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以拜上将军——蒋介石
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以拜上将军——蒋介石
2019-08-01 08:37:53 来源:
编辑:潘晓林
点赞:0  点击:41  评论:0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蒋中正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于民国政坛,在孙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其于国民政府时代一直居于军政核心,领导中国渡过对日抗战与二次大战,行宪后又连续担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长达27年,但其政治手腕与独裁统治亦遭受批评。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蒋介石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1895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

1906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并加入同盟会,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投身民主革命获得孙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陈其美派遣,收买歹徒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案发后避往日本,曾办《军声》杂志。

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

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告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蒋介石被派往上海、哈尔滨协助陈其美从事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

1916年5月陈其美被刺后,蒋介石奉孙中山命去山东潍县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不久袁世凯死,中华革命军解散,蒋居上海,与青帮头目黄金荣、杜月笙等人有往来。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18年3月蒋介石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半年后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闽。因受粤军将领排挤,常离职滞居上海,曾与张静江、陈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机生意。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去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蒋做《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同年10月被孙中山派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奉派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学习军事、政治和党务。

权力中枢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他组织和领导黄埔军校师生参加1924年10月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东征讨伐陈炯明、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战果卓着,因此获得声誉,先任潮汕善后督办,继兼广州卫戍司令。

1925年8月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任军长。廖仲恺被害后,他支持汪精卫驱逐胡汉民出国,不久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驱离广州,收编粤军部分师旅,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师第二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军。

在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4.12事件”,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

他相继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以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国民革命军在工人农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四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

1926年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但蒋坚持要迁都南京,冀图直接控制。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等一系列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的决议,取消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在广东和东南各省“清党”,从而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开会,取得合作反共协议。由于蒋介石在和汪精卫、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斗争中孤立无援,被迫于8月下野,10月出访日本寻求支持。回国后,离弃妻妾,与宋美龄于12月1日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

军阀混战

1928年1月重任总司令职,2月主持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改变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会上被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4月,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合力北进,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0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实行“以党治国”的训政。蒋介石为要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的局面,以“裁军建设”相号召,力图“编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军队,加剧了与各军事实力派之间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见,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阎冯战争(见蒋阎冯大战)连绵不断。蒋介石凭借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一一战胜了各派武力。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对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军事“围剿”,均以失败告终。

1931年5月汪精卫、孙科等人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南京政府相对抗。

1931年“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

1931年底辞国民政府主席职后,于次年初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1935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自治”,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将反蒋抗日方针改变为“逼蒋抗日”。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蒋介石和国民党决定调整其内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国防建设,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他试图同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但仍然坚持要“剿灭”经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在西安被扣押。在中国共产党调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抗日战争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结束十年内战,与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

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爱国将士奋勇杀敌,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修改反动条例,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新气象。但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1938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花园口,淹死百姓89万人。

1939年1月,蒋介石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壮大忧心忡忡,乃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

1943年林森逝世后,继任国民政府主席。

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

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解放战争

1945年8月28日,日本宣布投降13天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到达重庆,当天晚上,蒋介石举办了一个小型欢迎宴会。毛泽东在重庆进行会谈,签订了《会谈纪要》(见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1946年,承认外蒙古独立。同年内战爆发。

1947年3月,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制造“五·二O”惨案;在屡遭失败后,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最后蒋介石被迫下令收缩防线,实行重点防御。

老年蒋介石当选总统

1948年,在“国民大会”上当选为“总统”,实行“币制改革”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经过1948年秋冬辽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使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维系统治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

1949年1月,蒋发表元旦声明建议和平谈判,但提出了保存“宪法”、“法统”和军队的条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批驳。

1月21日蒋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后操纵党政军大权,破坏和平谈判。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3、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向全国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和政治生命至此终结。

退败台湾

1949年12月,蒋介石被迫宣告“引退”败走台湾,带走大量黄金储备。

1950年3月,他“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他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相号召,维系他在台湾的统治。

