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修谱与寻根的两个八要点
修谱与寻根的两个八要点
2019-08-02 17:10:15 来源:
编辑:牟雯霏
点赞:0  点击:90  评论:0

——王雪峰在“第十六届(2019·西安)中华王氏文化研讨会”下午的“族谱

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宗亲,下午好!

我这里接着上午的发言,具体谈谈个人的一些寻根修谱心得。

一、首先谈谈修谱体会(归纳为八个要点)。

1、不知始于何时,很多地方形成了一种传统,修谱应该上接天、下着地,最好从轩辕黄帝到自身,一代一代完美衔接!然而这里的难度可想而知,于是各种穿凿附会、妄拜汾阳的现象层出不穷。窃以为,这虽然很美妙,其实却是修谱大忌!不客气地说,任何这样完美无缺的谱系,都存在巨大争议!

为照顾民间情感,修谱人可以提供这样一种谱系,但同时也一定要告诉后人,这种谱系充其量只是当下的一种主流意见而已;一定要告诉后人,这里还有其它几种说法;一定要告诉后人,各种说法的证据是什么。

窃以为,越完美无缺的谱系越不可靠,恰恰那种存在大量矛盾的谱书,它所蕴含的历史证据最为丰富,最具研究价值,真实答案或许就在其中。

2、还有些地方,存在一种修谱陋习,新谱完成后,为了保证她的权威性,焚毁既往宗谱。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这其实是修谱人水平低劣、严重不自信的充分展现,是在制造一种神话的同时,毁灭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是历史犯罪!

我们可以推荐一种主流观点和谱系,但也应当把争议和资料以及自己的考证心得毫无保留地留给后人。有多少家谱漏洞百出,让后人困惑不已,这种恶劣行为不正是重要的罪魁祸首之一吗?

3、修谱最忌一家之言,抱残守缺,死守祖宗留下的谱书不放!我们应当尽可能结合方志、正史、名人文集等历史文献考证,最大程度纵向横向与其他近枝宗谱比对,以科学态度进行考证和扬弃。

4、应当重点加强家族历史上节点人物的考证,包括仕进者或者方志上留下名讳者的考证;应当把谱系记载的人口流失与巨大事件,和方志以及正史上所记载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考证。通过这些考证,我们甚至可以判断先代修谱者的学问功底和治学态度,也可以藉此判断所编谱书的可信程度。

我个人修谱时,不仅尽可能比对近枝宗谱,而且《四库全书》、24史、通志方志等,相关内容几乎翻遍了,举凡疑点都尽心进行了考证。

5、关于上源及早期世系,窃以为,宗谱越古老越可靠;宗地比迁徙地可靠;修养与底蕴越高、治学越严谨,所修宗谱越可靠;没有断修的宗谱尤其可靠。关于方志和历史资料,国史最可靠,历史事件的同期文献更可靠,但个人文集一定要多方验证。此外,我个人坚持孤证不立,碑文比文字可靠等等,当然这些观点,也不绝对,需要大家辩证考证。

6、证据缺乏,难以去伪存真时,切忌固执己见,摒弃一方。文字表述方面,应当多种观点与史料并存,可以采用一种主流观点叙述,但一定不能排除其他观点和证据。

须知主流观点并非无懈可击,否则,争议何来?尊祖敬宗收族,修谱是功德无量的大事,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然而湮灭历史证据,管窥之见,恰恰是祸害子孙的斧斤之伐,切忌!

确认可以确认的,否定应该否定的,存疑必须存疑的,为后人留下自己宝贵的心得和考证线索。

7、收族、挂靠和冒顶,是民间修谱的一种常见现象,无可非议,对此本人秉持遵从民间意愿和传说的观点,但是,谱书一定要清楚陈述,为后人留下充分的文字依据,不能把困惑留给后人,而且传承代数的衔接以及年龄时间上的吻合,一定要尽可能的对齐,不要整出荒唐的对接效果,比如爷爷比孙子还小。

8、轻易不要乱主张!我们的宗谱已经够乱了,谱匠们的胡作非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的以讹传讹、修谱人文化欠缺诱发的胡编乱造,这些都让有志修谱的后来人困惑不堪,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给我们的后来者添乱呢?

二、再说说寻根问题,供广大寻根人参考。

麻城是全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大量川渝百姓都宣称祖先来自麻城。我是湖北麻城人,族居地就在当年的孝感乡境内,宗谱亦有大量入川记载,也不乏下四川经商的先祖,比如我的八世祖昆仲。据父辈介绍,1949年以前,仅我老家一个自然村,便有24条船下四川。

每年我都要花费大量精力与寻根麻城的王姓宗亲交流,然而非常郁闷的是,他们大多殷切前来,扫兴归去,成功者少之又少,甚而有些所谓成功者其实也很牵强!十余年来,我只成功对接了一例,这还是因为迁徙者带走并保存了我们1723年撰修的宗谱原版!

