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沙溪濠涌方氏宗祠不设神龛香炉,却陈列着48位名族人事迹供宗亲学习
沙溪濠涌方氏宗祠不设神龛香炉,却陈列着48位名族人事迹供宗亲学习
2019-08-02 16:08:21 来源:
编辑:牟雯霏
点赞:0  点击:21  评论:0

前言

良好的家风是维系一个家庭繁荣幸福的“关键因素”,家风是民风的体现。现代社会,尽管传统风俗不复当年,不过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向前,离不开家风建设。中山市妇联近年来围绕家风建设,一直致力通过形式丰富的系列活动,用小家庭的良好家风带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从而形成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譬如举办了“传承好家风,汇聚正能量”城市论坛,邀请嘉宾与市民一起谈家风、晒家训,引导全市家庭重视良好家风的树立,以家风促民风。市妇联还结合全市“邻里文化节”的契机,寻找“最美家庭”、举办“好家风伴我成长”中小学生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父母修身大讲堂”公益讲座,同时举办“好家风促和谐社风”网上微访谈等活动,向全市家庭征集“家规家训”,让优秀的家规家训在每个家庭得到传承和发扬。

市妇联联合中山日报,于6月12日起推出大型系列报道“齐塑良好家风,共建美丽中山”,这个报道将持续到今年年底,为读者讲述中山“名门”的家风故事,也寻找我们身边的“最美家庭”,解构中山社会发展背后的精神支撑……看看好家风如何在中山家庭中传承。

濠涌慕榕方公祠

“今年4辆大巴,去年11辆,满满的45座,年轻的还站着。”在中山,有这样一个家族,每年的清明节过得十分热闹,祭祖活动要搞两三天——先驱车往江门,拜祭始祖道盛公;再回中山,在村落附近古墓群里,从四世祖到十二世祖共11个坟头拜祭一遍,最后各回各家祭祖。他们就是沙溪濠涌的方氏。  


在濠涌村一条曲折幽深的小巷里,一座近年才集资重新修缮的方公祠在氏族长老的打理下,颇具特色。在这里,一砖一瓦都十分新净,看不见袅袅的香烟,也没有神龛香炉的踪影……祠堂正中央放着第十一世祖方公慕榕的画像,底下的茶几只供奉鲜花,祠堂周围则挂满近现代48位族内名人的肖像和事迹,有抗日将军,有文化名人,有爱国华侨,有媒体界人士,也有近年成绩优异名声在外的后生。族人希望通过在祠堂设“方氏名人馆”,激励更多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族人涌现。

方桂棉介绍濠涌方氏源流图


家族档案

先祖是个驸马

沿着105国道进入大涌的“新濠南路”,濠涌村坐落在一片繁华的红木家具厂后方,是原濠涌、敦陶、大同三条自然村的合称。这里绝大多数村民都姓方。
  

83岁的方桂棉老人是濠涌人,上世纪80年代末从韶关离休回乡后,20多年来专注研究家族的迁徙史和濠涌的开村史。
  

据说,濠涌村开族先人方道盛被家族长老尊为一世公,是宋朝宋度宗赵禥 的驸马,方族老太夫人是宋度宗的长女信安公主。当年元兵入主中原,宋帝逃亡失败后,太后遣散皇族各人。方道盛则举家南迁逃难。一族人先至福建莆田,再至开平。然而,元兵仍然穷追不舍,儿孙继续分散逃亡。其中一脉鸣岐公来到了三乡平岚,到了四世公迁往沙溪,甫一落脚,被当地背山面海、林木莽莽,对面山的“凤凰展翅”地形所吸引。自此,在该村安定下来,繁衍了27代子孙。
  

方氏始祖可谓后裔繁昌,除了村里的3800人,方氏子孙在海外的数量远远比村里的多,总人数在8万人左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处处遍布方氏的血脉。
  

