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查氏源流
查氏源流
2019-08-02 15:42:44 来源:
编辑:jialuyao
点赞:0  点击:55  评论:0

历史的纪录  永远的留念  纪念查氏宗亲联谊十周年庆典暨传承查氏文化家风成果展”查氏文化展------查氏谱牒文化(一)

微信图片_20190802153729.jpg

“查”姓,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查氏宗谱》记载:“公元前六七六年,周惠王(姫阆)登基时,封鲁国始祖伯禽后裔姬延于查地,系子爵。姫延以地为氏,改姬姓为查姓,为查姓一始祖。”这也是中华姓氏中出现最早的查姓。

微信图片_20190802153734.jpg

查氏受姓始祖  查延  号东安

“查”字,古为“柤”、“栌”。柤地,泛指柤水流域楚人之居住地(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的西部和台儿庄区及江苏邳州市以北)。这里要特别指出以下几点:一、柤水的源头为柤地(今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南常村北);二、柤(俎)国的国都为柤地(一说是江苏省邳州市泇口一带;另一说是山东省枣庄市阴平镇);三、柤口城为柤地(今江苏省沭阳县西)。

北魏郦道元所着《水经·沭水注》云:“柤水出于楚之查地……京相璠曰【宋地,今彭城偪阳县,西北有柤水沟去逼阳八十里。】东南流,经傅阳县故城东北……柤水又东南,乱于沂而注于沭,谓之泇口。”《郡国治》曰:“逼阳有柤水。柤水又东南,乱于沂而注于沭,谓之柤口,城得其名矣。东南至胊县,入游注海也。“柤水上游即今枣庄市周营沙河,中游即今京杭大运河枣庄市台儿庄运河段(原称:韩庄运河或泇运河)至江苏邳州市两条运河汇流处;下游即今京杭大运河邳州两运河汇流处至宿迁市骆马湖接新沂河至沭阳县西(柤口,柤水、沭水汇流后,柤水不名,以沭水东流后,入海)。

在夏商两朝及西周周公东征以前,柤水中上游是楚人居住地,是楚国祖地。楚国又称荆国,荆山可能是其建都之地,荆山今称羊蹄山,在今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峄县志》中称之为京山,《运河图》中仍标为荆山。楚人主要活动区域,西至南北走向的柤水上游(今周营沙河)流域;东至南北向的承水(今枣庄市承水河)流域;南至东西走向,源于荆山(今徐州市境内,非枣庄市内荆山)的荆山河(今京杭大运河徐州铜山段)下游流域,北至柤水源头白茅山玉华泉及承水中游(今枣庄市峄城区峄城镇)。

楚国甲骨文称“荆”,全文称“楚”,楚国本是东夷,东夷本族商朝时自称为“人”,后在“人”字上加了一个“弓”字,愿意为“一人负弓”,以示夷夏有别。周初,楚国(熊氏国)参与了三监、武庚叛乱。于是周公率兵出征,命虞候夨攻楚,“逸周书·作雒解”云:“凡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楚国败,周公念楚国熊氏祖鬻熊曾是周文王的老师,遂将楚国迁至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阳镇。之后,楚国为求发展,又于公元前八七七年迁往当时认为是南蛮之地的湖北省南漳县(2012年7月,《中华查氏总谱》总编委查崇兰、查中沿、查从发曾到南漳县并和南漳县宗教事务局局长(姓查,并修了南漳查氏七代家谱,现存华夏查氏文史资料馆)详细了解了南漳查氏概况,并证明查姓和南漳时的楚国没有任何牵连。

俎国,金文称“俎”,史书称“柤”,属商王族,与楚为邻,被周公伐东夷时所灭,并封给平定东夷时有功的虞候夨,别称俎候。此时的虞候即春秋时期的吴国,“虞”“吴”相通。虞候以俎地为都至春秋初。春秋初,吴国取邗国并迁都邗(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境内)。此时的俎地称柤邑(今江苏省邳州市泇口一带),公元前五六三年,晋悼公率领宋、鲁、卫、曹、莒、邾、藤、薛、杞、小邾共十一国之君及齐太子光会盟于柤邑,吴王寿梦亲自赴会,这是吴国君主第一次参加中原会盟。

