿人。裔孙植,字子干,汉北中郎将。”)后来欧阳修《新唐书》中<宰相世系表>沿用《元和姓纂》观点,而《元和姓纂》的说法间接的通过欧阳修“唐宋古文八大家”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为高傒是春秋时代的人物,所以就不得不参考《左传》和《史记》的记载了。在《左传》中高傒的名字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鲁庄公九年传文:“管夷吾治于高傒”。第二次是鲁庄公二十二年“秋七月丙申,及齐高傒盟于防”;第三次是鲁闵公二年冬“齐高子来盟”(杜预注:盖高傒也)。《史记》诸篇中涉及到高傒的文字只出现在<齐太公世家>中,共有三处:一,“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二,“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三,“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史记集解》唯于“大夫高傒”下引贾逵之言注解之:“齐正卿高敬仲”。然而无论是《左传》,还是《史记》,都没有提到高傒被封于卢。不过,在《左传》中隐约可以看到高氏拥有卢这个地方的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冬,为高氏之难,故高竖以卢叛。十月庚寅,闾丘婴帅师围卢,高竖曰:苟请高氏有后,请致邑也。十一月乙卯,高竖致卢而奔晋。”从此数条内容来看,高氏确实是拥有卢这个地方的。然而高氏自齐桓以前就世为齐国世卿,有一封地也未足为奇。终究是片言只字,最起码《左传》、《史记》中很难找到高傒之子孙有以卢为氏的确切的记载。

     《左传》、《史记》原文中关于卢氏人物的记载一共有九处:第一处出现在鲁成公二年。《左传》成公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围龙。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龙人囚之。”第二处为《左传》鲁襄公“二十三年秋,齐侯伐卫”之战中的卢蒲癸(原文为:二广上之登御,邢公卢蒲癸为右。除此以外,尚见于襄公二十五年、二十八年传文中。)第三处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传文中的卢蒲嬖,第四处为秦始皇时期的博士卢敖(《淮南子•道应训》、《论衡•道虚篇》皆有“卢敖游乎北海”,高诱注曰:“卢敖燕人,秦始皇召以为博士,使求神仙,亡而不反。”黄晖《论衡校释》亦引高诱之说,更引《梧丘杂札》之言注解高诱之言曰:“此即《史记•秦始皇本纪》之燕人卢生。”据此看,博士卢敖很有可能与卢生是同一个人,然旧家谱中二人却是父子关系。自此以下至第八处皆见于《史记》、《汉书》),第五位是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奉始皇命东去蓬莱求仙药的燕人卢生,第六位是汉初跟随刘邦打天下、与刘邦同时生于秦昭王五十一年、后被封为燕王的沛郡丰人卢绾(部分老家谱以卢绾为卢生曾孙,此必不读史书之人所为。根据《史记》、《汉书》中的内容,秦始皇三十二年卢生为始皇求药,史书虽未记载卢生的年龄,但他此时的年龄必定在七十、八十以内,而秦始皇三十二年时,卢绾已经四十二岁,即便卢生已经八十,二人的年龄相差不到四十年,怎么会是卢绾之曾祖?)第七处是汉孝文帝十四年,参与北征匈奴的昌侯、上郡将军卢卿(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以齐将汉王四年从淮阴侯起无盐,定齐,击项羽,又击韩王信于代,高祖八年受封。”《史记三家注》于此无注,故未详其出处,但必非燕王卢绾之后。卢绾“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则卢卿亦非卢绾之亲戚,同时卢卿有可能是山东人。),第八处为燕王卢绾之孙、亚谷侯卢他之(见《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部分老家谱中载卢绾之孙为卢俊,与此有所不同,但毕竟司马迁与卢绾时代不甚远,卢他之封侯之时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更近,故而终应以史、汉为依据。)第九处为汉高祖八年备封为共侯的卢罢师(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以齐将汉王四年从淮阴侯起临淄。”此数人除卢敖、卢生、卢绾三人之名见于老家谱,其余几位在老家谱中很少见到。)因卢敖、卢生、卢绾、卢卿、卢他之、卢罢师与高傒所处之时代相隔稍远,故今略去此六位暂且不论。而今只就这些材料做一简单分析:首先,即便是高傒真因助齐桓公复国、佐管仲治理齐国而被封于卢,并且因以为氏是真有其事,却也可从另一方面说明一个问题:在高傒未被封于卢以前,卢就已经存在了(按《左传隐三年》文:“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杜预注曰:“卢盟在春秋前,卢齐地。”可见在春秋以前就已经有卢这个地方了,难道当时卢地的人就没有以所居地而为氏的?非要等到高傒以后才有以所居地为氏。)从这点来看,高傒可能不会是卢氏之唯一得姓始祖;第二,假如高傒被封于卢,按照春秋时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在高傒的众多子嗣中,也只有高傒的嫡长子、嫡长孙才有资格继高傒而拥有卢邑的最高行政权,然而按照《左传》、陈厚耀《春秋世族谱》的记载,高傒之嫡长子乃至嫡长孙以及很多的支庶子孙却依旧在使用高姓,而非是“以卢为氏”(按《世本》、《左传注疏》、《春秋世族谱》等皆曰:高奚之子高庄子,高庄子之子高倾子,高倾子有二子,长子高宣子,次子佚其名,高宣子有二子,长子高厚,次子高无咎。高厚之子高止。高倾子次子之子名高偃。直至孔子去世之前一年,尚有高氏奔北燕的记载,但从整部《左传》来看,并没有关于高傒之后以卢为氏的任何记载,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存在,在春秋乃至春秋之前的一个时期内,国、高二氏世代都为天子所钦命的齐国世卿,身份之高贵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为什么愿意放弃当时尊贵的世卿身份而改为当时默默无名的卢氏?)第三,按照《史记》所载齐、鲁年代计算,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亡于鲁釐公十七年。自齐桓公复国至鲁成公二年《左传》中出现卢蒲就魁,中间相隔九十七年。 按照《左传闵公二年》的记载:“冬,齐高子来盟。”(杜预注、孔颖达疏皆以高子为高傒。)是时为齐桓公之二十六年。自是年下至鲁成公二年,中间所隔也只是七十余年。短短七十余年,然而陈厚耀在搜集、查找、考证众多的先秦资料后,却于齐国卢蒲氏条下备注曰:“系未详”。今按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中所说卢蒲氏为齐桓后裔之一支,后来卢蒲氏又把自己的复姓改为单姓卢,可见卢蒲氏必非高氏之后。按照郑樵的这个说法来分析,姜太公后裔中最早出现卢氏的,可能不是高傒的后裔,而是齐桓公后裔(与三位卢蒲氏同处一个时代的卢氏在《左传》、《史记》中尚无记载。)