方桂棉说,方家素有往外闯的传统。他青年时期成长在新中国刚成立时,百业待兴,人才紧缺。他犹记得,村里的同辈学习大部分都很好,除了他通过中山县第二区“干部培训班”学成后被派遣外调,也有不少通过参加“土改”一批批往外输出人才。而在解放前,族人均以飘洋过海谋生为荣。“我们从小就受教育,男儿志在四方,留在村里会被说没有志气的。”

设立名人馆,教育启发后人

满头白发的方桂棉带着一顶黄色小帽,走起路来右脚有点不便,然而对家族的大小事务却十分热心,执行力极强。18日下午,他在带记者探访家族古墓发现野草丛生,拿起电话就打给除草公司。
  

当年整理村史,发现方氏在27代的繁衍史中,人才辈出,有故事的人很多。“名人馆”也是方桂棉的杰作。
  

2009年9月,拥有400年历史的慕榕方公祠重建落成,这座经历了无尽风雨沧桑的老祠堂本已残垣败瓦。方桂棉与氏族老人们一手集资策划,将隆都濠涌方氏名人事迹放在祠堂大堂,健在的名人事迹挂在右方,仙游的挂在左方,吸引了远远近近男女老少慕名前来,一睹名人风采。
  

其中就有道光年间的武举人方赞良,著名的孙中山卫士方日英,著名画家、书法家、被誉为“岭南画派大师”的方人定,美国三藩市第一任华人女警察总局局长方宇文,教育家方一谦,香港实业家、中山市荣誉市民方若愚等。
  

年纪最小的是一位“90后”方镇澎,他曾夺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中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二等奖,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如今留在北京读研。还有“70后”全国初中生田径赛冠军方坤瑶,“80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方鑫定等后生也上榜。据介绍,每个“名人”都需经过宗族设立的机构审核,才能成为“名人”。
  

现在名人馆的“名人”从开馆的42位增至48位。该村希望通过弘扬方氏族人的荣耀事迹,以教育和启发后人。

方氏家风

海外致富给国家捐战机

在南太平洋上,面积仅有1.83万平方公里的岛国斐济,居住着不少祖籍中山的华侨。其中,方作标和他创办的“方利行”因乐善好施,为当地人所熟知。2013年,其孙方志伟将祖传一幅蒋介石亲笔题词带回祖国,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华侨爱国故事。而这祖孙二人,祖籍就是濠涌墩陶的方氏。
  

方作标原名方华开,1920年随兄弟五人漂泊到斐济做苦工,后白手起家,在斐济维提大岛经营起商行。据史料记载,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远在他乡的方作标心急如焚。在斐济这弹丸之地,方作标动员了数百名华人和大洋洲侨界,加入捐献热潮。后来,方作标亲自到美国购买4架战斗机:一架用他的毕生积蓄独资购买,另外3架是其他侨胞捐献。
  

方作标将4架飞机送到祖国,献给抗日武装力量,蒋介石回赠“中正剑”并和他合影。1967年,方作标去世。蒋介石题词“贞固流芳”以示悼念,并派专机将刻好的墓碑和题字牌匾送到斐济。
  

“是留给后人还是献给国家?家人有劝阻过,但思虑再三,最终决定效仿爷爷,以此表达我辈盼望祖国统一繁荣的心意。”方志伟2013年返乡,接受记者采访时坚定地说。

农民家走出个抗日英雄

在清末乱世,长期有亲人漂泊在外,村里方姓族人的眼界和视野比一般农民家庭要好。方日英就在从农民家走出的一位高级将领。
  

据说,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革命时,他参加保卫总统府的战斗,得到了孙中山的赏识,后被保送至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六军军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被濠涌村村民传为佳话。
  

