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辕涛涂世系考上篇(二)
辕涛涂世系考上篇(二)
2019-10-17 09:47:14 来源:
编辑:袁如启
点赞:0  点击:27  评论:0

三、姓氏书影响袁氏正确认识自己

影响袁氏正确认识自己的姓源、姓根、世系的主要原因是姓氏书。“姓氏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唐朝开始,种类繁多,各自为政,互相抄录。在各姓氏的研究上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确也为害了不少姓氏。大凡没有父亲的姓氏来源都属此列,袁氏就是首受其害之一。

目前世面上所能见到的,时间早点的姓氏书,当属《元和姓纂》,它是唐朝人林宝所著。再有点名气的算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它是北宋人在嘉祐五年由皇帝指派,欧阳修主持志、表的编写,出自北宋熟知谱牒之学的吕夏卿之手。这个宰相世系表虽不是姓氏书,但它记录的都是大人物或有名气的人物,故名气是比较大的。还有一本是《通志·氏族略》,它是南宋人郑樵(字渔仲)所著。这是一本“影响深远,至今存世”的姓氏书。别的姓氏不议,只看这三本颇具代表性的姓氏书是如何记录袁氏辕涛涂上溯至陈胡公满世系的。

 

(一)《元和姓纂》

《元和姓纂》是中国唐代谱牒姓氏学的专著。原本10卷,《永乐大典》辑18卷。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成书。是为皇帝封赐官员爵位时查考官员家族史而作,时间下限于宪宗元和七年前的中国士族姓氏。林宝受命是由万年县丞(有说同州县尉)升任朝仪郎,任太常博士时即元和七年三月到十月,“凡二十旬,纂成十卷”共七个月时间完成。元和七年壬辰十月,中大夫行兵部员外郎知制诰王涯述在《元和姓纂》序中说:林宝编撰时“案据经籍,穷究旧史,诸家图牒,无不参详”。书中引述了唐元和七年前存在的姓氏学典籍专著,如《世本》、《风俗通义》、《三补决录》、《英贤传》、《姓源韵谱》、《百家谱》、《姓苑》等。《元和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谱牒,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

《元和姓纂》分三种,一种是唐林宝本《元和姓纂》;第二种是清洪莹校补本《元和姓纂》;第三种是1949年中华书局排印郁贤皓、陶敏辑《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共3册)

1. 唐林宝本《元和姓纂》

从这次再版的《元和姓纂》中有关袁氏部分,抛开众多校记、添加,纯林宝修撰的有关袁氏姓根、姓源、早期世系部分表述摘录如下:

林宝本《元和姓纂》曰:袁: 56、妫姓,舜胡公满之后。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辕颇十一代孙袁生。57、《陈郡夏阳县》袁生元生干,封贵乡侯,居陈郡,为著姓。八代孙良,生昌。昌生安。安生京、敞。京生陽。陽生逢、隗,四代五公,盛于东汉。58~70、略。

从开袁姓首条(56条)看,林宝是诚实认真的。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其一说明袁氏是舜裔胡公满之后,妫姓;其二认为古时“袁”、“爰”、“辕”同音通用,其实一也;其三,林宝只知袁氏从辕颇开始,并认为“辕颇十一代孙袁生”。

这三条是林宝综合当时所见史册资料、某袁氏支家谱得到的认识。前两条基本正确,第三条不准确。

从56条可知:有关袁氏姓根、姓源、早期世系,在林宝本《元和姓纂》中只讲袁氏是舜裔胡公满之后,妫姓,辕颇以上世系不知。以此也可说明,流传于当时的林宝参详过的《世本》、《风俗通义》、《三补决录》、《英贤传》、《姓源韵谱》、《百家谱》、《姓苑》等姓氏书中,对袁氏的姓根、姓源、早期世系书写不多。

