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方氏:最早入迁徽州的名门望族
方氏:最早入迁徽州的名门望族
2019-08-02 16:11:48 来源:
编辑:牟雯霏
点赞:0  点击:24  评论:0


徽州的原始居民是“椎髻鸟语”的山越人,他们头上挽着一根独髻,说着中原人听不懂的方言。山越文化的特征是“鲜知礼节”,剽悍尚武,三国时,仗着天高皇帝远,徽州山民“依阻山险,不纳王租”,与当时孙权的东吴政权,前后对抗了几十年。但到了唐宋以后,这种封闭圈子逐渐被打破,两晋“永嘉之乱”、唐末五代“安史之乱”、两宋之际“靖康之乱”让徽州出现了三次大的迁徙高潮。由于徽州山重水复,易守难攻,遂成为中原士族理想的避难场所。千百年来,由于王朝更迭、外族入侵、农民起义等等引起的战争连绵不断,但极少有哪一次殃及到徽州,包括日寇侵华战争。这样,徽州成了战争频发的中国社会的一个世外桃源。


在我国历史上,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一向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历史上的五大古都,其中三个: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动乱的频率很高。于是,很多中原大姓由北向南迁徙,最后定居徽州,使得一个弹丸小地渐渐被开发被张扬。徽州的始迁祖们“聚族而居”。宗族文化给徽州的一山一水,一桥一路都烙上了“姓”的印记。每个种姓再繁衍、再迁徙、再发展,于是形成了徽州这一大宗族社会。因此,姓氏宗族的研究,在徽州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最先入迁徽州的当是属河南的方姓。方姓是中原大姓落地徽州的典型代表。方氏族谱在叙述姓源时写道:“天地初立,唯有六姓,方居其一。”据戴廷明、程尚宽所著《新安名族志》云,方姓相传为古帝榆罔之子方雷之后。相传炎帝九世孙帝榆罔之子雷公,以姬为姓,为神农氏之后,因与轩辕氏起兵破蚩尤于阪泉,斩永曜于涿,黄帝时拜为左相。后佐帝有功,封为上柱国大夫兼散骑常侍,封食邑于河南六合县邗沟方山六百里,即以山赐姓,改姬为方而传世。故徽州方姓族谱,多尊神农之后雷公为鼻祖。


族谱记载并有史料佐证的方姓之后为方叔。《诗经·小雅·采芑》记载,方叔为周宣王的元老大臣,因领兵打退北方猃狁的侵犯,并平息南方荆国的叛乱,而封地洛阳。故方姓在战国及秦汉时期主要在今黄河流域的河南洛阳一带发展繁衍。汉唐间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后成为当地望族,子孙遂以河南为郡望,有“世望河南”之说(绩溪《城北方氏宗谱·恩爱堂》)。因此方氏并非徽州土著。自神农后传至一百零九世方望,官至西汉太傅。为避王莽之乱,方望携子方纮南迁,避乱于江左,居家丹阳,即古歙州东乡淳安,成为徽州方姓始迁祖,一度隐姓为“房氏”。


《新安名族志》载,最早入迁徽州的望族当属方氏。姚邦藻主编的《徽州学概论》认为,“中原氏族徙入徽州最早有西汉时方、程、汪、舒等氏”,与程、汪不同的是,方氏落脚地是歙州东乡(霞坑)而不是篁墩。“望河南而衍江左”,是史籍对方姓始祖迁健路径的高度概括。经过漫长岁月的打拼,方姓由河南望族转而成为新安名族。《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中记载:“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无别出也。江南、闽广之方,俱自歙之东乡,无别出也。歙之东乡,则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谱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难序耳,世祖黟侯之墓与庙在淳者,子孙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庙,郡志载焉。”



方纮生四子:雄、旷、远、达。雄是长子,字代荚,生三子:侪、储、俨。侪为秋南郡太守,俨为洛阳令;后任丹阳令;储,精研《易经》,善星文图谶,在东汉建武初年(56年)被丹阳太守周歆举为孝廉、贤良方正,对策天下第一。后因章帝器重他的才能,拜其为博士迁议郎,不久又出句曲令。东汉元和初年(84年),储再次被举为贤正方良,改任太常卿洛阳令。永元五年(94年)因直谏不纳而饮鸩自杀,死后追封为太常尚书令、黟侯,葬淳安城内。照理说徽州方姓始迁祖是方纮,但因其孙方储辅佐汉章、和两帝,政治名声大,死后封侯,井被神化,故后世裔孙皆尊奉方储为始迁袒。统宗世系图立方储为一世祖。子孙散居于徽、宁、饶、衢、婺、祁、绩等地。


