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从《项脊轩志》到《家谱记》:传承千年的家谱文化逐渐隐退
从《项脊轩志》到《家谱记》:传承千年的家谱文化逐渐隐退
2020-05-20 11:16:46 来源:
编辑:徐文静
点赞:0  点击:1395  评论:0

两世不修谱为不孝,三世不修谱为大不孝;谱谍坏,则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古语

中国华夏是一个极其注重孝道和根源的名族,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样的警世俗语。中国人讲究饮水思源,血脉相承,不忘祖辈先人亦或寻根问祖、落叶归根都是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

image.png

因而家天下的族谱根系文化一直都是自古以来就颇受重视。对于先祖的祭祀我们并不陌生,清明重阳一直都是民间两项重要的祭祀活动,大家都拜祭先祖,敬老祈福,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追念与感恩。可这一切活动的前提都是知道自己的先祖究竟是谁,于是家谱文化应运而生。

家谱乃是记载一族血脉、遗训、期望、智慧与经验的结晶,一代代的接续,家风绵延,是治家修身人的根本。归有光在《家谱记》中写道,对于活着的人如果不能供养他们,对于死去的人如果不能了解他们,那是多么大的悲痛啊。

image.png

或许是因为归有光早先年失去了母亲的原因,他对于家谱文化极其重视,即便是七八岁的年纪,见了家中长辈也会拉扯他们的衣服询问先人时代的往事。可惜因为源头遥远,人心各异,归式一族的家谱也越传越散,对此他心中的遗恨在《项脊轩志》中也有所表露。

分家:家谱断层的开始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项脊轩志》

树大分叉,子多分家。分家这个习惯似乎是自古以来就出现了,最早或许是距今有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在早先时代,社会上一直都是实行家天下,一个家族的人都居住在一起。最上面有老太爷,最下面是各路孙辈,就如同老树一般开枝散叶。

image.png

这种族居方式有着深远的意义,一来可以保证家族财产的传承诸如田地、山林、鱼塘,同时由于家族人多,劳动力也得到了扩充,二来同族人聚在一起后会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因此打起仗来也更有威力。族居好处多多可有一个人却不这么认为。

那就是商鞅,他察觉族居社会可能会对政治产生重大威胁,毕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当秦国出现很多族居的老秦人时,他们的家族人多力量大,并且作为贵族既有钱又有权,很容易抵抗政令。为了制止这种局面的恶化,商鞅想出了分家的办法。

image.png

商鞅的分家法令并不是强制叫人分家,而是让不分家的人增加赋税,它规定,在一个家庭之中,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丁,那么赋税就要加倍。

这条法令实施以后,很多宗族的力量就直线下降。社会也形成了初步的散沙去族居化,贵族的势力得到了大大的削弱。

image.png

兄弟间本来就容易磕磕碰碰闹矛盾,再加上赋税加倍的限制,成年后分家就成了百姓间的传统。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写,自己的叔父和伯父分了家以后,室内外都安上了许多小门。到处都是门,就连狗也把住在同一庭院的人当做陌生人。

起初庭院的中间是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砌了一堵墙,大概也是从那个时候,归氏一族的亲戚逐渐疏远了,分家也就成了家谱断层的开端。

势利:亲情文化消失的源头

如果说赋税加重的分家法令是导致族谱破碎的开端,那么人情冷漠势利一定就是亲情文化消失的源头了。

image.png

归有光后来在《家谱记》中自叹自哀,那些贪财鄙俗的人时常在家族中混杂出现,他们带着一百人群居,却没有一人知道学习。有人知道学习了,却不懂得礼仪的重要性。家里有人贫困却没有人救济,有人婚丧却无人吊唁或道喜相庆。

人情冷漠逐渐在家族中蔓延,他们只知道疼爱自己的妻儿,平日接待朋友时能花费数千元,到了年末祭祖时却要锱铢必较。那些祭祀用的器皿没有洁净体面的,甚至到了最后归氏一族几乎都不祭祀了。

image.png

写到这里是,归有光的内心一定是怀着无数的悲愤,自己与兄长明明是同为素洁翁的后人。可他们却并不挂念兄弟情义。亲情应当是饥寒时互相愉悦,冷漠则是纵然富贵荣华却依旧互相排斥。就这样宗族的兄弟同胞成了最后的异族仇敌。

归有光认为问题的根本原因出在是否挂念,而我则是认为挂念缺失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变得势利贪婪了。《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当于勒不学无术乱花钱时所有人都认为他是蛀虫,恨不得早点送走。当于勒在美洲发了财,给家里回信时,所有人又觉得这个于勒成了无所不能的人,家族的希望。

image.png

等到家里所有人在邮轮上见到落魄的于勒时,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躲开,免得这害人精、没出息的东西再次缠上自己。无论古今中外,世间永远不缺乏拜金一族与势利眼,莫泊桑用他犀利的笔法揭示了这一现象。

