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江山市峡口镇广渡村
江山市峡口镇广渡村
2016-12-20 22:30:17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74  评论:

江山市峡口镇广渡村的毛井水提供资料

    广渡村是仙霞古道上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古朴的古村落,是古代赣东毗邻地区入闽的捷径驿站。它位于一山跨浙赣两省的佛教圣地——嵩峰山东麓,峡口镇西南10公里,方圆19.9平方公里,有918户3104人34个村民小组。这里三面环山,蜿蜒连绵,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山清水秀,狮象把门,开村千年,“耕读传家,贵而不富,清正廉洁”,村里仍保存着不少可观的古迹。四方游客慕名而来,领略这里的旖旎风光和人文景观。                                                 
    广渡古地名叫广川,是因为村里有条主源古代叫广川,近代以来俗称广渡溪。它从属钱塘水系,发源于广渡溪以西的嵩峰山和龙门岗两条支脉,合保安溪、化龙溪、长步坑、步路坑、东坑、西坑等六水至广渡溪,溪面广阔,曲曲弯弯,绕村穿行,北流须江,汇入钱塘。
古人就以此大溪“广川”而取名。相传吴越国时,清漾毛氏24世毛修业自镇安(今石门)徙居广川,后裔蕃昌。依山临水,渐成聚落,往来其间,因有这条广川大溪阻隔,常须频繁过“渡”, 后来毛氏后裔就称它为“广渡”,广川便成了广渡的古地名。
北宋期间,广渡属须江县道成乡邱泉里。南宋时期设都,为道成乡三十都。明洪武十四年(1381)都下编图,三十都下编七图。清雍正年间(1723—1736)都图改庄,为道成乡广渡庄。清宣统二年(1910)至民国38年(1949)4月为广渡乡,民国时期曾设置过江山县第三区广渡镇公所,下辖七个保。1949年10月广渡建乡,下辖四个村。1956年4月广渡撤乡,隶王村乡,称广星农业社。1958年称广星生产队,1959年3月成立广渡管理区,同年7月以后改为广渡大队。1983年改为广渡村民委员会。1985年大爿地、柴家下村两地析出,单列行政村。1992年5月王村乡撤销,改属峡口镇。2007年10月广渡村、大爿地村、柴家下村村又合并为今天的广渡村。
    据峡口镇2009年统计,广渡的毛姓人口数达1874人。这里的村民大多姓毛,除毛姓外还有其它姓氏38种。聚族在广渡南部的姓氏,主要有上黄的张氏,柴家里的柴氏,上阍头的姜氏,上村下村的毛氏,下村的邓氏、祝氏、徐氏、王氏、李氏、周氏等,还有散居的其它姓氏。这里毛氏祖宗来自石门清漾,俗称青龙头。江南毛氏毛元琼自信安迁徙到清漾后,23世中丞毛贇的长子毛修业在吴越忠懿王钱鏐时,任江山主簿。宋太平兴国三年(978)钱俶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毛修业不愿事两主,即辞官归家。就携家室从镇安(今石门)迁徙到广川(今广渡),子孙繁盛,成为广渡派的始祖。这里是和清漾村一脉相连的毛氏血缘聚居的古村落,距今已有千年之多的辉煌历史。自宋代以后迅速发展,不断繁衍,分迁各地。大多以广渡为宅,也有从这里分迁到本地南部上下村,外迁到广丰的十都、广丰三都的渔山、玉山的镇西、上饶的毛村铺、浦城的盆亭、甚至流落到港澳台乃至国外。与毛氏并称世家的广渡柴氏,是南宋闻名的柴氏“三神童”“四隐士”之一 的柴随亨的次孙显二名璋徙居广渡柴家里,繁衍成族 ,至今生活了近七百余年,尔后也有迁居异地。远古邓氏家族星光灿烂,历史上授封为“十大将军”的后裔从福建境内迁居柴村大坑。乾隆35年左右又从大坑迁至广渡南部下村的邓姓后代,勤劳置业,先祖邓其伦五代孙在广渡南部历史上第一个考取了秀才,其父钦授为县府左堂,一时就轰动了整个南部小山村,事业有成后,迁往廿八都、政和、浦城、上海 等地发展。还有聚居在广渡南部的其他姓氏村民,他们的先祖大多是从福建方向或其他地域举家辗转到这里,源远流长,共同谱写了广渡村的辉煌历史。            
