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东海郡及东海王氏
东海郡及东海王氏
2019-08-02 16:53:09 来源:
编辑:牟雯霏
点赞:0  点击:60  评论:0

 东海郡

   东海郡自秦置郡始,核心区域一直在今江苏省东海县及其周边地区(境内有“尹湾汉墓简牍”出土,“尹湾简牍”详细记载了当时东海郡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内容,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郡级行政文书档案),各时期或有变动,但今江苏东海县一直是其核心区域,即古东海郡的延续。

1、秦汉时期
   东海郡初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领12县:郯县、襄贲、兰陵、缯县、朐县、下邳、淩县、淮阴、盱眙、东阳、广陵、堂邑。
   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

2、东晋时期
   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

3、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隋、唐时期:
  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区),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辞海》注:东海:……③郡名。
   (1)秦置。楚、汉之际也称郯郡。治郯(今山东郯城北)。西汉辖境相当今山东临沂市、费县、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州市以东和江苏宿迁市、灌南以北地区。东汉以后缩小。南朝齐移治涟口(今涟水),并改北东海郡。东魏武定七年(549)改海西郡。
   (2)东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今常熟市)北境侨置。永和中移治京口(今镇江市),南朝宋改南东海郡。梁改为南兰陵郡,陈复为东海郡。隋开皇九年(589)废。
   (3)东魏武定七年改北海郡置。治安流(今连云港市东南)。辖境相当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隋开皇废。
   (4)隋大业初改海州置。治朐山(今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辖境相当今江苏东海、沭阳、涟水以东,淮水以北地区。唐初改海州。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海州为东海郡。

     东海王氏渊源

     一、得姓王子

     《说文解字》称:“王,天下所归往也。”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解释是:“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广韵》载,王氏有二十一郡望:太原(今山西)、琅琊(山东)、北海(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莱(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广汉(湖南)、长沙(湖南)、堂邑(江苏)及河南(洛阳)。
        其中周灵王太子姬晋相传是王姓诸望中太原、琅琊、东海等各支派的共祖。太子晋(约前565-549年),也称王子侨、王乔。史载他“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晋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晋侃侃而答:舜仁德现于天道,是仁政,谓之天;禹圣劳治水而不居功,以天下为本,谓之圣;文王大道仁小道惠,三分天下已有二,仍服事于殷商,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谓之仁;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谓之义。师旷称赞不已。灵王22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危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他力陈不可,主张不能殃及百姓,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因为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师旷朝见时,见其色赤不寿,晋说“我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未及三年,讣报使者就到了晋国。因太子晋能预卜生死,后人传说他成了神仙。
  《列仙传》载:晋好吹笙,作凤凰鸣,道士浮丘接以上嵩高山,三十年后见到桓良,太子晋说:“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缑氏山麓。”至时,果见晋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及,数日方去。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晋之弟姬贵嗣位,是为景王,姬晋之子宗敬后仕周为司徒,看到周室衰败,天下大乱,便请老辞官,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姓,尊太子姬晋为太原王氏始祖。
   唐武则天登基初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升仙太子,别为立庙。圣历二年(699年)再幸时,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即现河南偃师县缑氏山升仙太子庙,亦称仙观庙。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屈原《远游》赞:“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唐朝诗仙李白赞:“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