按原始世系图来看,从雷公祖至方储公时为一百一十二世。储生三子,即仪,字赞之,觌,字观之,洪,字弘之。长子仪,迁莆田、九江、滁阳为诸大派共祖;储次子觌以文武鸣世,任安石将军,为严衢、越、婺诸大派共祖;三子洪,字弘之,举贤方正,曾授晋安延平令,拜郎中爵关内侯,上柱国大夫兼散骑常侍,为徽、宣、秀湖、常诸大派共祖。后洪之五世孙祚迁都督山,祚之五世孙初迁居淳安县东。初之十世孙肃迁桐庐城西四十里白云村,成为白云村始祖。肃中进士,授仁和令。肃有三子,即碍、干、羽。干,号称“玄英先生”,以诗文而名于当时,隐居会稽鉴湖。干与弟羽是方氏迁徙徽州本土十二个大派的共祖。羽因避乱而率家人迁入歙县茆田,羽五传琪迁联墅,五传珍居临河。联墅、临河隔丰乐水相望,与茆田相近,形成联临派的基本格局。


方储定居的歙东乡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建置为始新县,到隋文帝仁寿三年(603年)新安县(由始新改名)改属睦州,从此不再属徽州。汉唐间方氏的活动并不限于歙东乡,他们与徽州本土(不含东乡)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例如方储炼丹处即在歙县柳亭山(今名霞坑)。但是,方氏向徽州本土大规模移民,建立宗族定居点,则是在唐代末期了。新版《歙县志》也称:“方纮避乱,隐居于歙。后又多次迁居,至唐成通年间(860年)定居于歙县,均为其三世方储之后,主要分布在苏村、瑶溪、苏蹯、和溪、金川、金竹、五渡、临河、岩寺、潜口、罗田、灵山、方家村等地,俗称‘四角方”’。


《绩溪城南方氏宗谱》载,宋雍熙年间(984年),方蕴(字孟昭,又名方澄),以文学由梅州教授擢升为绩溪县令,致政归桐庐白云村。因爱慕绩溪东浒里山水,咸平二年(999年)从桐庐白云村迁绩溪浒里。所以,浒里方氏与桐庐方氏为同祖同宗一脉相承。蕴公(方澄)自此成为绩溪方姓始祖,死后葬于浒里。蕴之八世孙明英公生三子,祖文、祖德、祖暨。祖德,又名务(绩溪教谕),迁绩溪城南【方家园】,成为绩溪城南派始祖。务的十世孙道夫,居绩溪城北,成为城北五里铺派的始祖。子孙分居华阳、方家湾、冬青岭、逍遥、党坑、鱼龙山等地。在徽州,以方姓为地名,村名、山名、河名者屡见不鲜,如:方家湾、方家园、方家村、方井、方巷、方宅、方村等。三子,祖暨迁至谒头成为谒头方氏始祖。长子祖文世居浒里,绩溪浒里一脉自始祖方蕴(字孟昭,又名方澄)咸平二年(999年)始至今我辈(本)历世三十六世。浒里方乃是绩溪方氏始迁地,浒里方氏宗祠是绩溪方氏总祠,也是徽州著名的【荷花形】古老村落,村内独特的【三眼井】为徽州之,此井用整块大型巨石而凿成,每口井大小各不相同,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好。【大时 成 云     文 宗 尚 启   兆 宏 广 如    本 惇永 懋   维 恒 景 良 家 荣 国 瑞 】此为浒里方氏宗祠的世系排序,至我世为【本】字辈... ... 。


方姓宗族在古徽州盛极一时,十二大派轮祭储翁。徽州人历来宗族意识较强,推行的是“宗族一家”的理念,方姓也不例外。方氏为名门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方姓在歙县为第三大姓,在淳安为第一大姓。徽州方姓后裔,虽地处各方,但心气相通,族情相印,形成了以歙县霞坑为中心的宗族村落网络。“不是霞坑不是方”,这是徽州民间方姓裔孙中流传的一句口头禅。歙县霞坑镇的苏村、里方村,都建有方姓宗祠。歙县霞坑的柳亭山,山上因建有纪念始迁祖黟侯方储的“真应庙”而成为徽州方娃子孙聚集朝拜的圣地。除了霞坑之外,方姓聚落中绩溪浒里、歙县灵山、潜口、环岩等都是方姓的主要聚居繁衍地,其中灵山古村落保存得较为完整。


