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彭开富:谈构云公的身世及何时迁入江西宜春之谜
彭开富:谈构云公的身世及何时迁入江西宜春之谜
2018-08-27 09:49:34 来源:
编辑:吴小妹
点赞:0  点击:32  评论:0

构云身世存青史 何时迁徙有定论

——谈构云公的身世及何时迁入江西宜春之谜
彭开富
唐朝时期,彭氏涌现出了许多令人骄傲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而其中最突出者,应当首推彭氏的“中兴之祖”——景直公之子彭构云。构云公三次被唐玄宗征召,不愿做官而归,从而成为征君。构云公是唐开元二十三年乙亥(735年)登进士第,开元二十五年丁丑(737年)官江西袁州刺史:开元二十八年庚辰(740年)致仕。他爱袁州风俗敦美,物产丰富,遂定居宜春合浦。因此,构云公因任官迁至宜春,然后再隐居于宜春的。构云公成为迁江西宜春始祖,构云公以后30多代,是彭姓的大繁衍的时期,使彭氏后裔达到了鼎盛。特别是江南诸省份,彭姓人基本上都是构云公的后代。构云公被唐代的以后彭氏后裔奉为“中兴之祖”,这是名符其实的。
而在近年来,笔者看到好几篇文章,称:“为避‘安史之乱’,彭构云自临州(今甘肃临洮)迁徙袁州(今袁州区新坊乡合浦村东墉里上岭组),成为江西一世祖。”而这些文章有的是刊在网上,有的是刊登在报刊上,可见其影响之大。构云公果真是为避‘安史之乱’迁徙袁州(江西)的吗?非也!因为这以构云公的生平和基本史实是不相符的。那么,构云公是何时迁入迁入宜春的呢?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构云公的有关史实说起。
一,构云公受唐玄宗“三召”,其发生地在宜春,时间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之前
构云公受唐玄宗“三召”,其发生地在宜春,发生时间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之前,这一史实充分说明构云公“为避‘安史之乱’自临州(今甘肃临洮)迁徙袁州”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大家知道,“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12月16日)至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2月17日)的一场政治叛乱。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趁唐朝廷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8.4万士兵,号称20万,在蓟城南郊(今北京西南)誓师,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借口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当时全国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太守、县令或逃或降。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北23里)。途中士兵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兵请求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已经被士兵乱刀砍死, 玄宗本欲赦免杨贵妃,但士兵继续喧哗,高力士苦劝之下,于是玄宗赐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
