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对北宋名将潘美公世系源流的考证
对北宋名将潘美公世系源流的考证
2017-02-17 00:34:30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554  评论:

芈姓潘:楚之公族,以字为氏。

楚国芈姓潘之史料:①:《通志·氏族略》:“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矣,潘岳《家风诗》自可见。”按照现在的话说,即是:“潘氏,“楚国公族,以‘潘’字为氏。在潘崇之前的祖先世系,已经无法详细考证,有的人说是毕公高的儿子季孙公在潘邑的后代,错了。从潘岳的《家风诗》自然可以看出”,由此可知,早在晋代之前,就有人将“姬姓潘”和“芈姓潘”混为一谈。《通志·氏族志》的作者就指出了这一错误,遗憾的是直到现在,这一错误仍未得到完全纠正。②:唐朝林宝《元和姓纂》引晋潘岳《家谱》自云:“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潘岳已十分明确地说自己和楚国潘崇的后代。③:潘岳祖父、东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此碑刻于东汉光和四年,即公元181年,南宋绍兴十三年出土):“溧阳长潘君讳乾,字元卓,陈国长平人。盖楚太傅潘崇之末绪也。”这是目前已知关于潘岳祖先的最早史料,对判定潘氏支派有着“拍板定论”的话语权。④:唐《潘智昭墓志铭》叙其先世云:“楚大夫尫(楚太师潘崇之子)之绪也”。从以上四处史料足证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尼一支世系祖源属芈姓潘氏。据出土文物及史料,西周潘官曾,爵位伯;潘□(潘自祖父),爵位伯;潘乘,周显王时爵位侯,封地邸阳。春秋早期则有:潘酓,爵位君、伯;潘 (“酉”加“己”)伯,爵位君;潘□龠,楚国贵族,爵位不详;潘(“龙”加“攵”),爵位君;战国时有潘惠;潘崇,楚襄王时为相;潘尫,字师叔,楚大夫,先后事楚穆王、庄王;潘党(潘尫之子),字叔党,楚大夫,事楚庄王;潘子臣,楚大夫;潘召,爵位君。均系楚国芈姓潘氏。楚国芈姓“潘”氏,春秋战国时原本为“番”,后世衍化为“潘”。《左传》:“宣公十二年(前597),楚潘党逐之,及荧泽”。“荥泽”又称“潘水”,为古泽名,非河流。(汉)许慎《说文》:“潘水,在河南荥阳”即此。荧泽春秋时属卫国,战国时属韩国。汉平帝以后,潘水(即荥泽)逐渐淤为平地,此为至今“潘水”无考的原因。

 

姬姓潘: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以邑为氏。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王符(85?—163)《潜夫论·五德志》:“姬之别封众多:管、蔡……方、昂、息、潘……皆姬姓也。”这是“姬姓潘氏”目前见诸国史的最早记载;隋朝陆法言《覆宋本重修广韵一》:“周文王毕公之子食采于潘,因氏焉”;唐朝林宝《元和姓纂》:“周文王毕公高之后,子伯季(伯季即季孙公)食采于潘,因氏焉。”毕公,西周开国大臣,名高,为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异母弟。助武王灭商后,因功被封于毕(国境在今陕西咸阳、西安两市渭河南、北岸,疆域甚广,定都北岸),为诸侯国,官爵一等,故称毕公。成王时官太傅,康王时任作册(史官之长)。《史记·周本记》:“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毕公作《毕命》在康王十二年,根据2000年公布的《西周王表》,武王公元前1046—前1043年,在位4年;成王前1042—前1021年,在位22年;康王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毕公的卒年当在康王十二年(前1009年)以后,卒年应在70岁上下,约生于公元前1080年前后。毕公高季子季孙(又作季伯),约生于公元前1050年前后。子八:原配姜氏生长子居仁、三子居杰,继配僖氏生次子怛、四子连、五子荣、六子佶;在江西湖口和湖北黄梅又分别发现了季孙公有子名师厚公、献公的后裔。西周时,诸侯国将土地再次分封给卿大夫称采邑、食邑或食采。毕公高将封地毕国疆土中一个地名叫“潘”(在今陕西兴平市)的地区又分封给儿子季孙,即所谓“食采于潘”,附庸于毕国。官爵二等为侯,故称季孙为“潘侯”。现有少数潘姓史料称季孙公被封“荥阳侯”,不符合历史事实,荥阳在西周时属卫国,是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地。成王时,周公平定武庚及三监叛乱后封,为当时大国,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战国时属韩国,韩国在此置荥阳邑,以其地在“荥泽之北”,故名,晚季孙公在世数百年始有“荥阳”之名。秦一统,改为荥阳郡。诸多地名辞典都有明确的记载。

西周时,毕国属京畿之地。《左传》(鲁)昭公九年(前533年):“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则就西周初年周公摄政时而言。西周(1046—771)末年,西戎入侵,岐山以东京畿之地被戎人所占。毕国及其附庸国人或留毕地,或随毕公高六代孙毕胜(毕公高→毕炳→毕飞→毕倪→毕奚→毕胜→毕万,毕万即后世魏姓、冯姓始祖)逃奔晋国。晋大夫潘父(?—739)即此时逃往晋国的毕国潘邑国人,故(汉)宋衷《世本》(秦嘉谟辑补本)云:“潘氏,周文王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周有潘惟,晋有潘父”。潘惟即周公辅佐成王摄政时潘邑国人,是目前所知以潘姓取名最早的季孙公子孙。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周平王在秦襄公、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的护送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于是,将岐山以西(今甘肃、陕西一带)土地赐给秦襄公,秦由原来的附庸国被列为诸侯国。秦文公(前765—716年在位)时,由犬丘居西垂宫,败戎兵,得周之余民,并献岐山以东疆土于周。至秦穆公(前659—621年在位)时,以百里奚、蹇叔等辅政,励精图治,国势日强,秦国疆土开始向东扩展,并占领岐山以东大部分地区,自此,原毕国潘邑隶属秦国。宋朝光禄大夫、龙图阁大学士傅伯成(1143—1226,祖籍河南,迁居晋江)于宝庆二年(1226)所作《潘氏家乘序》:“在秦有令尹启(此以楚国同等官职相称,楚国最高军政长官),宏谋远略,二国赖焉”。其事略即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秦哀公三十一年、楚昭王十年),吴国与唐国、蔡国联合攻打楚国。吴、楚战于柏举(今湖北麻城),楚国战败,吴国占领楚国都城郢(今湖北宜城市东南),楚昭王逃往随国,楚大夫包胥奔赴秦国,依庭墙而哭七日,乞秦援楚。秦哀公以子蒲(疑即潘启)、子虎为大将援楚。秦、楚联军败吴、灭唐。楚昭王还郢。潘启,即是此时隶属于秦国疆土的潘邑季孙公后裔,根据湖南中方、洞口,贵州天柱、飞云,四川达县等地旧谱载,以季孙公为第一世,则潘启为第十六世。姬姓潘氏在春秋战国时属秦国,从上海国际商品拍卖公司《古歙潘氏族谱》也可得到证实,该谱为唐朝潘熊纂修,卷首有唐昭宗景福壬子(892)通议大夫胡学、唐肃宗至德丙申(756)资政大夫李回阳、淮南记室参军潘梦熊、歙州刺史潘名同的序言。自季孙公起,至唐末六十六世孙止。尾有景福癸丑(893)潘熊、潘崇彻跋。有历代名公图像72幅,每幅配有像赞,笔者从网上看到的唯一幅图像则是秦司马仲丁的画像(其它图像无法得知)。也正好说明春秋战国时隶属于秦国。从潘氏族谱简表,结合历史的进程,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姬姓潘氏子孙基本上生活在秦国、晋国境内。