1952年,进行“反共抗俄总动员”。签订“日台和约”,放弃日本战争赔款。

1954年与美国签订所谓《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图借外力反攻大陆,宣称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同时坚持反对制造“两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主张“中国事自可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在岛内实行“公地放领”,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转口贸易。

1955年,炮制孙立人兵变案。

1957年,宣布台湾海峡进入紧急作战状态。

1958年,引发“金门炮战”。

1969年,实行“党政革新”为蒋经国接班铺平道路。

1971年,联合国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权。

1975年4月5日病逝台北士林官邸,柩厝市南慈湖畔,享年87岁。

蒋介石去世后,中国大陆新华社刊登了如下报道: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讯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

主要着作/蒋介石

蒋介石一生的言论、文电极多,散见于报刊和内部档案。台湾当局编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论总集》等。

离大陆前自撰或署名发表着作有《西安半月记》、《中国之命运》、《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在台出版的言论集有《蒋总统言论汇编》、《先总统蒋公全集》、《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等。

人物家庭/蒋介石

蒋介石与宋美龄新婚合影个人婚姻

蒋介石在14岁时,经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为妻。蒋中正与毛福梅生有一子经国。

蒋中正与毛福梅分居后,在1911年迎娶姚冶诚为妾,姚冶诚原是一个妓女,和蒋同居,但蒋家没有承认,婚后也没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后收养了蒋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儿子蒋纬国。姚后来随蒋纬国到台湾养老。

蒋中正在1919年结识陈洁如(1905年-1971年),经张静江及孙中山的介绍,他与陈洁如在1921年12月5日结婚。当时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陈也未能为蒋生儿育女,但陈收养了一位华侨的女儿,取名瑶光,小名陪陪。

1927年,蒋中正登报声明与几位前妻脱离关系,随后于1927年12月1日与宋美龄(1897年—2003年)于上海结婚。

家庭成员

蒋介石名下有两个儿子,长为蒋经国,次为蒋纬国(身世至今仍是难解之谜)。

蒋经国与蒋方良夫妇有三子一女,即长子蒋孝文,长女蒋孝章,次子蒋孝武,三子蒋孝勇。此外还有蒋经国与章亚若生下的一对孪生兄弟章孝严和章孝慈。

家第四代子孙目前大多从商或学习艺术,在文化、艺术界发展,几无人涉足政治,除了蒋孝严、章孝慈子女留在台湾工作学习之外,其他的子孙大都散居海外。

名号称呼/蒋介石

性质

名字

说明

谱名

周泰

族谱记载的名字。

幼名

瑞元

学名

志清

16岁到宁波上学时所取。

中正

1917年至1918年之间所取。

介石

1912年留学日本时于自创杂志《军声》中使用的笔名,后成为字。

拉丁转写

Chiang Kai-shek

Kai-shek是“介石”二字按照粤语发音的音译,出现于广州国民政府时期。

蒋的名“中正”和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在有关蒋氏领导八年抗战的影视作品中,常按其当时职务称“蒋委员长”,委员长遂成为蒋最著名的代名词之一。

由于蒋长期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职务,早年黄埔毕业的国、共军官皆称他做“蒋校长”、“校长”。由于对国军建设和发展贡献很大,所以也有“国民革命军之父”或“中华民国国军之父”的称呼。

说英语的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昵称蒋为Gimo,指其特级上将背景(即大元帅,Generalissimo)的英语简写。而现在的纪录片都以Chiang Kai-shek作为他的英文名称。

大事年表/蒋介石

1887年(1岁),蒋介石生于浙江奉化溪口。

1906年(19岁),在中学读书时即向家里提出要求到日本学习军事。赴日后,因非公费派遣,不能入军校,只能就读于东京清华学校。

1907年(20岁),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炮兵。

1908年(21岁),春,被保送日本东京振武学校。

1910年(23岁),入日本陆军第13师野炮兵第19团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时归国,自“二次革命”后追随孙中山。

