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4008-379-189
技术服务QQ群:212710511
登录免费注册家文化
当前续修族谱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编辑:蔡则宇时间:2019/11/05点击:


                                    谈谈当前续修族谱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对续修族谱,我们本没有什么资格和精力来过多谈论此事,因我们中如忠东本宗支的族谱还“悬着”——未找到“根之所在”;同时,我们都是古稀之岁的三“老翁”了,总是有话题就说说,心里舒坦就行。特别是看到“盛世修谱”出现的“修谱热”,感动之余,我们不妨来“凑个热闹”,谈谈我们的一管之见,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看法。其中有些看法也不一定对,也有的甚至有可能会引出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故此文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大家予以理解和海涵。
(一)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民间自发的续修家谱的热潮
      前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国史、方志和家谱构成了记录人类历史的三大支柱。到了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由于多年的战乱和社会动荡,家谱的修纂工作逐渐停止下来。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一些宗族文化较发达的南方地区,开始出现了一些家族开始寻根问祖、续修家谱。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观念的驱动下,与海外交往密切的浙江温州、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家族开始续修家谱。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民间自发的寻根问祖、续修家谱的热潮,续 修家谱之风在中国渐成气候。
     201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说,近年来,中国家谱热悄然升温,特别在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修家谱更是成了一种时尚。仅常州市就有400多个家族续修了自己的家谱,其中80%都是近5年来修撰的,还有更多家族也正在跃跃欲试。当前中国的现实情况确是如此,因为家族修谱已经成了中国民众的一种社会时尚。不少家族在一些家族知名人士和企业家的倡导、资助之下紛紛启动续修家谱,有些家族人士也希望利用续谱机会留名后世、昭示子孙,以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加之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录,续修家谱关系到血脉世系的传承和完善,关系到家族的历史记忆、家族的文化和家风的传承。因而,续修家谱便成为我国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的姓氏文化活动。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在1980年代的一些农村,开始时兴祭祖、续谱、修坟,特别是续修家谱的家族也逐渐多了起来。值此盛世,许多家族日旺,但或谋生计,或图进取,携家带眷四方迁徙者日多。一些家族中的有识之士,在他们的主持之下完成了家族家谱编修之事。这些修谱者有的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不甚了解,文字表达能力也有限,于是就难免会在编纂家谱过程中存有某些不足,从而留下一些自身的一些特点。正因为大部分修谱者自身的局限,他们修谱更加强调实际的表达效果,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达意”即可,而不会介意表述的方式是否合乎传统的形式。由于这些修谱者文化水平高低不一,由此,编修之家谱质量有高有低,家谱中出现各种各样的行文格式,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总的来说,积极性很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990年代,续修家谱之风开始普及和盛行。这其中除了家族意识在起作用外,许多台湾同胞和华裔、华侨,他们到大陆寻根追祖,往往通过家谱来寻找其血缘关系,他们把家谱视作命根,加上中国家谱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成果,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续修的家谱也就成了这些家族自然而然的事了。