 

附骥是造成潘姓两大主流族谱纠结的根源所在

目前,潘氏旧谱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版本,其代表性即中牟潘乾(以下简称“乾”谱)后裔谱和潘美(以下简称“美”谱)后裔谱。两种版本虽完全不同,其共同之处就是都有“潘崇公、潘岳公、潘美公”等历史名人。究其原因,是将“潘璘”、“潘处常”误作一人,“而将“美公”列为处常之子,以致混乱。证据有三:①(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潘武惠公美传》潘美“大名人,父璘,以膂力应募隶兵籍,戍常山,以病免归(“归”即指回到原籍)乡里……”,范仲淹天圣三年(1025)七月撰《宋宣徽北院使谥武惠潘美公像引》:“公,大名府人,父璘,字国荣,……”,而关于潘处常的记载:(清)吴仁臣《十国春秋·卷二十七·南唐》:“潘佑,幽州人。祖贵,事刘仁恭为将,刘守光杀之,父处常脱身南奔,事烈祖为散骑常侍”;《北京古今名人辞典》:“潘处常是幽州(今属北京)人,因避祸南徙金陵(今南京),元宗李璟重其才,授任散骑常侍,从于皇帝左右,掌规谏,亦掌表诏,受朝廷重用”;(宋)杨亿《武夷新集》卷九,《荥阳潘公墓志铭》所载其堂兄《慎修墓志铭》:“公讳慎修,字成德,其先荥阳中牟人……。曾祖武源(亦为处常曾祖)……。令祖宗裔(即崇力)……。烈考承佑……”,由此可见“璘公”和“处常公”籍贯、经历、职务都不同。②据《世界潘氏》创刊号第67页,处常是荥阳中牟潘乾的26世裔,据东汉《潘乾校官碑》、晋代潘岳《家谱》自云,属潘崇一支;而潘美一支,系西周季孙公、唐代师正公的后裔。除“潘岳、潘尼、潘美”外,另无同名交叉,足可证明本源不同,“潘璘(国荣)公”和“处常公”也就根本不可能为同一人(笔者在网上看到佚名的《潘美之父及故里考》一文也以不同方式论证潘璘(国荣)与潘处常不是同一人的历史事实)。③《宋史》来自当时国家的原始档案,是最权威的国史。《宋史·列传第三百二十七》记载:“潘佑,南唐散骑常侍处常之子……”;《宋史·列传第九十七》记载:“潘美,字仲询,大名人。父璘,以军校戍常山……”,假如潘美公是处常之子成立的话,那么潘美(925—991)和潘佑(938—973)当是亲兄弟,潘美和潘佑都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五代史、宋史以及以后的诸多史书都有记载,但笔者却没有发现国史中有潘美和潘佑是亲兄弟的记载。同时,处常公、佑公父子当时所效力的是南唐(937—958)小朝廷,其疆域在今福建和湖南、江苏少部分地区;国荣、美公父子所效力的是后周(951—960)朝廷,其疆域在今北京、天津、河北大部(东部一小部分未属)、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大部、甘肃东部、湖北大部及淮北地区。而造成两种版本纠结的原因是“乾”谱将“美公”附骥于族谱内,而“美”谱又将“崇公、岳公、尼公”附骥于族谱内。这是造成两支世系混乱的根源所在。关于美公的世系源流,潘氏旧谱版本不一,众说纷纭。谁真谁假,目前,不是哪一个人、哪一本刊物说了算,要让史料考证来说话。潘崇公、潘岳公、潘美公早已在国史等有关正史中铁板钉钉,记载得很清楚。编族谱,则是作学问,应秉承尊重历史,细心梳理,准确考证,无所偏私,方能把学问作实作好。如今人王晓东的《潘岳研究》第一章《家世与婚姻》中的第一节《里籍与家世》、招祥麟《潘尼赋研究》第一章《生平述要》中的第二节《先世》,也都将二人的世系源流考证得很清楚,即是春秋战国时楚国潘崇(但潘崇不是楚国芈姓潘氏始祖)的后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我们潘姓自家人,因为门阀攀附,却把这潭清水给搅浑了。

 

(宋)宝庆二年(1226年)所修潘氏族谱所载宋名人题词:

《宋宣徽北院使谥武惠王潘美公像引》:“公,大名人,父璘,字国荣,事宋太祖,赠紫金光禄大夫,至开宝四年九月诰敕,咸平二年八月诏下,以美公配飨太宗庙庭。其子惟德、惟固、惟正、惟清、惟熙。惟德,主宫院使;惟固,西上閤门使;惟正,袭光禄大夫,西京作坊使;惟清,崇仪使;惟熙,娶秦王女,廷和县主庄院使。惟熙子承规,今为閤门祗候。

天圣三年(1025)秋七月

吴郡范仲淹撰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大中祥符(1008—1016)进士。始任西溪盐官。宝元三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使,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旋罢,出任陕西河东路宣抚使,皇祐四年(1052)在赴颖州途中病死。谥文正。

 

太常卿潘宗亮像赞:裔出勋门,官司礼职;时际艰难,驱驰南北;翊我中兴,厥功可策赞尔之像,以旌世德。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号少游,别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元丰进士。授国史编修,贬处州、雷州。

 

墨仙潘谷公像赞:如玉之粹,如春之温,邈矣先生墨为神。            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历秘书监、江东转运副使。

 

逸士潘大临公赞:词林之表,庙廊之才,深穷名理,继往开来。            佚名

 