根据上述“楚国”“吴国”“柤邑”所述,查姓一世延公受封地应有两种可能:

一、受封于柤水流域楚国查地,即柤水中上游流域。(2011年5月《中华查氏总谱》总编委查崇兰、查贵椿、查从发和查玉强宗亲曾到此处调研,发现了和查氏有许多相关的历史痕迹)五世祖胥臣出仕晋国,离开柤地。八世祖胥童晋国遇害。九世祖胥世离晋逃回柤水流域,弃胥姓复查姓改为查世。九世祖世公或后人于公元三四一年前,西迁至济水流域,即后来的济阳之地,并复置了柤地之名。当然,也可能世公并未回柤水流域,而是直接迁至济水流域。

二、在春秋以前已有柤水流域之人迁到济水流域,并把柤地之名复置到后来的济阳。因此,延公受封柤地,就是后来的济阳之地。(这也是很多《查氏宗谱》中所说:“查邑,隶属济阳”。)2011年5月,《中华查氏总谱》总编委查崇兰、查贵椿和查从发来到兰考、民权一带,考证了查氏十二世祖查何(西汉年间)之封“济阳伯”的位置。

第二种说法的柤地在春秋时期延公受封时,位于曹国的西南,卫国的东南,郑国的东北,宋国的西北。春秋鲁襄公时(公元前五七五年——前五七二年),楚国一时称霸中原,诸小国都依附楚国,在宋、郑、曹、卫四国缝隙中的诸邑都被楚国占有,查邑此时属于楚地。公元前三九一年,魏国大败楚军于仪邑、榆关,此后通过对楚战争,陆续占有黄河以南广阔土地,此时查邑属魏地。

魏惠王六年(公元前三六四年)魏国将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安邑一带)迁至仪邑(今河南开封西北一带)改称大梁。梁惠成王三十年(公元前三四一年)魏国在查邑筑城,因城在济水之阳,故称济阳。

公元前三一八年,宋康王时,宋国逐渐强盛起来,东伐齐国取五城,南败楚国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取二城并灭藤国,济阳此时属宋地。

公元前二八七年,齐国攻宋国,楚国、魏国也来夺地,三国瓜分了宋国的部分土地。公元前二八六年,宋国内乱,齐国趁机灭掉宋国,济阳此时属齐地。

公元前二八四年,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取城七十余座,楚国趁机收复淮北,济阳此时属魏地。

微信图片_20190802153738.jpg

十二世祖查何 字文杰  封“济阳伯”

根据以上年代地名的更迭变化以及众多《查氏宗谱》里记载:“十二世祖何公,于西汉武帝时太初年中封济阳伯”的判断,唯有秦汉置济阳县才符合条件,再说从地理方位判断也是如此。

《史记·苏秦转》载:济阳,“汉置县,唐省,故城在今河南开封东北。”《曹州府志·与地志》载:“曹县,“汉为定陶县西南境,注【境内有济阳城】,属济阴郡》。《太平寰宇记·冤句县》载:“济阳故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汉济阳县地也。》《元和郡县图志》载:“冤句东至州(曹州)四十七里。》根据记载,想要确定济阳故址,就须先确定冤句、曹州究竟在什么地方,确定了冤句和曹州的故址,济阳故址就迎刃而解了。

