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章溢隐居浦城匡山
章溢隐居浦城匡山
2017-02-18 16:12:47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67  评论:

在福建浦城东部边陲与浙江龙泉接壤处,有一座雄峻山峰耸立,“四面峥嵘翠峰起”而中窊,状类筐,故名为匡山。

匡山之胜是多元的,其石、其云、其林,佳景联珠、纵目成胜。匡山遍布硕大的花岗岩岩体,巨石如屏,有两岩壁立的双门井,有雄峙的石蜡烛……又有奇形怪状的大小岩石漫坡星布。这些岩石正观侧视,各异其状,随景会心,种种化胜。山一高,云就缠绵。匡山云雾,万顷卷舒,吞峰填谷,波翻浪涌,人在其中,恍若置身瑶台仙境。更使人赏心悦目的是那覆盖满山原始森林,林相整齐,群落完整。茂树遮天,山花遍布。风吹细细香,加之涓涓细流从四旁顽石中流出,游人沐浴在森林浴之中,顿忘登陡之惫,万虑皆消。

章溢(1314-1369年),字三益,为浙江龙泉人,祖籍浦城。为浦城章仔钧十九世孙。生时章溢声如钟。长大后,目光炯炯,美髯长须,威势不由而生。章溢文韬武略,满腹经纶。元末时,组织地方武装,以捍卫乡阊为号,帮助元将石抹宜孙在浙江、福建对抗农民起义军。元朝廷屡次授他官职,最终封为武德将军、佥浙东都元帅事,他都不受,官府以为他要名,章溢朗声回答说:我所率领都是乡里子第,他们竭尽忠诚,甘愿牺牲,还有许人渗死,自己独取功名,我是不能忍心的。当时,天下大乱,为全大义,他进入他的祖地浦城匡山隐居,以等盛世到来。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部队攻克处州(今浙江衢州)时,又避居浦城。次年三月,朱元璋派遗使者,并送来丝绸,章溢幡然而起,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赴建业(今南京)。成为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章溢被授予御史中丞、太子赞善大夫。次年卒于家,享年56岁。

章溢在匡山期间,据山的高下、曲折及景致,建造庵、亭。匡山多劲松,根盘石上,穿罅丛岩,“万松列岩岫,夭娇蛟龙翔”,为此筑室结庐,称看松庵。西南峭崖邃壑,“英英白云飞,弥漫被岩谷。倏若大瀛海,洪涛互起伏。”为白云故乡,在此建烟云万顷亭。再西南,山更高,即今香坛处,绝顶层标出半天,手摘星辰接汉平,“仰视独苍穹,更无更高者”,因此章溢在此构亭称为唯天在上亭。在此“一亭上与浮云齐,赤阑干外青天低”,俯视、目穷闽浙山连天远。而且在此观日出奇景,尤为壮观。更为神奇的是,还可领略到“佛光”。山的东北林樾邃幽,深不见日,山风送爽,当夏亦寒,赤日如火时,登丹蹬至此,汗津津、气促促,清冷之气涤虑畅怀,不禁令人大呼“快哉!”在此构筑清高亭。正南,为一片平旷之地,东西诸峰皆若拱揖,“群山四回抱,规施若环中”,章溢据此势,构环中亭。明李晔《章三益匡山行》称:“最其秀者环中亭,周遭万朵芙蓉青”。

章溢隐居之后,匡山名声大噪。各地文人墨客,特别是江浙名人,纷纷慕名而上。

通天水,明地理的刘伯温(刘基,1311-1375年)来了,与章溢同被朱元璋聘请重用,后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文学家宋濂(1310-1381年)来了,他也是与章溢同被朱元璋聘请重用,明初奉命为《元史》总裁,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与宋濂同任《元史》总裁王祎(1322-1373年)也来了。

诗人袁华、知制诰兼修国史陶安、《元史》纂修官徐尊山、画家李晔,以及马城、刘师召、叶葵、徐可光等都来了。

他们在此相聚,畅游匡山,景韵情致融洽协调,让人整个身心为之舒畅。他们徐徐咀啜匡山特有的苦茶,清香扑鼻,甘洌盈口。更为热闹的是他们在环中亭中围着炭炉坐定,饮着浦城冬白酒,举杯畅饮,无拘无束地谈论国事,辨订经籍,酒酣之际,有的当桌赋诗唱和,有的独坐高岩,构思文稿,成为文化盛会。

这些俊杰按景赋诗作文、舒发心怀,给匡山留下篇篇名作。

刘基为章溢的苦斋写下千古名篇《苦斋记》,此篇极赞章溢苦乐相倚的高尚境界。

宋濂,写下了《匡山看松庵记》,描绘匡山连峰蔽谷的松树,赞松树的品格。

王祎满腔热情撰写《匡山诗序》,盛赞匡山景致及章溢的逸操。

袁华连作匡山五咏,刘师台作《匡山烟云万顷亭》,叶蔡作《匡山环中亭》,李晔作《章三益匡山行》,徐可光作《游匡山》,徐尊山作《匡山古松》,马城作《题匡山看松庵》和《题匡山章三益先生苦斋》。陶安作了《为章君溢赋》三首和《苦斋》二首外,意犹未尽,又作《苦斋》一首。

众多的诗文,给匡山绘就一幅斑斓的文化画卷,也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评论
全部评论

0.0816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