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邹牟王朝:一个消失了1300多年的文明古国“高句丽”
邹牟王朝:一个消失了1300多年的文明古国“高句丽”
2016-12-24 14:58:15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18  评论:

邹牟王朝:一个消失了1300多年的文明古国“高句丽” (注)

 

OO四年七月一日,在中国苏州举行的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申报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份遗产的成功申报,具有其特殊意义,它使得“高句丽”一个消失了很久又被误解很久的文明古国,以新的面貌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我国现在的学者都认为,横跨中国东北部和朝鲜半岛西北部的古代边疆政权,“高句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我国东北部地区出现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政权。东北地区很早就是中央政权的管辖区域,周朝灭商时,商朝后裔箕子率领部族向东迁徙,在今天平壤一带建立了朝鲜国,成为周朝的一个地方政权,学术界一般称之为“箕子朝鲜”。西汉初期一个叫卫满的燕人为躲避战乱来到此地,纠集其它中原人夺取政权,学术界称之为“卫氏朝鲜”由于他一直奉行扩张政策,公元前一O八年,卫氏朝鲜被汉武帝统一,并在其辖地设置了乐浪、真番、临屯、玄莵四郡进行统一管理。

 

公元前三十七年,东北边疆民族夫余的一位王子因受族人迫害,率随从从南逃到了玄莵郡的高句丽县(即今天的辽宁省新宾东南),这位因善射而被称为“朱蒙” 的首领叫“邹牟”(据韩国邹积亮考证,邹牟是汉代邹阳的五世孙,仲俊公二妃所生之子),在这里建立了最初的高句丽政权,史书称之为“高丽”。根据《三国志》记载,当时的高句丽户籍归西汉时期的玄莵郡高丽县管理。邹牟既是邹阳公的五世孙,所以我们应当从邹阳公谈起。

 

  阳;(公元前二O六至一二九年),西汉时人,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文学家,初从吴王刘濞,有《上吴王书》,吴王不纳其言。是时,景帝少弟梁孝王贵盛,亦待士。于是阳、枚乘、严忌知吴不可说,皆去之梁,从孝王游。阳为人有智能伉概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嫉阳,恶之孝王,孝王怒,下阳吏,将杀之。阳客游以谗之见禽,恐死而负累,仍从狱中上书。

 

书奏孝王,孝王立出之,卒为上客。初,胜、诡欲使王求为汉嗣,王又尝上书,愿赐容车之地径至长乐宫,自使梁国士众筑作甬道朝太后。爰盎等皆以为不可。天子不许。梁王怒,令人刺杀盎,上疑梁杀之,使者冠盖相望责梁王,梁王始与胜、诡有谋,阳争以为不可,故见谗。枚先生、严夫子皆不敢谏。                             

 

       公元前一五四年阳公约五十二岁,吴王刘濞联合楚、赵和胶东、胶西以及济南和淄川等六王叛乱,汉景帝平定了吴王濞之乱。及梁事败,胜、诡死,梁孝王恐诛,乃思阳言,深辞谢之,赉以千金,令求方略解罪于上者,阳素知齐人王先生,年八十余,多奇计,即往见语以其事,王先生曰;“难哉!人主有私怨深怒,欲施必行之诛,诚难解也,以太后之尊,骨肉之亲,犹不能止,况臣下乎?昔秦始皇有伏怒于太后,群臣谏而死者以数十,得茅焦为廓大义,始皇非能说其言也,乃自强从之耳。茅焦亦廑脱死如毛牦耳,故事所以难者也。今子欲安之乎?”阳曰;“邹、鲁守经学,齐、楚多辩知,韩、魏时有奇节,吾将历问之。”王先生曰;“子行矣,还,过我而西。

 

      汉景帝平定了吴王濞之乱后,同时做出了一些规定,各封国一律由中央政府派官吏治理,诸侯王只享受封地内的赋税,不给独立的军政权利,史称“文景之治”。

 

      文帝在位初,阳公被推举为贤良并把济南国改为邹郡,后又废邹郡改为济南郡,迁徙到淄川国。汉景帝(公元前一四O至八十七年)时东征朝鲜、北伐匈奴。公元前一二九至一一九年在东北朝鲜之地设立汉四郡,玄菟、乐浪、临屯、真藩。阳公逝世于公元前一二九年。阳公生有三子,琐公、慎公和植公;琐公约生于公元前一九O年,植公约生于公元前一八七年。

 

       慎公生四子,长子长译、次子长倩、三子长义、四子长令。

 

