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毛笔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毛笔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2020-05-15 11:24:28 来源:
编辑:徐文静
点赞:0  点击:1183  评论:0

隋智果总结前人书写正书的结体经验,写成《心成颂》,因为说不出什么道理,只觉得这样结字心理上就舒服,故日心成。传为据欧阳询结字经验所撰的《结字三十六法》,不仅规定了怎么结字,而且给不同情况下的结字原则定了名称,如避就顶戴相让朝揖等等。为什么这样结字?这里透露了明确的消息:原来人们有意无意中就是按照自身的形体结构、运动规律按照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关系来处理、观照书法结体的。

image.png

隋智果书法

有结字意识之初,主要是求其平稳。后来发现只有平稳之式,显得单调,便有意寻求变化,但变化超越限度,心理上也不接受。总结这些经验,便有了孙过庭的平正险绝平正三段论,缺少才能者不会运用这三段论,最有才能者也跳不出这三段论,因为它体现了世上万殊的形体结构规律,包括人对各种形体运动的感受规律。人们观看几何图形,从来没有这种感受和要求,为什么对书法的结体会产生这种感受和要求呢?因为它是艺术形象,它是在创造生命。

人们在以观照自然万象及人的各种生产生活形象的心理来观照书法结字,判断平正、险绝。结字的基本规律就是自然万象及生活在具有地心引力的星球上的、人的形体构成和活动形式规律。人是按这一切孕化的形体意态结字的。毛笔作为最早的迹画工具被发明出来,可能是受到拖泥带水的事象的启示,具有偶然性。但书法发展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书家们仍然沿用它,只有改进,没有改变,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你可曾设想过:如果只有甲骨文那样一种文字,以后只以硬笔一直写下去,会不会有后来诸字体的出现?这种书写能不能发展成为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我以为不能。

image.png

书法的结体

自甲骨文出土的100年来,不断有人以它作为书法艺术的素材。虽然明知它原是以刀具契刻而成,可是没有人再以刀和甲骨契刻寻求原迹效果,无一例外都是以毛笔书写之。专家们为什么这样做?原因很简单,以刀刻之,不过是原迹的仿制,没有艺术的意义;即使以硬笔书之,也难免单调;毛笔书写,各有技巧,各尽性情,就可以以甲骨文为依据,创造风格各不相同的艺术来。我甚至认为:如果没有毛笔,甲骨文发展为大小篆几不可能。

虽然在鼎彝上碑石上出现的大小篆都是以契刻定型的,然而它们能以圆和得体势出现,却是靠毛笔圆转的书写打基础的。而没有毛笔,更没有隶、楷书各以不同的笔画构成相应的体式。

image.png

鼎彝上碑石

这说明毛笔在书法艺术的形成上功不可没。在书写效果的丰富性上,毛笔是迄今为止尚无其他任何工具可以取代的书法艺术创造工具。笔可大可小,毛可长可短,能粗能细、能刚能柔。虽然书者不善掌握运用时,想它硬却嫌它柔软,想它柔软却觉它硬,远不如硬笔容易上手;但若掌握了运用它的技能,大小粗细,枯湿浓淡,刚柔劲秀,都能得心应手,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尽可由这支制造简易而表现力丰富的毛笔表现出来。而其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审美效果,正在于它运用之难。然而毛笔该怎么执,迄今还各有看法而无定论。

image.png

书法艺术

用笔之法,真这么难么?当然不是。但为什么这样一个基本的动作,还不能有一致的意见呢?原因很简单:人们离开了根本目的,不讲求原理,各凭经验就事论事使然。世上具体的生产劳动都有技法,但如果离开了用技的目的要求,是无从言技法的正确与否的。

小时候,塾师教我写字,说务必将笔握紧,写字才有力。而且给我讲故事,说王献之小时练字,其父王羲之偷偷在其身后抽他手握的笔,没有抽脱,羲之大为高兴,说这孩子将来必有大成。我深信不疑,写字时努力将笔握得紧紧的,可每次总还是被老师抽掉了,弄得我满手乃至脸上、身上都是墨。长大以后,我亲见有的老书家写擘窠大字,看他们几乎连握笔蘸墨的气力都不够,可是落笔后,点画却厚重有力。我才知道书写中显示的笔力感,不尽出于握笔之力。

image.png

王羲之书法

塾师还教我:写字时手中的笔要正正地对准鼻尖,否则就写不成正锋。我也信了。我试着写小字,如此这般,倒还可以,可写大字的长横时,笔就无法对准鼻尖,要不就只有让头随笔杆摆过来摆过去。最后我才知道,又是塾师没有弄懂执笔用笔的根据和目的。正是毛笔的特殊性和运用毛笔的特殊要求,才产生其特有的技法。不懂得这-点,技法运用的要领就掌握不了,就不会有很好的运用。

毛笔究竟怎么执为好?一要根据书写要求;二要根据右手执笔的生理特点;三要根据毛笔的特性。比如说:再硬挺的毛笔也不如钢笔,要能上下左右运行,像钢笔一样斜执就不行,必须将它竖正,以便四方出锋。为此目的就必须以手从三方或四方齐力将笔执住,而右手五指是拇指与四指相对的,可以不违其生理结构按上述要求将笔执住,这就是所以要三指或四指执笔的道理。离开了目的要求和生理条件,无视毛笔性能,就无法讲什么龙眼法凤眼法"的意义了。仅仅能将笔合理地握住还不行。要为挥写而运用,还须在书写意欲的支配下,有身、臂、腕、指统一协调的行动。没有这种协调行动是写不成字的,但也不是尽一身之力而书之

image.png

书法艺术

为创造有生命活力的书法形象,首先就要写出具有力的节律运动感的点画。做到这一一点,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毛笔特有的性能,充分利用濡墨后的笔在挥写中与纸面摩擦产生的效果。墨太稠、濡墨太多,笔在纸上就难以运行;水多墨淡,又可能使纸笔间的摩擦力减小而使线条显得轻薄单弱。行笔,既要有疾行之势,又要有涩行之力。总之要为创造生动有力、形神兼备的形象,千方百计地使毛笔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能否得心应手地做到这一点,则在书者对毛笔的性能有熟练的掌握运用。

如讲中锋用笔,也是只有毛笔运用才有的技法,目的只在便于使其性能发挥。有人说:能笔笔中锋字必好,不能笔笔中锋字必不好。看似深知用笔之法,实则未必真懂毛笔使用的根本目的。中锋用笔,首先是立锥形的毛笔特性决定的,它不同于硬笔,侧倒了不便运行;其次,中锋行笔所成之线,中间聚墨较多,显示的厚实有立体感,符合审美心理要求。书法审美心理上有许多与民族文化精神、民族道德意识相联系的东西,如赞美厚道不赞美浅薄。考察人如此,品赏书亦如此。为了充分发挥毛笔性能,写出既厚实又生动的线条,防止起笔收笔出现尖弱,书人总结出藏锋、收锋之法。董其昌称米芾所说的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八字真言”,无非因这一技法解决了毛笔书写线条两端尖薄的问题。


评论
全部评论

0.1283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