     家谱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曾经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重修家谱”大多由家族中较有威望、受过一定教育的长者发出倡议,并成立续修家谱理事会,负责搜寻旧谱、募集资金、整理当代族人资料等事务。重修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等到修订完毕,家族会举行隆重的颁谱典礼,由各房的成年男子用大红轿子将家谱“请”回家珍藏。随着越来越多的“族人”离开家乡迁徙外出,家谱如果照旧“秘不示人”,在保存和传承上将有很多不便。因此,现在许多家族都把续修的家谱捐献一套给当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我国的许多姓氏都自发地组织专家、学者和大批人员,编撰出版了一大批百姓家谱,目前已经初见成效,并且有了丰硕的成果。对编修家谱,查找和了解有关姓氏人物资料有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我们要为他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点赞。
(二)编修家族成了自流状态,出现一些不足和问题
      现在编修的家谱与传统家谱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的将家谱编成一部姓氏文化史,对族姓源流详加考订;有的加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如将族中捐款供“希望工程”、义务赡养孤老、为村民无偿服务等“善举”悉数纪录下来,以晓喻后代;有的在“家规”中提倡爱国主义,维护邻里团结;有的添进许多现代化的图像资料,成为记载新风貌的有效载体。但也不应回避新修族谱中的问题,而应加以正确引导,要扬弃封建迷信糟粕,发扬中华民族爱家爱国的优良传统。由于家谱是族人血缘关系的记录,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关于家庭起源、家族形成、民族融合及其繁衍生存、迁徙分布、发展兴衰的重要史籍。国家也没有一个部门对此进行有效的干预和管理,因此,民间家谱的编修就成了自流状态。
      家谱编修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寻根问祖,对于一些移民家族来说,那谈何容易。就以四川来说吧,这是一个移民省分,因在元未明初以至清朝初年,由明清朝庭分别两次发动的旷世悲壮的“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运动。入川后的各姓氏家谱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清初移民之时遗失了明代族谱,入川后无谱而重新修谱;二是清初入蜀时所带家谱,受匪患一炬而焚之,因无谱可稽而修谱;如四川兴文彭氏在《彭氏族谱》序中称:“遗憾者,辛亥革命初成,政基未奠,永宁地属川滇黔犬崖交错之地,匪势猖獗,祸患频繁,峰烟告警,田土荒芜,烧杀抢劫,枕席不安,人民受灾深重。甲寅乙卯(民国三、四年)之年,匪患更甚,大匪小匪,互相残杀,我梓里房屋,被匪患一炬而焚之,幸免者只有零散之家,不过十之一二矣。我族之木刻远传家谱,就因此而遭灭殁,致祖先之流芳事绩无稽,家族之兴范失序,是我后嗣子孙沉痛的遗恨。”三是明代族谱在明末清初因战乱散失外地,入蜀落业后又返回原籍抄来族谱,有老谱资料后,重修家谱,但这只是个别情况。大多数家族因无老谱只得凭先辈口授传闻,或记录的零星有关材料修谱。因此,各姓氏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修续谱,由于只有零星世系材料,加之修谱的人文化水平不高,或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迫,一般都是按“小宗之法”修谱,至多不过五代。

      而在现在的条件下,有的人将家谱记载的内容加以了发展,是“人自为书,家自为说”,其内容大体追溯原籍祖先,详记入川之始,详记各房人生卒住地,有的大姓宗谱记有人名人传记等。由于谱牒中记载有关姓氏世系、源流迁徙、人口消长、民族、名人事迹、世文著作、墓冢位置等,且祥实于其他史书,是研究人口变迁、风土民情、著作佚文、文物考古的珍贵资料。家谱编修的体例,由老谱格式向多元的新类型家谱方向发展。修谱是好事,好事就要办好。但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其表现在:
       一种情况是,本是续修本支小谱,仍贪大求全。一心想将本支小谱修成“大族谱”,想并一统本姓各宗支,成合谱通谱。有的续谱丢掉“老谱”、从网络上、“微信群上”寻踪“编谱”。有的甚至对自家“老谱”从未通读、也未读通、读懂。多数“老谱”是古文、或说“文言文”、有的“文言文中又夹杂白话文”,且多“生僻字”、“自造字”(各种“字典”里也找不到的“字”),有的不求甚解,而意断。
      二种情况是,对其他人编修、“续修”的族谱,采取排斥的办法,轻者“收回销毁”、大有“焚书”之势,重者“攻击人身”。甚至唯我为尊、欺世盗名,多数引用他人成果,不引出处;把他人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这个问题十分突出。有的还企图搞时空穿越、动彻就要进行家族“DNA”鉴定。曾见有人把埃及的某与某后与彭祖及其后裔比对为同一人。当然也可能是愚学习外国历史不多“孤陋寡闻”,他“见多识广”。编年史都是“顺着时间顺序”编写,近见有人“倒着来”。大概是搞“时空穿越”和“历史穿越”吧。曾见过一位宗人她说是彭氏某“名人”之后,但未见提出相关史料,就说愿意进行“DNA”鉴定。
      三种情况是,攀附“官员”“名人”,在家谱中比比皆是,这是一个大忌。有的编谱“不宗其宗、不祖其祖”的事较多,“乱认祖宗、乱磕头”。故有人说“族谱十有九错(即:不可信)”。这是个严重问题,带有倾向性。不重视纠正,后果相当严重!所列几个问题,有代表性的倾向性问题!贪大求全,空中楼阁,基础不牢,资料不实。是否“切中时敝”——难说!