严格地讲:在林宝本《元和姓纂》以前的诸姓氏书中,《世本》中无辕氏说,其他书中没提及辕涛涂上溯至陈胡公满世系。

2. 清洪莹校补本《元和姓纂》

林宝之后,宋人郑樵作《氏族略》、邓名世作《古今姓氏书辩证》、王应麟作《姓氏急就章》、谢枋得作《秘笈新书》。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成书的《元和姓纂》,实际上唐代的书籍到宋早已散佚。清乾隆间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再用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等补缺,重将《元和姓纂》分为10卷,此为《四库》辑本。清代孙星衍、洪莹做过校补,在“四校”中称二校。

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孙星衍、洪莹在《元和姓纂》二校时,采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将唐表中部分内容添加到林宝《元和姓纂》中,使之有关袁氏说变了样。

洪莹(1780~1840年)字宾华,号钤庵,歙县洪源(洪坑)人。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己巳恩科状元,授翰林院编修。洪莹在嘉庆七年校刊《元和姓纂》时,还没有获得功名,是在老师孙星衍的指导下完成的。

林宝本《元和姓纂》中有关袁氏姓源、姓根、早期世系说如是:

{56、妫姓,舜胡公满之后。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辕颇十一代孙袁生。}

洪莹校补本《元和姓纂》中有关袁氏姓源、姓根、早期世系说变成如是:

{56、妫姓,舜后陈胡公满之后。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憯,憯生仲牛甫。甫七代孙荘伯,生诸,字伯爰,孙宜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代为上卿。(据秘笈及唐世表增)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辕颇十一代孙袁生。}

洪莹没作深入研考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为袁氏凭添了“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憯,憯生仲牛甫。甫七代孙荘伯,生诸,字伯爰,孙宜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代为上卿。”共47字,等于部分认可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袁氏说。经洪莹校补的《元和姓纂》成为后世底本相传,误袁氏不浅!

洪莹凭添的47字中“胡公生申公”是有史册可查的。接下来他分两步抄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袁氏说。第一步先认可靖伯庚、季子憯、仲牛甫三个名字;第二步再认可隔五代后的庄伯、诸(字伯爰)两个名字,同样将父位空着,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结束。

洪莹校补本《元和姓纂》的世系记录为:陈胡公-申公犀侯-靖伯庚-季子惛-仲牛甫-?-?-?-?-?-庄伯-诸字伯爰-?-涛涂以王父字为氏。

这个世系的可信度如何呢?这要和陈国主干世系进行比照才更说明问题。

(1)先看前五代

洪莹校补本《元和姓纂》前五代的记录

从陈胡公满至仲牛甫之间共五代人,有四个代间隔(即上代人一岁时至下代人一岁时之间所用的年数,常用系数为30年,正负5年),所用时间为30×4=120年。对应时间为:前1046-120=公元前926年。

② 陈国无记录

在公元前926年前《史记·陈杞世家》的记录是怎样的呢?从陈胡公满受封陈国(公元前1046年)始至陈幽公初为国君(公元前856年)这段时间。由于陈国刚建国,没经验,处于打乱仗时段,没设专职人员严格记录国事和家族事。到幽公中期,陈国才发现或开始重视并设专职人员记录自己的国事和家族事。对幽公以前的历史只能靠记忆加传说进行追记。时隔120年就造成少两代人没记录。陈国的主干是这个样子,其支系有没有记录还是个问题。

《史记·陈杞世家》对这段时间没做及时的准确记录,事隔1 500多年的宋人吕夏卿,又是从何处得知靖伯庚、季子惛、仲牛甫这三个至今名不见经传的名字呢?若说有野史,吕夏卿当作这方面的显示,然而他没有这样显示。况且野史的可信度本身也是问题。洪莹在校补《元和姓纂》时又凭何据认可呢?说白了是看在《新唐书》也是国史的份上。

更重要的是林宝本《元和姓纂》中没有这三个名字;《袁氏的史记-良公碑文》中也只有满和涛涂两个名字。中间众名省写是有“世为封君” 这个大前提的。可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靖伯庚、季子惛、仲牛甫这三个所谓的名字显然是臆造的。洪莹在校补《元和姓纂》时照抄过来是失误。