广渡村历史悠久,山川秀美,人口众多,聚居集中,名人辈出,人文荟萃。文化底蕴尤为深厚,更具有古韵。虽经千年岁月,历史变迁,沧桑巨变,但村中至今还是保存着为数不少的古巷、古道、古宅、古庙、古井、古木、古墓,给后人留下了实为可观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等璀灿的文化瑰宝。其中拥有古色书香的大公殿(清乾隆46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有江山市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嵩峰寺(907年前)、江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贞孝坊(清道光6年)、节孝坊(清嘉庆7年)、八卦井(清道光26年夏重修)、毛氏大祠堂(明嘉靖廿五年始建,嘉庆16年重修)、八股厅(明末从殷所建)等,还有为民人毛连本之妻刘氏所建的“卖菜牌坊”残件、始建明于崇祯三年的太平庵、六子七进士厅堂遗迹、清代书院及上下马石、添灯、惜字炉遗址、2处宋代进士墓、柴氏宗祠和姜氏祠堂遗迹,有前人纪念先祖而命名的请漾山、荥阳山。至2008年9月尚存清代古民居18座,总古建筑就有29处,近现代建筑11处……这些古建筑为名人墨客所赞叹,它们的背后都在民间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传说故事,被人传颂,流传至今。一部光绪己亥年江山广川与善轩敬刊的古籍《同善录汇编》成为衢州地区唯一入选《浙江省民间档案文献收藏研究会会员藏品选》,离今121年,极其珍贵,存世仅有的原件。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同治八年(1869年)修纂的《清漾毛氏族谱》,神奇地被广渡毛氏后裔所珍藏,引人注目,名扬世界。广渡人爱家乡,英贤辈出。千年广渡毛氏出了1个尚书、1个尚书员外郎、2个职官、14个进士、4个举人、4个贡生、40多个著名人物。其中毛恺一家“四代十登科”(即祖孙四代十个进士)出仕做官11人、毛勉在乡试中以“三举乡贡中为首”,称之为“三举解元” 轰动全城,并立“解元坊”。 他一家出了“六子七进士”(六子是毛勉的六个儿子毛震、毛随、毛复、毛节、毛临、毛鼎和次女婿半爿子陈远均为进士)的典故成为世人颂扬的佳话,江山文化史上创下了辉煌一页。一座一座石牌坊的主人也有她的神奇传说,在民间流传至今,让世人敬慕。在近现代,子孙繁盛,贤士迭出,例举不尽。民国时期五次连选连任的广渡乡乡长华春荣,是一位从事革命活动的地下党员,在中共江山县委和南五区委领导下,参与领导纸业工人大罢工斗争,成为纸业工人最信任的工会主席。1941年7月20日华乡长从广渡返回途中惨遭特务暗杀。47岁的地下党员毛秉祥出任中共广渡支部书记,组织党员参加双溪口化龙溪沿线纸槽工人罢工斗争,张贴宣传标语大力支持皖南新四军。有着追随方志敏部队革命经历,从事过地下党工作,三八年入党的老党员毛钦征就是广渡人的女儿。当年105师312团薛连忠连长率连奉命阻击日寇进犯广渡而全连为国捐躯,血染广渡西边漾坞坑,仍长眠在溪上山脚下。也有年仅23岁的毛根成在朝鲜战场上被敌机炸伤,不幸牺牲在异国他乡。有参与地方党史和地方史的专题研究辛勤笔耕的毛维模老师,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还有一大批寓外的知名人士,复合型教育专家毛希球、锻造工艺专家毛良桢、国际著各肿瘤学和系统生物学科学家毛力、运钞行业的佼佼者深圳威豹公司总经理毛海斌、书画名家毛巨贵、省金融研究所编审专家毛裕炯、原铁道部电气化工程专家毛希侔、原水利电力部三局工程专家毛志伊、全国劳动模范毛骏元、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毛志远、浙江日报衢州分社社长毛广绘,还有上海新浦东党校校长毛立雄,……等有影响力的知名人,还有为数不少的从政、从教、从医、从艺、从企和经商者,各行各业能工巧匠,不论在本地还是在外地,甚至在国外,所有的广渡人都在为家乡做事,为地方争放光彩。五十年代,邓鸿福就担任了国家“武夷山高干疗养院”园林建设项目总设计师,被评为“武夷山高干疗养院建设功臣”。民间艺人张永彩表演的手狮舞参加1957年省民间舞蹈会演获二等奖,张有泽和毛日宝表演的手狮舞在1979年获金华地区民间舞蹈汇演优秀表演奖,2004年全国第七届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获金奖,2007年“广渡手狮”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们成了江山手狮舞的传承人,多次参与市镇文化节的演出。有从事国画50多年的农民画家崔哲生所创作的多幅《山水》国画作品,在市里多次获奖展出,闽浙赣三省美术摄影书法联展中也展出了他的山水画,还为广东20座祠堂作壁画,把江郎山、广渡大公殿等家乡风景搬上祠堂的墙壁上。