1911年(24岁),武昌起义后回国,在沪军部任团长。

1912年(25岁),奉陈其美命令,暗杀革命元勋陶成章。

1914年(27岁),第一次会见孙中山,担任第一路司令官。

1915年(28岁),参加筹划“反袁”的上海武装起义。

1916年(29岁),任东北军参谋长。

1918年(31岁),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

1922年(35岁),赴难“永丰舰”取得孙中山的信任。

1923年(36岁),任大元帅府行营参谋长,赴苏联考察。

1924年(37岁),任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

1925年(38岁),第一次东征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第二次东征任国民革命军总指挥。

1926年(39岁),中山舰事件,打击中国共产党人,任国民革命军北伐总司令。

1927年(40岁),另立“国民政府”,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1930年被杀共产党员超过百万。同年与宋美龄结婚。

1928年(41岁),任南京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主席。二次北伐,日军发动济南惨案一千多人遇难,蒋绕道而行。

1929年(42岁),以裁军为名义召开“编遣会议”。蒋桂战争爆发。

1930年(43岁),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死亡30万人。

1931年(44岁),对中国工农红军发动军事“围剿”。囚禁反蒋领袖胡汉民,5月汪精卫、孙科等人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南京政府相对抗。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丧。同年长江淮河洪水成灾死亡14万人。

1933年(46岁),签订《塘沽协定》。蔡廷锴等在福建发动军事兵变“闽变”,蒋加以镇压。

1936年(49岁),6月,广东军阀陈济棠和桂系李宗仁发动武力叛变“两广事变”。12月,杨虎城和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蒋被迫签订抗日协议。

938年(51岁),当选为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使黄河改道89万同胞遇难。蒋下令火烧长沙两万人遇难。

1939年(52岁),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发动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54岁),制造“皖南事变”,正式对日宣战。

1942年(55岁),任中国战区最高统率,派军支援缅甸。河南大饥荒,300万~500万人死于灾难。

1943年(56岁),1943年初派中央军进军新疆,夺取新疆的控制权。代表中国签署《开罗宣言》。

1945年(58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拒收琉求,撕毁《双十协定》。

1946年(59岁),承认外蒙古独立。同年内战爆发。

1947年(60岁),向陕北、山东实施重点进攻,制造“五·二O”惨案。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

1948年(61岁),在“国民大会”上当选为“总统”,实行“币制改革”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1949年(62岁),被迫宣告“引退”败走台湾,带走大量黄金储备。

1950年(63岁),复职“总统”。

1952年(65岁),进行“反共抗俄总动员”。签订“日台和约”,放弃日本战争赔款。向联合国大会控告苏联违约支持中共,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联合国大会505号决议,是为“控苏案”,撤回对外蒙古主权的承认。

1954年(67岁),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1955年(68岁),炮制孙立人兵变案。

1957年(70岁),宣布台湾海峡进入紧急作战状态。

1958年(71岁),引发“金门炮战”。

1960年(73岁),再次当选“总统”。

1967年(80岁),颁布教育改革训令。

1968年(81岁),指示兴建大钢铁厂,建设南北直达公路。

1969年(82岁),实行“党政革新”为蒋经国接班铺平道路。

1970年(83岁),反对“台湾独立”,反对“两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

1971年(84岁),联合国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权。

1974年(87岁),派蒋经国主持黄埔军校五十周年活动。1975年(88岁),在台湾台北逝世。

父母

父亲:蒋肇聪。蒋家自蒋介石祖父蒋斯千开始经营盐业,家境可谓富裕。

母亲:王采玉,为一孀居寡妇,后改嫁蒋肇聪。

妻妾

也有写作“福美”、“馥梅”的,学名从青,奉化岩头村人,蒋介石的第一位夫人,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十一月初九日。1939年12月12日,从宁波方向飞来6架日本战机,溪口镇顿时乱作一团。毛福梅不幸被炸弹炸死。

姚冶诚:蒋中正与毛福梅分居后,在1911年迎娶姚冶诚为妾,姚冶诚原是一个妓女,和蒋同居,但蒋家没有承认,婚后也没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后收养了蒋纬国。姚后来随蒋纬国到台湾养老。

