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郑桓公墓今犹在
郑桓公墓今犹在
2016-12-22 00:03:03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337  评论:

 

                           摄于2008年5月(郑炳新)

     郑桓公,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封其弟友于郑,居棫林,后又改称咸林,今华县东北,后又迁徙地,今华县毕家乡拾村。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西北部族犬戎攻破西周,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今陕西临潼)之下,郑桓公也同时同地遇难。
     郑桓公殉难后,就葬于郑国故地,墓址在今县城西关。远在三国曹魏时成书的《皇览》,就记桓公墓在郑县。明朝的华州志仍记桓公墓在西关路南,与今天的方位一致。明朝的郑桓公墓前有牌坊,原题“缁衣遗爱”四字。明万历年间浙江道监察御史、翰林院庶吉士、巩昌府(今甘肃陇西)知府郑国仕,在路过华州时,将牌坊题字改为“周宗忠贤”。此牌坊后毁于明末战乱中,明朝郑桓公墓后有祠堂三间。天启末年,即1627年前后,华州知州冯甲第,因财政困难,出卖墓旁土地,祠也被拆。清朝时,又在原重建了郑桓公祠,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华州再次发生战乱,郑桓公祠再次被毁。到了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华县县长吴至恭,目睹墓地凄凉,令姬、段后裔筑围墙,立石碑,以表忠烈。
     新中国成立后,郑桓公墓得到妥善保护。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今陕西省人民政府前身)将郑桓公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桓公虽然在古郑为国君36年就为周朝殉难,而郑国亦随后迁离故地东去,但古郑人民却深深怀念郑桓公,以古郑国在此而自豪。虽经两千八百年风云变幻,而此情不衰。
      明朝,郑桓公墓后的桓公祠,是人们祭祀他的所在。致祭时间在春、秋两季。清朝华州文庙内建有祭祀历代在此地为官的名宦祠和祭祀历代本地籍名人的乡贤祠,郑桓公牌位皆在其中。民国时,郑桓公墓所以地被命名为桓公乡。于1919年建立的华县咸林中学,其定名为“咸林”,也是因华县为古郑国。郑桓公居咸林而命名。咸林中学建立后,号称陈东学府,至今仍是华县重点中学。桓公乡和咸林中学的命名,体现了古郑人民对郑桓公的怀念。新中国成立后,郑桓公被政府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维护,是这种感情在新时代的展现。


世界郑氏宗亲华县祭祖现场 (摄影 郑炳新      

   历代文人对古郑和郑桓公有许多题词诗,也充公展示了古郑人民对古郑国始建地的自豪感和对郑桓公的崇敬之情。
     2008年5月,以郑昭明为牵头,得到了郑鸿业、郑新立、郑欣淼、郑增茂、郑晓存、郑坚、郑德义、郑炳清、郑明等等郑氏高端人士和华县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郑朝增、郑城、郑嵩山、郑爱萍、郑炳新等人的艰苦紧张地筹备工作和宣传,于2008年11月11日在华县郑桓公墓地成功举办了“世界郑氏宗亲华县祭祖大会”。从此,二千多年以来首次最大规模修缮管理郑桓公墓拉开序幕。

评论
全部评论

0.1172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