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明代上海名臣冯恩画像露“真容”
最新资讯 发布文章

明代上海名臣冯恩画像露“真容”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0日 编辑: fangfang

一幅珍贵的明代画像日前被发现——画像主人公是有 “四铁高风”之誉的上海籍明代名臣冯恩,一直被冯恩的后人保存。闵行区马桥镇近期开展当地的村宅史收集,在上门拜访冯家后裔时,偶然发现此画。

    此次发现的画作是冯恩在明代时身着官服的半身像,画旁还有清代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多名官员、文人的题跋,赞叹先贤事迹。画作与题跋的总长度约两米,高50厘米,在题跋作者中,有著名的清代书画家、曾任工部尚书的俞兆晟。

    根据《上海县志》记载,冯恩是明代华亭县莘溪(今莘庄)人,嘉靖年间一度担任南京御史,以严执法纪著称,后来由于直谏触怒嘉靖皇帝,被判处死刑,再改判流放雷州(今天的广东省雷州半岛),当时官民多为之不平。隆庆皇帝即位后,重新任命冯恩为大理寺卿。

    在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留下了冯恩“口如铁,膝如铁,胆如铁,骨如铁”这“四铁高风”的评价,至今在雷州当地还有十贤祠,祭祀冯恩、海瑞等曾经被流放到此的历代先贤。

    冯恩为官在16世纪的明嘉靖、隆庆朝,题跋则一直延续到19世纪后期的清光绪4年。历经4个世纪沧桑,未经装帧的画作纸张已经发黄,部分地方也有了破损,但人物形象依然完整生动,题跋也很清晰。

    冯恩去世后,这幅画像被后人保存。清乾隆年间,冯氏家族在马桥购地,聚族而居的规模相当大,画像也随之到了马桥。解放前,马桥镇曾有“冯、宋、康、严、奚半镇”之说,其中“冯”就是冯恩后裔。

    冯恩,家境贫寒,年幼丧父,由母吴氏抚育成人。早年除夕夜,无米为炊,室内因大雨潮湿冯恩石刻像,冯恩读书床上自若。1526年(嘉靖五年)登进土,授为"行人"。奉命慰劳总督两广余姚王守仁,恩尊以为师,执弟子礼。任南京御史,要求刑部尚书具牒通报由御史移转到刑部办理的案件,以便了解始末,相互检查研核。巡视上江,指挥张绅杀人,奏准按律处决。直言敢谏,尝上章谏阻分建"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及皇后"蚕"(皇后亲自养蚕的典礼)北郊。

1532年(嘉靖十一年)冬,出现彗星,皇帝下诏求直言。恩以为"天道远,人道迩",臧否各部尚书、侍郎,评骘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和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以为张是国家大业的彗星,方是朝廷中的彗星,汪是钻在皇帝心腹中的彗星,三星不除,官员不洽,民政难理,要想弭除灾祸,是不可能的。嘉靖帝以为此议非专对三臣,是仇君,逮下诏狱,追究主使,拷挞几死,终判恩死刑。朝审时,汪鋐主审,面东而坐,恩面宫门而跪,鋐命隶卒强恩面西跪,恩立而不屈,以大义叱责鋐。押出长安门时,观者如堵,都说;"这个御史,不但嘴巴坚硬如铁,他的两膝,他的肝胆,他的骨头都是铁打的。"因而传称为"四铁御史"。

恩子行可,年仅13岁,赴宫门泣诉;母吴氏,击登闻鼓鸣冤,都不受理。1533年,行可上书请求代父就死,不准;又用刀刺臂,以血书流,自缚于宫门前,恩始得免死,远戌雷州(今广东雷州半岛)。六年后遇赦归里。1567年(隆庆元年),穆宗即位,征求先朝能直言上谏的官员,授恩为大理寺丞,时恩70余岁。行可也被旌为孝子。恩终年81岁,著有《刍荛集》。行可后不第,谒选得官光禄寺署正,升为应天府通判,著有《敕斋集》



0.0764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