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汝城古祠堂群——叶氏家庙”解说词
“汝城古祠堂群——叶氏家庙”解说词
2016-12-21 00:08:49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16  评论: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古祠堂之乡”——汝城县,汝城县境内大大小小的明清古祠堂共有710多座。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汝城古祠堂群·叶氏家庙,我将从该祠堂的家族渊源、建筑艺术、祠堂文化这三个方面给大家来介绍这座祠堂。

  据《叶氏家谱》记载:明弘治戊申年,广东南雄人叶广信游学到湖南,路过金山,发现此地风土淳厚,便在金山安家落户,耕织持家,繁衍生息,使得金山叶氏家族兴旺,贤勋辈出。叶氏家庙为金山叶氏第七世叶俊吾一支的分祠。为纪念先祖功德,金山叶氏后人于明代弘治至嘉靖年间(公元1488——1528年)建立家庙敦本堂,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道光元年(1821)、民国十六年(1927)及1991年均有重修。整座建筑由朝门及家庙构成,朝门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约69.9平方米。家庙为三间三进二天井布局,坐南朝北,南北长23.9米,东西宽6.86米,占地面积约178平方米。据叶氏族人介绍,整个村子为象形布局,朝门及祠堂便坐落在大象的心脏处,即处在村落建筑中心。

叶氏家庙前水塘、广场及旗杆夹石

  走进祠堂,大家首先会看到,堂前有水塘及广场。祠堂前有水塘,一是讲究风水格局;二是为了祠堂起火时,能够引水灭火。门前有鹅卵石铺就的广场,在其左上角及右上角,立有两对旗杆夹石。旗杆夹石,一是用来彰显功名,二是旧时拴马的石桩。高高的旗杆和石碑,往往是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举人和进士的村子才能树立,述说着一个家族的荣誉,激励后生奋发图强,继续考取功名。两对旗杆夹石上面都阴刻“大清乾隆丁未科翰林院叶有声立”,彰显了这个家族当年的仕途荣耀。

  金山叶氏朝门是汝城县有名的三条半朝门之一,由清道光年间岭南著名的堪舆大师肖三四亲自堪形而定。汝城的这三条半朝门,分别位于叶氏家庙、土桥永安村、附城水东村以及永丰乡先锋村的周氏宗祠,三条半朝门均讲究风水格局。朝门面阔三间,砖木结构,硬山顶。大家可以看到,朝门和家庙的方位是不同的,那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朝门讲究风水格局,堪舆先生认为朝门应坐西南向东北,可以起到通关暖身的作用,会更利于这个家族的繁衍和兴旺。大家过来站在此处,可以感受到:近观,眼前一马平川,全是良田沃土;远眺,则是重峦叠嶂,满目秀丽景色。当地流传“叶家后来占了一个好地方”即指该朝门兴建之后叶氏家族人丁兴旺,成为当地望族。

  朝门的两根黑漆木檐柱上,书写对联一副,原匾已丢失。对联为“世系由来根叶尹,家声自昔著崖州”,点明了先祖始自河南叶县,本派源于崖州都督。大门两侧上书对联“政声传东鲁,世泽著南阳”,横批“阖族吉庆”;中柱书红底黑字对联为:“七叶重光辉翰苑,三枝毓秀耀庐阳”,字迹古朴敦厚,庐阳指的是汝城(南朝时古称庐阳),点明了叶氏家族的渊源及家族的影响力。左侧墙壁镶嵌大清道光年间石碑一通,为修祠捐款人的功德碑,上面特别注明“朝门规模日后永不许更改加高尺寸”。门额饰有一对刻有双龙戏珠、八卦纹的门簪,纹饰有辟邪之寓意。门额上方悬挂乾隆壬午年“大夫第”、乾隆丁未科“翰林院”、宣统元年“孝廉方正”三块木匾(均为复制品),这是当年族人为官的见证。上方的顶板彩绘八仙人物及书写“金枝玉叶”四字。门上彩绘门神,现依然清晰可见。朝门的柱、门、壁、瓦均做工考究,古色古香。进入朝门,穿过地面由鹅卵石铺就的庭院,便是叶氏家庙堂了。

叶氏家庙门厅

  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不足两米,二级彩绘墀头封火山墙,“福禄”纹瓦当。门厅前设卷棚顶轩廊,明代月梁形樟木鸿门梁,三层镂雕双龙戏珠、麒麟踩钱、麒麟送书等图案,结构对称,形象生动,云水纹内外相通,其木雕技艺之精湛,让人叹为观止。此外,梁下饰花鸟雀替,梁枋、挑头等地方木雕人物及戏文故事,均反映了该祠堂的木雕水平之精湛。前檐柱上书对联“俭德长遵宰相法,文华丕振尚书风”, 关于对联的含义,从字面理解则为俭约的品德,遵守朝廷的规章制度,文章的华采应大力振兴“尚书”之风;当地的叶氏族人给我们介绍道:“这是为了纪念叶氏家族的两位老祖宗——俭公和文华公,唐代俭公官至宰相,三十八岁丧妻后,不续娶,一生为国奉献;文华公也是在朝为官,兢兢业业;这幅对联意为歌颂他俩的功德和才华。大门为四对隔扇门,门的中部即绦环板处雕刻花卉、麒麟、鹿等图案,十分精致。门额上悬“叶氏家庙”木匾,原匾现存县文化局。