据《彭氏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次印刷)对所载的《萍城彭征君祠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书中说:“江西萍乡城彭征君祠的征君谱系显得非常具有权威性。”因此,此谱所载的“从彭征君之后,彭氏谱系比以前更加完整,而且可信度大大增强。”那么,我们就看《彭氏史话》根据此谱是如何记载构云公的。书中说:“构云公,号廷监,别号梦鲤,赐号征君,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乙卯岁(715)正月十五巳时,歿于唐代宗大历二年丁卯(767)十月初一子时,年53岁。葬袁州郡东原三十里上岭村岭龙形,甲山庚向。刺史郑审志墓碑。清乾隆十六年(1751),河南夏邑县裔孙,布政使彭家屏重新修墓立碑。”又说:“唐天宝元年(742年),太守李璟推荐郡人彭征君,就说28岁的彭构云。玄宗派宦官中使齐延丘前来召请他,经一再敦促,他才就行。以蒲轮礼征三次始行,玄宗想让他任官,他坚决不受,力辞而归。”(《彭氏史话》第285页)。这里记载唐玄宗派宦官中使齐延丘前来召请构云公,时间是在唐天宝元年(742年), 比发生“安史之乱”时的天宝十四年(755年12月16日)早14年。这一史实充分说明构云公“为避‘安史之乱’自临州(今甘肃临洮)迁徙袁州”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又据《中华彭氏通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10月初版)所载《宜春世系》是这样记载构云公的身世的:“彭构云:景直公之子。号廷鉴,号梦鲤。先世居瀛州河间。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乙卯(715年)正月十五辰时。唐开元二十三年乙亥(735年)登进士第,二十五年丁丑(737年)官江西袁州刺史;二十八年庚辰(740年)致仕。爱袁州风俗敦美,物产丰富,遂定居宜春合浦。唐天宝二年癸未年(743年)时袁州刺史李璟、宜春县令刘墫奏闻于朝,上遣中使齐延丘以蒲轮礼征三次始行,命官大学傅士辞不就而拂衣林下,隐钓袁州震山不仕,时人号曰彭徵君。天宝十三年(754)再召赴京,辞归故里,上遣中使房嘉送归,御赐金帛副衣,诰封金紫光禄大夫,赐所居乡曰“徵君乡”。殁于唐代宗大历二年丁未(767年)冬月二十九日辰时,享年53岁。葬袁州郡东原三十里上岭村。刺史郑審志墓碑铭。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彭家屏任江西布政使时,重修构云公墓碑。唐书有传。”(《中华彭氏通志》第三章彭姓世系第67页)。
而唐书和一些史书记载:唐构云公才华出众,他幼时即聪明睿智,豁达开朗,而且勤奋好学,广博多思,加之父亲景直公教导有方,公文思敏捷,因此除收集唐朝诗文认真学习外,《四书五经》以及经史书籍也广为阅读。构云公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20岁时登乙亥科进士第,开元二十五年丁丑岁(737年)22岁时,即任袁州刺史(袁州,即宜春市)。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岁(740年)构云公致仕,遂居袁州宜春县地名合浦。公钟爱袁州风景淳美,物产丰富,特别是袁州震山,亦名马鞍山,其山下岩壑幽深,风景优美,公常隐钓于此。
由于构云公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岁(740年)致仕后,遂隐居袁州宜春县合浦。他秉节韬义,而不求闻达,自号宜春郡山人,是唐朝一代高士。公深居简出,退避名位,淡泊钱财,从不倚仗权势。他研究阴阳图纬之学,兼通黄老道家之言,通经史,晓易义,精天文,博学多才,尤善讲《易》。著有《通元经解》一书,颇负盛名。而专志讲易修行,教养子孙,整飭家规,恬然自守。这种明智的姿态,使上不猜忌,同僚不嫉妒,小人亦无可乘之。不仅明哲保身,而且惠及后代,可谓智者之举。在唐天宝二年癸未年(743年)时,时任袁州刺史李璟、宜春县令刘墫知其德学,奏闻于朝,上遣中使齐延丘以及蒲轮礼征构云公三次始行,唐玄宗命官大学傅士,构云公坚辞不就而拂衣林下,继续隐钓于袁州震山,时人号曰彭徵君。唐玄宗天宝十三年甲午(754年),太守李璟再次向朝廷推荐郡人彭征君,就是年仅28岁的构云。玄宗又派宦官中使齐延丘前来召请他,经一再敦促,他才就行。唐玄宗想让他任官,他则坚持不受,力辞而归。玄宗只得派中使房嘉一路将构云公送归,御赐金帛副衣,诰封金紫光禄大夫,赐所居乡曰“徵君乡”。玄宗已是格外开恩看待了。