     二、贵於秦

      东海王氏曾有“贵於秦”之说,是因为战功卓著而族显的王翦及其子孙。
  王翦,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东乡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战国末秦初时期。翦之七世祖错是太子晋的八世孙,魏将军,六世祖坟为中大夫;五世祖渝官上将军;高祖息为司寇;曾祖恢封伊阳君;祖父亢、父颐,均被召为中大夫,皆不就。
   王翦少时即喜兵战事,成年后因作战勇猛、连战连捷而成为秦将军。始皇十年(前236年),翦率军攻赵,取九城而归;十八年(前229年)再次率军伐赵,一举攻占“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关军事要塞;第二年,又与秦将羌瘣配合,占领赵地东阳,紧迫赵都邯郸,赵王迁被迫投降。始皇20年,燕太子丹派壮士荆轲刺杀秦王,始皇大怒,命王翦率大军攻燕,翦军长驱直入,势不可挡,第二年即占领燕国都蓟城,取丹首级,燕王逃至辽东,燕国版图全为秦国所有。与此同时,翦之子王贲率大军攻楚,击败了楚军,取胜后回师攻魏,迫魏王投降,魏之地也尽归秦国所有。
  王翦年迈时仍奉命率六十万大军南下攻楚,始皇亲自送至灞上,临别前请求始皇多给他些田宅和园林,到达函谷关时又连续五次派人回京请求,左右对此不解,王翦说:始皇傲慢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军队几乎全交给了我,如果我不多要些田宅,以表示我只为贪财,是为子孙后代着想,并无篡谋之心,否则,大王岂不怀疑我想篡夺王位吗?一席话说的左右无不称是。王翦率军抵楚,即坚壁固守,拒不出战,安排士兵养精蓄锐,并亲自与士兵同食。当秦军将士锐气大增,而楚军则由气锐转为烦躁之时,翦一声令下,六十万大军如黄河决口,冲进楚营,楚军一败涂地,楚王被擒后,翦率军乘胜南征百越,统一了整个南方。王翦三番五次向始皇要田宅,即为后人所传“王翦之意不在田”的典故;其率军伐楚之战,成为兵法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的典范。
  与此同时,其子王贲奉命进攻辽东,俘虏了燕王喜,回师时攻占了代国,俘虏了代王嘉,于是统一了全国,时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王翦在秦统一大业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翦共生六子:贲、戊、勇、刚、毅、乙。贲为秦将军、通武侯;贲子离,西汉时封武成侯;离二子;元、威。
   元公官中议大夫,避秦乱迁琅琊,为琅琊王氏始祖。
   威公事秦为左长史,仕汉为扬州刺史,后裔王霸,是为太原王氏始祖。
    太子晋十五世孙王蠋(系秦将王翦的三叔父),齐国画邑(今淄博临淄区高阳乡)布衣,公元前284年,燕国将军乐毅伐齐,闻蠋贤,封蠋以万户,王蠋以 “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而力辞,遂自缢而死(墓在临淄愚公山)。蠋公生二子:王匡、王稽。
   王匡徙沛郡,王陵即王匡之后裔,西汉惠帝时右丞相,为东海当路王氏祖。
附:王翦后裔多官仕:
     王翥,又名王翳(?-前200年),从灌婴斩项羽,封杜衍侯;
     王竞(?-前188年),官车司马,都尉,封景侯;
     王虞人(?-前186年),从汉高祖刘邦出击英布,封高陵侯。

             杜衍侯

            景侯  

     

         高陵侯      

 三、隆于汉
   东海王氏祖谱中有“隆于汉”的记载,即兴隆在汉朝,是因为西汉时右丞相安国侯王陵。据载,陵公是迁往东海当路村王氏之先祖。 
       王陵是沛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王翦三叔父王蠋的后代。生于战国末年,卒于西汉高宗后7年(前181年)。
   王陵刘邦乃同乡,王陵为沛县豪富,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曾以兄事王陵。
   刘邦起义时,王陵也聚集乡党几千人起义,占领南阳,归属刘邦。
   项羽得知王陵公开归附刘邦,恼羞成怒,将王陵的母亲押至军中,威胁王陵。王陵派使者见项羽,王陵之母对使者说:“请你代我转告我陵儿,要他好好帮助刘邦。汉王是个知人善任的忠厚长者,决不要因为我的安危而背叛他。”说完便自刎而死。王陵由此更坚定了助刘邦统一天下的决心。
   刘邦统一天下后,封王陵为安国侯,位及第十二。刘邦临终前曾对吕后说:“将来相国萧何去世后,可用曹参;曹参去世后可由王陵接任,命陈平帮助他。”惠帝六年(前189年),相国曹参去世,王陵任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二年后惠帝去世,吕后欲立自己的亲戚为王,王陵力劝道:“高皇帝曾与大臣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吕后不遂,怀恨在心,表面上重用他当太子的老师,实际上剥夺了他丞相的权力。王陵因此推说有病,拒不朝请,十年后在家中去世。 
   王陵之子王忌,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嗣爵,一年后卒,谥曰哀;王忌子王游,汉孝文帝元年(前179年)嗣爵,景帝后三年(前141年)卒,谥曰终;王游子辟方,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嗣爵,元狩二年(前121年)卒,谥曰安;辟方生二子:王定、王乘襄。
   王辟方子王定,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嗣爵,元鼎五年(前112年)因罪免。定公之子王尊,初元中(前46年)仕县令、后任东平相,因捕会南山群盗有功,迁光禄大夫,守京兆尹,因奸臣诬告被坐免为庶人,继补军中司马,司隶校尉,后为徐州刺史,迁东郡太守。

  附:

       1、史记摘录《安国候》:(安国,县名,属中山)  

           

