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曹国的简介
曹国的简介
2019-08-01 11:08:57 来源:
编辑:潘晓林
点赞:0  点击:39  评论:0

定陶,是人所共知的曹国所在地。但是,许多人都认为曹国就是周代的曹国,从曹叔振铎至伯阳,存国五百余年。而我们近翻史料,却知非然。定陶历史上的曹国有两个:一个是商代的曹国;一个是周代的曹国。商代的曹国存国五百余年,周代的曹国存国也是五百余年。两个曹国的存国总时间为1100余年,是菏泽历史上存国最长的诸侯国。国续如此祚长,在华夏大地上也是少见的。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定陶县境内生活着一支古老的部落鬷夷氏。《说文解字》云:“鬷,釜属也。”釜是我国古代的炊具,有铁制的,也有铜或陶制的。鬷作为原始社会的炊具,也只能是陶器制品。所以鬷夷氏应当是东夷人中擅长制陶的一个部落。这一推断在古文献中也可以得到证实。《左传》蔡墨说:“董父好龙,舜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九州要记》中也说:“董父好龙,豢龙于陶丘。”可见,鬷夷氏到了虞舜时期不仅有发达的手工业,而且还有发达的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使鬷夷氏部落与夏部落一同跨进了文明的门槛,不过在夏朝,它的名称已经演化成三鬷国。所以,《太平寰宇记》的注释中说:“三鬷,国名,桀走保之,今定陶是也。”夏朝三鬷国的都城在今定陶西南一带。在汤伐桀的战争中,三鬷充当了夏桀王的鼎力支持者,是夏桀王固守的最后一个堡垒。对此,在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尚书?序》云:“汤与桀战于鸣条。败走,保三鬷。汤从之,遂伐三鬷,俘厥宝玉。”古本《竹书纪年》说:“桀奔三鬷,商师征”。《史记?殷本纪》写道:“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鬷,俘厥宝玉。”三鬷国与亳近在咫尺,商汤王岂容三鬷国祚延续?他攻下三鬷后,不仅将财产宝玉抢掠一空,而且对其国人或杀死,或俘虏作奴隶,或驱逐出境,又将与夏朝具有夙怨的曹氏迁来居住,并建立了曹国。清代大学士刘藻在其《曹州府志》中所引旧版《汉书》中的“汤伐三鬷,更其国曰曹”,当是指的这个时候。那么,曹氏原来的居处又是什么地方呢?据《史记?楚世家》及《世本》、《大戴礼记》等历史文献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帝颛顼),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和吴回。重黎为帝喾之火正,受封曰祝融,后因平定共工叛乱不力而被杀。其弟吴回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子,第五子姓曹名安,是曹姓族人之始祖。“曹”的篆体为曹“两个东字并列,下面一个曰字”,《说文?曰部》云:“篆体('曹’上面的两个'东’字),狱之两曹也。在廷东,从东;治事者,从曰。”“狱”的本义是官司、案体,而非今日所说的监狱。“曹”在古代既是分科办事的官署,又指诉讼的双方,所以是我国最早断案的机关。因为它位于宫廷的东面,诉讼双方都要到那里去,所以“从东”;既是断案与诉讼,就离不开语言,因此“从曰”。由此推测,曹安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中可能担任过负责诉讼的职务,故姓曹。曹安之后,其族人逐渐形成了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个氏族部落。至大禹时,曹部落的力量已相当强大,并且对身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大禹不太友好,所以曾经遭到大禹的攻伐。故《吕氏春秋?召类》中有“禹伐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的记载。禹在对诸部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中,把曹当作了第一攻打目标,可见曹部落当时已成了这位天下共主的最大威胁。这种威胁,一方面是来自曹的力量强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曹部落与大禹的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相去不远。据楚学专家马世之先生在其《中原楚文化研究》中考证,曹姓部落的早期居住地,就在今河南灵宝县东一个史称“曹阳”的地方。进入夏朝,曹氏家族已发展成为一个部落国家。不过,这个部落国家由于夏朝的排挤,并未永远地居住曹阳,据马世之先生考证,它后来逐渐向东方迁徙。曹氏家族究竟向东迁徙了几次不得而知,但最后一次是在商汤的帮助下来到定陶的,他们取代了夏朝三鬷国,建立了商朝曹国。曹国作为商朝的附庸,其曹姓国人在这里经营开拓、繁衍生息五百余年,直到商朝末年也未再迁徙。这一点可以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印证。据董作宾《殷历谱?帝辛日谱》所揖卜辞,纣之征夷方大军从雇往商,于帝辛十年十月戊辰出发,至十一月辛丑到达,途中所经之地有名曹者。雇在今河南范县东南,商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这是学术界的共识。从地图上看,定陶不仅在其二者的连线上,而且几乎是位于这条线段的中点,所以纣之大军所经过的“曹”地,大概是非曹国莫属了。由此可见,曹姓之人的曹国为商初所建,至商末尚存,是与整个商朝相始终的。曹国建立之初,与商朝的关系非常亲密,但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由于商都的多次迁徙,二者之间的距离扩大了,关系也疏远了,到了纣王时期,就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所以周朝建立后虽然把这块富庶的地方封给了振铎,但是并没有把曹姓族人斩尽杀绝,而是将其东迁邾地,另行分封,建立了邾国。邾国的都城在今山东邹城东南12公里处,其第一个受封的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曹铗(一作挟)。这就是西周时期曹国公族不姓曹、邾国公族不姓邾的原因。邾国本是西周的附庸,地位一直很低,春秋时才晋爵为子,亦称邾娄,后又改名为邹。战国时期被楚宣王灭国后,其公族后人方以封国为姓,称邾、娄、邹等,邾后去“阜”为朱。宋人郑樵所撰《通志?氏族略》以及《姓苑》等姓氏学书籍,之所以把邾、朱、娄、邹等姓的始祖都称为曹姓,即缘于此。

评论
全部评论

0.1220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