构云公回归宜春后,于天宝十三年七月十二日,乃上书唐玄宗《谢赐归表》曰:“臣闻大德曰:生非慈,无以宏其用。含容曰:道非圣,无以阐其功。伏惟皇帝陛下,以慈子育,以君道临,祯祥宅心,蛮夷应化,巍巍荡荡。异容臣言,而梦昧贤才,搜访岩谷。臣滥闻天德,追赴阙延。处臣以羽衣仙人,饱臣以仙厨玉食,劝臣以出仕,慰臣以远来。臣固辞无能,乞归养疾赐臣。以束帛荣臣,以副衣而更悯其赢疾。优臣以专使,非大慈何以安其柔,要非至道,何以被其稗,夷光宠之极于臣,实超切以。今月二日,到郡瞻望阙下,犬马之恋,长城感戴,衣织里阁之欢,交集徒知,手足舞蹈,无怠晨昏,实惭滴血尘微,尤增眷恋。谨因中使房嘉送臣,固附表陈谢以闻。天宝十三年七月十二日,宜春郡山人彭构云谢表。”构云公上此《谢赐归表》,对玄宗皇帝的恩赐,表示由衷的感谢,以尽为臣之礼。天宝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乃颁诏书曰:“朕嗣位以来,克绥先王之禄,永底蒸民之生。自文武功臣,记录有次,而廉隅砥节,奖励维殷。今宜春令刘尊具奏前官袁州令彭构云,今为合浦处士,博学著述,闻达不干。曩者遣使蒲轮载召,固辞不就,孤忠独节,遽遁震山。朕今综覆既确,岂靳殊荣。敕尔所居曰徵君乡,寻赠袁州刺史。俾钓台与箕颖并著,潜德与严君俱永。用愧天下后世,贪位慕禄饰节矫廉者。” 固辞不就,孤忠独节,遽遁震山。
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时隔七年,到了唐宝应(762~763)年间,唐代宗派遣使者以玉帛召构云公为官,但他仍不出山。当任的袁州郡太守命名他垂钓岩为“征君钓台”。刺史李璟题其堂为“三召”。构云公可谓高韬不仕,垂钓震山岩下,三召辞归,甘愿终老林泉郊野。构云公成为轰动唐朝的真隐君子。从此传下与汉代严子陵征召授官而不应同样的佳话,留下富春、宜春两座钓台遗胜凭人吊仰前贤风范。这件事在地方志书与历史文献上都有记载。构云公也留下了著名的《谢赐归表》,“钓台烟雨”这一人文地理景观,一直是“袁州八景”之一。构云祠原在袁州城内南轩书院左面,由后裔、时任郡守的江西都昌县人彭方于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始建。彭方写的祠堂记流传至今。
根据以上史实,构云公是在开元二十五年丁丑岁(737年)22岁时,任袁州刺史(袁州,即宜春市)后,在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岁(740年)构云公致仕,遂居袁州宜春县地名合浦的。这就说明,构云公是在开元二十五年丁丑岁(737年)因任官迁至宜春,然后再隐居于宜春的。构云公根本不是有些家谱说的他是“避安史之乱而迁入江西宜春的。”
二,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要三召构云公入朝为官,其理由有哪些呢?
唐玄宗李隆基为啥要三召构云公入朝为官?仔细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对构云公“三召”,是唐玄宗选用贤臣,巩固皇权的需要。
李隆基是唐朝继李世民之后,又一个比较能干而有作为的皇帝,唐玄宗经过两次政变,粉碎了韦氏集团、太平公主集团的阴谋,才得到了政权。所以,唐玄宗李隆基在当皇帝46年间的早期和中期,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维护宗亲内部的和睦安定,在朝臣中注意选用贤臣。所以唐玄宗规定,选拔京官中有为的人才派到地方任都督,选地方能干有作为的都督、刺史到朝廷任职,进出人数相差不大,形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种效果。同时,还要求朝臣和地方都督、刺史必须定期向朝廷推荐人才(进士出身),以供朝廷选择贤臣良将辅佐治国。如他在开元年间,选中被贬到地方的姚崇担任宰相,成为一代良相,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之治”,所以他选拔贤臣还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这是他选贤任能的当政作风。因此,唐玄宗对构云公“三召”不是偶然的。
第二,构云公四代都是忠臣,受唐玄宗“三召”是势在必然。
