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玉山官溪宗祠
玉山官溪宗祠
2016-12-13 22:13:10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38  评论:

    官溪胡氏宗祠位于玉山县仙岩乡内村,占地面积2394平方米,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祠堂坐东北朝西南,三进两院,平面呈矩形。整个建筑多处浮雕,图案丰富。虽清代时经过维修,但主体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是江西省古建筑祠堂遗存中的精品之一,并流传有“小型皇宫”的佳话。

  历经近400年历史
  官溪胡氏宗祠距今已历经近400个春秋,据顺治十六年《胡氏家谱》记载:宗祠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宗祠原本规模较小,只有一个正厅和一个寝室,后经过明崇祯年间的改造,以及清光绪十年(1884年)进行的一次重修,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据悉,关于祠堂的来历有着一段佳话。相传,胡氏有一先祖曾是太子的陪读。太子登基后,赐其宗祠;并特许其以缩小的皇宫造型建造,以示皇恩浩荡。
  整个祠堂呈封闭式的长方形,前、中、后三重以纵轴线为主线次第排开,整体布局森严、井然有序。祠堂外设有照墙、水池,照墙上题有“腾蛟起凤”四个隶体大字。水池呈新月造型,有着“千长古月”的寓意。祠堂内分为戏台、中堂、寝庙等部分,两边是厢房酒楼。

  祠堂内藏“江南第一戏台”,有“江南第一台”之称
  宗祠内有一座戏台很是著名,有“江南第一台”之称。这座戏台正台高8.4米,宽9米,进深7米,台面离地2米。两侧副台宽4.3米,进深4.6米。台前基础以砖石砌成,台面则用木柱支撑,上面铺上台板。
  戏台檐角为双重歇山顶,以青灰色的筒瓦铺盖屋顶。支撑屋顶的梁架上都装饰着各种浮雕图案及立体木雕。戏台左右两栋廊房名为“报功”和“泽德”,与后台相连,连通着中堂。两个厢房、中堂,加上戏台与中堂之间的大天井,大约可容纳六百名观众同场看戏。
  另外,后台的墙壁上还留存着一些班社的题字,年代甚至能追溯至清朝。在这些题字里可以看到光绪二十五年广丰万春班先后两次演出的剧目。另外,还有光绪三十年的“江邑大王福班”、“大明班”、“紫云班”以及民国时期的“衢州贵云班”、“金华稠舞台”等戏班的剧目。

    天井 水缸暗藏玄机
  值得一提的是,戏台顶棚设计的3个多角藻井以及戏台底下放置的六口水缸。
  据了解,这种藻井也叫“八角井”,细看形如喇叭,而这种藻井也确实具有扩音作用。八角藻井由木板累积搭接而成,属于中国古代戏楼特有的建筑方式——“天花”。

  “天花”上彩绘着精彩的戏文故事并修饰了建筑上部梁架,起到装饰作用,更奇特的是“天花”还起到了反射声波提升音效的作用。在玉山县博物馆馆长毛传寿看来,这种扩音效果并非先人有意为之,而是偶然发现的结果。
  戏台上藻井雕梁画栋、设计精巧,戏台下水缸也暗藏玄机。在离地两米的台面下放着七口水缸,一般人只知这些水缸是古人防火用的,而不知演员唱戏也是通过戏台下的这几口大水缸将声音扩散出去。

  附属建筑暗含主人身份
  祠堂之精美不仅在于祠堂内部的建筑与结构,还在于周边附属建筑与祠堂相得益彰。据悉,祠堂前面有一个月亮形的池塘,取“胡”字当中的“月”;而塘边的古井则蕴含着“胡”之“古”部,两相合并,形成一个“胡”,这个设计暗喻着祠堂主人的身份。
  祠堂外部的排柱子容易受到风雨的侵袭,多采用石柱,只有中间有两根木柱。据悉,官溪本地并不产这种石料,石柱应是从外地运来的。祠堂修筑的年代交通不便,这种石材的运输也非常不易,当年胡氏一族的财力可见一斑。


    玉山另一做有名的宗祠


  祠堂前的桃溪上有一座拱形的小石桥,上下各有七个台阶,叫作“桃源桥”。桥上的七个台阶可说是大有来历,据当地人介绍,以前无论来人的职位高低,到了此处都要行皇宫内的礼仪——“文官得下轿,武官得下马”。因为,走上了这七个台阶,距离皇帝赐建的胡氏宗祠就不远了。因此,在官溪,这座小桥上的台阶又被称为“七步金阶”。

  ——— 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09月05日推送


评论
全部评论

0.1372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