    《左传》中涉及到卢这个地方的文字一共有六处:第一处为鲁隐公“三年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杨伯峻以为此处的卢位于今天山东长清县西南)。”第二处位桓公十三年“罗与卢戎两军之”(杜预注:卢戎,南蛮。今人杨伯峻以为卢戎为妫姓之国,具体地点在今天湖北南漳县东北。)第三处为“成公十七年秋七月壬寅,刖鲍牵而逐高无咎,无咎奔莒,高弱以卢叛(杜预注:弱,无咎子。卢,高氏邑。)” 第四处为“齐侯使崔杼为大夫,是庆克佐之,帅师围卢,国佐从诸侯围郑,以难请而归,遂如卢师,杀庆克以谷叛。齐侯与之盟于徐关而复之。十二月,卢降。”第五处为鲁襄公十八年十一月“赵武、韩起以上军围卢,弗克。”第六处为鲁襄公二十九年冬“为高氏之难,故高竖以卢叛。十月庚寅,闾丘婴帅师围卢。高竖曰:苟请高氏有后,请致邑(杜预注:还邑于君。)十一月乙卯,高竖致卢而出奔晋。”从这几条内容可以得到看出两个问题:一,卢这个地方确实为高氏的封地;二,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左传》、《史记》二书中都无高傒之后以卢为氏的记载(此处结论只是依据《左传》、《史记》二书)。

       《史记三家注》中与卢有关的地名至少有一处,出现在<扁鹊列传>中: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于扁鹊二字下注曰:黄帝八十一难经序云:秦越人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又家于卢国(韩兆琦注解:“季今山东长青县”),因命之曰卢医。”从《史记扁鹊列传》原文而论,扁鹊治赵简子之疾,时间应该在周敬王二十年、晋定公十二年、鲁定公十年前后,上去《左传》最后一次出现高傒之名(周惠王十七年、鲁闵公二年),中间间隔一百六十年。



0.0769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