方桂棉说,与其他漂泊海外仍然惦记祖国不同,方日英为了帮助父亲照顾家庭,小时候主要生活在村里。由于父亲曾赴美国,却受到了种族歧视和排斥,他从父亲日常讲述在异国遭受欺侮的往事中深深感到,国家落后与个人的命运是分不开的。好武的他,稍稍年长就追随当时孙中山参加革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方日英先后任第十四师旅长、第四十师师长、第八十六军中将军长,隶属于国民党第九战区薛岳部,驻守湖南省。
  

广州和武汉相继失守后,湖南便成了日本侵略者进攻的主要目标。日军曾企图两次攻占长沙,但均未得逞。1941年12月23日,日军第三次对长沙发动进攻,企图歼灭第九战区主力于湘北地区,占领长沙。方日英等将领总结了前两次会战的经验,又利用湘北复杂的地形,诱敌深入,适时反击,使日军伤亡较重,补给困难,被迫撤退。

方氏家风--爱乡

教育家方志一后人捐出旧居

致富后回乡支持建设的方氏后人有不少,让方桂棉最感动的要数方志一的后人。
  

方志一也是一位人物。1940年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后任广西省平乐县教育科科长。1946年毅然回乡,帮助中山师范学校复校并任校长。如今在中山70岁以上的老教师,大部分都是他的门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任职期间,他思想开明,倾向民主进步。暗中帮助在校的进步政治力量。10月30日,解放军进城。石岐及附近乡村的工人、师生、商人、农民、机关社团万人集会于仁山广场,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城庆祝中山解放。在中山各界迎军主席团里,方志一以教育界代表的身份位列其中。
  

方志一去世后,其后人陆续离开了中山。2010年,得知濠涌村老人协会缺乏办公场所,回乡省亲的儿子方衍忠动员了他的家族成员,无条件将方志一旧居,4层楼房捐给了老人协会。当获悉楼房多年失修,不能直接使用后。后人又凑了2.6万元,交给方桂棉修葺旧房。

百年古墓搬迁支持家乡建设
 

凤凰山上的林木郁郁葱葱,荔枝树、乌榄木等果树苍翠欲滴,远远望去山脉呈展翅型,这风水宝地本是先祖看重而落脚的原因。因其均保留着明清两代的墓葬风格,建筑结构及建筑艺术各具特色,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早在2004年,就被中山市文化局批准为市级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六世祖方南逸墓的明代石棺,裸露棺材头而尤其珍贵。这一南逸公墓,如今却坐落于牛眠地。
  

原来,这样珍贵的古墓,早几年却因广珠西线建设,需要征地被迫搬迁。得知消息后,方氏子孙一度不愿意移动祖先的坟墓,然而,几经辗转,族人们终于理解并积极支持国家建设,主动迁移古墓群。“这也是因为我们有爱乡的传统。”方桂棉说。

方氏家风--团结

八百年祭祖路风雨无阻

每年清明节过后的两三天,濠涌村会特别热闹。只因这时候,村里会自发组织一次到开平市祭祀老祖宗的大型活动,参与人数达数百人。据史料记载,这条祭祖路已经走了将近八百年。2012年,本报的清明节报道曾对此做了介绍。
  

据悉,沙溪方氏宗亲祭拜一世祖的活动,渊源已久。新中国成立时,祭拜活动每10年举办一次,每次三四十人。都是上了年纪的家族长老,以及中年男子。那时候去开平祭祖,要花两天时间,道路难行,车要慢行,大家住一晚才回中山。
  

1998年,86岁的方雁好组织了10多年祭祖活动后,把主持祭祖活动的“接力棒”交给了方桂棉。那一年,棉叔66岁。
  

今年,是方桂棉主持祭拜活动的第17年。“近年来,祭祖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是290人,去年最多将近500多人。”方桂棉告诉记者,参与祭祖的村民年轻人多了,妇女也多了,年纪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10多岁。“早两年,当时微博十分盛行,当时家族祭祖的场面在同城微博里都转疯了。”村里的一名小年轻告诉记者。


评论
全部评论

0.1281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