构云公出生在一个官宦人家。其曾祖父仲德公,名坤元,字方直,精通文墨,品学高博,并以忠孝名闻,陈朝时任泉州太守,隋朝时又任瀛州刺史,唐朝高宗永徽(公元650-655年)间为光禄大夫(唐代为官阶从二品),仲德公可以说是“三朝元老”。构云公之祖父明远公,字镜高,精通文字,乐善好施,唐中宗景龙三年乙酉岁(709年),以子景直贵,例授礼部侍郎,诰封金紫光禄大夫(官阶正三品)。构云公之父亲景直,字美正,号品方,生于唐中宗嗣圣元年甲申岁(684年),瀛州河间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中戊申科进士第一名为状元(为彭姓第一位状元公),时年方24岁;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官太常博士,进礼部待郎,诰封金紫光禄大夫。公穷研经史,博学能文章;为人“通理内融,含晖外静,文尚典雅,学穷精博。”有抱儒素之业科,系蓄文藻之鼎元。构云公当时虽然致仕隐居,但却是闻名一时的易学名士。由于构云公有以上家庭背景,加上有地方官袁州郡太守、刺史等向唐玄宗的极力推荐,因此,唐玄宗、代宗才三召构云公入朝为官。
第三,构云公是唐代经过科举考中的进士,当时进士任官是常态。
彭氏历史上许多名臣俊彦大多是在科举中脱颖而出的。科举也叫“开科取士”,由朝庭设立考试的科目,通过定期统一的考试,以选拔世间的文武人才,并分别授予相应的官职。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7年)设立文科进士为开端,到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光绪皇帝颁旨正式废除武科举制度为止,科举制度已沿袭了近1300年。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科举凡获进士、举人,均可以任中央和地方的官职,使读书人有了步入仕途的阶梯。虽然寒门子弟都有入仕的机会,但唐代录取的进士比例十分有限。加之唐朝进士录取名额少得可邻,每科取士最多不过二十人,因此在唐代中进士那是相当不容易的。
而构云公是中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乙亥科进士,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五年丁丑岁(737年)任命构云(时年22岁)为袁州(即宜春)刺史。因此构云公父子进士及第实属不易。后来,构云公当时虽然致仕隐居,但却是闻名一时的易学名士。由于构云公有以上家庭背景,加上有地方官袁州郡太守、刺史等向唐玄宗的极力推荐,因此,唐玄宗、代宗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召构云公入朝为官,那就不必为奇了。
三,构云公在唐代是什么原因和理由“三召”而不仕的呢?
构云公自从开元23年中进士后,又于开元25年至28年担任了几年“袁州刺史”了,已经辞官隐居,似乎已经习惯了隐居的生活,因此他在“谢辞归表”中说“臣固辞无能,乞归养疾”,以自己身体有病需要疗养为理由推辞做官,而获得玄宗皇帝的恩准,这还是情有可原的。构云公故于唐代宗大历二年丁未岁(767年)冬月二十九日辰日,享年仅有53岁。可见他称自己身体并不好,“乞归养疾”似乎是事出有因,合符情理,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其实,构云公致仕,以及唐玄宗“三召”而不仕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构云公真正有疾的缘故,以“固辞无能,乞归养疾”,仅仅只是托词而已。这要从构云公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谈起。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46年改了三次年号,第一次是公元712年—713年为“先天”年号,仅2年;第二次是公元713—742年为“开元”年号,29年;第三次是公元742—756年为“天宝”年号,15年。开元初年,唐玄宗还是英明神武,任人为贤,特别是自任用姚崇和宋璟为丞相后,把国家的大小事务治理得井井有条。人们把唐玄宗开元这20多年称之为“开元之治”。
但是,到了“开元”末期,随着贤相姚崇过世,唐玄宗一改开元之治时的英明神武,拒谏饰非,宠信奸佞、宦官,纵情声色,追求享受,政治日趋腐败黑暗。开元26年(738年),唐玄宗任命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为礼部尚书。李林甫笑里藏刀,阴柔奸狡,善于迎合上意,权倾朝野后,堵塞言路,排斥异己,以酷吏为刀斧,诬陷名臣,杀戮忠良数百家,朝野钳口,皇太子也为之恐惧。李林甫又暗中勾结惠妃,设计使唐玄宗杀掉皇太子,后又设陷使玄宗一天杀掉三个皇子。开元28年(740年),唐玄宗昏庸甚矣,以子媳杨玉环册封为贵妃,以贼臣李林甫拜为首相,刑赏必乖。天下无不妒之妇人,况如淫悍之杨玉环乎?随着唐玄宗的统治趋向腐败,各种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也日益暴露出来,盛世之下的李唐王朝,其实已经坐在了火山口上。自开元26年(738年)奸相李林甫当政,善于玩弄权术,打压政敌,在他做丞相的19年间,使朝廷险象环生。他能设陷使唐玄宗一日杀掉三个皇子,况朝臣乎?因此,构云公在开元28年(740年)辞去袁州刺史,完全是效彭宣公见险而止的高明之举。
