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洛宁县城郊乡坞东张氏探源
洛宁县城郊乡坞东张氏探源
2018-10-11 10:00:12 来源:
编辑:panzhiyong
点赞:  点击:123  评论:0

洛宁每一个大姓望族,都源远流长。10月9日,受15世张氏后人张利涛邀约,记者走进城郊乡坞东村近距离感受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揭开祠堂神秘面纱和那段既往的历史记忆。 从洛宁县城出发,向西行车10多分钟,便来到城郊乡坞东村。坞东村因一座祠堂而闻名乡里。走进坞东学校内,就会看到“张氏祠堂”,宛如一本古籍,在岁月的历练下愈发生气蓬勃,吸引人们不断翻阅。



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廷告诉记者,据老人们传说,张氏始祖是在明朝李自成攻打洛宁后从陈吴德里张氏分支迁过来的,村里保留下来的这座清朝嘉庆年间的祠堂,承载了张姓族人一段历史的记忆。

祠堂坐北朝南,三间正殿,一间献殿,其顶为卷棚式。家庙主房三间,大门朝南开。院内柏树森森,芳草萋萋,一派幽静。门楣上、屋檐下都有雕花,鸟兽、花草、人物等图案栩栩如生。据86岁的13世祖长张富明老人讲,每一本族谱都是一部家族的生命史,人活了大半辈子,总会想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想让后人知道祖先留下的脚印,因此,保留祠堂便显得很有必要。这便是张老先生最初的动力与如今的执著。这个宗祠建于清朝嘉庆八年,也就是1803年,主持建家庙的是八世祖君贵。祠堂供桌上放着祖宗牌位。据了解,明朝,张氏族人一世祖进从德里迁徙至坞东。二世祖天熬、天场、天觉,其中天熬从坞东迁到栾川带走家谱,一度失去联系。改革开放上坟时,还有三四个人来王范上坟,后引他们来到坞东村,村上一个不识时务的人厉声质问:“你们把家谱拿走了,还回来干啥?”后来这几个外来者便气急败坏悻悻而归。三世族是天场后代士英、士俊、士彦弟兄3个。四世祖中我振、我信、我文都在坞东,后又分支到下峪崇东、上戈;我志在中原村,分四门,主要分布在回族镇王西、龙凤村,城关镇寺沟村,小界乡田洼、祝家原村,有1500多口人。三世祖与陈吴乡德里的八世祖家谱的刚好吻合,至于是不是一脉相传,还有待考证。但祖上传说曾经与陈吴德里有来往。 祠堂还承载一段历史记忆:10年前,族长张富明和张留申在挖地基时发现一石碑。碑上记载,乾隆年间,8世祖有一大户人家叫张俭,他的妻子容貌姣好,颇有姿色,非常有聪明,且有才气,欲上京赶考。雇的宜阳长工见张氏妻子年轻貌美,企图侵犯,张氏妻子至死不从。此后,这个烈女竟守节几十余年。为了纪念此烈女,后人为其立牌坊。此牌坊一直靠在祠堂的东山墙。张俭妻子自守贞节的轶事至今还被村民谈起津津乐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国民党老兵70岁的张德光老人回家探亲,看到后殿家庙历经风雨,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残垣断壁,为倡导崇贤敬祖,弘扬先祖创业精神,启迪后辈,他先拿出仅有500元,回家后又汇款1500元支持祠堂修缮。在族长的倡导下,张氏散落各地的族人也集资共同翻修,使其再次焕发新的光彩。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昌隆繁盛。先祖厚泽,福佑子孙。张氏家人不断重温家族的历史和祖先的功德,教导子孙,百世效仿,不离家族脉络。张氏子孙治家严谨,艰苦朴素,勇于创业,勤劳为本;勤于学业,事业有成。亦商亦政,各有精英。族长张富明老人原系水利系统干部,后来到电业局工作。退休后一直关注村里的发展变化,用心做群众思想工作,协调干群之间矛盾,经他手盖起了崭新漂亮的教学楼。他还亲手在祠堂内栽植柏树,寄托他对生命永恒的期盼。张品三系民国河南省参事议事员,儿子濮阳油田工作。16世坞东村的张军武现任洛宁县住建局副局长,孩子是博士后;张光民原任洛宁县计生委副主任;15世中原村的张永民系陕西省体委副主任,妻子是陕西省交通局公路管理处处长,儿子张歌是陕西省艺术学校系主任(正县级)。该村的张东明原任县信用社主任,后任农发行行长书记。祝家原村的张绍振原任老干部局局长。他们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满怀着感恩祖宗神祗的特别之情怀,发扬和继承祖先的业绩,以昌盛家族大业。 慎终追远,缅怀祖德。

如今,在祖德流芳的庇佑下,在宗功世泽的感召下, 在村支书张建廷、驻村第一书记、实验一中教师张一波的带领下,全村党员干部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用扎扎实实、坚实过硬的作风作保障,万众一心,为张氏家族的繁荣复兴而共同努力,脱贫攻坚和各项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景象。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该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族亲的共同努力下,坞东村一定能够在新的征途中高奏凯歌,为后辈营造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祝愿坞东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评论
全部评论

0.1261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