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胡氏父子高风映人世
胡氏父子高风映人世
2016-12-14 11:06:28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15  评论:

胡质(?—250年),字文德,东汉末魏初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少年时知名于江、淮间,在州郡中任官。曹操召其为顿丘令,入朝为丞相东曹议令史,后在州中任治中。曹操辟为丞相属。魏文帝黄初年间,迁任吏部郎、调常山太守。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救樊城有功,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任上广积粮谷,发展农业,加强守备。嘉平二年去世,死后家无余财,惟有赏赐的衣物、书筐而已。被追封为阳陵亭侯。
  胡威,字伯武,又名貔,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人,胡质之子。胡威廉洁谨慎,魏、晋之际历任侍御史、徐州刺史、豫州刺史、尚书、青州刺史等职,以清慎著称。
  胡质的父亲胡通达,在朝中做官,为朝廷规划国事,很有威望。青年时代,胡质任职于州郡,为人细致精密,敦厚沉稳,在江、淮一带名气很大。一次,曹操亲自过问胡通达后人的情况,胡质因此当上了顿丘县令。官虽小却关系地方民生。胡质天性深沉,常能通过现象看事物本质。因此,他年龄虽轻,总能明辨是非,将事情查个水落石出。甫一上任,胡质就遇到了难题。县民程他被人谋杀,许多人怀疑是程妻所为,苦于没有证据。郡里的属吏冯谅将程他之妻与程妻的堂兄郭政抓起来审问。两人拼死不认,虽遭受酷刑,绝不改口,反过来状告冯谅诬陷。于是冯谅被拘入牢中,不耐棍棒,一时软了,认了诬陷之罪。案情扑朔迷离,县中人议论纷纷。胡质到任后,面对激愤的民情,深知此案事关重大。所以他并不急于审案,而是轻装简从,穿街走巷,寻得人证、物证,这才重新升堂审理。证据确凿使程妻与郭政再也无法抵赖,只得认罪。原来,他兄妹二人暗地私通,被程他觉察,遂杀人灭口。那冯谅怎么也想不到,年纪轻轻的县丞大人不费一鞭一棍,便明察秋毫,洗清他的冤屈,不禁高呼“青天”,长跪不起。黄初年间,胡质调任为吏部郎,任常山太守,后迁任东莞太守。东莞有个士人叫卢显,性情温和,素不与人结仇,有一天却被杀死在家中。众人颇为不解。胡质问明情由,稍一沉吟,断然说:“此人没有仇家却有个年轻的妻子,这就是他的死因!”差役们将信将疑,把与卢显住得较近的年轻男子全都叫来询问。当问到书吏李若的时候,该嫌疑人以为东窗事发,顿时脸色大变,瘫软在地。案情因此大白。
  胡质不但精于推理,细查入微,让人佩服,其人品也一尘不染,与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清官相比毫不逊色。《三国志》记载有他拒绝权贵的故事。将军张辽是一个很霸道的人,他的护军武周温文儒雅,文武双全,张辽一向对他颇为倚重。一日,两人为小事出现分歧,张辽暴跳如雷,当即拉了胡质去见刺史温恢,要求让胡质担任他的护军。胡质好不惊诧,连忙称病推辞。张辽出来后气咻咻地对胡质说:“多少人看中护军这个职位,我诚心给你来做,你为什么这样辜负我的心意呢?”胡质正色说:“古人交往,对方虽然拿得多,但却知其不贪;打仗时败逃,但能知道他并不怯懦;听到有关他的流言蜚语,却绝不相信,这样的朋友才可以善始善终。武周是位雅士,先前将军称道他赞不绝口,如今却为一点点小误会,便结成怨仇,更何况胡质才识浅陋,怎么能和您长久友好相处?所以我不愿答应您的请求。”张辽被胡质的一番话说得羞愧不已,回去后主动与武周和好如初。
  胡质断案之时固然明辨是非,不失毫厘;大是大非的紧要关口,又能以大局为重。吴国大将朱然包围樊城,帐下的谋士均以敌人士气太盛为由,力主静观其变。胡质拂袖而起,决然说:“在这件事上没什么更好的法子,樊城很小,兵力也少,理当进兵外援,不然,它就会陷于危险。”他亲率数千兵甲赴援,浴血奋战一昼夜终于为樊城解围。他爱兵如子,每次军功得到赏赐,都分发给部下,从不拿到家里。在郡中任太守九年,官民都安定太平。他还善于用正气凝聚兵心,将士也肯为他效命。后来,胡质迁升为征东将军,都督青、徐等诸州军事。他深谋远虑,在任上广开农田,积蓄粮谷,还设置东征台,一边耕作,一边守备,使储备丰厚。他还在各郡中修通渠道,以便舟船通行,严加防守以对付敌人来犯,使诸州固若金汤,沿海地区得以多年平安无事。