1、安国武侯王陵
   以客从起丰,以厩将别定东郡、南阳,从至霸上。入汉,守丰。上东,因从战不利,奉孝惠、鲁元出睢水中,及坚守丰,封雍侯,五千户。六年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八月甲子,武侯王陵元年。定侯安国。其六年孝惠六年壬子(公元前189年),为右丞相。
2、安国哀侯王忌.
    高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哀侯忌元年。
3、安国终侯王游
    孝文前元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终侯游元年。
    徐广曰:「游,一作『昭』。
4、安国安侯王辟方
    孝武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三月,安国侯辟方元年。
5、安国侯王定
   孝武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侯定元年。孝武元鼎五年已巳(公元前112年),侯定坐酎金,国除。
2、据西汉功臣侯【文献通考·封建考八】

  王蠋—匡。。? 王熙—王陵— 王忌—王斿—辟方—|王定——王尊—
                                                                  —|乘襄—
  王蠋—匡。。? —?—王吸—|王疆—王伉—不害—            
                                      —|王悍—葉之—    


        清河侯


     清河定侯王吸(?—前179),汉初开国功臣之一,位列功臣第14名,以中涓身份从刘邦起事,至霸上,为骑郎将,入汉中,迁将军。
    王吸因击项羽有功,高祖六年(前201)封为清河侯,二千二百户,在位23年。前179年(孝文帝元年)逝,谥为定候。子王疆嗣,为哀侯,疆—伉—不害充国(元孙复家)。
   新市侯王弃之,父悍以赵内史,王遂反不听,死事,子侯,煬侯始昌嗣,元光四年為人所贇ⅰ�


四、迁徙当路

    西汉末年,外戚专权,朝政越来越腐朽,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动荡不安。王陵五世孙王定于元狩二年袭侯爵,元鼎五年坐酌金免,因惧祸离京北上,游于燕幽之间,后其弟长安公王乘襄,昭复其家,王定公进退失据竟占籍涿州高阳,寻卒。
    王定公之子王尊,字子赣,原居涿郡,后迁兰陵。少孤,窃学问,能史书,十三岁为狱小吏,初元中(前46年)仕县令、后任东平相,因捕会南山群盗有功,迁光禄大夫,守京兆尹,因奸臣诬告被坐免为庶人,继补军中司马,司隶校尉,后为徐州刺史,迁东郡太守。
     王尊任东郡太守期间,曾游东海登云台,感慨而言:“跨海登州,游于东海,东有大山,西有环海,登崖观景,雅景可观,此仙山宝地,后世必出人杰”。后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16年)举家来到云台山,在向阳处下寨立庄,从此隐居下来,取愿后人“当仕路”之意而定村名为当路村,并以“当仕路,忠民权,功于国,荣于家”为族训,尊奉王熙为当路王氏始祖,传承东海当路王氏一派。

五、盛于两晋

      东海王氏,世居东海郡,自东汉以至南北朝,是王姓人的一个著名家族。东海王氏兴盛于东汉会稽太守王朗。
     东海郡为秦新设,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县。东汉末年之王朗乃一介儒生,以孝义闻名。徐州刺史陶谦举为秀才,因替陶代写奏章而赏识于汉献帝,被任为会嵇(浙江绍兴)太守。其时天下大乱,王朗先依附孙策,后投靠曹操,先后仕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官至司徒,其子王肃乃当世名儒,魏末官至将军,封兰陵侯。
     兰陵侯王肃生八子,长子王恽,早死无子,其余诸子中较著名的有:王恂、王虔、王恺,“仕亦宦达,为后世所重”。
    司马懿当政后,王肃坚决站在司马氏一边与曹爽对峙,并将自己的女儿王元姬嫁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为妻,生晋武帝司马炎、齐献王司马攸、辽东王司马定国、城阳王司马兆、广汉王司马广德及京兆公主。
      王元姬的长子司马炎后来代魏而立成为晋武帝,王元姬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文明皇太后,西晋武帝乃东海王氏甥,不仅给帝舅诸人以高官厚禄,王恂官至车骑将军,被晋武帝称作 “膀臂”,袭封兰陵侯;王虔官至尚书,别封安寿亭侯;王恺官至后将军,封山都县公,曾和石崇斗富,名噪一时。还追封王朗夫人杨氏为乡君,食邑五百户;封王肃原配羊氏为平日靖君、继配夏候氏为荥阳乡君,媳郑、刘二氏为乡君,都有数百户乃至千户封邑。
       王虔三子:王士文、王康、王隆。王士文袭父爵,晋末官至右卫将军,南中郎将,镇许昌,“五胡乱华”时被匈奴人刘聪所杀。
    入东晋后,王隆一支始终官仕:王隆官至后将军,王隆子王景为大鸿胪,王景子王雅在孝武帝时任太子少傅、尚书左仆射、居副相之位,王雅生三子:王准之、王协之、王少卿分别为晋散骑侍郎、黄门郎、侍中,乃西晋以来又一黄金时期。孝武帝晚年,王雅被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恭夺宠,东海王氏在政治舞台上春风得意的时代遂告结束。
     司徒左长史王准之子延年,任员外常侍,王延年之子王僧孺仕粱为尚书郎,有盛名,是东海王氏在南朝影响最大者。都是南朝著名文人,都担任过齐、梁南海太守等。
    刘宋时,王雅孙王庆任员外常侍,王庆之子王元闵任护军司马,王元闵之子王谌任黄门郎,入齐后转南兖州刺史,卒于官。有从叔王擒,以文学见党赏于宰相王俭、齐竞陵王萧子良等人,官至尚书左丞。
    萧齐时,东海王氏又有长沙太守王沈。南北朝以后,东海王氏衰落无闻。