1、民间修谱,似乎是明中叶才多起来的,真正大规模的都是康乾以后,甚至清末的事,尤其勘刻宗谱。这样一来,几百年以前的族人迁徙,如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迁徙,特别是举家迁徙的,老家没有后人,近族追述也难!宗谱自然鲜有记载。

2、各支始迁祖,如为生计所迫,或为官方强迫,早年文化程度和生活压力,都会导致记忆与记载偏差,能够留下准确文字资料的,非常稀少,再加上普遍存在的谱匠张冠李戴等滥作为,先人留下的族谱,必须进行认真反思和质疑!   

3、关于始迁祖名讳在寻根地的衔接问题,大家也要注意,由于方言、通假、记忆有误等多方面的原因,迁徙者保留下来的始迁祖名讳与寻根地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不妨在留下存疑依据的同时,灵活处理,没必要追求完全对应,窃以为,读音接近或者字形接近、时间吻合等等大面上一致就可以考虑衔接了。

4、据说川渝两地,有半数以上百姓都认为祖先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然而孝感乡在麻城存在的时间非常短,她的人口基数支持不了这种美好的传说,我见过很多西南王氏宗谱,他们对麻城孝感乡的描述,五花八门,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传说的不靠谱性和宗谱的不确定性。一代代口头相传的东西,不可尽信,只能参考!

5、各家字派,大多起于明中叶,盛于康乾以后,他们对寻根的帮助,也只能用于确定字派以后的迁徙者,康乾以前的迁徙者,建议不要依据字派寻根。

6、关于三槐堂堂号问题,由于苏东坡的“三槐堂铭”非常出名,全国王姓很多使用三槐堂堂号,以麻城王氏为例,大多使用三槐堂,以前姓氏冲突,王氏全部打起三槐堂灯笼相助。然而真正考证起来,他们普遍缺乏直接证据证明与狭义上的三槐堂(王祜后人)有关,三槐堂几乎成了所有王姓的公共资源,所以千万不要根据三槐堂堂号相同来寻根和联宗。

7、所有有志寻根的宗亲,建议你们勤练内功,消化完族中资料、周边资料、碑文和传说,充分查阅网上信息后再去宗地寻根,否则一定徒劳往返,一无所获,给宗地增加负担,给自己带来失望。修谱不能只凭一腔热情,而应循序渐进。

8、有条件的不妨加入相应地区的王姓宗亲组织参与交流,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和网上资源。中华王氏文化研讨会在各地设立的宗亲站、提供的王氏论坛都非常有效,大量类似论坛也都值得参与。

十几年来,本人通过王氏论坛,以及其他论坛网站,汇聚了大量王禹偁家族后裔!以查找江西丰城槎溪王氏为例,网上认识听兰理事长以后,老人家帮我联系上了网上寻根的同族宗亲湖北监利王欣,而吉安工作的同族宗亲王建东则通过丰城论坛与我取得联系,三人互动,准确查到槎溪王氏今日所在为樟树市槎市村,其后我们更成功实现了宗地对谱。进一步地,我们又联系上了越来越多的近枝同族,赫然发现,湖北麻城一地,近六成王姓都是槎溪王氏后裔(大多分支竟在明初以降没有来往);目前业已查明大别山地区,湖北麻城、红安、罗田、黄梅,河南新县、光山、商城,安徽金寨、宿松等地都有槎溪王氏传人。我也通过网络结识了多位同族谱碟中坚,如金寨王友江、宿松王亚丰等。

这就是网络的力量!

有道是:

纂谱联宗修大德,求真务实见贤良;

湮焚史料来孙惑,妄拜汾阳远祖伤。

守抱孤残称暗昧,拼链始末更荒唐;

人文事略须详考,网际翱翔顺族纲。

值得一提的是,我最早见到的禹偁公清代画像也是听兰理事长通过网络提供的,该画像现在石刻于虎丘五贤堂。

再次感谢听兰理事长!再次祝贺老人家八旬华诞寿比南山!

再次祝贺全体王氏宗亲健康快乐,阖族事业兴旺!

谢谢大家!

羲之公苗裔•禹偁公三十七世孙 雪峰  2019年5月19日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编辑部  附加序号  2019年7月23日


评论
全部评论

0.1247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