教育界的邓鸿明以学为乐,拥有大学本专科四重毕业文凭,长期担任乡、镇、区中心校长,享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和浙江省“春蚕奖优秀教师”荣誉,现为江山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美术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全国青少年书画教育“金奖园丁”,其女儿邓霄君成长为中铁四局四公司高级工程师、总经济师。徐昂凯邓新莲夫妻俩创办起有上规模上档次的江山市区周家青幼儿园,还办有江山市某房地产公司,资产不下数亿。2003年年仅不到三十的毛金明,在当地独资创办起广渡竹制品厂,生产加工各种炭化竹制品40余种,其产品畅销国内市场,远销欧洲、北美、中东、非洲等国际市场,同时又为本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毛庆旺毛庆德兄弟俩在峡口、上海大都市创办起自己的企业,引进了新工艺,开发新产品,经济效益可观,多年来坚持回报社会,为本村老人做善事。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在江山县、市府办到各局办乃至下面的乡镇干部队伍里面,有不少是广渡人,他们为党为民在努力地工作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广川后浪推前浪。2006年以来,广渡村先后被授予浙江省充分就业村、浙江省村级体育俱乐部、衢州市绿化示范村、衢州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社区(村)、江山市低收入农户发展来料加工先进村、市孝文基地、市满意乡村、市文明村、“小城杯“市首届幸福江山村歌大赛荣获金奖、峡口镇先进党支部、镇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镇村级工作争先考核二等奖、三等奖、镇行政村双争先考核三等奖、镇基层党组织合唱比赛银奖、镇先进服务型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江山市文化礼堂·村歌演唱会在杭州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演出时,情景歌舞《书香广渡》也登台演出。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广渡人也正在努力地打造自己幸福的新家园,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追溯历史,沧桑巨变,一些古迹却因各种原因早已无存。闻名于世的广渡毛氏大祠堂在1942年6月被日本鬼子烧得只剩下两间厢房,免遭其难,72根花岗岩大石柱尚存八根,柴家的柴氏小宗祠被烧只剩下大门残墙,还烧毁了数个毛氏祭祖大厅和许许多多像“和顺”、“八股”那样的财主大院,200余座雕梁画栋古宅被夷为平地,虽然再也见不到当年的那种堂皇华丽,但它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场地,让世人永远不可忘记那段历史。创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的小学也被撤了,文禅书院成了一座农家院落,见不到当年的马头墙了,还有一些另星老宅至今还保留着三层马头墙和古宅壁画。“文革”期间又毁掉了一座“为民人毛连本之妻刘氏建”的牌坊,断梁残柱还竖立在原电影院大门前。上下马石被当年造公路时所埋,添灯、惜字炉也被所拆。鹅卵石铺设的村间小路也被水泥路所渐渐替换,一些古民居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将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只能是在文字上、照片里、老人的记忆中了解到它,这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憶憾和无奈。广渡人再也不能让沉睡在这深山中的人文遗址、完好的景光、淳朴的民风烟没在历史的风尘中,须着力打造人文广渡、生态广渡、和谐广渡、平安广渡为一体的幸福旅游文化乡村,积极保护和开发好现存的古迹,继续为秀丽家乡增辉添色,沿着新农村建设大道奋进,让广渡的明天更加辉煌。


