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何氏古村|桂阳阳山:一个经典和谐的神奇古村
何氏古村|桂阳阳山:一个经典和谐的神奇古村
2016-12-15 21:55:40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75  评论:

阳山古村是一个秀美而神奇的地方。那潺潺作响的阳山河,欢唱着几千年不曾变化的叮咚曲,从幽深的溶洞窜出,蜿蜒淌过阳山村前。那远远望去如同两仪图案的太极广场和荷花池边,绿柳婆娑,清如明镜的泉水倒映着一簇簇绿的柳、翠的竹、青的松和蓝的天、白的云,丝丝入扣,纤毫毕现。那一栋栋历经数百年沧桑的翘檐古屋,在三面青山的环抱之下,有如一位端坐太师椅的慈祥老者,向四方的游客讲述着阳山过去的故事,也用他那深邃的目光,注视着阳山美好的明天。

1阳山是美丽的,可是更让人迷恋、神往的是她那浸润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和”文化的深厚内涵。

(一)古村阳山,天结和缘

阳山古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正和乡境内,距郴州市区30公里,距桂阳县城16公里,与万华岩、仰天湖、四清湖等风景区构成旅游金三角。

2

阳山古村,天结和缘。阳山,原为山名。秦时,阳山又称骑田岭。据史书载,当年秦始皇派赵佗率50万秦军兵分三路南下,统一岭南。而位居正中的一路便是过骑田岭下浈水直达番禺(今广州),成为名标史册的骑田古道。自秦之后,骑田古道不仅成为历代君王掌控南方的重要军事通道而且还成了传播儒家“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正因为如此,阳山古村周围诸如“正和”、“保和”、“同和”、“清和”之类的地名比比皆是。尽管阳山古村后背那古驿道上的昔日嘀嘀嗒嗒的马蹄声已经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然而阳山古村却以见证者的身份默默地诉说着骑田古道的故事。

(二)阳山古村,处处展现 “和”的建筑文化

阳山古村的古代民居群落不仅仅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宝贵历史遗存,更是我国古代民居建造中讲究“天地人合”,体现儒家“中和”思想的民俗文化与建筑文化完美结合的“活化石”。

我国古人设村、造屋讲究风水学。阳山古村座北朝南,村后有山,名叫卧牛,相当于玄武,稳稳当当;村左为跑马场,是阳山人习武练兵之所,场外有护山,相当于青龙,向南蜿蜒而去;村右有荷花池和书院,书院外也有护山;村前,阡陌纵横,流水潺潺,远山含岱,返景如画,按风水学的说法叫做“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一泓清泉萦绕全村,汇入村前阳山河中,为村子的美化,也为村民的生活排水、消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村中笔直的巷道把60多栋古屋明显地分作前村、中村和后村,每条巷道中又安了不少“月亮门”。这种“月亮门”白天敞开,不影响过往行人,晚上关门,使村里每户人家都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院落。村内房舍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屋檐飞翘、雕梁画栋、壁檐彩绘、木雕石刻,精致素雅、寓意祥和,栩栩如生。古村的规划布局不仅有效地防御了洪涝自然灾害,而且使村民的生活生产极为便利。这样的规划在今天人们看来都是非常科学的。

4

然而更加令人惊叹的是每栋民居之中每个细节的讲究。古人造屋特别讲究朝向,而这朝向又集中体现在大门上。村落坐北朝南,所有民居的大门也都朝南开,可是这些大门却开得故意偏了。因为在古代,人们把南称为至尊,宫殿庙宇都朝正南,帝王座位也是面南背北。

5

为了避“讳”,大门在朝南设置时都故意偏离正南。既偏正南,就得辟邪,于是每条大门之上原本用来挂灯笼的“发余”便刻上各式各样的八卦图案,有的更是请来能工巧匠将八卦镇邪之意寓于精巧的双龙戏珠、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招财进宝等镂空木雕之中,更有甚者在大门的正上方挂上青面僚牙、怒目圆睁的“护门神”。

每户人家大门的选材用料更具寓意。一般都要选用“株树”、“紫树”、“桂花树”三种材料,取三种木材之协音,希望子孙后代能“诸子贵”。进得门来,经过遇重大喜事或迎接贵客才启用的中门便是一口青石铺就的天井。这原本用来通风、采光的天井却也另有一番寓意。天井上方的瓦片上刻着的“福”字,取的是 “福从天降”之意。走进一栋栋古民居,细心搜寻,几乎每一处都有深刻的寓意,令人感叹不已。正是这些实用与寓意深远的点点滴滴将中华民族“和”文化在建筑上的运用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六会治村,阳山古村“和”文化渊源流长