经专家考证,曹州、济阴郡全在一个地址——左城。左城遗址在今定陶县西二十里的五里长寨王良村北一公里处的小仿山之阳。冤句故城在今荷泽城西南王浩屯一带。再经过综合分析考证,济阳县故城在曹县庄寨一带。根据有四:(一)《元和郡县图志》载:“济阳故城在县(冤句)西南五十里”,《太平寰宇记·冤句县》载:“济阳故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汉济阳县地也”。自王浩屯一带(冤句故址)向西南五十里正是东明的马头镇和曹县的庄寨一带。(二)《括地志辑校》载:“冤句,在州(曹州)西四十七里。济阳故城在曹州冤句县三十五里”,《史记正义》载:济阳县“曹州冤句县三十五里”。自王浩屯向西南方向三十五里,也是东明县马头镇和曹县庄寨一带。(三)《读史方舆纪要》描述:“曹县西北六十里地有济阳城”曹县西北六十里是庄寨镇和常乐集镇之间。(四)《曹县志》上部五十一页有八景记载,其中第二景就是曹县庄寨的“汉舍嘉禾”。“汉舍嘉禾,即冤句西南五十里,为古济阳城,南顿君为济阳县令,建平元年腊月,生光武帝于县舍,光照满室,是岁堤内就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年火熟,因名秀”。这记载与《曹州府志于地志》记载曹县“境内有济阳城”遥相呼应。这也更加说明济阳城在庄寨一带是有根据的。

曹县庄寨镇白茅村,当地历代相传是济阳县旧址。上世纪七十年代,庄寨镇南五里白茅村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大搞“三挖五敛”积肥运动,在村内挖出了一段古城墙残垣,后进一步挖掘,有方圆三里的范围。经有关专家论证,这一旧城墙遗址,基本上可以认定就是济阳城的城墙遗址。

当然,也有人认为济阳城在今河南兰考县堌阳,戎城在今白茅。

总之,虽然古籍及相关资料对济阳故城地点有不一样的记载,但是所有记载地点都在今曹县庄寨镇,东明县马头镇和河南兰考县堌阳镇所形成的三角区域范围。

关于武父城,《水经·济水注》曰:“济阳县,武父城也。”认为武父城就是济阳城的前身。《春秋》桓公十二年曰:“公会郑伯,盟与武父。”杜注:“郑地,陈留济阳县有武父城。”认为武父城在济阳城的东北。据《水经注》载:“济水由河南荥阳出黄河东流,过封丘、武父(三春)、济阳、冤句县南,又东过戎州(曹县桃源镇常冈集)北、安陵(魏冉冢)南、陶丘北,东北流入荷泽。”可见武父城和济阳城在某一时期是同时存在的两个城。经过查阅大量资料最后判定:济阳城非武父城,(武父城有两个:一个在今山东东明县境内。另一个在今河北大名县境内)武父城(在今东明县境内(在济阳城北,隶属济阳县管辖,而且济阳城东面的戎城也隶属济阳县管辖。这就确定了济阳城是查邑,而非武父城。

当我们确定了查邑的封地后,再谈始祖延公受封,在这里我们要重点提示一下:延公受封的时间是周惠王时,所以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周惠王在位二十五年尤其是登基初时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尤其是和延公受封相关的事件痕迹)公元前六七六年,周惠王登基,他登基后第二年就靠朝中支持他的力量平定了“子颓之乱”。什么是“子颓之乱”?

子颓,即姬颓 (公元前696年-前673年),姬姓,简称子颓,周庄王的庶子,是周僖王(谥号周厘王)的弟弟,也就是周惠王的叔父。周惠王姬阆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675年)秋,由于楚庄王生前曾经嘱咐为国、边伯、 詹父、子禽、祝跪等五个大夫要立庶子子颓为国君,对周厘王病死后由姬阆即位他们十分不满,就联合贵族苏氏,一起拥奉子颓,发动叛乱,攻打周惠王姬阆,但是却被周惠王联合国内力量将其击败,子颓遂出逃至河南温(今河南温县西南。)又在苏氏陪同下逃奔到卫国。