                                  江山古代祠堂建筑概述
  江山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1985年,江山计有姓氏402种。而据数年前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曾遍布全市各个乡镇(街道)的众多古代祠堂建筑,尚存139座(处),分别属于周、毛、徐、王、姜、郑、祝、刘、陈、吴、柴、杨、黄、张、何、余、李、汪、宋、傅、项、童、陆、赵、戴、范、翁、宁、胡、江、谢、詹、缪等34个姓氏家族。
  建造年代
  古时,祠堂又称家庙,是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是宗族的象征。
  封建社会,礼教等级森严,建造祠堂只是世家豪族的特权。据文献资料,江山郎峰祝氏祠堂于南宋绍兴廿四年(1154)重建,江山邑前毛氏祠堂重建于明初,然其两祠今均已不存。而直至明代中叶,普通氏族才可兴建祠堂。江山《双溪徐氏宗谱·重建祠堂记》:“明嘉靖九年(1530)始颁行海内,俾士庶皆得立大宗祠专奉始祖神,以尽报本反始之心,以笃尊祖敬宗之意,各族之有祠堂,易改自兹始也。”而类似记载也见于新塘边姜氏等谱牒。
  江山现存139座祠堂建筑中,始建年代较早的有凤林南坞杨氏祠堂的内祠和峡口柴村的柴氏大厅(宗族或族派议事之所,也有祠堂功能)。因为无法找到上述两处祠堂建筑关于其建造年代的确切记载,只能从建筑风格等因素上判定其为明代建筑。
  江山其他祠堂建筑中,茅坂徐氏宗祠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虽然损毁较为严重,但其中堂保存较完整,是研究我市清代中早期建筑的一个标本。新塘边姜氏宗祠之后进也建于清康熙年间,具有较为明显的清代早期建筑风格。而南坞杨氏祠堂的外祠、凤林凤里姜氏祠堂、溪东王氏祠堂等,均建于清乾隆年间,其用材硕大,雕饰繁缛,尽显盛世之象。至于石门泉井周氏宗祠、大陈汪氏宗祠、塘源毛氏宗祠、张村周氏宗祠等江山绝大部分祠堂建筑,大都建于清嘉庆至宣统年间,也就是1796年之后;也有部分祠堂建于民国期间,如张村黄氏宗祠、徐家墩戴氏祠堂等。
  分析江山现存古旧祠堂建筑,其之所以清中期之前较少,原因主要缘于战乱与匪寇的破坏。这一点,从各姓各族家谱记载清晰可知。江山许多建于明代晚期的祠堂,大多在明清朝代更替的战争、清康熙年间三藩之乱、太平天国等战乱中毁于一旦,如泉井周氏宗祠、大陈汪氏宗祠,都是在遭遇兵燹火患后方才重建的。加之江山地处三省交界,匪寇每每利用三不管地带啸聚山林,烧杀抢掠;其毁掉的祠堂,又有张村黄氏宗祠、茅坂徐氏宗祠等。同时我们又发现,一个祠堂建筑中,往往契合着不同时期的建筑构件,如明代的石构件上,经常是清代的木构件,表明旧之祠堂的石构件在重建中得到了再次利用。
  特色风格
  江山的古旧祠堂,总体上呈徽派建造风格。青砖黛瓦,飞檐挑角,四水归堂等徽派建筑中的布局、用材、雕刻、装饰、风格等特点,都在江山祠堂建筑、尤其是宗祠建筑中得到充分体现。

江山祠堂建筑,基本座北朝南。其平面布局,一般三进两天井,有的中堂两侧厢房还设有小天井。大门外,设月池、照壁。第一进、即门厅,其外侧为歇山顶门楼,重檐飞角,斗拱层叠,大量内容各异的木雕构件罗列其上,显露徽派建筑木雕艺术精华。门厅设戏台,戏台朝内正对中堂,中堂与门厅之间又有天井,而戏台往往向内凸出,有一半位于天井内。戏台上方,亦为歇山顶重檐造型,其内部正中设藻井,上饰彩绘。天井两侧厢房上有阁楼,为古时演戏时女眷观戏之用。中堂是整座祠堂中最为宽敞之处,是议事和举行活动时容纳观众的场所。作为祠堂建筑的中心,中堂往往建得恢弘大气。其梁、柱用材考究,硕大无朋。抬梁、栋(脊檩)上敷施彩绘,有的还以金粉描边,奢华之极。最后一进为后寝,是安放先人灵位之所,其用材与装饰比中堂稍逊。中堂与后寝之间亦为一天井,面积仅为前天井一半大小。前后两天井一般都植桂花松柏,地面以卵石或条石铺地,有的还用不同颜色的卵石拼凑成铜钱、梅花鹿等吉祥图案。两天井左右,各有一拥有特定名称的厢房,后天井两侧,左(东)为“崇德祠”、右(西)为“报功祠”;前天井左(东)为“忠孝(宗贤)祠”,右(西)为“贞节(壸德)祠”,用于供奉本族在功名、道德、忠孝、贞节方面突出的先人与事迹。