     盛世修谱本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之国家倡导,呈现一派繁荣气象。但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借修谱牟利的“编谱匠”混迹其中,兴风作浪,以“专家”——“砖家”自居,欺骗世人,淆乱他人谱系,危害性极大!正如湖南长沙彭代昭,字晓方,号半亩方堂宗长2019/10/26/1342:多个微信群所指出的“借鉴”之语:
      我对目前修谱之困境的认识,希望为家人修谱提供借鉴:
一,热情高涨,缺乏扎实国学功底做支撑。
二,用商业标准代替家谱传承价值。
三,想搞大而全,缺乏科学顶层设计。
四,缺乏整体性,用商业标准代替修谱之初心,弄成名利场。
五,毁旧谱,缺乏科学考证及保护思维,让主观臆想充斥新谱。
五,无偿索取,又想得亲情,得成果,成为商业集团嬴利之工具。
六,不尊重提出科学远见的人和事。
七,发起时,高高在上的口沫飞溅,筹资者信誓旦旦,职业者欢欣鼓舞,宗亲参与者稀里糊涂,商业机构虎视眈眈。
     保护修,科学修,奉献修,修好自己的谱。
(三)不忘续谱初心,发扬中华民族“续谱”的优良传统
      中国家谱实质上是一个家族历史和现状的真实记录。家谱的出现,是中国人民尊重祖先的一种自然美德。家谱记录的家族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十五)中指出,谱牒的性质属于历史范畴。他说:“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
      今日之编修族谱,总体来说是“续修族谱”而不是“编谱匠”的“编谱”。“续修族谱”是一个承前启后,永续不停的系统工程。
     “树大分桠”是十分正常的事,“多支并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总不希望人类的传承都是“单传”或“独苗”。
       四川由于地域的原因,几次“大迁徙”、“大移民”均是重点之地“天府之国”,形成各姓氏各宗支“奉旨”、“随大流涌入”四川——盆地与大后方、“内地”。
      历史上的人和事,特别的“文盲”多的时候,靠“口传”、“口碑”流传后世,必然会存在“多说”。就是当今仍会存在一些“盲区”。
     我们不要过多的去“统”。“统”是好事,“统”也存在问题,一旦出土文物发掘出来,与之前说法不一致,改都来不及。 更不要用当今的“是”“不是”或“是”“否”来简单的做定论。
        随着“盛世修谱”的出现,涌现出来“印谱”、“谱牒专家”的“新兴行业”。他们是编谱“高手”、“对接”“联宗”的“高人”。只要“钱到位”,他们以商业手段就会给您编出装璜精美、图文并茂的彩色族谱。
     面对这样的形势要真正续修好族谱。难、难、难!
     彭氏宗人要“知难而进”、“敢于担当”、“奋力拼搏”。在盛世修谱的热潮中,创出一片新“天地”。续修族谱路漫漫,但坚持一定会结出硕果。

     修纂族谱,历史上是宗族的一件头等大事,关系全体族众的政治生命和价值取向。历来有“领导权”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过去必须由宗族的“族長”主导,组织族内德高望重的耆老和知書识礼的精英参加,分工合作,严格监督,以避免出現失误,祸及族众和后裔。明清时期,还有文字狱,彭家屏即为众所周知之一例,不能不慎!
     现代族谱的编纂,当然不可与封建社会同日而语。由于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上收集处理文字信息方便快捷,加之印刷装帧一条龙服务,编纂族谱较过去容易多了。社会上、市场上出现了众多的编谱公司,为需求方提供编谱方面的专业服务。由于族谱类印刷品内容和资金来源的私人性质,非正式出版物,行政管理非常宽松,为“编谱公司”及“编谱匠”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盈利机会。但在当前商品市场经济深刻转型的时期,无论是“编谱公司”企业行为,还是“编谱匠”个体经营行为,都必须以盈利为目的,其经营作风和产品质量自有优劣之分。
      编修族谱,应提倡本宗支宗亲会或宗亲联谊会主导。“敬宗收族”,由近及远,范围不宜过大。而且应由本宗支内有文化的老、中、青三结合,作为一件公益亊业来做。在大家都做起来之后,再找到”结合点”,通过严格论证确认无讹之后,再链接起来就形成了《联宗谱》。这样做简单易行,内容比较真实可靠,节约费用开支。千万不要听信”编谱公司”业务员和“编谱匠”,说他们保证可以给需求方逗接掛靠上历史名贤、达官贵人作祖先等等充满诱惑力的鬼话。弄虚作假,乱认祖先之风不可長!