梁提领使潘古达公赞:龙跃凤鸣,经营邦国,斯人如玉,中外咸悦。         真德秀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号西山,浦城(今属福建)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宁宗嘉定(1208—1224)间,历太学博士、起居舍人、江东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知潭州。理宗宝庆元年(1225),召为中书舍人。擢礼部侍郎,直学士院。以忤史弥远落职。绍定五年(1232),起知泉州,六年,知福州。端平元年(1234)召为户部尚书,改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年,拜参知政事,寻致仕。谥文忠。

 

光禄大夫、龙图阁大学士傅伯成于宝庆二年(1226年)所撰《潘氏家乘序》:

    夫家之有谱,所以传祖宗之世次,派奕叶之悠长,承先启后,信巨典也。古者大宗一统,小宗四继。祢之宗亲,兄弟宗之;继祖之宗,从兄弟宗之;继曾祖之宗,再从兄弟宗之;继高祖之宗,三从兄弟宗之。其法既立而彝伦叙攸,三代而上,风俗雍熙,民德归厚。秦楚以来,其法寝废,名家巨族,聚者复散,分者难合,惟王、谢完聚江左焉。寻皆谱牒散逸,宗法斁败,良可悯也。唐贞观间,诏修秦楚以下氏族一百九十三姓,迨欧、苏二公之世,谱学复兴,宗盟于斯乎立矣。荥阳潘氏,派出周文王毕公之嗣,季孙食采于潘,以邑为氏,而潘氏之姓,实始于此。则在秦有令尹启之宏谋远略,二国赖焉;曰晟、曰鋹为汉代名臣,才名贯世,极一时人文之盛,为百世衣冠之宗;兼以师正辈出,致治嘉猷,当时罕匹;诚之著绩于唐;易之大魁天下;子文兴采访江南,贪墨望风,解绶生子,一名昌祐,居广之杏山;祐生子,一名邺;邺生子,一名林义;林义生子,一名古达;古达生子四,其后子姓蕃衍,有居吴越、居闽、居楚、居豫章、居两广者,皆出古达公之分派也。山阴万户、府居乔君出藏先贤遗牒一卷,俾予为序,阅其源流不紊,像赞灿然,此诚潘家之世珍。如是知族谱修而尊卑辩,源流远而世泽长。为子孙者,观斯谱牒,则孝弟之心自油然生焉。若江汉之浩浩荡荡,朝宗如海;松柏之昂霄壑,耸而凌厉乎风霜也。世之名家巨姓,富贵显煜而无以示其后人,至子孙凌替操一瓢于同宗门者,孰知其初为一人之身哉?此乔君之所以惓惓于是耳!然则巨族小族,岂可不修谱乎?而谱牒之修,其关乎风俗人伦者,大矣。余爰书之为序。

光禄大夫 龙图阁学士 八闽傅伯成景初撰

傅伯成(1143—1226):字景初,祖籍济原(今属河南),迁居晋江(今属福建)。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历连江尉、明州教授、闽清、连江知县。宁宗庆元(1195—1200)初,晋太府寺丞、出知漳州,提举湖北常平茶监,成都路提点刑狱。入为工部`侍郎,出为湖广总领。嘉定元年(1208)拜左谏议大夫,以不附史弥远,出知建宁府。拜宝谟阁待制,迁知镇江府,八年致仕。宝庆元年(1225)加宝文阁学士,以老病辞。二年,加龙图阁学士,提举鸿庆宫,复辞。卒谥文简。

以下所录为:

(宋)宝庆二年(1226年),美公长子惟德公11世孙,浙江山阴人居乔(官万户)公编修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美公长子惟德公24世孙,辽东义州人,清初监察御史朝选公编修

(清)康熙47年(1708年),美公三子惟正公20世孙,湖南洞口(原属武冈)人,拔贡生、四川儒学教授玄溪公编修

(清)乾隆37年(1772年),美公三子惟正公27世孙,湖南中方(原属黔阳)人,附贡生(曾为乾隆帝老师)、乾隆时天文生、署钦天监博士士权公编修

所载《潘武惠公美世系简表》,各地因传抄之误,略有出入,此去伪存真,综合各省旧谱校正:

1世:季孙→2世:连→3世:纥→4世:子意→5世:南寿→6世:布→7世:斯→8世:征→9世:奕→10世:毅→11世:颜→12世:宏文→13世:法正→14世:成→15世:㫤→16世:启→17世:童→18世:蒙→19世:伋→20世:游扬→21世:煇→22世:宽→23世:縡→24世:武仲→25世:陵→26世:誉之→27世:念→28世:子忞→29世:重海→30世:度→31世:密→32世:万→33世:允中→34世:晟→35世:昌期→36世:鋹→37世:子玄→38世:性一→39世:公纪→40世:弘孙→41世:伯符→42世:铎→43世:烈→44世:尧臣→45世:子羡→46世:协→47世:福→48世:俊卿→49世:次鹰→50世:扆→51世:佑→52世:愉→53世:允之→54世:怀玉→55世:峻→56世:灵均→57世:日新→58世:休源→59世:思谦→60世:熊→61世:彦晖→62世:文英→63世:德平→64世:师正→65世:思老→66世:诚(子四:史、易、传、宗)→67世:易→68世:文兴→69世:昌佑→70世:邺→71世:林义→72世:古达→73世:景厚→74世:璘→75世:美。

第16世启公:秦令尹(此以楚国同等官职相称)。

第34世晟公:汉昭帝(公元前86—前74年在位)时名臣,职不详。

第36世鋹公:西汉成帝(公元前32—前7年在位)初期名臣,职不详。

第50世扆公:子二:祐、祚。祚生子:恺、悌。悌生子:俯之。

第51世佑公:东晋成帝(327—342年在位)时官会稽内史,后迁镇城都督。子三:愉、怡、恂。

第52世愉公:子二:允之、克之。

第53世允之公: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擢大司马。子二:怀玉、怀璧。

第54世怀玉公:宋文帝元嘉(424—453年在位)中官秀州刺史。

第55世峻公:官乌程令,宋灭入齐,于建元元年(479)授东中郎将。子三:灵钧、灵钩、灵剑。

第56世灵均公:齐武帝永明元年(483)擢兖州刺史。子四:日新、日华、日荣、日章,兄弟四人皆尚书仪曹郎。

第57世日新公:齐东昏侯永元(499—501)间官尚书仪曹郎。

第58世休源公:梁武帝(503—548年在位)时官侍中,后封荣国侯。子三:思让、思谦、思谨。思谨生子:鸾、凤。凤生子:彦荣、彦伟、彦俊、彦哲、彦粹,彦俊隋初官代州总领。