陈洁如:据传陈洁如原籍苏州,自幼居住上海,当过艺妓,可见其家境贫寒。经过蒋介石坚持不懈的追求,二人结合,也曾有过一段很美好的生活。后蒋为了政治需求,同宋美龄结合,诱骗陈洁如远赴美国留学五年。二人离婚后,常有书信往来,一度曾旧情复燃。陈洁如终生未育,只有一养女瑶光,后移居香港,于1971年1月21日孤独地死去。

宋美龄:祖籍海南文昌县,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宋霭龄、宋庆龄的妹妹。1927年,蒋中正登报声明与几位前妻脱离关系,随后于1927年12月1日与宋美龄(1897年—2003年)于上海结婚。作为蒋介石的第二任妻子(除元配以外,蒋尚有一位妾侍和一位恋人),宋美龄在近代中国历史与对外关系(特别是对美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子女

长子:蒋经国,生母毛福梅,后来担任了台湾地区的领导人,曾经留学苏联。

次子:蒋纬国,系蒋介石养子,有资料称蒋纬国是蒋介石与日本艺伎津渊美智子的私生子。蒋纬国本人一直否认他其实是蒋介石的养子。但在晚年,根据蒋纬国的自传,台湾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千山独行——蒋纬国的人生之旅》,蒋纬国承认他的生父是戴季陶,其母亲是一名日本护士重松金子。1997年9月22日,蒋纬国因糖尿病并发症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蒋纬国养母为姚冶诚。

养女:蒋介石与陈洁如收养一女,蒋瑶光,后改母姓,嫁蒋介石侍卫长,实为中共地下党员,后留大陆。

代表作品/蒋介石编辑

个人着作

蒋介石留下文字极多,但许多文章由蒋之文学侍从陈布雷、陶希圣等代笔,如《中国之命运》、《苏俄在中国》等。主要内容收入《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包括:

《国父遗教概要》

《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

《中国经济学说》

《苏俄在中国》

《中国之命运》

《反共抗俄基本论》

档案记录

蒋介石极重视历史文件文物保存,其个人档案于1949年由南京经上海转运台湾,先存放桃园大溪头寮宾馆,史界称为“大溪档案”。1979年7月移存台北阳明书屋,1995年移送台北近郊国史馆,1997年定名为“蒋中正总统档案”简称“蒋档”。公开的可分为十类:

筹笔:1923年至1972年函电、谕令,291册

革命文献:1923年至1945年历史事件记录报告与函电,167册

特交文卷:1927年至1964年蒋对政事情势规划,5709件,分72册

特交文电:部署呈报电文及蒋的批示,436册

特交档案:幕僚、部属、各地区之原始报告,90597件,分622册

领袖家书:1924年至1967年,968件,分12册

其他文物图书、印章、勋章、书画,888件

蒋氏宗谱,48册

照片影辑:照片集243册,照片67卷,底片23732袋,缩影29卷

事略日记115册、蒋经国文电资料48册

蒋中正与蒋经国私人日记原稿,简称“两蒋日记”。目前暂存于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暂存50年,将来在适当时机归还中国)。2006年3月25日时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和蒋家媳妇蒋方智怡亲自到访下,美国史丹佛大学首度将原件(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公之于世。

人物评价/蒋介石编辑

蒋介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位毁誉兼有的人物,人们对他评价趋于两极。由于互联网络日益普及,各地人民,尤以大陆地区对蒋的评价也趋于客观化。

正面

1927年4月美国《时代》杂志封面

1927年4月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图册

在孙中山病故后,领导中国国民党北伐,扫除北洋军阀、统一中国,结束了军阀割据和南北法统分裂的局面,捍卫了共和国统,重建了中华民国,并在1947年实施宪政体制。国民政府于1946年在中国大陆所主持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一部完全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是一部与欧美任何一个民主国家的宪法相比,毫不逊色的体现着完全民主精神的宪法。

