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莘县三槐王氏宗谱
莘县三槐王氏宗谱
2017-01-10 20:28:20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399  评论:

字伯谨,唐咸通十年(八六九)八月十二日生,幼读兵书,初任都将,乾宁三年(八九六)夏天,跟随梁太祖朱全忠东讨郓州(今山东郓城县),检校工部尚书牛存节领军到达故城乐亭,控制要路,都指挥使庞师古屯兵马颊河岸。牛存节密与都将王言商议攻城计划。十二月牛存节派遣王言夜间埋伏勇士于州西北,以船渡过护城河,举梯攀登城墙,王言未能攻入,由此结束了军旅生涯,于是笃志经学,后梁开平二年(九0八)登进士,当年三十八岁。授从事郎,任新安县(今属河南)丞。乾化三年(九一二)知光州定城县(今河南潢川)。贞明二年(九一六)知信州玉山县(今属江西),龙德元年(九二一)知舒州怀宁县(今属安徽)。后唐天成元年(九二六)十二月任滑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令。因五代战乱,辞官迁居魏州莘亭县(今山东莘县)。长兴元年(九三0)二月初一日卒,寿六十二。葬莘县群贤堡,其子王彻同年桑维翰志其墓。宋天禧初(一0一七)以曾孙旦贵,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许国公;配姚氏,追封鲁国夫人,子二:彻、永。事见《旧五代史、梁书,牛存节传》卷二十二及王素《王氏源流序》,《莘县志》,《槐荫千秋》。

  

彻(澈)字文通,唐景福元年(八九二)九月初二日生,天性聪慧,幼读诗书,学识超群。后唐同光三年(九二五)参加科举考试,人们皆以为王彻必登榜首。主考官裴皞共出两题:一曰〈君从谏则圣赋〉,二曰<臣事君以忠诗>,考后,只录取四人:符蒙正第一,成僚第二,王彻第三,桑维翰第四。因裴皞选士不公,落榜举子纷纷私议,指责其营私舞弊,说“今年新进士不由才进,各以阿私”,闹得舆论大哗,唐庄宗下令复试,由大臣卢质主考,唐庄宗亲自览卷,结果仍为原来的四人中选,唯名次有了变动:王彻第一,桑维翰第二,符蒙正第三,成僚第四。对王彻答卷的评价:“体物可嘉,属辞甚妙,细披制作,最异侪流。”公由此成为状元魁首,任承信郎,知信阳州罗山县(今属河南)。天成二年(九二七)任承德郎,知襄阳府宜成县(今属湖北)。长兴元年(九三0)十月通判湖北道鼎州(今湖南常德)。清泰元年(九三四),随石敬瑭镇守北平(今河北顺平)。后晋天福元年(九三六)八月任粮运官。是年十月,石敬瑭称帝,广施恩惠,擢王彻为杭州临安府太守,不久拜左拾遗。天福七年(九四二)正月二十日卒,年五十一。葬莘县群贤堡父茔之次。天禧初以孙旦贵,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鲁国公;配田氏,追封秦国夫人。子二:祜、祉。事见《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王澈传》卷三二。《宋史王祜传》、《莘县志》、《槐荫千秋》,朱熹《三槐王氏世宦年谱》。

永、言次子,为三槐王氏旁支,详见《琅琊谱》

   

祜(祐),彻长子,字景叔、后唐同光元年(九二三)八月二十九日生。自幼笃志词学,潇洒倜傥,才德兼著。后晋天福三年(九三八)十六岁时,给其父同榜进士桑维翰(宰相)写千言长信,桑公赞其文章藻丽,从而名噪京师。开运三年(九四六),邺都(今河北大名)节度使杜重威荐公为观察支使。九四七年后汉立,杜重威意欲谋反,公苦劝不听,终因叛变被杀。公受其株连,被贬为沁州(今山西沁源)司户参军。乾祐元年(九四八)考中进士。九五一年后周立,公历任魏县(今属河北)、南乐(今属河南)县令。宋建隆元年(九六0)拜监察御史,乾德三年(九六五)任知制诰,六年(九六八)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开宝二年(九六九),太祖亲征太原,公受命知潞州(今山西长治),负责军需,馈饷无乏。班师后,仍任知制诰,起草诏令,在同僚中鹤立鸡群,天下望以为相。开宝三年(九七0)有人密告大名府镇守符彦卿欲谋反,太祖派公前去调查,临行嘱之曰:“此卿故乡也,所谓昼锦者也,还与卿王溥官职。”意即查到符彦卿谋反的证据,回朝可任宰相。然公宁不做宰相,决不冤枉他人。回京后依实奏禀,并以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符彦卿无反心。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望陛下以此为戒”。彦卿由是获免,公却因此违背圣意,被贬为行军司马,安置华州(今陕西华县)。直至太祖征伐南方,才调知襄州(今湖北襄樊),移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开宝八年(九七五)复任知制诰,与翰林学士卢多逊"同室理政。卢多逊欲取宰相赵普之位,遂拉拢公合伙倒赵,公婉言谢绝,卢怀恨在心,谋得相位后,贬公为镇国军(今陕西华县)行军司马。太平兴国元年(九七六)太宗即位。移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后入为右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官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辞,太宗以其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雍熙三年(九八六)十月初一日薨,寿六十四。谥忠烈。太宗亲致悼词:“惟尔祜,高标绝俗,正直言身。两都赋就,八斗才雄。腹化文昌,身藏武库。大吕九鼎之器,明堂一柱之才。六合资润于笔端,九品定称乎舌表。胸中堪镜,明秽吏之百奸;时后其云,起疲于九殒。对芳躅之