第59世思谦公:子二:彪、熊。

第62世文英公:子三:德平、德升、德起。

第63世德平公:入籍赞皇(今河北赞皇县),隋朝官吏,职不详。子二:师正、师尚。

第64世师正公:茅山(在今江苏句容)第十一代道教宗师,后隐居嵩山(在河南登封市西北)之逍遥谷二十余年。上元三年(676)唐高宗诏见,问山中所须,答曰:“茂竹清泉,臣之所须,此中不乏”,高宗甚为叹异,调露元年(679)又敕于逍遥谷建崇(隆)唐观,岭上别起精思院以处之,卒赠“太冲大夫”,谥“体玄先生”。

第66世诚公:唐中宗(705—710)时官徐州刺史。子四:史、易、传、宗。史生子:文舆,官侍封郎中。文舆生子:昌祚,授宣奉大夫。传生子:文启。宗生子:文华、文薮。

第67世易公:唐中宗(705—710)时起居郎。

第68世文兴公:唐玄宗开元(713—741)间观察使,国史江南道采访。

第69世昌佑公:唐代宗大历(766—779)间吴兴刺史。子二:邺、郢。郢生子:林良、林懋。林良生子:明远、定远。定远生子:天求、天贵。

第70世邺公:子二:林义、林宗。林宗生子:太远、上达。太远生子:天德、天禄。上达生子:天成、天相。

第72世古达公:大名人。后梁太祖时(907—912)官提领使。曾派驻南汉。子二:仰俊、仰伟。

第73世景厚公:字仰俊,大名人。后唐末帝时以子环贵,诰赠左监门卫上将军致仕,居洛阳。子二:环、璘。

第74世

环公:字国华,号楚奇,大名人,晚年定居洛阳。初事后梁邢州节度使阎宝为帐中亲校,梁末帝时,官至左雄威指挥使。后唐庄宗平梁,命典禁军,后唐明宗至末帝时,历棣州(今属山东)刺史、行营右厢都指挥,易州(今属河北)、庆州(今属甘肃)刺史,宿州(今属安徽)、耀州(今属陕西)团练使。后晋时,历齐州防御使,金州、澶州节度使,开运三年罢镇归阙,俄受诏洛阳巡检,年冬,高牟翰援刘晞,率兵入洛阳,被高牟翰所害。后汉高祖入京,追赠“太尉”。子:质。

璘公:字国荣,大名人。后晋时以膂力应募入兵籍,迁军校,驻常山(今属河北正定县),后以病免归乡里。子四:粹、美、蕴、夔。

第75世

粹公:太宗时官金吾卫将军(旧谱作“执金吾将军”,误)。子:惟吉。

美公(925—991):字仲询,原籍大名府大名县边马集(今河北魏县边马乡李庄,俗称潘家墟、潘太师墟),晚年定居河南府洛阳县(今洛阳市郊李楼乡)。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六月病逝于太原,废朝二日,赠中书令,谥武惠,中使护其丧归葬洛阳。咸平二年八月,真宗下诏,配享太庙,追赠郑王。明洪武二十一年至顺治十七年,从祀于历代帝王庙。妣田氏,封一品夫人,湖南洞口旧谱载:葬湖北。子六:惟德、惟固、惟正、惟清、惟玉、惟熙。女三:长女适张昭允,次女适真宗,即章怀皇后(968—989),三女适曹玮,追封冯翊郡夫人,葬永昌陵侧。

就笔者看到的美公世系源流各种版本,经过笔者一年多查找、考证古代正史,只有湖南中方的简表历史进程、人物记载与国史相吻合。此版本为浙江山阴人居乔(号十朝,与双胞兄均生于庆元元年,即公元1195年)公所编,从傅伯成所写的《潘氏家乘序》可知,其简表为居乔公所藏宋朝以前旧谱所载,因传抄之误,各省旧谱稍有出入,但不影响其整体的可信度。正如四川潘启章先生在《世界潘氏》第2期发表的《潘氏世系世代探讨》一文:“根据众多的史料、人物考证,湖南中方族谱的可信度均高于其它族谱……”。

 

关于潘惟正、潘惟吉史实的考证

一、有关柴荣七子的综合记载:

综合有关史料可知:周世宗柴荣有七子:长子谊、次子诚、三子諴,早年皆被(后)汉诛,显德三年(956),追封谊为越王、诚为吴王、諴为韩王。

四子宗训(953—973),显德六年六月封为梁王,后十日世宗(柴荣)崩,即帝位,是为恭皇帝,时年七岁。建隆三年(962)迁居房州(今湖北房县),开宝六年(973)甍于房州,(宋)太祖素服发哀,辍朝十日,宗训有子五:永崎、永廉、永惠、永孝、永盛,其中永崎封郑国公。

五子宗让,显德六年六月封燕国公,八月,宗让更名熙让,被封曹王。根据《柴氏族谱》,熙让子孙柴揆、柴揉在北宋朝廷为三班供职,其后裔世居河北沧州柴家庄,北宋末年又迁回祖居地山西临汾(今洪洞县柴家垣村)。《焦作柴氏宗谱》记载,柴荣创立柴王拳,后由五子熙让传到沧州,成为柴氏通背拳,再传到山西、河南等地。

六子熙谨,显德六年八月封为纪王,乾德二年十月戊申日卒。

七子熙诲,显德六年八月封为蕲王。后改卢姓。

二、(宋)王巩《随手杂录》:

太祖皇帝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后周世宗名荣,为后周太祖之养子,本姓柴,以功封晋王。即位后,伐辽,取瀛、莫、易之地,以赵匡胤为“都检点”。六月崩,恭帝宗训立,陈桥兵变,赵匡胤取而代之。国号“宋”。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太祖问赵普等曰:“去之?”潘美与一帅在后不语,太祖召问之。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父也。其后惟吉历任,供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其祖。余得之于家人。

三、(宋)王铚《默记》:

艺祖(即宋太祖,下同)初自陈桥拥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轿子出入天清寺(世宗节名,而寺其功德院也)。艺祖与诸将同入内,六宫迎拜。有二小儿丱角者,宫人抱之亦拜。询之,乃世宗二子,纪王、蕲王也。顾诸将曰:‘此复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艺祖云:‘汝以为不可耶?’美对曰:‘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艺祖即命追还,以其一人赐美。美即收之为子,而艺祖后亦不复问。其后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以美为父,而不及其他。故独此房不与美子孙连名。名夙者,乃其后也。夙为文官,子孙亦然。夙有才,为名帅,其英明有自云。

四、(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

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

八月,上(即真宗)以巴蜀遐远,时有寇盗,丁卯,命户部员外郎、直史馆曾致尧、太常博士王勗、供备库使潘惟吉、通事舍人焦守节分往川、峡诸州,提举军器,察官吏之能否……惟吉,美弟之子也。(原本小注:“王巩《杂记》云:潘惟吉乃周世宗子,太祖不杀,令美养之。此事甚美,当考详附载”)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九月,太常博士、直史馆乐黄目(乐黄目为人名)为契丹国主生辰使,东染院使、浔州刺史潘惟吉副之。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