(2)次看第十一、十二代

① 庄伯、诸(字伯爰)靠笔枝而得

第十一世庄伯和十二世诸字伯爰的出现是在断代五世人后才有的。这一点就可证明,陈国的专职记录官员,只记录陈氏主干,没像家谱那样对分支世系也作记录,在那时人们还没有家谱的概念。既然没有记录,庄伯、诸字伯爰这两个名字从何而来?为什么这时候出现?单从名字上看很连贯,伯-伯爰-?-辕,恰恰这正好证明,庄伯、诸字伯爰这两个名字是从笔枝而来(笔枝-是新词,也是专用词,即从善意之心出发,为完善或解决某一问题时,而采用的笔尖之枝法,有别于噫哙)。

② 庄伯、诸字伯爰没有生命力

设若陈氏的记录官员在记录时,前面记几代,中间缺几代,再后面又记几代。要是这样子,岂不是犯了欺君之罪,那可是要杀头的!至少这个官干不成了。一个人或一两代人在书中单独出现是常见的,也是正常的。但一个人或一两代人在姓氏书中或家谱的世系中,单独出现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可信的,没有生命力的。可以想象,一个上无父亲、下无儿子的人名在姓氏世系中能存在吗?吕夏卿或某家谱作者这样做其用心是要为辕涛涂找个立姓的依据。洪莹在校补《元和姓纂》时没更好的办法只有照抄过来。

(3)再看第十三代

第十三世,即辕涛涂的父亲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或某家谱作者将其空着或留着,这一点可证明他们是善意的。洪莹自己也没有更好的考证,实在没办法只好照抄。

(4)中间五代不认可

洪莹校补本《元和姓纂》为什么对中间五代,六世圣伯顺-七世伯他父-八世戴伯-九世郑叔-十世仲尔金父不认可呢?洪莹在校补《元和姓纂》时,看袁氏条陈胡公满以下世系无人,想为之修缮。又没有可靠的史料参考,洪莹明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袁氏姓源、姓根,早期世系源于某家谱,并不十分认同。后在谢枋得《秘笈新书》中找到部分同名者,便以中和观点弄成陈胡公-申公犀侯-靖伯庚-季子惛-仲牛甫-?-?-?-?-?-庄伯-诸(字伯爰)-?-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的世系来。

洪莹对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仲尔金父五名的不认可,可知他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持否定态度的。既如此,洪莹为什么还要部分采用呢?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想为《元和姓纂》作些增补修缮,体现业绩;其二看到了《秘笈新书》中部分同名有支持者。

综上所述,可以证明洪莹没作深入研考照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袁氏姓源、姓根、早期世系,这对洪莹而言是失误;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来说多了半个支持者;对袁氏而论则给袁氏辕涛涂上溯至陈胡公满世系造成难以挽回的混乱!

笔者在《中华袁氏通鉴》里发表《辕涛涂世系考上篇》文(二稿)、《抛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袁氏世系说》一文和在《中华袁氏专刊》杂志里发表《辕涛涂世系考上篇》文(二稿),正是受洪莹校补本《元和姓纂》的影响(因网上的洪莹本《元和姓纂》抄本中,在袁氏56条“代为上卿”后面没有“据秘笈及唐世表增”字样,以致误解。看来网上资料也得查证!),以为是林宝本《元和姓纂》。有关袁氏条误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前几个名字抄录《元和姓纂》,实为相反,在此予以更正!由此产生的误会之处,敬请谅解,谢谢!

3. 郁贤皓、陶敏辑本《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共3册)

目前世面上所见到的新版《元和姓纂》,是1982年3月,中华书局总编辑傅璇琮先生,函约南京师大教授郁贤皓先生,建议对《元和姓纂》一书进行整理。同年秋天,《元和姓纂》(附岑仲勉四校记)选题,列入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为严肃起见,郁教授请他的业师孙望先生负责审订把关,又请陶敏教授通力合作。经过六年艰辛努力,于1988年5月完稿,交付中华书局。1990年6月,又在北京对原稿进行了局部修订。直到1994年5月,才再版《元和姓纂》 (附四校记共3册)

所谓“四校”,指四次校勘,以《四库》辑本为一校,孙、洪为二校,罗振玉为三校,岑氏所作为第四校,岑仲勉参藉历代典籍、碑志,旁搜博征,详加考校,著成《元和姓纂四校记》,于伐伪、正本、拾遗、芟误四方面下了大力。