卫惠公由于怨恨周王收留了自己的政敌公子黔牟,就联合南燕,支持子颓。这一年冬,卫和南燕出兵攻入周朝都城,逐走惠王姬阆,立子颓为天子。郑厉公出面调解周王室之乱,没有成功,于是就在第二年春俘住了南燕国君仲父,并且将流亡在外的惠王姬阆安置在郑国的别都栎(今河南禹县),还将王室的器皿用具从成周搬到栎,供惠王享用。

公元前673年春,郑厉公和虢公在弭(今河南省密县内)誓师伐子颓,郑、虢联军很快攻入都城。子颓和边伯等5个大夫正在喝酒庆贺,措手不及,被联军杀死。郑厉公和虢公迎姬阆回到都城,重新登上天子宝座。这场内乱史称“子颓之乱”。

我们了解了周惠王登基在位初年发生的事件,再根据文徽公和万林公纂谱记载内容:延公受封,(公元前六七六年至六五一年)是周惠王独自授封,不是周惠王和鲁国君共同授封,也不是鲁国国君授封,因为诏封时未提及鲁国国君;据受封地柤水上游流域和济水流域柤地(济阳)相隔;济水流域柤地(济阳)与鲁国之间有曹国相隔。以此上两条判断,延公受封与鲁国无关。而且与其他诸候也无关,因为封地在诸候国间隙地处。

清朝查岐昌(浙江海宁人)在《查姓辨》一文中说:“查之得姓也,或曰:查本周宗室,惠王时封为查子,因以为氏;又曰:后为晋大夫,查失而胥,胥又易而查也;或曰:有讳何者,从汉武征塞外,封济阳伯,赐姓查氏。曰:此皆无足徵者矣。查即柤字,以地为氏,春秋襄公十年会诸候及齐世子光会吴于柤是也。”查岐昌在文中还说:“然则查固以地命氏,不必拘《路史》本乎始封之说也。苐按《何氏姓苑》作楂,其易而为查,亦犹彰之为章、邴之为丙、邾之为朱、殆后世之省文尔。要之浮木为查,今《官司文移》曰:查俱读若茶,则查之姓亦宜读茶音,如盖姓读阁、叶姓读摄,今并读本音非是。”

从以上几点类推延公是在为周惠王登基时或是在攻打子颓战争中而立下了汗马功劳,周惠王登基后即封有功之老臣姫延为子爵并赐封柤地。当时也应该是诸候之一。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延公受封子爵和柤地与鲁国没有任何关系。鉴于此,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鲁国在春秋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特别是鲁庄公在位时期和鲁国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

从鲁公伯禽(周公姬旦长子)到鲁庄公历经十五世、三百余年。其中,鲁桓公(鲁庄公的父亲)十八年春,鲁桓公在齐国被齐襄公谋杀。同年夏天,十三岁的太子姬同即位,这就是鲁庄公。 (关于鲁恒公被谋杀《春秋》有历史记载。)鲁庄公是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即位的:作为一国之君,先君在他国被谋杀,但作为一个年少的新的二等国的国君,拿强大的齐国和荒淫残暴的齐襄公又能怎么样呢?所以,鲁庄公集国恨家仇于一身,只能将怨恨深深地掩埋在心底。鲁庄公八年的春季,在太庙前操练士兵。夏季,鲁、齐两国军队围攻郧国。郕国战败后向齐军投降。鲁国的仲庆建议要攻打齐军。鲁庄公说:“不能这样。我实在没有德行,齐军有什么罪过?罪是由我引起的。《夏书》说:‘皋陶努力树立德行,具备了德行,别人自然降服。’我们还是姑且培养德行,等待别人降服的时机吧!”秋天,鲁军回国。君子由此赞美鲁庄公。

按理说,鲁师联合齐师围攻郕国,郕国战败后只向齐师投降,齐国就没把鲁国放在眼里,有点欺人太甚。仲庆请伐齐师,也是在情理之中。鲁庄公不但没有同意,反而将罪过揽在他一个人身上。并且强调务必要培养德行,等待别人降服的时机。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发现鲁庄公不在乎一时的名利,不计较暂时的得失,要厚积薄发、以德服人。鲁庄公的“修德以待时”也是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意义的。 他也是和鲁国先祖伟大的周公思想分不开的。