雄州言入契丹副使潘惟吉卒。惟吉尝得对便殿,上谓之曰:“凡人臣立朝,苟专务晏安,不以劳能而升,不足贵也。”惟吉即表求外任,命为天雄军驻泊都监……入北境,疾作,即户舆而还。召其子乘驿往迎,至雄州而卒。上悯之,令其弟閤门衹侯惟清驰往护丧,官给葬事。惟吉虽连戚里,能以礼法自修饬,前后将命,中外咸以勤干称。

五、宋故太子左卫率府率潘君夫人仁寿县太君王太夫人墓志铭:

府君讳承裕,字师锡,开封府开封县人。天圣丁卯(1027)七月六日以东头供奉官捐馆(即去世),享年四十有三。夫人后府君三十年,以嘉祐(1059)己亥四月一日亡,享年七十有三。以熙宁己酉(1069)四月二十三日合葬于河南府洛阳县北邙山杜泽之原。

呜呼,府君之叔祖父,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郑武惠王美也。夫人之祖,忠武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秦正懿王审琦也。二王(潘美,谥武惠,封郑王;王审琦,谥正懿,封秦王)事祖(即宋太祖)定天下,裔绪(后代)勋烈,见于国史。府君之考惟吉,东染院使、浔州刺史,实相(潘美曾任检校太师加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武惠王有勤劳。府君以父荫起家,为三班供职。历灞州兵马监押,温台、明越、海内都巡检。克绍风绩,夫人居风而助,无忝其祖。有子六人,府君既亡,躬身自救。饬长曰夙(潘夙),始仕以才显,大臣中荐:“其有家略,堪委武事”,朝廷任之然。天子终其艺文,复为司封郎中,直昭文馆。知桂州。次曰震(潘震),任左侍禁。及其季四人(后面四子),皆早逝。女三人:长婿,殿内承制李宗回;次,驾部员外郎傅道;次,库部员外郎王乙。孙男九人:器先、几先、令先、野先、民先、慎先、行先、信先,一尚幼。慎先而上,在仕者五人。民先贤秀孝谨,夫人抚爱尤异,举进士未第而终,亲识为之叹恨。女孙十人,嫁为仕人妻者六,余皆在室。曾孙四人,女四人。夙之显也,府君赠累今官,夫人封君是邑,哀荣渗漉。于是乎,葬嗟乎,不为无后矣。铭曰:“我祖有遗,懋功懋勋。我子其承,仕武仕文。秦郑(秦王王审琦,郑王潘美)之配,伊洛之坟。其无忧乎,夫君夫人。”(2003年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出土)

考证:

《宋会要辑》大中详符八年(1015):“六月,遣内侍蓝继宗夺潘美家赀产,务令均济。先是美子惟正卒,诏刘承规掌其家财,……十年中有余羡其后,尽以物产以付其家,仍不许货鬻。至是,美孙卫尉寺丞宗(即惟正之子承宗)上言,请以京中邸舍田园之利均给,故复遣继宗往焉。”从这段不多的文字中可得到以下主要信息:惟正卒于景德二年(1005);惟正之子承宗官卫尉寺丞;惟正之子承宗在此关键时刻作出“请以京中邸舍田园之利均给”(此时承宗年在30—40岁之间)这种一锤定音的决定,而且得到大家认可,足以说明惟正系美公之子无疑,不然,在这种遗产纠纷场合,承宗不敢说出这种话来,承宗也没有这种话语权;惟正去世前,美公家族资产是由惟正掌管,惟正去世后,诏刘承规为管家;此时,美公家族不在京都开封,居洛阳,但在京城开封有美公遗留的房屋、地产。美公晚年意欲定居洛阳,但后来由于其子孙都在各地为官,事实上,其子孙并未真正在洛阳定居下来而成为世居地,如美公长子惟德公迁居浙江山阴,其子孙又分迁江苏江阴、辽左义州等地;惟固公之子师旦迁居山西绛州,惟正公之子孙迁居湖南中方、靖州,贵州天柱、飞云,四川达州等地,惟清公之子承勋、惟熙公之子承规官京都开封。美公晚年定居洛阳,从(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潘武惠公美传实录》“淳化二年(991)六月病逝于太原,废朝二日,赠中书令,谥武惠,中使护其丧归葬(注意“归葬”二字之意)洛阳”及《宋故太子左卫率府率潘君夫人仁寿县太君王太夫人墓志铭:“以熙宁己酉(1069)四月二十三日合葬于河南府洛阳县北邙山((今洛阳市北邙山镇)杜泽之原”,也可得到佐证。承裕天圣丁卯(1027年)卒于开封府开封县,四十二年后的熙宁乙酉(1069年),其子孙又将公婆遗骸从开封县迁葬于洛阳邙山杜泽之原,则是叶落归根,归葬祖坟。美公家族始迁洛阳,可从其父璘公(字国荣)之兄环公(字国华)得到证实,国史载:“潘环,号楚奇,洛阳人(后晋开运三年被高牟翰所害)”。也就是说,在后晋时,美公之兄环公就已入籍洛阳(今洛阳地名“潘寨”很可能为环公当年屯兵之处)。美公祖父(即环公、璘公之父)景厚公,后梁末帝时授紫金光禄大夫,在朝官职不详;后唐时,以子环贵诰赠左监门卫上将军致仕,致仕后定居京郊(今潘寨)。因此,宋朝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潘武惠公美传》:“中使护其丧归葬洛阳”,推测美公墓地也应该就在邙山杜泽境内。

关于潘惟正是周世宗柴荣之子熙谨的说法与史实不符:①关于熙谨的卒年,旧《五代史》:“纪王熙谨……皇朝乾德二年(964)卒”;新《五代史》:“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所终”;《宋史·本纪》载乾德二年:“冬十月戊申,周纪王熙谨甍,辍视朝”;《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乾德二年:“周纪王希(熙)谨卒,世宗之第三子也”,以上四种国史都有相同的记载,可以说,熙谨的卒年是可信的,由此推算,熙谨死时远不到10岁,其有子嗣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而潘惟正的准确卒年为景德二年(1005),晚熙谨41年才去世,由此可见柴熙谨与潘惟正根本不是同一人。况且,熙诲被卢琰收养,后改为卢姓,并不能代表熙谨被潘美收养,也一定长大成人,改为潘姓;至于潘惟正的生年,可能和熙谨生年差不多,约在显德元年至显德六年(954—959)之间。②再看王铚的《默记》:“其后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以美为父,而不及其他。故独此房不与美子孙连名。名夙者,乃其后也。夙为文官,子孙亦然。夙有才,为名帅,其英明有自云。”今有据可考的美公之孙则有:惟正之子名承宗、惟清之子名承勋、惟熙之子名承规(字仕矩、师矩)、承庆,从子惟吉之子名承裕(字师锡),均以“承”字辈分名行世,惟德之子师龙、师凤,惟固之子师旦均以字行,应该也有“承”字名,今无考。可见《默记》“不与美子孙联名”不实。③从《宋故太子左卫率府率潘君夫人仁寿县太君王太夫人墓志铭》可知,潘夙系惟吉之孙,承裕之子。《墓志铭》是撰写者依据其墓主人家属邀请、讲述所写,墓主人家属费资所刻。碑刻历来是考古学家最看重的史料,在有关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由此可知《默记》中所说潘夙是惟正之后亦不正确。仅从上述三处错讹,足见《默记》所记毫无史实依据。