现通行本,是今人郁贤皓、陶敏以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刻孙星衍、洪莹校本为底本,并将岑仲勉《四校记》全部标点收入的中华书局1994年版本。这个版本中关于袁氏姓源、姓根、早期世系说包括注释如是:

郁贤皓、陶敏辑本《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共3册)曰:56、妫姓,舜后陈胡公满之后。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憯,憯生仲牛甫。甫七代孙荘伯,生诸,字伯爰,孙宜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代为上卿。(据秘笈及唐世表增)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辕颇十一代孙袁生。

A.[岑校]妫姓舜后陈胡公满之后。‘后陈’二字,洪氏据秘笈新书增。此下“胡公生申公”至“代为上卿”共47字亦然,类稿一三引“之后”作“之胤”。

B.(又)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憯   类稿引作“申公生靖伯甫”。温校云,类稿“靖伯”下脱“庚”至“仲牛”九字,余按实脱“庚,庚生季子憯,憯生仲牛”凡十字。

C.(又)憯生仲牛甫,甫七代孙荘伯    依新表七四下,甫生圣伯顺,顺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仲尔金父,金父生庄伯,不连本身计,袛是六代,连本身计乃是七代也(后人云几代孙,多依前项计法)。

D.(又)生诸字伯爰孙宜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急就篇颜注云:“陈申公生静伯甫,伯甫八世孙爰诸,生爰涛涂。”则涛涂袛静伯九世孙,与此文以涛涂为静伯十一世孙者异。况颜注“静伯甫”,此云“靖伯庚”,“甫”与“庚”名亦不同,颇疑今本颜注“静伯”下夺去两代,复讹“仲牛甫”为“伯甫”,一误也。古人多以王父字为氏,是涛涂为伯爰孙,比较可信,颜注又讹“孙”为“生”,二误也。温校云:“案姓觿引姓纂,陈胡公七世孙荘伯生诸,字伯爰,其孙以王父字为氏。古文爰、袁、辕、溒、楥、援通用,左传,伯爰孙辕涛涂,涛涂子辕选,涛涂孙辕颇、辕侨,与此小有异同。据下文‘辕颇十一代孙’句,则上文必先叙涛涂至颇,疑姓觿引为是。”余按胡公满,武王时人,涛涂,左僖四年始见,当不止胡公十世孙,姓觿所引,亦有脱误(周惠王是武王十六世孙)。类稿引文“甫七代孙荘爰伯诸生涛涂”脱误更多,宜仲即涛涂字,见春秋释例九,但释例以涛涂为“申公九世孙”,依世代核之亦不合。复次,释例称辕侨为涛涂四世孙,与姓觿引文异。

E.(又)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庫本校云:“按左传 作‘爰田’,外传‘辕田’,说文,‘爰’籀文以为车辕字,古字通也。”洪本删。余按姓簝‘“爰盎”,汉书作“袁盎”,此即所云“袁”或为“爰”、“辕”也。急就篇颜注云:“爰氏之先,……其后或为‘辕’字,又作‘袁’字,本一族也。”是姓纂亦有所本。困学纪闻二O翁注云:“北史,李繪与梁人汎言氏族,袁狎曰:‘未若我本出自黄帝,在十四姓之限。’繪曰:‘兄所出虽远,当是共车千秋分一字可。’可为‘辕’‘袁’一族之证。”。盖言汉袁良碑祖辕生也。

F.(又)辕颇十一代孙袁生    新表七四下,颇裔孙告避难居河洛,少子政以袁为氏,九世孙袁生,则生非颇十一代孙,与此异。“袁生”,汉书一作“辕生”。

从众注释看可知:

(1)岑仲勉在A注中明确指出:“后陈”二字及“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憯,憯生仲牛甫。甫七代孙荘伯,生诸,字伯爰,孙宜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代为上卿”47字是洪据秘笈新书增。

① 洪莹只引用新唐表中的“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憯,憯生仲牛甫。甫七代孙荘伯,生诸,字伯爰,孙宜仲涛涂,”可能与秘笈中几个名相同。

② 洪丢弃新唐表中的“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仲尔金父”五个名字,表示洪莹对此的不认可。

(2岑仲勉在B注中指出:“类稿引作‘申公生靖伯甫’。温校云,类稿‘靖伯’下脱‘庚’至‘仲牛’十字。

  类稿”不认可靖伯庚,有意用甫代庚,表示不认同。

 “类稿”从靖伯庚开始到向下的季子憯,仲牛甫,三人皆不认可!