六、立堂三槐
   三槐王氏是活跃于北宋时期的又一望族,一直绵延到南宋时才渐受冷落。肇启于北宋王祜、王旦父子。
   王祜,乃宋太祖赵匡胤近臣,累官至殿中侍御史、知制诰、户部员外郎、潞州知州,众皆望以为相,但因力保符彦卿无罪而失宠于宋太祖,被贬为行军司马,安置毕州后又入朝为兵部侍郎,时居国都开封仁和(东)门外,取《周礼》“面三槐,三公位焉”之意于庭院中亲手植槐三棵,预言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果然子孙一个个官高爵显:长子王懿,进士及第,曾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次子王旦,进士及弟,景德年间荣登相位;三子王旭虽未中进士却有经纬之才,真宗赵恒数次要委以重任,均因王旦以“旦在相位,应避嫌”而辞拒,旦死后旭方应宣入朝。于是王祜及其三子誉满朝野,三槐之故名闻天下,并为世人美称为三槐王家,成为历久不衰的望族。
   元祜六年(1091年)王旦之孙王巩、曾孙王震率族众于王旦家客厅创立宗祠曰“三槐堂”,由苏轼题写匾额悬挂,并撰《三槐堂铭》镌石竖于宗祠院内。铭曰:
   呜呼休哉!
   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
   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
    王城之东,晋公新庐。郁之三槐,惟德之符。

      东海当路王氏59世祖、明万历武进士王明鹤,曾任两广总兵征蛮将军卫,官居一品,征越南病死于任所,一生为皇家打仗30余年,从未失败过,赐封天下将才第一,敕封到故里按一品大员安葬,建立祠堂,享受祭祀。
   王明鹤曾修《三槐堂东海当路王氏宗谱》铜谱一部(按:宗谱上盖有将军铜印是也)。

七、分支“七老岭”
   元朝末期,因朝廷增加赋役,滥发纸币,加之连年灾荒,社会矛盾十分突出。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趁元朝征发15万民工修黄河之机,于1315年聚众三千,开始了红巾军起义,至1367年统一了江南。之后北伐中原,1368年元朝灭亡,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1369年,在日本内战中失败的武士和一部分浪人、商人得到西南部一些诸侯和大寺院主的资助,驾驶海盗船只在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掠夺,这些人被称为“倭寇”。东海当路村近海临港,美丽富饶,是当时被掠夺的理想地之一。
    因不堪遭受倭寇的不断侵扰,1369年秋末冬初,当路王氏王伯敬、王伯政、王明、王亮、王玉、王良臣、王义臣兄弟七人携妻室儿女自当路海口乘船外逃,至日照夹仓口岸停船登陆,自此开始了艰难的迁徙之路。行至七老岭,人生地昧,举目无亲,生活无着,在这“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危难之时,其兄伯敬提议,七家当自此分手,各寻田庄,各觅生计。弟兄七人抱头痛哭一场,将母亲遗物一件—棉袄撕破,各藏一块,相约为日后子孙们相见认宗的信物,一步三回头,满含热泪的四散而去,各谋生路。
    伯敬公、伯政公顺原路回返,出日照后,至赣榆县海头,伯敬公即住兴庄铺灶产晒盐,伯政公则在离兴庄北近30里的垒墩业庄田;明、亮、玉和良臣、义臣公则散居山东青沂(即日照、胶南、诸城、莒县、五莲、沂水一带)各地,详情待考。
     纵观东海王氏,自周灵王太子姬晋开宗创姓至今,数千年间,人才济济,宰辅辈出,文化传承,不只是从政大族,也是文化大族。其家族成员,为官者,多为忠臣良将;为民者,谨记祖上忠厚勤俭传统;为文者,则往往是出类拔萃之士。
     换言之,治国,则胸怀天下,为民谋利;治家,则勤俭持家,并善于理财;治学,则使文化传统发扬光大,让魏晋家声代代相传。兹,政治业绩赫然,文化渊远流长······。


评论
全部评论

0.1264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