周公姫旦坚持以仁、德治天下,颇得民心,诸侯臣服,为后人称颂。他的儿子伯禽受封鲁地,这就是鲁公。鲁公伯禽当初到受封的鲁地去治理,三年后才来向周公汇报政事。周公问:“为什么来迟?”伯禽回答:“改变那里的民俗,革除那里的礼仪,三年才完成,所以来迟了。”由于鲁公的变革,鲁国的民俗、礼仪都从周制。周公的仁政、德治思想在鲁国的历代国君中影响很深,鲁庄公及后来的国君也是如此。到鲁昭公时,伯禽之治仍然存在。“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

鲁庄公在政治上以仁、德治天下。在《曹刿论战》中,从他回答曹刿的三个问题中也可以看出。鲁庄公为应付这场战争作了充分的准备:对官吏——“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虽然是“小惠”,但表明他平时就善待部下,具有公平正直、两袖清风的高尚人格;对神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公元前六六五年,鲁庄公考虑君位继承问题。(三年后,公元前六六二年鲁庄公逝世)因为鲁国一直是立嫡长子为储君,但由于哀姜未育,只能立哀姜的妹妹叔姜之子公子开为太子,可鲁庄公却不喜欢,便想到了宠妃孟任之子公子斑。但公子斑不是长子不能继承王位,鲁国当时的规矩是,无长子继承,王位就可以传位君主的弟弟。于是庄公找来姬叔牙并试探他,叔牙和庆父沆瀣一气说道:“由庆父来继承王位,您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庄公听了叔牙的话心里失望病情也加重了,正直的季友知道叔牙、庆父狼狈为奸,听到各个问立储君之事,便说:“请立公子斑为储君。”庄公担心说叔牙主张立庆父,季友便答应操办。季友以庄公之名逼叔牙饮毒酒自杀,并以家人后代要挟。姬叔牙本以为庄公死后储君就是庆父的了,为保家人后代,便喝下毒酒。鲁庄公去世后,季友扶持公子斑即位。由于鲁庄公刚死,公子斑没有入宫,而是暂住在自己的舅舅党氏家。

因为庆父淫乱而且残暴,朝政混乱百姓苦不堪言,鲁国百姓在季友写下檄文后揭竿而起,预要杀掉庆父,让公子申回国继承君位。见情况不妙,庆父连忙逃到了莒国(今山东莒县)去了,哀姜也连忙逃到邾国。公元前659年公子申在季友的帮助下返回鲁国即位,史称鲁僖公。

由于当时鲁国的庆父(鲁桓公子、鲁庄公弟)先后杀掉了国君子般、闵公,(鲁庄公的儿子)导致鲁国大乱。时人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就成了着名的成语 。鲁僖公即位后,索要避居于莒国(今山东省莒县)的庆父,庆父自知罪责难逃,自杀于莒,鲁国内乱才暂告段落。

从鲁庄公立储君和逝世后的历史以及各地《查氏宗谱》述说??公受封时不难看出,查延受封和鲁国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当了解到查延受封时期周朝和鲁国发生的一些事件,我们心中豁然开朗:为什么各地多种《查氏宗谱》中称查延为“周朝宗室  鲁国苗裔”?这就是延公“有功于惠王,而肇封于柤地”的真正原因。

