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吴奇
吴奇
2019-08-05 15:09:54 来源:
编辑:jialuyao
点赞:0  点击:6  评论:0

吴奇,高分子物理化学家,1955年3月17日生于安徽芜湖,籍贯安徽桐城。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87年获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获选美国物理学会Fellow。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物理名誉教授及理工研究所所长,并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化学和材料科学学院院长。曾任德国BASF公司研究总部高分子研究中心洪堡研究员、激光光散射实验室主管。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特殊高分子的表征、高分子链的构象变化和组装以及高分子凝胶方面的研究。测定了聚四氟乙烯的分子量分布和链构象,观察到高分子线性长链可随溶剂性质而变化。从伸展的无规线团蜷缩成稳定的单链小球,揭示了链折叠不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过程以及存在着一个“融化球”状态。对高分子链的组装聚集体的稳定机理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吴院士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化学物理专业。1987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师从朱鹏年教授)。学有所成后,他1989年开始在德国BASF公司工作,任激光光散射实验室主管;1992年回到香港,开始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吴院士觉得还是要为国家做点贡献,这样于私于公都会舒服些。1995年受聘为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教授。

从吴院士的求学阶段到当选院士期间,获得了大量奖项,如1982年获首届郭沫若奖学金;1989年获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7年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1999年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年会特别邀请报告奖并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每年全世界仅五名高分子研究人员获选);2001年获香港裘槎基金会杰出研究奖,被评为中科院优秀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中科院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目前吴院士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大分子胶体和溶液中有关物理化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下,在科大建立了大分子胶体和溶液实验室,并开展有关大分子物理和胶体化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工作有:特殊高分子的表征、高分子链的构象变化、组装以及高分子凝胶方面的研究;设计了高温激光光散射仪,并测定了聚四氟乙烯的分子量分布和链构象;观察到高分子线性长链可随溶剂性质的变化,从伸展的无规线团蜷缩成稳定的单链小球,揭示了链折叠不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过程。其有关微乳液的数据处理方法被称为“安吴氏作图法”。至今他在学术上可算是硕果累累,已在JAC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60多篇(包括94篇Macromolecules)其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们的关注,曾65次应邀在国际会议(包括两次在美国着名的“Gordon”学术会议以及一次在美国物理年会)上做邀请报告。曾获发明专利三项,技术转化两项。

目前,吴院士除了在香港大学人化学讲座教授外,还是安徽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武汉大学以及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客座或兼职教授,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的荣誉研究员及华中理工大学的顾问教授。他还兼任《高分子学报》、《化学物理学报》和《应用化学》以及Polymer、Macromolecules和Langmuir等期刊编委。并与 2006起任《Macromolecules》副主编;以及与2007年任德国《Macromolecular Journals》执行顾问。他还先后曾荣任安徽师范大学(1994); 南开大学(1998);深圳大学(1998); 兰州大学(1999);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00);福建师范大学(2001); 浙江大学(2001);复旦大学(2002); 合肥工业大学(2002); 中山大学(2002);武汉大学(2003);华东科技大学(2005);南京大学(2009)客座教授,以及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荣誉教授(2003);华中科技大学顾问教授(2004);苏州大学顾问和客座教授(2009)。


上一篇 : 吴伯涵
下一篇 : 吴大观
评论
全部评论

0.0807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