这就需要:
——搞好“顶层设计”,即编撰如“孔丘、孟轲、颜回、曾参”后裔的“通天谱”
多年来,有的已经进行了大量铺底的工作。
如统一编排字辈,有100个字派的、有80个字辈的、有60个字派的……。每个宗支如何与统一字派衔接则大有学问。
有的已经“寻到根”,如今是149辈、136世……
不要“一蹴而就”,需要几代宗人的努力。
要相信后人一定会比我们更聪明。
——夯实基础,摸清实情。
运用现代信息,如“身份证”将现有宗人的情况搞清楚。
走村串户,掌握一手资料,听取七十以上的老宗亲讲述他们看到、听到的有关族谱、联宗的事和人。特别要注意“老谱”、“压在箱子底下的东西”、“古墓”、“古碑”的发掘、收集、整理。
从资料显示在人口迁徙中,可能“老四川”的入川宗支多。目前重庆彭家华老宗长主编的《重庆·彭氏源流族典》——注意是“族典”,而不是“族谱”——收录近3000个宗支,重庆是改革开放后从“老四川”独立出来的、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陪都”,有彭氏宗人约67万。而现“四川”有彭氏宗人一百余万,应该说彭氏宗支数量比重庆要多些。
多年的宣传,彭氏宗人知道要续修族谱的越来越多,但仍会有不少“盲区”。愚估算知道者是否过半还很难说。
——建立一支老中青的队伍。
一个事(这里特指“续修族谱”)要真正做好需要一批人不断的“奋斗”“拼搏”,需要“薪火传递”,需要“老中青”结合。
续修一部上乘的“族谱”要花费时间、人力、精力、物力。
有人曾想三个月拿出“谱”,是“痴人梦想”。会资教授,俊修、彭强、洪才、明亮、和陵等等宗长,花费了多少年的心血,仍在“忙碌着”。
——需要更多“热心、恒心、耐心和不怕挨骂”、“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经济收入、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当今会微机、微信使用)、最好能得到宗亲的配偶和家人的支持”的做实事的宗人。
记得2019年宜春会议总结出了“编谱有我,我要编谱,我在谱中,”当即就有宗亲加了“我要靠谱”一句。愚认为这就完整了。确实有的续谱、修谱不靠谱。
有的是一时热情,不能持久。有的经验不足、有的钻死胡同、“牛角尖”、有的缺乏历史知识。
续修族谱要与华夏历史结合,不能自出心裁想当然。要尊重历史、尊重他人。
不攀附。
不乱接乱篼。
在“国学热”中,多学点古文、文言文。有一位宗人引用一县志中的一段文字说明自己与宗人中的“名人”有关,他释义的与一位川大古汉语专业毕业的“四川省图书馆”都有“名望”的“历史学家”的解读是“大相庭径”。记得有人释义“毛泽东论彭祖”与作家彭开富的解读有的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要有经济支撑。
续修族谱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个问题不必赘述。
——要面向每位宗人。
有人主张编修时“名人”要厅级以上的人。对先贤中哪些人属于“厅级”不可而知。
续修族谱要发动宗亲积极投入其中,续谱要有人、要人人参与其中,特别是“人物”这个板块,不能分级别,而是看其是否为宗族、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是否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注意族谱资料的隐密性。过去“族谱”一般不轻易示人。
“族谱”资料亦涉及“国家文化安全”。宗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热点排行 更多
  • 1. 智能数字化寻根搜索引擎
  • 2. 智能录入
  • 3. 寻根基础数据资料多
  • 4. 论坛式交流 沟通方便
  • 5. 口号响 声势大 多渠道
  • 6. 支持语音输入
修谱资讯 更多

0.0942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