据族谱记载,从晋时立庙至隋唐,随着方储仙翁的神化,民间慎终追远的祭祀风行。宋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皇帝赐“真应庙”额,使得这种宗族祭祀影响更大。《赦赐黟侯真应庙额》载道:方储“号仙翁,遂立庙,系在祀典今千余岁,前后灵迹不少。近年来或因久旱,或苦淋雨,公私所祈,无不感应。所勘绩溪县初乃歙东多,因储父子避地始为州县,故其庙正当县郭冲要之处,远近祈祷必会集其下。每岁春夏之交,虽邻近有疫疠,唯此无一疾病,实神以安也,委是功德及民最为深远”。生前显赫,死后神化的方储虽然不是方氏始迁江南的第一人,但由于仙翁庙、真应庙逐渐成为方氏子孙结集的场所.因此方储成为宗族崇拜的偶像和认同的族标。


由此可见,“汉末邑人避兵于此”是可证的史实。方储裔孙至明洪武年间在徽州已衍十大派,即:(1)正公派,下迁苏磴、淳安、余坡、柘源一支;(2)忠锡公派,下迁环山、岩镇、野鸡源、绩溪一支;(3)成(承)威公派,下迁沦潭、井坞、沦坑一支;(4)光袒公、光烈公派,下迁联墅、临河、烟村一支;(5)伯二公、汝时公派,下迁问政、郡城、歙南柘林一支;(6)万成公、万贯公派,下迁歙江村、绩溪大坑一支;(7)文龙公派,下迁方村、中塘、信行一支;(8)杰兴公派下子文公、子显公迁灵山、贞献公迁潜口一支;(9)越六公下迁休宁东山,俊公派下迁旌德隐龙一支;(10)仕杰公派迁淳安贤渡、东门一支。康熙九年(1670年)又增二派,十二派为:环岩派、灵山派、联临派、苏皤派、苏村派、方村派、柘田派、沦潭派、沦坑派、沙溪派、潜口派、余坡派,并订立了轮流祭祀柳事山真应庙的合同,共同拟定《条例十则》。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三十六世孙忠正,将原庙移至柳亭山左侧并置田招僧守看,但历代仍屡遭人为破坏。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众裔孙以合同形式始形成十派轮司祀事制度,每年收取祭田租息作为祭祀费用。康熙九年(1670年)重修真应庙后,又形成十二派方姓子孙轮司庙事,结成浩荡的宗族联盟,宗族管理层可向各房各派族民发号施令,影响非同一般。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柳亭山右侧旧址重建真应庙,每年子孙分派轮番祭祀及至民国后期时止。《方氏会宗统谱》称:“每岁仲春三日诞,子孙陈祭行三奠礼,读祝升歌,罗拜其下,祭毕聚饮,欢洽而散。”这些活动有力地强化了方姓大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徽州方姓中以文人见多。方姓大族,历史悠畏,他们或以功德,或以文章,或以商业称世,“尤以忠义文章天下冠”。宋代科举成功者25人,元代科举成功者2人,明代科举成功者54人,清代前中百年间科举成功者34人。方姓中,族望虽高但从商富贾不多,其族产实力在新安名族中位居下游。方姓族产在《新安名族志》中财产的排序为第37位,在《新安大族志》中财产排序为第7位。方氏家族以儒以文传家者甚多,如宋代文学家方回。黟县余溪村方德懋,曾人官讲学,向朝廷上疏十二条治国安邦方略。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状元方逢辰,淳安人,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宗赐名“逢辰”。南宋祁门人方岳,7岁能诗,有《秋崖集》 40卷传世,官至吏部侍郎。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指的便是休宁万安方秀水罗经店。此外,明代大儒方孝孺,明代医学家方有执,明代岩镇人方弘静,官至南京工部尚书。明万历时的制墨名手方正、方于鲁。方于鲁刻《墨谱》,“刻画研精,细入毫发”。清代有文学家方士庹、戏剧家方成培。洪振秋在《徽州墨林》一书中介绍了徽州历代方姓书画家如方维、方士庶等40余人。潜口方氏宗祠石牌坊,刻有精美的文魁星,是方姓崇文重儒的一个有力例证。立牌坊者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人名人,光宗耀祖。


方姓作为徽州大姓,其子孙对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在,在歙县、岩寺、婺源、淳安、休宁、祁门、绩溪均有大量方姓后裔,还留有大量的方姓村落、方氏老宅及其他文化遗迹,如歙县罗田乡虹光村忠塘的方文贵进士坊,黟县宏潭乡竹溪乡的方守仁义石坊,歙县潜口民居中有方观田宅,绩溪城内有方氏祠堂、文昌阁、浒里的方氏宗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方姓祖先的千般荣耀和人世的点滴艰辛... ... 。


评论
全部评论

0.1203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