当家族中有一人扬名立万时,所有人都朝他靠拢过来,企图攀缘逐利。即使没有好的理由也要请客吃个饭叙叙旧情,可真当会面时哪里是叙旧,无非是有事相求想要借此为契机罢了。

image.png

归有光后来感慨,曾经与自己的弟兄在同一个怀里哭啼,吃饱了就只有相互嬉闹根本不分彼此,如今成家了,不仅分家时要用一堵墙来相隔,就连两人的孩子也玩不到一起。没有人觉得会面艰难,只担心自己分家逃离对方还不够快。疏散亲情的终究是分家制度,还是人心中对于利益财富的自私与贪婪呢?

或许当我们开始对兄弟分彼此你我,对财富分家而大打出手时,心中的血缘亲情就已经逐渐淡化消失了吧。归式一族的家谱逐渐残破,那堵隔开归有光与他兄弟的不只是土墙篱笆,更是心中筑起的厚障壁啊。

家谱文化应当重新得到发扬

虽然我国民族经历了无数次的动乱,但优秀的家族文化仍然应当传承。即便是分家制度与亲情疏远也不应该隔开几千年的血脉情深。

image.png

家族无谱,如同国家无史自古以来,家谱一直都是起着承载伦理规范,塑造人格精神,维系社会秩序的职责。纵观历史,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唯有家族历史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只有当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的同时,一个民族才有存在和延续的可能性。

如果连家族都做不到团结,又何谈民族凝聚力和国家集体荣誉感呢?国家想要兴旺长存,家风一定要纯正,国风正,民族才会强盛。从唐朝以来,历朝历代对于修撰家谱、研究家谱都是大为提倡的。毕竟家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

image.png

所谓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作为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文化历史的汇总交合与历史档案。后人可以借此了解家族的历史变革、世系繁衍、居住变迁等等。这对于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方面的研究都有着重大的帮助,所以说修缮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而这也关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

明辨世系,凝聚血亲哲学上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源头问题。而家谱正是告诉你,先祖是谁,为何在此处生活的答案书。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通过家谱,我们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只有知道祖宗,才能做到心系血缘,孝敬父母。

清明重阳的意义真正在于告诉人们不要忘本。除此之外家谱还是帮助一个人寻根的依据。游子无论漂泊多远,他都难以忘记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有着曾经养育他的亲人,有埋葬的祖先。作为根的代名词,家谱是一种归属感证明,是一种血族身份证。

image.png

它可以起到凝聚人心,让族人激发出亲热之气的作用。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凝聚力,但修缮族谱是聚其骨肉以系身心的最好办法。人在异国他乡,路人不如乡人,象人不如亲人,家族则能帮我们走遍天涯海角,也能够联系到那份血肉亲情。

传承历史,教化子孙家谱中涵盖了许多历史,诸如姓氏渊源,人口变迁等等,改革开放后许多海外华人都热心于寻根问祖,造福乡梓,这其中家谱的作用就展现出来了。家谱成了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念乡族的精神象征。

不仅如此,家谱中更是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家训族规,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经验与智慧结晶。诸如孝道、礼仪、训诫,这些都是家族中长辈对于后代进行人生教导的生动素材。

image.png

治国齐家,一个国家、民族、家庭要想立于世界,在社会上获得认可,最根本的还是要有品德高尚与能力出众的人才。而好的家规、家风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现在不少父母都会给孩子买《颜氏家训》《朱氏家训》《曾国潘家训》等书回来教子,但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修缮族谱、树立优良的家规。

修撰好的家训不是为了自己流芳百世,闻名青史,而是希望对自己的子孙后代有榜样式的引导教育。

结语

归有光在《家谱记》中最后立下志言,他说自己学过圣人的学说也通晓六经大义。虽然没有为官只是过了贫穷节俭的生活,但看到天下大乱心中难免有说不出的忧虑。比起这些,看到自己的骨肉亲人形同陌路,他更是感情触动。

他想要寻求一个聚合宗族的办法,那就是修缮族谱,他不只是想要编写归氏族谱,更是想要寻求赖以编成族谱的东西啊。这种东西究竟是亲情、亲人还是血缘,归有光没有明说,但我在次还是希望中国的每个家庭,每个家族都能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家族历史。

让自己的根源得到延续,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流传、继承、发扬光大。千年传承,源远流长,家世相传,谱慧后世。


评论
全部评论

0.2091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