  胡质于嘉平二年去世,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资财,惟有赏赐的衣物、书籍而已。军师将此事上奏,朝廷追加胡质为阳陵亭候,食邑一百户,谥号贞侯。他的儿子胡威继承了爵位。嘉平六年,魏齐王曹芳下诏褒扬胡质清廉节操,布告全国,诏书中说:“征东将军胡质,出统戎马,入赞庶政,忠清在公,忧国忘私,不营产业,身殁之后,家无馀财,朕甚嘉之。”又赐给他家中钱谷。  胡威,字伯武,又名胡貔,淮南寿春人,是胡质之子。《晋书》记载,胡威受其父影响,从小就砥砺自己的志向,显示出与普通少年截然不同的品格。说起胡威,就不能不提流传甚广的“胡威省父”的故事。
  那时候胡威正年轻,留住在魏国京都随母读书。父亲胡质时任荆州刺史,一家人已经一年多不曾见面。胡威禁不住思念之切,于是告别母亲,登上了前往荆州的路。虽然胡威的父亲位高权重,威势显赫,但由于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家中过的还是普通人家的生活。到荆州几百里的路,常见那官宦之家,车隆隆,马啸啸,华盖儿飘飘,好是威风。胡威却如平民子弟,骑着自家的小毛驴急急前行。每到夕阳西沉,自个儿把驴牵进马槽喂料,跟着店家拿柴烧饭,吃个便饭,弄个能安身的床位。如此早行晚息,终于来到荆州。
  父子相见,一番亲热,几多情意。转眼之间,便过去了十多天,威想想该回家了,于是去向父亲告别。胡质拉着儿子细细看了一会,嘱咐了几句,就走进内室,拿出一匹绢交给胡威。胡威看那绢是贵重之物,心中疑惑,忍不住说:“孩子深知您清廉高尚,可不知那匹绢是从哪儿得来,不知它的来历,孩子不能收受。”胡质先是一愣,继而由衷的赞赏之情涌上心头,他笑着说:“儿啊,这是我的俸禄所得,省吃俭用留下来的,让你路上去换口粮,放心拿去吧。”胡威听了,这才恭敬地接过绢,告别父亲,骑上毛驴,往家中去了。
  行路上,忽有一人说要与他结伴而行。问知来历,却是胡质帐下都督,说是回乡探亲。一路上,那都督对胡威关怀备至,吃喝住行全部安排妥当。胡威一再推拒而不能,不想竟一道走了百多里,还不分开。胡威心疑,一定要那都督据实相告。原来那都督在胡质帐下,见胡质有赏赐就散发给大家,自己不取,深受感动。今见胡威独身回家,便赶来路上照顾,以尽一点心意。胡威听了,当即拿出父亲送的那匹绢,要都督收下,以答谢一路照应之劳,并坚决说服了都督返回军中。胡威又如来时那样,一个人自劳自作,往京城而去。
  之后,他写信给父亲时,告诉了都督之事。胡质听了,竟给了那都督一百杖刑,撤了他的职,对他说:“我带兵卫国守疆,与你等共同努力,同得赏赐,是我等职守。你怎可公报私恩,岂不有拍马之嫌,如何能再在我的帐下为国出力。”
    后来胡威为官,继承了父亲的品行,清廉为政。他常常用当年见父亲的那一段遭遇来激励自己,为官很有名望,历任安丰太守、徐州刺史,有特殊的功绩。  胡威曾直言进谏,要求晋武帝对自己这样的高官也不可姑息,颇有一种大无畏精神。胡威选了一个时机委婉批评晋武帝说:“您对臣下过于宽纵了啊。”司马炎分辩说:“对于尚书郎以下的官吏,我从不加以宽免。”胡威说:“我所指的,并不在于丞、郎、令史等中下级官吏,说的正是像我这样的人也不可宽纵,才能肃清风化,严明法纪。”这一建议虽然后来并没有被晋武帝接受,但足以显示胡威鞠躬尽瘁的高尚气节。
  一次,晋武帝与胡威拉家常,司马炎不禁感叹他父子二人的清廉作风,问他:“你与你父亲谁更清廉?”他说:“我比不上我的父亲。”晋武帝说:“说说理由让我听听。”胡威说:“我的父亲清廉担心别人知道,而我清廉却担心别人不了解。我的清廉比不上父亲。我还得努力。”晋武帝听了,不禁叹道:“好!清廉之士,耿直之心也。”后来胡威得到武帝的不断提升,先后被任命为前将军、监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因功被封为平春侯。太康元年,他死于任上,朝廷追赠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并赐给谥号“称烈”。由儿子胡奕承袭了他的爵位。
  胡奕字次孙,出仕西晋,官至平东将军。胡威的弟弟胡罴,字季象,也很有才干,官至益州刺史、安东将军。胡氏一家可以说在历史上光照千古,至今人们还在深切缅怀他们。

评论
全部评论

0.1173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