当前,宁可自弃;念孤忠于往昔,岂昧愚忱。竟赴仙游,追踪莫及。时颁葬祭,爱贲始终。”葬江南潜山县(今属安徽)王家茔,常侍徐铉志其墓,崇祀莘县乡贤,入河中、开封二府名宦。宋天禧初,以子旦贵,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晋国公。公之品德,时人交口称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王公有阴德,后嗣必昌。公曾以仕途坎坷,便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子王旦果践相位,遂号曰:“三槐王氏”。配任氏,追封徐国夫人,继边氏,追封秦国夫人。子四:懿,旦,旭,勉。女一:适国子监杨光辅。《宋史》和《莘县志》《槐荫千秋》《太原王氏》有记述。

注:(1)王祜(祐),宋人笔记及历代史料,则作祜、作祐皆有,难作定论。待考。

2)另有一说,王祜初葬陕西华州安丰里。

祉,彻次子。字景安,后唐长兴三年(九三二)十月十六日生。宋初举茂才,授河南陆海州(今河南汝州)教授,咸平五年(一00二)三月卒。寿七十一。葬莘县东北群贤堡。配田氏,赠博平郡君。子一:献。此为三槐王氏旁支,详见《琅玡谱》。

   

祜长子。字文德,后周显德元年(九五四)九月初七日生,励志为学,宋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上亲试举人,登吕蒙正榜进士,官秘书丞,至道元年(九九五)知袁州(今江西宜春)有政绩。咸平五年(一00二)八月十八日卒,年四十九。赠兵部侍郎,葬开封县大边村,翰林学士钱若水志其墓。配李氏,赠陇西郡君。子三:睦,淳,贽。传见《宋史》附父王祜传《莘县志》,《槐荫千秋》。

祜次子,字子明,后周显德四年(九五七)十二月二十六日生。自幼沉默,好学有文,父器重之。宋太平兴国五年(九八0)进士,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今属湖南),转运使赵昌言路过该地,见其器宇不凡,以女妻之。雍熙元年(九八四)监潭州(今长沙)银场,翌年通判郑州,后又通判濠州(今安徽凤阳)。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右正言,知制诰,知贡举,改礼部郎中,进兵部郎中。咸平元年(九九八)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咸平四年(一00一)任参知政事,景德三年(一00六)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有济世之才,经国之略,凡事周密谨慎,处理外交内政,中规中矩,深受真宗信赖,事无大小,非公一言不做定论。公以身作则,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有谤不较,深得同僚尊重。内臣仰之,外夷服之,兵革不用,国泰民安,真宗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辅佐真宗一十八年,忠贞冠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誉为太平贤相。天禧元年(一0一七)进位太保,加太尉兼侍中,以疾辞退。病重期间,真宗躬自和药赐之,亲幸其第,赐白金五千两,公坚辞不受。是年九月初十日薨,寿六十一。真宗亲临哭丧,辍朝三日,举国致哀。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魏国公,谥文正。葬开封府新里乡大边村,门人浦城杨亿志其墓。乾兴初(一0二二),仁宗下诏配享真宗庙庭。至和二年(一0五五)史官欧阳修奉诏撰神道碑。仁宗亲篆其额曰:“全德元老之碑。”著有文集二十卷。配赵氏,参知政事,景肃公赵昌言之次女,封荣国夫人。子三:雍,冲,素。女四:长适太子太傅忠宪公韩亿;次适兵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苏耆;三适右正言范令孙;四适观文殿大学士吕公弼。传见《宋史•王旦传》、《莘县志》、《槐荫千秋》。

莘县城东北群贤堡有王文正公墓。周围地十亩。宋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辽兵南侵,加之黄河决口,汴京危急,王旦后人携先人遗骨安葬于莘县群贤堡祖茔,并在墓侧重建三槐堂。旧有神道碑数通,石人、石兽、望柱等。明初尚存。成化十七年(一四八一)莘县令贾克中重修群贤堡王旦墓。明弘治四年(一四九一),莘县令顾岩加高王旦墓土堤。明弘治十三年(一五00),莘县令孟隆在王旦墓前立碑碣一通,上刻“王文正公之墓”。明嘉靖二十四年(一五四五),莘县令杨鹄重修王旦墓。公元一九九一年,王旦后人:殿英、祖俭、合仙、洪彩、春堂、王杰、聚亭、树堂、立申等发动全族捐资重修王旦墓,并立碑一通。莘县政协副主席杨巨源撰文,莘县一中教导主任朱文生书丹。

祜三子,字仲明,宋建隆元年(九六0)六月二十日生。以荫补太祝,知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又知雍丘县(今河南杞县)。咸平元年(九九八)三迁至殿中丞,自兄旦居宰府,旭避嫌不任职。因王炬荐,真宗授旭京府推官,兄旦固辞,改判南曹,又判国子监,出知颖州(今河南长葛县),荒政修举。及旦薨,扬历中外,卓有政绩,由兵部郎中出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天圣五年(一0二七)十月初一日卒于官,寿六十八。赠户部尚书,累赠兵部尚书。葬开封县大边村。配虞氏,赠太兴郡君。子四:质、徽、诲、端。女四:长适太子中允石延年,次适路氏,三适赵氏,四适张氏。传见《宋史•王祜传》、《莘县志》、《槐荫千秋》。

祜四子,字勉之,以荫补入仕,历荆湖南路(今长沙)安抚副使,卒年五十八,赠通议大夫。葬宛丘(今河南淮阳县)料马村。配卜氏,赠硕人。子一:辑。早卒。

评论
全部评论

0.1096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