阳山古村更是一部久远而和谐的民间史。客家人何氏从江西庐江郡迁居桂阳。要想在陌生偏僻的新客居地立足,就必须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天下客家是一家”、“一个好汉三个帮”,何氏族人在积极融入湘南风俗的过程中,形成了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好传统。旧社会重男轻女,为了收养救助女婴,成立了“救婴会”;为了鼓励扶助子弟读书,成立了“义学会”;为了关心尊重老人,成立了“重九会”,还有 “禁戒会”、“宗源会”“女儿会”等民间自治管理组织,正是有了这些严明的族规家法,才保持了阳山古村六百年纯朴的民俗民风。

6

走进阳山古村,大门内侧那几块有些残破的石碑,或许就是阳山人数百年文明和谐历史的见证吧。当中一块保存尚好的“救婴会序”石碑记载着阳山人对女婴格外的关照和厚爱。比如碑文所刻,救一名女婴报知本会赏钱三仟二佰文;村民每添一女婴,救婴会便会派人送谷两担,且长期帮助女婴家中度过经济、生活、生产上的困难……。反之如果歧视女婴则要受家法严惩。

7

说起阳山的“救婴会”就不能不提到“恩德婆婆”。在阳山村郁郁葱葱的、原始次森林般的后垅山的山腰上,有一座“恩德婆婆”墓。小小墓穴,没有任何石围、石碑,只是坟尖上的一个趴满青苔的瓷瓮与众不同。“瓮”在当地方言中与“恩”谐音。她是何氏家族十世子孙何室之原配刘氏。刘氏生前未得半子一女,但她却倾其所有收养遗弃的女婴十多名,广积恩德。在她的影响下,何氏子孙中一位名叫何植厚的秀才继承“恩德婆婆”的遗志,发动族人捐谷捐钱,组织成立了“救婴会”,建造了“救婴堂”。“救婴会”规定:村中每出生一名女婴,资助米谷两担,如有弃婴、残婴行为将受宗族家法惩处。此外,救婴会还承担起了对内保护女人合法权益,对外讨伐欺凌出嫁女姑恶徒的责任,在当地声威浩荡,名声远扬。阳山古村的女婴有福气,阳山的老人福气也不小。清同治年间,以何世梁为代表的孝子贤孙成立了“重九会”,为他们捐粮捐款,赡养孤寡老人,安度晚年。“重九会”相当于现在的“敬老院”,“重九会”的会长就是何氏宗族的族

8

最让阳山人引以为豪的是这里世代人才辈出。据阳山何氏族谱记载,600余年间,村子共出进士3人,举人9人,国学22人,贡生、庠生20人,廪生12人,官至将军者2人,入翰林1人,省祭1人,府判2人,登待部15人。新中国成立后,小小的阳山古村出正副教授3人,大学生17人,师级干部1人。过去的阳山人也同样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书不读子孙愚”的信条,然而许多穷苦人家的孩子却常因交不起学费而无法上学。没钱读书如何出人才?阳山村有位叫何裕学的进士,他用自己的积蓄资助穷苦人家的孩子上学。不久,阳山村一些家境宽裕的人家也参与进来,掀起了一场助学救学的热潮。清宣统三年,村里正式成立了“义学会”,并刻碑为证,今天阳山古村中仍留有义学会旧址。

9

阳山村自清康熙三十年即1691年就已经成立了宗源会,是由何其高发起的。宗源会的主要内容是敦本宗谊,追根溯源、灾祸救助、奖学助学、福利照顾、公益捐助、丧吊奠仪、处理族务等。此外,阳山何氏自宗源会成立以来,先后接待台湾、香港等地的宗亲回乡旅游队、谒祖团10余次,还为全国的何姓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方便,深受族人的信赖。

10

女儿会,也有人叫卫妇会,是阳山人在清朝时期成立的一个保护妇女权益的组织。据何氏族谱记载,女儿会起初的意思是用来保护何氏家族外嫁女儿的权力、利益不受侵犯。村人何富蕙建议将保护妇女权益不受侵犯和严禁欺凌妇女等都纳入女儿会管理范围。后来发展到处理不孝妇、不节妇等家族事务。随着谷物钱粮的充裕,也常接济孤儿寡妇。阳山女儿会成了家庭团结、夫妻恩爱,婆媳互敬,妯娌和睦的调和剂。

11

而阳山古村的“禁戒会”真可堪称是中国古代 “村规民约”中不可多得的缩影了。其所禁内容甚多,比如禁山、禁赌、禁毒、惩处不孝、不检点行为等等都作了明确细致的规定,且不论亲疏,俨然一部家族法律。相传,禁戒会有一会员家里的仆人偷偷到后垅山砍了一棵树,被族人发现,告到禁戒会。第二天,禁戒会全体人员就到该户人家里罚了三担谷,并责令偷树的仆人绕着后垅山燃放鞭炮游行一圈。新中国成立以来,阳山古村无一例刑事案件和重大纠纷,阳山古风犹存,“禁戒会”功不可没。

12


评论
全部评论

0.1172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