在理清了始祖查延受封时间及封地后,一个长期困扰我们思路的问题又摆在我们的面前:那就是“查”姓与“胥”姓的关系。

微信图片_20190802153744.jpg

晋祠

微信图片_20190802153747.jpg

查氏五世祖   胥臣

据胥臣年龄推断(公元前六九七年——六二二年),再根据相对应地理位置上却找不到查延所封诸侯国的踪迹和胥臣弃查姓出走等这些历史大事却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没有一丝记载痕迹的情况综合分析,查延所封之子爵(柤地),存在大概不到二十年便亡,这可以说是查氏的不幸。而对于胥臣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因此,胥臣隐姓出走他国寻机图强。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文献中找不到胥臣出走的原因。胥臣到了晋国,与重耳结交。在重耳落难逃亡之时,追随重耳安全护驾十九年之久,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意志;在秦国,胥臣力劝重耳接纳秦穆公之女怀嬴,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体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广阔胸怀;公元前六三六年,胥臣与赵衰、狐偃、先轸辅佐重耳夺取晋国君位。在辅佐晋文公治国的这段时间里,胥臣充分显示了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雄才大略。胥臣不但是一个政治家,还是一个军事家,在城濮之战中以虎皮蒙马一举击败陈蔡联军。胥臣又是一个教育家,他提出了比孔子还早一百多年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胥臣文武双全,他是查、胥、童三姓集政治、军事和教育于一体的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胥臣是写进史书的查氏第一人。(有关胥臣改姓的原因,这里只是初步探讨,还有待各位方家特别是查、胥、童三姓姓氏研究专家共同探讨)

关于“查”姓来源的其他之说

微信图片_20190802153752.jpg

也有几部《查氏宗谱》,上面记载着查氏属齐郡,是“姜”姓后裔,但是我们纵观这些《查氏宗谱》,她们虽然在起源上说查氏源于“姜”姓(齐郡 齐顷公),可是在以后的着述里,却都牵连上查文徽,有的甚至直接说查文徽是他们的始祖。查文徽是第一个以“查”姓出现于《国史》的人物,查文徽又是纂修《查氏宗谱》的第一人。毋容置疑,查文徽的身世和渊源即是查姓是姓“姫”还是姓“姜”的最重要的人物和最主要的源头。

根据现存最早的查氏宗谱查承之(1035年)“序”中所言:“查氏其先,宣城人,代居江左,或农或士,占籍数州。始自高祖昌(查昌,文徽公、文徴公的父亲),仕南唐为吉王府长史”。”

江西星子所着的第一部《龙安查氏宗谱》(1085年)中,查醇在“序”里很清楚的提到:“查氏之先出姬周,后以子孙封查邑,因以为氏。……”

明嘉靖(1539年)《泾县震山查氏世谱》(查七宝与婺源等地联合纂修)中当朝工部主事章嵩在“序”中说:“震山查氏,泾之望族也。其先本姬姓,周公子伯禽之后有讳延者,封于查邑,子孙因以查为姓……”

这是查氏最大的三大宗支也是查氏谱牒文化最深厚的地区家谱记载,加上《国史》对文徽公的记载,我们查氏出自于“姬”姓,而并非出自于“姜”姓已毫无怀疑之处了。

至于说“查”姓出自于“芈”姓和“满族 、蒙古族”等等,更是一点都没有依据了。

当然,也有极少数查氏宗支,他们由于历史和其先祖的原因,是从外姓改为“查”姓的,如山东青州这支,他们原本是回族,明朝中期先祖是明英宗皇帝的带刀侍卫,因护驾有功,英宗赐他的先祖为“查”姓,同时将青州城里一条街赐予他们的先祖,封为青州护卫。

根据上述延公受封的时间和当时周朝、鲁国发生的种种事件,以及“柤地”方位的分析,查氏的起源及始祖延公受封地应该清晰明了:查氏始祖延公封柤地应在柤水流域楚人之祖居地——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台儿庄区和江苏邳州市以北部分地区。十二世祖何公所封济阳伯,应在今山东曹县、东明县和河南兰考县三县相交的范围内。

由此可见,查氏先祖的迁徙繁衍发展从地域上来说,她既饱受了自强不息的楚文化濡染;又接受因时变俗的齐文化熏陶;更为重要的是经受了怀仁重礼的鲁文化教化。以至历代查氏族人几千年来传承着尊儒重教的伟大的周公文化思想。


评论
全部评论

0.1273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