到了天宝年间,唐朝政治更加黑暗。唐玄宗晚年更加荒于政事,沉迷女色,把军国大事先后交付给贼臣李林甫、杨国忠,玄宗左右又有宦官代理。“春宵夜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在杨贵妃的温柔之乡,玄宗终日沉醉于声色,以致朝政日非。唐玄宗于天宝十三(754年)年废去皇后,杨玉环更加受到宠信,而且玉环进,则五杨俱贵。赌博无行之杨国忠,相庆弹冠,李林甫专权用事,引进杨国忠、安禄山,朝政更加腐败,值此湦风血雨之中,如何能安然入仕?唐王朝的盛世即将结束,一个大动乱的年代即将到来。因此,在当时朝政十分腐败黑暗的情况下,构云公在天宝十三年(754年)对唐玄宗的再次“征召”,更是力辞而归,完全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不失为明智之举。果然,在构云公这次辞归后的第二年,安禄山与杨国忠不和,将相争权,国事日益不可为,遂在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 “安史之乱”,使大唐上下处于一片混乱。唐玄宗匆忙逃往成都,行至马嵬驿,从行军士哗变,杀死扬国忠并迫使唐玄宗缢杀了扬贵妃。长安陷落后,太子李享回军北上,同年七月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这又一次证明了构云公二次辞归的预见和决策是何等之高明。
至于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朝在战火纷飞之时,唐宝应(762~763)年间,唐代宗派遣使者以玉帛召请构云公为官,但他仍不出山。唐朝已经衰落至此,构云公这一次不应召也就不难理解了。进与退从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永恒的命题。因为对进与退的认识不足或把握不到位,导致了许多令人扼腕的历史悲剧。尤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退时求进,令多少英雄竟折腰。而构云公就是能够洞悉政治形势,深谙谋略进退,以保全自已善终的大智贤仁。因此,构云公三召而不仕,这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为后裔子孙留得一条生路。构云公为彭氏“中兴”之祖,由此可见端倪。
根据以上史实充分说明,构云公是在开元二十五年丁丑岁(737年)22岁时,任袁州刺史(袁州,即宜春市)后,在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岁(740年)构云公致仕,遂居袁州宜春县地名合浦的。构云公受唐玄宗“三召”,其发生地在宜春,发生时间也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之前,这一史实充分说明构云公“为避‘安史之乱’自临州(今甘肃临洮)迁徙袁州”这一说法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如果说构云公是为避‘安史之乱’ 才迁徙袁州(江西)的,那么,构云公受唐玄宗“三召”、 “袁州刺史李景如知公德学,奏闻于朝。”“玄宗遣中使齐延邱以蒲轮礼徴三次”等史实都不会发生。“安史之乱”发生时,构云公已至暮年,这时他正在江西宜春养老呢。安史之乱平定时,构云公已年至48岁了,构云公卒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7年)十月初一子时,享年53岁。也就是说在“安史之乱”平定5年后构云公就去世了,可见说构云公“为避‘安史之乱’自临州(今甘肃临洮)迁徙袁州”是与史实不符的,而且这一说法不仅荒唐,是根本站不住足的奇谈怪论。
2016年1月20日晨于泸州


评论
全部评论

0.1201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