作为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领导中华民族抗战卫国。在八年抗战前,力排众议,坚持‘攘外亦须安内’的国策,极力推迟德国军事顾问返欧的时程,并透过外交谈判的方式,使日本的军事行动不致全面扩大。抗日期间,蒋的领导地位亦无人可以替代。中共领导人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中,首次公开承认中华民国国军是抗日战争的主导力量。大陆人民更认识到国民革命军是在蒋中正领导下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这完全符合历史实情。

蒋介石港协会在香港街头举办蒋中正相关事迹展览会。建设台湾为民族中兴基地,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使华夏文明与欧美文化的精华儒家、道教、天主教等得以在台湾持续交流和保存,未受信仰马列主义的中共各种政治运动摧毁。大陆地区改革开放后,在复兴华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台湾文化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这和蒋中正早年倡导的新生活运动及晚年开展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在大陆期间作为国民政府主席于1947年举办了中国第一次人民直选国会代表;后在台湾实施地方民主选举。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后,华人方摆脱实施了两千年的帝制。时人对民主当如何法定和实践,尚处于探索期。此后两岸局势稳定,由于国家经济发达、民生安定,在民意的推波助澜下,遂有北高两直辖市在1994年的重新自治和民选国家元首制度在1996年的落实。固然蒋氏生前诸多的独裁措施乃着眼于当代背景,实发生了许多不必要的政治刑罚和迫害,但综观之,已逐渐走出昔时帝制的阴影。以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中央政府所在地台北市之市长于1951年至1967年间犹允民选为例,说明蒋氏的容纳、未全面封杀地方首长与议员的选举,奠定了中华民国民主化的基础。

蒋中正于八二三炮战时,美国政府曾要求中华民国政府放弃金门,声称金门、马祖列岛并不在《中美共同防御条约》防御义务中,这要求被蒋中正拒绝,并表明就算只用中华民国国军的力量,也要坚守金马。

马英九认为蒋中正对台湾的贡献有三方面:光复台湾、建设台湾与保卫台湾。建设方面除了土地改革、9年国民义务教育及发展经济外,更重要是蒋中正在政府刚迁台、韩战方酣动荡之际,毅然推动地方自治,对台湾民主的基础有很大贡献。蒋中正还支持妇女解放、废除养女制,对台湾人权进步有很大贡献。当初若没有蒋中正保卫台湾,台湾可能已沦入铁幕,也就没有后来的经济发达与教育普及。

一些与蒋接触过的中外人士认为蒋有品德上的优点。蒋日记自1915年即未间断,至1972年健康恶化为止长达57年之久。西方史学界对蒋中正正面看法有:“律已甚严”、“生活节俭”,有“钢铁般决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的各种伟大优点,使他成为一个忠诚爱国的、不与人同流合污的和足智多谋的领袖,他百折不挠地决意保持其他国家的独立,不受任何外国控制,一心要为他宪政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香港亲台团体对蒋在台湾的建设及措施多持正面态度。武之璋、郑义在《客观公正地评价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一文中指:“根据避免泛道德主义的标准,根据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原则,根据改朝换代后不用政治力量污蔑对手的中国历史学传统。再参考大量的国府档案,我们可以确认蒋在近代史上功大于过。”

负面

晚年蒋介石图册

蒋中正在台湾箝制言论自由、打压敢言知识分子、以莫须有罪名监禁《自由中国》半月刊发行人雷震十年、制止台湾人组织反对党以及特务横行,殆为其无可洗刷之政治污点。

李宗仁回忆录所述,蒋中正的统治有“流氓治国”的特色。“所以蒋先生在中国战场纵横数十年,他所凭借的武器,不外金钱收买和分化离间的伎俩。若从纯军事观点立论,则蒋先生实在是既不能将将,也不能将兵,若以他一己的意志来统兵作战,安有不败之理。只以军事一端作简单的论列,中共统一大陆,实非偶然。”李宗仁在1948年5月20日总统副总统就职典礼时因着装问题遭到蒋戏弄,两人不合台面化。