惟正公咸平初年为閤门副使,后擢西京作坊使。从湖南洞口等各地旧谱记载可知,在任西京作坊使时,初驻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后调山东青州府临朐县。生子承宗,承宗生子天英,天英生年约在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官行军司马,北宋诗人。天英生子五:贞周、明周、能周、元周、尊周(旧谱贞周公五个儿子的名下载:“英雄豪杰”四字)。南宋诗人于石(1250—?)字介翁,号紫岩,晚号雨溪,兰溪人。宋亡,隐居不仕,一意于诗。对潘天英诗情有独钟,曾作《次韵潘天英〈自感〉》:“处士柴桑屋,将军细柳营。穷通观世变,离合见人情。花不求春艳,器当思晚成。窝中足安乐,何必传无名”。又作《再和潘天英诗》:“人生不传舍,于世懒绳营。千古月知己,四时花有情。吟怀今郑綮,家学昔玄成。自适眼前乐,何须身后名。”

关于潘贞周公的生平,查国史,至今未发现有其事迹记载,但在宋代湘西一带声名很大。贞周公官内园使(北宋政和二年后改称武略大夫,族谱作武略将军)。熙宁元年(1068)遭谄贬溆州,谪居黄绶坡(今湖南中方县中方镇荆坪村境内)。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朝廷以章惇巡视湖北常平为名,经略西南蛮事。迁潭州刺史潘夙(时年已67岁,夙公平蛮,《宋史》亦有记载)为湖南转运使,与李资、张綋、明夷中、僧愿成等十人助惇平蛮。贞周公谪居地溆州正处西南蛮夷的中心地区,四年之久,对西南蛮夷风土习俗及溪峒州分布十分了解,为夙公督兵破团攻寨提供子十分可靠的信息,成为夙公最得力的助手,曾协助夙公先后收复苏氏梅山(今湖南新化、安化一带);杨氏徽州(今湖南靖州、绥宁一带)、诚州(今湖南靖州一带),南江舒氏溆州(今湖南怀化、洪江二市及黔阳、会同、芷江、靖州及贵州天柱一带。蛮酋舒德郛。城址在今中方县中方镇荆坪村,原属湖南黔阳县中方镇,后析出。荆坪为战国时牂柯古国之且兰城,汉代舞阳县址、唐、宋溆州城址,舞水文化的发源地)、峡州(今湖南宜昌、枝县、长阳、远安一带。蛮酋舒光秀)、中胜州(今湖南洞口、武冈一带。皇祐五年舒光银始置,城址在武冈城北油坡,即今洞口县城南郊花山村)、沅州(今湖南芷江一带,蛮酋舒君疆),田氏奖州(今湖南芷江境内)、锦州(今湖南麻阳、凤凰、花垣和贵州铜仁、桃源一带)、懿州(今湖南芷江境内)、晃州(今湖南新晃县),向氏富州(今广西昭平一带)、鹤州(今湖南芷江境内)、保顺州(今湖北宣恩县南一带)、天赐州(无考)、古州(今贵州榕县一带),北江彭氏(彭氏家族有大小溪峒州二十)等大小溪峒州九十(地广人少,惟叙州、峡州、富州过千户,余则数百或百户不等)。至熙宁七年,西南诸蛮悉平。当年五月,朝廷以溆州、锦州、奖州、沅州复置沅州府。贞周公以屡立战功,深得章子厚(即章惇)所器重,被擢为溆州头角总领(沅州府分管原溆州财赋,兵马粮饷之长官)。继配叙州蛮酋舒德郛之女为二房。据旧谱载,贞周公葬村头(今荆坪村)伏波庙右肩蜈蚣形乾山巽兼亥山巳向;舒氏,诰封夫人,与贞周公元配姜氏均葬村尾洛溪龟形壬山丙向兼子山午向。据统计,其子孙今衍湖南、湖北、贵州、广西、四川、云南、广东以及越南,人口达34万。

关于潘惟吉世系、生平: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及《王太夫人墓碑铭》可知:官东染院使,浔州刺史,大中祥符三年(1010)卒于雄州,后柴荣五子柴熙谨46年去世。其子承裕,字师锡,宋太宗雍熙元年(984)生,天圣五年(1027)七月初六殁,家居开封府开封县。以父荫起家,为三班供职,历灞州兵马押监,温台、明越、海内都巡检,卒于东头供奉官任上,追赠太子左卫率府率。夫人王氏,为秦正懿王王审琦(王审琦:洛阳人,生年与美公同,卒于开宝七年。与美公同事后周世宗。入宋,初解军职,后授忠正军节度使;开宝三年,镇许州;六年,加同平章事)之孙女,雍熙三年(986)生,嘉祐四年(1059)四月初一日卒。公婆原葬河南开封府开封县,熙宁二年(1069)四月二十三日,复合葬于河南府洛阳县北邙山杜泽之原。承裕生子六:夙(国史多有记载)、震(左侍禁),另四子早夭。女三:长女适殿内承制李宗回;次女适驾部员外郎傅道,三女适库部员外郎王乙。(宋)王铚《随手杂录》所说潘夙是惟吉之子也不准确。再从王铚的“余(我)得之于家人”可知,王铚所记录的只是听家人这样说,便记录了下来,也非来源于史料。