邹长倩;生二子,长子国卿、次子国泰。根据《台谱》记载,长倩公与同邑者公孙弘为布衣之交,汉元光初年,公孙弘被举为贤良,但家境贫寒,倩公以资赠之未馈报,于公元前一三O年开为博士,后任厂内御史大夫、宰相,淮南王(刘安)、衡山王造反,杀死叛党数万人,并借列侯贡献祭祀社庙的黄金及礼品不合格为由,废掉了一O六个列侯,还把全国分为三十个州,每州派一名刺史监督各郡县官吏,此法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因此,朝廷需要大批贤良,倩公及家中的武士级以上人员均被公孙弘推荐到宫里任职,倩公被命为“加官”因为倩公的先祖“阳公”是当时的大文学家,其后代能继承“阳公”的学问。“加官”,加官加“侍中”就能出入皇宫禁地,加官加“左右曹”就能处理皇帝的奏章文书,加官加“诸吏”就能对宫廷内的官员进行监督弹劾,加官加“散骑”就成了皇帝的随从。加官官职虽不高,因是皇帝的亲信权力很大,这种官位可以世袭。

 

       公元前一五八年国卿公生子仲俊,《台谱》里记载,汉开边累功至“护姜校尉”,后封《威远将军》,仲俊公生四子长子枢、次子相、三子杞、四子松(后来又娶二夫人生子邹牟)。与卫青同镇山东兖州、莱州等地,《台谱》里写到“公元前一一九年,凶奴入关围城,皇帝谴卫青大将军来援,仲俊公则率城中八千军民参战,大破凶奴来兵,有功被汉武帝封为“东鲁侯”“紫金光禄大夫””。

 

       公元前八十七年汉武帝驾崩,临终前将国家大事托付给桑弘羊、上官桀和金日磾(附马校尉、光禄大夫)三人,数年后燕王刘旦造反,被霍光杀害,史籍里写道“囊离王遇难东南走,至纥开骨城而建都焉”,仲俊公也逃难到夫余之地(今吉林省),遇一女人(河伯女郎,仲俊公二妃)而生邹牟。

 

  牟;(公元前五十五年至十九年)东明圣王。广开土境大王碑中言,惟惜始祖邹牟之创基也,出自北扶馀天帝之子,母河北女郎。在位二年击败靺鞨族人(秦汉时期称靺鞨族人为肃慎人,魏时称挹娄人,后魏称勿吉人,隋唐时期称女真人),在位第二年六月,让当时沸流国王松让投降。王命其地《多勿都》,在位四年七月修筑城郭和宫室。公元前三十七年建立了高句丽政权,公元前十九年被西汉王莽诱杀,卒后葬于龙山。其子琉璃王、孺留王类利继位。该政权一直到公元六六八年被唐王朝所灭,延续了七百O五年。

 

      根据《魏书》记载,王莽初年发句丽(即高句丽县,属玄菟郡、汉武帝时置)兵以伐凶奴,其人不欲行,强迫谴之,出塞皆为盗寇,辽西大尹田谭追击战死,王莽令其将严尤击之,诱句丽侯入塞斩之,传首长安王莽大悦,更名高句丽侯为下句丽侯,而布告天下。

 

邹儒留,妃松氏,广开土大王碑写道;《惟吾昔始祖,邹牟王创基也》公元前十九年至公元十八年,共在位三十七年。儒留王在位年间,赤眉之乱发生于山东,由于连年饥荒,以樊崇为首领带领几百农民在山东莒县起义,不断有逃荒难民加入,当时他们的口号是;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到处懲罚那些任意杀害农民和奴婢的地主,他们的口号,带表了早期农民群众反对封建制度奴役的要求与心声,他们以泰山为据点转战山东、苏北一带,很快发展成为十多万的起义军,与官军作战时,为了区分敌我,把自己的眉毛染成红色,所以称“赤眉军”。王莽感到自己的政权受到威胁,派了十多万官兵前去镇压,起义军在武昌英勇还击,歼灭一万多官军,并打死将军廉丹及其部下校尉二十多人。从此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的广大平原地区成了赤眉军的天下,“广开土大王碑”里写道,“儒留王顾命世子,以道兴治”,以后逐渐被淡忘。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兴修谱,因当时朝廷任用官员不论才疏,只看出身,贵族大家者均可依祖官职授予官职,并可以享受某种特权,这就是所谓的“古邹加”。

 