鲁迅等当代思想家批判蒋介石在国内施行“恐怖统治”(白色恐怖),冠予异见人士“叛国”、“颠复”等罪名大肆捕杀并以军法审判,是“独裁统治者”。1948年12月蒋介石亲自下令查封上海《观察》杂志社,并逮捕《观察》工作人员。《观察》的被查封,标志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悲歌啼鸣至此。从而也彻底使许多民主人士放弃了蒋介石。

汪荣祖、李敖认为蒋中正不是一位称职的军事领袖。蒋中正曾身为黄埔军校校长,却是个不称职的军事家,在战术层面乏善可陈。比如,在七七事变后,蒋中正动用了差不多全部国民革命军精锐调往淞沪作战,希望扩大上海之战,以冀国际可以出面调停,犯了战略上的错误。中共长期将蒋定义为负面人物,中共和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指责蒋“背叛总理(孙中山)遗志”,“背叛革命,血腥屠杀革命群众”。抗日战争中蒋中正被认为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忽略抗日、枉顾民族利益”。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评价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独夫民贼”。陈伯达称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聚敛200亿美元的财富。中共及部分学者把蒋介石列为中国的头号战犯及卖国贼。皆知为意气之言,不足为信。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一书中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蒋中正为了不让苏联插手中国内战,默许外蒙投票独立。蒋中正懂得政治妥协,可能避免中国内战,形成多党制民主国家。最后结果导致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并失去外蒙主权,中国也失去了最佳民主化时机。

总结

中国有“盖棺论定”之说。人死之后,其历史地位基本就确定了。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盖棺”而不能“定论”,蒋介石即为一例,在他过世之时,海峡两岸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过世30多年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化”到“丑化”的过程,甚至掀起过一些政潮;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现实政治的演变与档案材料(尤其是“蒋中正总统档案”与“蒋介石日记”)的不断开放,使得有关蒋介石的研究成为持续的“热点”。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布赖恩·克罗泽

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黄仁宇

铜像事件/蒋介石编辑

2016年2月27日讯继前日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内一尊蒋介石铜像遭恶搞成肯德基爷爷,台湾辅仁大学地下社团“热爱装置艺术蒋”,26日将校园内的蒋介石铜像装上翅膀、蚊帐,象征蒋介石为“吸血疟蚊”,希望让蒋介石铜像退出校园。校方对此回应,尊重学生言论自由,但顾及校容,非指定地点张贴的各种文宣将予以拆除。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热爱装置艺术蒋”召集人“阿荣”称,社团于2014年成立,有近20名成员,社团最大目标是让蒋介石铜像离开校园。每年圣诞节、万圣节、蒋介石诞辰纪念日等节日都会为铜像“美容”一番,用装置艺术表达理念。

为唤醒大众对“二二八”纪念日的注意,社团4名学生昨为蒋介石铜像“变装”,为铜像装上眼睛、翅膀,并套上蚊帐,蚊帐上还有“中正政权窃台似针筒”、“介石思想遗世如疟蚊”、“这是学校不是慈湖”等文字。

该举动吸引不少人注意,有学生认为“政治力量该退出校园”,“这是破坏公物、恶搞的行为”,“校园不应该遭到‘政治操作’”。辅大对此回应,校方尊重学生发声权,但为顾及校容,未在校内指定地点张贴各种文宣,发现皆会予以拆除。校方也呼吁,同学应爱惜公物,勿破坏校园秩序,共同守护辅大校园。

台南蒋介石铜像被拆蓝营质疑意在向蔡英文邀功

2016年17日凌晨,台南市佳里区公所路口的蒋介石铜像拆除,理由是二月初地震造成铜像基座龟裂,多方人士支持拆除。蓝营人士质疑拆除蒋中正铜像有向蔡英文邀功之嫌,国民党市议员蔡育辉更指责这“根本是蔡英文的旨意”,蔡英文口中的谦卑、大和解都是在骗人。

台南市佳里区蒋中正铜像突遭区公所拆除,不少人抨击公所摸黑偷拆,是在“激化社会对立”。佳里区长黄庆堂则表示,铜像超过40年,基座在2月6日地震时受损,基于安全考虑才将其拆掉。


评论
全部评论

0.1254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