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济宁名门望族之山阳高平王氏
济宁名门望族之山阳高平王氏
2018-04-07 15:51:11 来源:
编辑:panzhiyong
点赞:  点击:104  评论:0

济宁名门望族之山阳高平王氏


      山阳高平王氏籍贯

      中古时期尤其汉魏之际著名的山阳高平王氏家族,其汉晋南北朝时期所有史书记载以王弼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名人时,都称之为“山阳高平人”,即汉魏时期的兖州山阳郡高平县人。(见《后汉书》卷五十六《王龚传》:“王龚字伯宗,山阳高平人也。”《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王粲传》:“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曽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王弼别传》:“弼字辅嗣,山阳高平人。”)

      根据史料记载,西汉时的山阳郡在今山东济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东晋时的山阳郡,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西晋时将汉代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

      山阳县大致有“金乡县”、“邹县”、“微山县”之说,此三说均有所据。据朱承山先生《王叔和籍贯考》中认为,高平县地处今数县交界地,包括邹城西南部的郭里、石墙、太平三镇,微山县北部的马坡、鲁桥、两城三镇及滕州市的西北部,济宁任城区东南部的石桥等乡镇。汉晋高平县治在今邹城市郭里镇政府,即当地俗称的城子遗址。西晋高平国是山阳郡改称的,故驻地依旧,为金乡西北的郡治,封国辖有高平县。

      汉晋古籍对地方行政管辖的书写顺序一般为州郡县,结合以王粲墓及古代茅乡城、亢父城等历史地理资料,因此以王弼为代表的汉晋山阳高平王氏的籍贯是汉魏时期的兖州山阳郡高平县东部的茅乡,位于现在的山东省济宁市市郊的喻屯乡南村一带。

      王粲汉晋山阳高平王氏世系

      就目前所知资料,山阳高平王氏世系,可考者仅限于从东汉至西晋,东汉之前及西晋之后难以具体考订。

      《后汉书.王龚传附子王畅传》:“王龚字伯宗,山阳高平人也......子畅......子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谦子粲,以文才知名。”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魏氏春秋》:“文帝既诛粲二子,以业嗣粲。......父业,为尚书郎。”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子宏字正宗,司隶校尉。宏,弼之兄也。”

      依据上述史料,可清晰知道山阳高平王氏的世系传承如下:

      其中王业为王粲的嗣子,据《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初,王粲与族兄凯俱避地荆州,刘表欲以女妻粲,而嫌其形陋而用率,以凯有风貌,乃以妻凯。凯生业,业即刘表外孙也。”说明王凯与王粲为族兄弟,而非亲兄弟,究竟关系多近,由于史料缺乏,尚不得而知。王氏家族的仕宦

      山阳高平王氏,因经明行修而开始崛起于东汉后期政坛,而逐渐成长为官僚世家,基于其深厚的儒、道素养及思想底蕴,方正恭慎的文化品格,更因与汉末党人集团、汉魏世家大族如荀、裴等的相互感佩、引荐与提携,由王龚而为始祖的山阳高平王氏,更成其为著名的汉魏名士世家。

      王龚,字伯宗。初举孝廉,后为青州刺史,劾奏贪浊二千石数人,安帝嘉之,征拜尚书。建光元年擢司隶校尉,寻迁汝南太守,好才爱士,为政温和,颇受称赞。永建元年,入朝任太仆,调任太常。后升任司空、太尉,任职严肃谨慎,不是公事不与州郡官员通信来往。他痛恨宦官掌权,上疏极言其祸害,反被众宦官诬陷,经大将军梁商出面救护,才得以免于获罪。永和五年,王龚因老病而逊位,后于家中去世。

      王畅,字叔茂,王龚之子。大将军梁商辟王畅为茂才,曾先后任齐王刘喜之相、司隶校尉、南阳太守之职,并四次征拜尚书令。任职期间,均以守正严明著称。

      王谦,王畅子,汉灵帝时期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不久,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著《英雄记》,《三国志·王粲传》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王业,字长绪。三国时曹魏大臣,王凯之子,刘表的外孙,汉末文学家王粲之族侄、继承人,官至谒者仆射。

      王宏,字正宗,高平人,魏时辟公府,累迁尚书郎,历给事中。秦始初,为汲郡太守。汉武帝迁卫尉,河南尹,大司农。泰康中,代刘毅为司隶校尉,复迁吏科,后起为尚书。泰康五年卒,追赠太常。

      王弼,字辅嗣,官至尚书郎,精通儒学,和钟会齐名,女一,适赵季子,卒于正始十年。王氏家族的文化成就

      自东汉后期至晋代,高平王氏世历三朝,人更六代,久居望族之林。高平王氏以学术传家,著述最为丰富且得以传世的是王粲与王弼。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治经,著有《尚书问》;治史,撰有《英雄记》。王弼的学术著作有《老子道德经注》、《周易注》及《论语释疑》,可以代表王氏家族学术文化发展的顶峰,在《老子》、《周易》、《论语》诠释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高平王氏从地方豪族上升为一流士族,这一过程是在东汉王朝逐渐衰落的特定背景之下完成的。王氏家族中人虔诚地服膺儒学,并坚定地引为立身处世的指针,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高平王氏家族学术素养深厚,仕、学相济,这是这个家族能够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汉晋时代,世事扰攘,士族的社会地位往往大起大落,高平王氏也曾多次遭逢艰难险阻,却都绝处逢生。推本而言,有赖于不断积累、深化的家学底蕴。

      王粲14岁时到了长安,拜见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受到蔡邕的赏识,两人结成忘年交。蔡邕把几车藏书送给了王粲,王粲十分爱惜,把这些藏书传承了好几代,即便在颠沛流离中依然将其保全,包括王弼在内几代王氏子孙从这些书中受益。可见高平王氏对家学传承的重视。

      高平王氏也在不断吸收其他家族的文化精髓,从师问学过程中,王氏家族汲取了大量外族的文化营养。以文会友就是王粲交游的重要内容。这种交游对于刺激作家充分发挥才华,必然起到推动作用。

      在战乱和朝代更迭的时代,王氏家族的官场延续,以及整个家族对治学、研究的重视,都值得当代人研究和学习。如果专就学术文化成就而言,历史上可以与高平王氏相提并论的实在是少见,就像王弼,即便后起的玄学家持论多有异同,完全不受其影响者则绝少,这让他作为玄学宗师的地位,到现在都没法动摇。参考《济宁名门望族》中国社会出版社


评论
全部评论

0.1206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