邹绰公在位于公元十八年至公元四十四年,王号为“大武神王”或“大朱留王”,西汉末年,绰公参加平息“赤眉军”“绿林起义”战乱有功,汉光武帝初年封“安定侯”,公元三十二年正式册封为“高句丽王”。绿林起义最初是在湖北当阳县绿林山,以山为基地发展起来的,首领是王匡和王凤,当时当阳地区闹饥荒,王匡和王凤扶危济贫很受人民拥戴被举为首领,这支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之众,并消灭了许多当地的土豪列绅,由于疾病原因,起义军离开绿林山转移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南阳(今河南南阳)等地,队伍更加壮大,南阳的大地主刘秀、刘玄也参加了起义队伍,他们以恢复汉室为口号,拥皇室同姓的刘玄当了皇帝,刘秀也当了将军。王莽便派了王寻、王邑率四十二万官兵攻打绿林军,并以十几万人把昆阳围困起来,当时城内的绿林军只有八、九千人,王凤等起义军将领坚守城池沉着应战,同时派兵十余人冲出重围调集援军,王寻、王邑的兵马在城外围了十几层,成天擂鼓示威,刘秀乘其不备率三千人马杀了进来,官军大乱,当时正值狂风暴雨,数十万大军土崩瓦解,此次战役歼灭了王莽军队的主力,并直捣长安,城内人民响应起义军,冲进皇宫点起大火,王莽也被砍下了头颅,王莽的罪恶行径以及被他掌握的政权,被农民起义军彻底推翻。此次起义,全国人民死伤过半。广开土大王碑写道;《大朱留王(大邹王)绍承基业》。

 

邹遂成公在位于公元一四六年至一六五年,在东汉冲帝、贸帝和桓帝年间,当时正值朝廷外亲梁氏争权,相当混乱,遂成王勇猛不仁慈,七十六岁即王位后,在位二年杀右辅高福章,三年杀元子莫勤,莫德害怕累祸,自缢而死。妻尚氏携伯固、伯淳、伯本逃窜到山谷避难。遂成王(次大王)后被明临荅夫在遂川杀害。

 

邹安,新大王,公元一六五年至一七九年在位,东汉桓帝、灵帝年间发生黄巾之乱,光啟公只身来到福州任刺使,卒于任上。伯淳、伯本随母尚氏落户福州崇仁县,过着隐居的生活。约四十年后,遂成王死后,其子伯固北上为王,其后人随着朝代的繁衍逐渐北上,衍生出许多传奇的地名,高安(这里指高句丽王“邹安”)、吉安、新于、靖安、德安、安义、奉新、新大王、奉新大王街等等。

 

邹谈德,广开土王、永乐大王,(东明圣王邹牟的十九世孙)(公元三九一年至四一三年)他一生南伐百济、拔十城,北伐契丹鏖战无数。公元三九四年,百济国来侵,王率精兵五千击败来敌。公元三九五年,王与百济国在坝水将其战败,杀敌八千。四OO年遣使入燕朝贡,公元四一三年卒。其子“长寿王”邹巨连为了纪念父亲谈德公之功勋,于公元四三一年立“广开土境大王碑”。

 

邹隆,二十四代百济王,生于公元四五一年至五二三年,是王族,上述古邹加中提到,也就是熟悉边疆地理的意思,因国内经常发生动乱和农民起义,邹氏先祖武士级的人员都到了朝鲜及日本寻找适宜自己定居的目的地。故邹隆公生于日本一小岛,当地百姓都祭祀百济王。最近韩国忠清南道三十郡发现百济王陵,其誌石写道“宁东大将军、百济斯麻(日语谓“丈夫”,佛语即岛的意思)王”。

 

邹昌:公元五五四年即位,第二十六代百济王(威德王),因古代官位有世袭性,昌公继承“宁东大将军”之官位,不幸与新罗国作战而牺牲,火葬,今日在韩国发现威德王之金瓶舍利及木简写道:“百济昌王十三季太岁在丁亥妹兄公主奉养舍利”。

 

“高句丽”这个有二十八代国王,具有七百多年历史的王朝,于公元六六八年,在大唐王朝和朝鲜东部新罗政权的联合夹击下灭亡。“高句丽”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古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据史书记载,高句丽王国灭亡后,其遗民四处迁徙,其君长逐绝。但是,作为高句丽王室后裔几支人,与其它遗民一直留在高句丽故地辽东和辽南地区长期繁衍生息,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以国为姓,称高氏家族,并繁衍成为一大支(此支现在居住于辽宁的辽河地区)。有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同化为其它姓氏。但是,他们至今也没忘记自己是高句丽族人,是始祖东明圣王邹牟的后裔。

 

(注:本资料由韩国邹积亮提供,本编者加以整理。汉代蠻夷君长,上面称侯,而自称为“王”。)

 

                                             烟台市福山区  邹积权    编撰

上一篇 : 牟平一门三烈士
下一篇 : 臧台遗址
评论
全部评论

0.0911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