  祠堂建筑的用材、雕刻和装饰,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明代及清代早期的建筑,一般用材较大,但造型古朴、装饰简单。清中期以降,由于民间富庶,文化繁荣,建造祠堂时将雕刻、彩绘等装饰艺术运用得淋漓尽致,即便只是支撑立柱的柱础石,也有精美细致的雕刻。我们对比南坞杨氏其内、外两祠的建造风格,可以明显感受到它们的差别。江山祠堂建筑中,还有一个判明年代的显著特征,即清乾隆及之前的建筑,其抬梁式梁架(各堂中部的梁架结构)的立柱顶部有斗拱,檩条不与立柱直接接触,而是架在斗拱之上。乾隆朝之后的建筑,檩条就直接架在立柱上。以茅坂徐氏宗祠(清康熙年间建)、凤里姜氏宗祠(清乾隆年间建)、大陈汪氏宗祠文昌阁(清嘉庆年间建)、卅二都周氏大厅后进(清道光年间建)、大陈汪氏宗祠(清同治年间建)等几个祠堂建筑为例,可进行比较并且得出上述结论。
  祠堂建筑中的装饰,主要有四类题材:一是企盼家族人丁兴旺,子孙繁茂。一般用卷草、松鼠、葡萄、莲子等繁殖能力强,生命力旺盛的内容表达这一愿望。也有“麒麟送子”等民间传说。二是为家族祈福。如“福、禄、寿”三星,福星手抱婴儿,寿星手拿仙桃,禄星腰围玉带,手抱玉如意,意为加官进爵,福禄永享。这方面的内容还大量使用谐音,如蝙蝠代表“福”,鹿指称“禄”,鹿与鹤在一起为“六合(鹿鹤)同春”,瓶插月秀意喻“四季平(瓶)安”,公鸡与牡丹意喻“功(公)名(鸣)富贵”等。三是体现人文追求,价值取向。如二十四孝,文官武将,鱼跃龙门,冰裂纹(寒窗苦读之喻)等。四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如八仙人物、麻姑献寿、和合二仙等。
  类型功用
  江山的祠堂建筑,按功用可分为两种:厅与宗祠。
  “厅”的本义是堂屋,在江山祠堂建筑中被广泛用于小型祭祀场所的命名,如大厅、五房厅、上屋厅、八股厅等。它们都是用于祭祀本支先祖的场所。一个村子里,往往既有厅又有宗祠。因为家族迁居早期,人丁未盛,姑且先造一个小一点的祠堂——厅,用于逢年过节祭拜祖先。平时,也可用于大家庭成员举行红白喜事等活动。时移势迁,这样的厅又可能会有好几个:或是随着家族繁衍,分支越来越多;或是某房某支人多又有实力,或是因为开启祠堂太过费事;于是就另造一个具有一定祠堂功能的“厅”。
  但是,宗祠与厅仍然有着很大的不同。根据江山茅坂徐氏家谱记载,立大宗祠的目的就是“专奉始祖神”,所以宗祠里拜祭的是始祖。这里的始祖应该是个宽泛的概念,宗祠里供奉的除了始迁祖之外,还有本姓氏自古以来的重要人物,包括最近的先人。所以宗祠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动辄上千平方米。另外,宗祠的建造往往倾一族之力,且江山的宗祠大多建于清代中期之后,此时民间财力雄厚,建造便不吝成本,雕梁画栋,而其出众的艺术价值,又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瑰宝。
  反观我国产生于周代的宗庙制度,上古时代原为天子专有的宗庙,至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了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祠堂中又拥有宗子(主祭)、宗长(管理全族事务者)、宗正、宗直等,祠堂方才陆续普及于民间,成为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体现出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
  而具体到民间,为什么要营造祠堂,存留在谱牒中的解释是:栖先灵、奉祭祀、叙昭穆、敦族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于安放、祭祀先人灵位,用于教育后代长幼有序、同族和睦。这是旧时祠堂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除此之外,宗祠还是旧时宗族小社会举行家族内各种仪式,处理家族事务,执行家法审判和教育的场所,是家族培养人才的学校;因宗祠大多又建有戏台,祠堂又是宗族的公共娱乐场所。

江山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1985年,江山计有姓氏402种。而据数年前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曾遍布全市各个乡镇(街道)的众多古代祠堂建筑,尚存139座(处),分别属于周、毛、徐、王等34个姓氏家族。

评论
全部评论

0.1246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