众所周知,《默记》、《随手杂录》均属野史笔记,随意性较大,故其真假相杂,而非正史之严肃,而着重考证或来源于档案史料,甚至有宋朝野史几近小说家言,故其引证尚须后人火眼金睛,明察秋毫。如果真有其事,如此对宋太祖来说,是求之不得的溢美之事,为何不见于当时人野史笔记及档案史料?王铚、王巩两人在世年代均晚于当事人(惟正、惟吉)近二百年。王铚宋高宗建炎四年任枢密院编修官,著有《七朝国史》、《祖宗兵制》等;完全有机会将此事载入正史,以此为宋太祖溢美颂德。王铚作为野史笔记记载,恰好证明其本人即有所怀疑;稍晚于二王的史学家李焘对王巩的《随手杂录》也提出过怀疑,李焘在其《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即批注:“王巩《杂记》云:‘潘惟吉乃周世宗子,太祖不杀,令美养之’,此事甚美,当考详附载”。李焘(1115—1184),官秘阁修撰,费时四十年完成《续资治通鉴长编》。也就是说,作为史家的李焘,在四十年的本朝档案、史料查阅中,就从来没有发现过之前有和二王相同的记载。

 

现综合国史、族谱及网络资料,整理美公子孙四代生平如下(仍不完全,切盼各地美公后裔惠赐资料,使笔者所编《北宋名将潘美公世系源流谱》更加完整,联系:电子邮箱panyu8268﹫163·com,手机13268798799):

第76世

惟吉公:约生于周世宗显德(954—959)年间。天雄军(在大名府)驻泊都监、供备库使、东染院使、浔州(今广西桂平市)刺史。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入北境,疾作而还,至雄州卒。子:承裕。

惟德公:宫院使,景德元年(1004)迁诸暨州(今浙江山阴)通判,以善政著称于时。妣张氏,公婆均葬河南府城内。子二:师龙、师凤。潘朝选(1620—?):字世衡,号澹庵,辽东义州(今辽宁义县)人。崇祯十三年(1640)拔贡生。清初汉军。顺治四年,敕试监察御史,巡视上江事务;六年,命以巡按带管安徽盐政;七年,复命巡按广东各衙屯田;八年,敕命巡视两浙盐政;十二年十二月,由大理寺卿改山西右布政使;十三年八月,改河南左布政使;十四年二月,擢礼部右侍郎;十五年七月,改直隶保定巡抚,十七年三月解职。朝选公世系:美→惟德(子二:士龙、士凤)→士龙→懋(武□军节度使。建炎之乱,南渡居华亭。子二:世昌,江阴县令;世隆)→世隆(大理评事,江阴主簿)→宗亮(太常卿。其子邵、郁、祁迁杭城吴山坊)→郁(居绍兴,率军屡破金兵,授少保、安庆节度)→伯全(福州观察使)→靖(新城尉,以子贵赠朝请郎)→刚中(嘉熙中以中奉大夫迁浙东提刑,以绍兴知府随驾。子四:文卿、武卿、斌卿、汉卿,其子孙分“仁、义、礼、智”四房)→汉卿(开庆元年生子二:八朝、十朝)→十朝(字居乔,绍兴府曹官,嘉定间屯兵城北,因名曲屯)→赐→胜(子三:义甫,生子彦理、彦璧;道甫;实甫,生子彦瑞)→道甫→彦瑞(子二:景良、景图)→景良→思贤(子三:恭、常、敬)→敬→惠(子三:钦、钿、铁)→钦(始迁辽左杏山,今辽宁凌海市西南,原锦县,子五:文远、文达、文逖、文通、文迁)→文通(又迁义州,今辽宁义县,子二:德禄、德禄)→德福(子二:朝选、朝聘)→朝选→翊清(贡生。康熙七年授永定知县。子三:运昌、运盛、运蒸)→运昌(子四:而恭、而富、而忠、而孝)。

惟固公:西上閤门使。子:师旦。

惟正公:约生于周世宗显德(954—959)年间,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卒。咸平初年官閤门副使,后擢西京作坊使,初驻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后调山东青州府临朐县,卒葬青州府城北郭龙形;妣王氏,葬竹搭桥犬形。子:承宗。

惟清公:崇仪使。卒年当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之后(即其卒年当在惟吉卒年之后)。子:承勋。

惟熙公:宫院使,平州(在今河北陡河流域以东,长城以南地区)刺史。娶秦王赵德芳女为妻。子:承规、承庆。

第77世

承裕公:(见前介绍)。

师龙公:字师龙,以字行。河南府洛阳县人。官殿中丞。子:懋。

师凤公:字师凤,以字行。官职不详。河南府洛阳县人。子二:正夫、尧夫。

师旦公:名阙,号舜臣,约生于宋太宗淳化(990—994)年间,河南府洛阳县人。历秀州知州(在任时,曾于嘉兴南湖筑“会景亭”)、附马都尉、尚书郎。皇祐至嘉祐年间(1049—1063)居绛州(今山西绛县)时,以官刻《淳化阁帖》为底本进行增删,辑刻《绛帖》二十卷。《绛帖》又称潘附马帖,是与《淳化阁帖》、《大观帖》齐名的三大名帖之一。子二,均佚名。

承宗公:字师弘,约生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4)年间,洛阳人。官卫尉寺丞。子:天英。

承勋公:洛阳人。供奉官。子:孝严。承勋公生年与梅尧臣(1002—1060)相近。梅尧臣有《送潘供奉承勋》:“与君迹熟情已深,欲将行迈聊感人。举酒不能效时俗,半醉苦语资立身。长大实好带弓剑,何不往助清边尘。门戟虽高岂自有,傥思乃祖为功臣。所宜踊跃发奇策,嘉名定体庶得真。当以斯言作狂说,乘肥食脆任青春。”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北宋著名诗人。父梅让为农民,叔梅询官翰林侍读学士,十二岁随叔父生活。二十六岁成婚,岳父谢涛为名士。梅尧臣早年以门荫补太庙斋郎,迁桐城主簿。三十岁调洛阳县主簿,与承勋公结契。此诗当作于庆历初年监湖州税之任时。

承规公:字师矩,又作仕矩。左侍禁。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迁閤门祗侯。(子嗣不详)

承庆公:又作承仅,生平不详。子:孝安。

第78世

懋公:官武□军节度使。子:世昌、世隆。

正夫公(?—1152):字蒙著,河南府洛阳县人。绍兴九年为开封府仪同三司,后历检校太保、昭化军节度使、醴泉观使、附马都尉。“靖康之难”避乱于婺州(今浙江金华)。绍兴二十一年封和国公,次年卒于婺州,追赠太傅。有文才,尤工于诗。妣赵氏,即哲宗第三女,封嘉国公主,政和二年,下嫁正夫公,改封淑慎帝姬,建炎初年改封吴国公主,隆兴二年(1164)卒,谥号康懿,葬今浙江金华县婺女乡双龙村。子八:长卿(振卿)、粹卿、端卿、清卿、温卿、尧卿、墨卿、才卿。女婿郑珙:官右通直郎,閤门宣赞舍人,右承议郎,直秘阁,特差两浙东路安抚司参议。孙:昌期(通判严州)、昌龄、昌衡、昌佑、昌辅、昌朝,绍兴二十八年俱封从义郎;昌光、昌辉、昌简、昌锜、隆兴二年特授右宣义郎,曾孙:志(昌期之子),特授右承奉郎。