(3)涛涂为几世孙

林宝本《元和姓纂》中无此说!

莹依新唐表说,胡公-申公-靖伯庚-季子憯-仲牛甫―?―?-?-?- ?-甫七代孙荘伯-诸(字伯爰)-?-孙宜仲涛涂。等于胡公下第十四代。即胡公为一世,涛涂为第十四代(世)。凡讲“某人”下第几世,应将“某人”列在内为一世。

③  “急就篇颜注云:‘陈申公生静伯甫,伯甫八世孙爰诸,生爰涛涂。’”即,胡公-申公-靖伯甫-?-?-?-?-?-?-伯甫八世孙爰诸-生爰涛涂。等于胡公下第十一代

④  “温校云:‘案姓觿引姓纂,陈胡公七世孙荘伯生诸,字伯爰,其孙以王父字为氏。” 即,陈胡公-?-?-?-?-?-七世孙荘伯生诸,字伯爰-?-其孙以王父字为氏。等于陈胡公下第九代。“姓觿引姓纂”说,明明林宝本《元和姓纂》中无涛涂说,姓觿从哪个姓纂而引呢?

⑤  “类稿引文‘甫七代孙荘爰伯诸生涛涂’。” 即陈胡公-申公-靖伯甫-?-?-?-?-?-甫七代孙荘爰伯诸-涛涂。等于陈胡公下第十代。

⑥  “春秋释例以涛涂为‘申公九世孙’。” 即陈胡公-申公-?-?-?-?-?-?-?-申公九世孙涛涂。等于陈胡公下第十代。

温校姓觿云涛涂是陈胡公下第九代;类稿云陈胡公下第十代;春秋释例云陈胡公下第十代;急就篇颜注云胡公下第十一代;莹云胡公下第十四代。如此众说,只能说明这些“姓氏书”的作者、注释者们没有深入下去,对每个姓氏进行必要的考证,停留在书面上,以甲文考乙文或以乙文考甲文。这种考法倒能为后人留下些许资料。

从众史册综合资料可知:

(1)辕涛涂是陈胡公满下第十三代(世)

① 辕涛涂出生接近年为公元前701年

② 陈胡公满出生接近年为公元前1076年。

《夏商周年表》所确定的时间,周武王伐纣并建立周王朝是在公元前1046年。立国初,周武王便大封功臣及贤君后裔。《史记》曰:“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曰:“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于诸陈。”这说明周武王嫁女与封妫满于陈国是前后时间。周武王嫁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将来外甥撑政执政,以利周朝江山长期稳固。若说政治婚姻,周武王无求于妫满,满只是圣君之后裔,其父在周为陶正。周武王的女儿除非弱智或再婚不会到30岁还没出嫁吧?此时周武王不会找一个与自己岁数差不多的人当女婿。因此,公元前1046年时的妫满在25~35岁这个范围是较为适合的,取30岁这个中间数是可行的。妫满的出生接近年约为1046+30=公元前1076年。

妫满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1076年辕涛涂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701年,前后共用时1076-701=375年。在375年里可繁衍多少代呢?用代间隔常数30年进行匡算,375÷30=12.5代,取整为13代,括两头为14代(世)。留余地取13世,即妫满为一世,涛涂为第十三世。

(2)辕颇十代孙辕生

辕颇出生接近年为公元前529年,辕生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266年,两者相距529-266=263年。用代间隔常数30年进行匡算,263年÷30=8.76代,取整为9代(世),括两头为10代,即辕颇为一世,辕生为辕颇下第十世。

 


评论
全部评论

0.1317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