叶氏家庙中厅

  进入大门,穿过天井,便是中厅。中厅两根前檐柱上面,挂有对联一副:地分东南橘绿柚黄敢思异地忘真本,天共楚粤湖深海阔总为同天溯大源。意思是告诫族人要溯祖追宗,不忘本源。中厅为抬梁式木构,大家看到横梁上面钉有许多长形木钩,这是挂功名匾的,木钩如此之多,可以看出这个家族当年人才辈出,这些功名匾后于文革时被盗、被毁。梁架下饰鳌鱼雀替,叶氏家庙建筑装饰采用鳌鱼形象较多,鳌鱼为龙头鱼身之兽,乃龙九子之一,又名“螭吻”,为镇水之物,在古建筑的装饰中极为常见。两侧墙壁上绘有蝙蝠及草龙纹,这是祠堂常见的绘画题材,此外,墙上还绘有大跃进时期的农作物识别图等。右侧墙壁有道光二年石碑一通,记载了族规的相关内容。族规是宗法制度下家族的法规,用来约束本家族成员,祠堂内通常会放置刻有族规的石碑。此外,左右墙壁还镶嵌清嘉庆、道光、光绪年的石碑,为捐款重修祖祠人员的功德碑。

  中厅两根后檐柱间置两对隔扇,左右各开八角形门洞,右边门洞上悬清代叶树藩“太守”匾。隔扇正上方悬挂“敦本堂”堂号木匾(复制品),原先悬挂于上厅神龛上方。叶氏家庙又叫敦本堂,很多故居都取名“敦本堂”。“敦本”一词,出自《宋书·武帝纪中》,“公抑末敦本,务农重积”,意为注重根本,古时多指注重农事。这里寄予族人要敦本睦亲、敦本务实、思源念祖。阁扇上面木刻精美花卉、瓜果图案,正面写有公元1991年农历二月十七日立“重修敦本堂及朝门碑记”(写有捐款人名册)。我们将隔扇合上,背面便是一幅木板画屏,上部分为墨彩“海水之上二龙腾飞”图,下部分为红色底板上楷书16对32条“报条”,记载了叶氏历代外出为官子弟的姓名、官职,可以看出这个家族当年的仕途十分风光。据家谱记载,叶氏族人到废科举时,为官者达百余人。大家看到画屏上面有许多订书针,这是文革时族人为保护画屏的绘画不被毁坏,将布贴在上面,用订书针订好,遮住画屏,才使其得以保存下来。画屏两侧木柱上悬挂对联,不是一对,“天共楚粤湖深海阔总为同天溯大源”为前檐柱那一副,两副对联的另一块原匾均已遗失。

叶氏家庙上厅

  穿过中厅,便是与上厅相接的天井。天井两侧的侧门上方写有“尊祖”、“敬宗”四字,寓意鲜明。上厅用于供奉祖先,前檐柱上悬挂对联一副,“世德作求笃宗盟以睦九族循循仁让规矩,彝伦攸叙肃家法而振三纲奕奕尹姞衣冠”,告诫族人要与人和睦,遵规蹈矩,恪守儒家的伦理道德。墙上悬挂乾隆壬寅科进士匾,此外,墙上还有大跃进时期彩绘的工具识别图及生产队的情况等等,这座祠堂在当时是金山第二生产队的队部,所以墙上留下了不少人民公社时期的印记。厅内横梁上悬挂着五块匾额,分别为“萱堂上瑞”(民国十六年立)、“寿纪期颐”、“名节古稀”、“引年尚德”、“萱堂戏彩”,均为贺寿匾。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古时候游子远行,先在北堂种上萱草,相传可以减轻母亲的思念,母亲居屋门前种有萱草,人们便雅称母亲所居为萱堂,所以“萱堂戏彩”、“萱堂上瑞”两匾是为女性祝寿所题。上厅神龛设五庙30龛神主,五对鎏金彩绘精雕隔扇在相同部位刻“寿”字,共计50个,龛上供奉着叶氏始祖及族内有名望族人的牌位。神龛两侧悬挂对联一副:“祖泽洋洋缅清平世德千秋俎豆馨香,宗功奕奕念介节家风百代冠裳整肃”,上联歌颂祖先叶清浙江为官时清平如水,下联指族人的家风应整肃廉洁。

  总的来说,叶氏家庙敦本堂及朝门,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独具匠心,在汝城古祠堂群中特色鲜明。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现在,包括金山村在内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祠堂,作为宗族文化的根,我相信,在这样的政策环境影响下,叶氏家庙也将迎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会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古祠堂的独特魅力,追根溯祖,记住乡愁。本次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欢迎大家再来参观。


评论
全部评论

0.1255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