尧夫公:正夫之弟。洛阳人,靖康之难,迁居婺州。建炎初年,授敦武郎,閤门祗侯。绍兴二十二年,由閤门宣赞舍人特转右武郎。

天英公:(见前介绍)。子:贞周、元周、明周、能周、尊周。

孝严公:供备库使。子:意。

夙公:字伯恭,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生,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卒。天圣中,上书论时政,授仁寿主簿。久之,知歙州、韶州,擢江西转运判官,提点广西、湖北刑狱。嘉祐八年,因坐事谪监随州酒税。起知化军,大臣以帅才举之,改端州刺史,再迁鄜州。奉旨还司封郎中,直昭文馆。熙宁元年,知桂州。五年,知潭州,时西南诸蛮叛乱,迁湖南转运使,协助章惇(子厚)经略西南蛮夷叛乱,亲督兵破其溪峒州九十。徙知滑州,改湖北转运使,知桂州。八年,提举玉隆观,同年十二月致仕。妣王氏。与弟(震公)合有子息九人:器先、几先、令先、野先、民先、慎先、行先、信先,一尚幼。慎先以上在仕者五人,民先贤秀孝谨,举进士未第而终(1069年之前去世)。但未能区分所属。

震公:左侍禁。

第79世

世昌公:江阴县令。子:宗礼。

世隆公(?—1082):举进士。官大理评事,江阴主簿。元丰五年卒于任。子:宗亮(官太常卿,“建炎之乱”迁居华亭今上海松江区。宗亮之子邵、郁、祈迁居杭州南桥吴山坊)。

长卿公:又名振卿(绍兴二十八年诏赐)。建炎二年,擢武大夫,遥郡刺史;绍兴十九年,由成州(今属甘肃)团练使升为泉州(今属福建)观察使;绍兴二十二年,泉州观察使提举台州(今属广东)崇道观;绍兴二十八年,宁江军承宣使、提举崇道观。

粹卿公:建炎二年,擢武节郎;绍兴十九年,由容州(今属广西)团练使升为和州(今属安徽)观察使;绍兴二十二年,利州(今属四川)观察使提举台州(今属广东)崇道观;绍兴二十八年,建宁军承宣使,特差两浙东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婺州(今属浙江)驻扎。

端卿公:建炎二年,大夫。绍兴十九年,由和州(今属安徽)团练使升为阆州(今属四川)观察使。绍兴二十一年,郢州(今属湖北)防御使带御器械;绍兴二十二年,阆州观察使带御器械;绍兴二十八年,昭信军承宣使、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清卿公:绍兴二十二年,由昭信军武义大夫、高州(今属广东)刺史迁荣州(今属四川)刺史;绍兴二十八年,舒州(今属安徽)团练使提举台州(今属广东)崇道观。

温卿公:建炎二年,大夫;绍兴七年,武义大夫、文州(今属甘肃)刺史;绍兴十五年,由成州(今属甘肃)团练使带御器械特授贵州防御使;绍兴十七年,舒州(今属安徽)观察使带御器械,干办皇城司六年期满,特授武宁;绍兴十九年,官宁国军承宣使。

尧卿公:绍兴四年,晋官一等(职不详);隆兴二年,武德大夫、康州(今属广东)刺史。

墨卿公:绍兴十九年,团练使;绍兴二十二年,由武义大夫、贺州(今属广西)刺史迁成州(今属甘肃)团练使。

才卿公:绍兴十九年,官团练使;绍兴二十二年,由武义大夫、吉州(今属江西)刺史迁忠州(今属四川)团练使。

贞周公:(见前介绍)子:仕端(→宗晴→世昌、世田、世园……)。

明周公:武职不详,初驻金陵(今江苏南京市)熙宁间奉命征蛮,迁居湖南靖州陆池剪刀坡(陆池居友里金子村),殁葬不详。其后裔大多迁居今湖南靖州、会同,贵州天柱、黄平等地。子:仕臣(→克明→绍书→源洪→由选→远聘→本崇→立兴……)。

能周公:官职不详,迁居庙山,殁葬湖南中方县荆坪村土基。子:仕安(→宗高、宗怀……)。

元周公:迁居山东青州临朐县。子嗣不详。

尊周公:迁居青州临朐县。子嗣不详。

意公:授左卫将军,大观元年(1107)正月封蜀国将军,二年二月封徐国将军。妣赵氏(1085—1115),宋神宗小女,朱皇后所生。始封庆国公主,进封益、冀、蜀、徐国公主。崇宁三年(1104)下嫁意公,政和三年(1113)改称柔惠帝姬,追封贤静长帝姬。

(鉴于对潘成忠宗长的尊重,现已删除原文《对〈武宁南皋潘氏族谱〉等与美公有关记载的质疑》一节 

潘玉(1962—):美公第29世孙。字忠岳,别号雪峰居士,湖南洞口县人。现居东莞。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邵阳市楹联学会会员。早年随祖父烈曙公学《易》,继入县文化馆雷连生室,受其指授近三十年。中年后致力于历代文史的研究。其诗词楹联作品被先后分别收入《当代青年对联佳作选》、《中国对联作品集》、《当代楹联家大观》、《中国名胜诗联大观》、《世纪诗词大典》、《中华六十年诗人大典》、《当代诗坛名家大典》、《世界华文诗词艺术家大辞典》、《中华诗海二千家》等四十余种辞书典籍。《春日偕友人登黄鹤楼》诗获“第三届中华诗人踏春行”一等奖。其论文《〈初学记〉是我国第一部对联典籍》、《以〈初学记〉引论,谈对联发源之我见》、《宋代抗金名将杨再兴系城步苗人》、《蔡锷出生洞口举证及轶事》、《洞口考》、《方密之与洞口》、《明末名僧恒明事略》、《蔡锷与洞口潘氏的交谊》、《古君子亭对联渊源》在史学界引起广泛关注,为有关学者所引用。著有《民国语》、《洞口文钞》、《湖南洞口潘府文集》、《北宋名将潘美公世系源流谱》、《简明潘氏人名辞典》(收入古今潘姓文史名人4000余人,其中清代以前3600余人),整理的著作有清末学者、武冈名士,其曾祖父锡圭公的《明清制艺点评》(70余万字)、《蒙学对课》(6000余副对联)。


上一篇 : 关 于潘 中 牟 公
下一篇 : 甘肃潘氏宗祠
评论
全部评论

0.1223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