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浅谈中华“姓、氏、名、字、号”的文化来源与演化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05日 编辑: panzhiyong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中华文化传承至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和名,读书看古书的时间,发现一个人不仅有姓、名,还有字、号,甚至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号又是什么东西?

今天就来跟大家来谈一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姓、氏、名、字、号的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

根据《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记载:“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根据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也就是说“姓”的本义是“生”。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

根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姒、子、姬、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等22个姓。

因为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考古学家及文学大师们又根据《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二、“氏”

随着部族人口的繁衍,不断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部落之间为了相互区别,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了代号,这便是“氏”。

事实上,也有些小部落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慢慢又有自己的“氏”。小部落后来发展壮大后,分出了很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三、名

根据《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名字,自己起的,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人们根据自己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四、字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很长一段时间,“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唐宋以后,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

五、号

《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号的来源主要还有三种:以其轶事特征为号;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以封爵、谥号为号。



0.1587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