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吴中第一世家”——苏州吴氏
“吴中第一世家”——苏州吴氏
2016-12-11 12:48:18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385  评论:

吴姓号称“天下第一世家”,因《史记》列吴太伯世家于世家之首,太伯三让天下、宁可远奔荆蛮的事迹,为历代所推崇。而在苏州来说,太伯仲雍还被认为是开创吴国、把黄河流域先进文化带到荆蛮之地的人,其后裔吴氏应是定居吴中最早、历史最久的一个氏族。王謇《平江城坊考》曾说,吴氏“为吴中第一世家,朱张顾陆莫能望其项背”。据1992年和2006年初报道的袁义达等研究资料,吴姓在全国位列第十,南方多于北方。苏州吴姓据200512月底统计,有78925(内城区23915),为第八大姓。

吴姓溯源


  吴姓的起源在远古主要有二:一由虞氏转化而来,最初“吴”字的形状像是一个人边奔跑边回头大呼,表示原始狩猎者在发现野兽时的召唤。太古狩猎者常身披虎皮,故“吴”又作“虞”。舜的儿子商均建虞国。武王灭纣以后,封周章之弟仲于虞。这两个虞国先后灭亡,其后代以国号虞为姓,一部分人就由“虞”化为吴姓。在夫差灭亡以前,《左传》中就载有楚臣吴句卑、吴由于。

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来源,即是出于太伯仲雍之后。相传姬姓的太伯仲雍为了避让王位,不远万里跑到江南,与当地的渔耕部族建立句吴国。太伯无子,传位给仲雍。武王灭商后派人到江南找到仲雍的曾孙周章,封周章为吴国国君,故后世吴姓尊太伯为得姓始祖,仲雍为传姓世祖。周章以后五百多年,吴亡于越,吴国宗室遂以故国为姓而姓吴。为了逃避越人的捕杀,多四散逃亡。《中华姓氏谱·吴》云,夫差有子吴鸿被越人流放到江西,日久在赣皖繁衍。但夫差这一脉毕竟人数很少,且屡遭追杀,流传的后代不多。今所见大多数吴氏宗谱都自称是延陵季子的后代 ,延陵季子即季札,是吴王阖闾 之父诸樊的弟弟,他也为了退让王位而避居延陵(今常州一带),其后裔在吴亡后受到越国的打击相对较轻,故子孙繁衍南北。有些少数民族受汉文化的影响,改用汉姓,其中就有改姓为吴的。如女真族吾古论氏以“吾”作“吴”。明朝也给一些元人赐姓为吴。故吴姓来源多样,分布广泛,现在东南亚等地也有吴氏大族。

苏州吴氏的盛衰变迁与支派

由于吴亡以后吴氏纷纷逃居外地,在很长时期内,留在吴地的吴姓族人既寥寥可数又默默无闻。但是由于太伯的功德和动人事迹,也许还由于北方统治者因太伯来自北方,可藉崇祀太伯以融合江南士民,教化众人,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吴郡太守麋豹于阊门外建太伯庙,奏请朝廷访求吴姓后裔来管理庙祀。桓帝就命吴汉(属南阳吴氏,被光武帝封为大将军、舞阳侯)曾孙吴如胜的次子吴允承为奉祀侯,迁回苏州。由于桓帝灵帝时世局动荡,吴人吴景因父1母早死,与姐妹避居钱塘(今杭州)亲戚家中,其姐妹中的一人就是后来吴大帝孙权的母亲。那时孙坚在钱塘官府代理尉官职务,他听说此女才貌双全,就上门求婚。吴家亲戚起初认为孙坚配不上,没有允婚,孙坚大为愤恨。她听说孙坚早以勇力闻名,17岁就惊走一夥海盗,手杀一盗,便慨然说:何必为爱惜我一个女子而可能招惹横祸呢,让我嫁他就是了。于是毅然下嫁孙坚,生了孙策、孙权等四子一女。孙坚死后,孙策继起统军平定江南。有一次他的部下魏腾大胆提出不同意见,孙策大怒要杀他,周围的人忧惧,无计可出。吴夫人就倚在一口大井之旁,唤孙策来,对他说,你初得江南,立脚不稳,理应礼贤下士,舍过取功,魏腾因公进言,你今天杀他明天大家都要叛乱,我不如先投井自尽吧。孙策大惊谢过,立放魏腾。孙策死,弟权以少年接管军国大事,也多得母亲指点。可见这位吴夫人确是有谋有断、有功东吴的奇女子。吴景以追随孙坚、孙策征战有功被授为太守、扬武将军,子孙相继封侯,但后都死于皇室内部的纷争中。这些都见于陈寿《三国志》。但吴氏族谱则载吴允承之子吴偳娶都尉朱治之女,生一子名熊庆(一说为吴景之兄),熊庆的长子康年、孙子英延、曾孙之则三代担任中书令,封侯爵,西晋发兵讨吴时,之则遇害。东吴的复灭使吴郡吴氏的富贵鼎盛一时俱尽。


但太伯庙的德泽与庙祀,常给江南吴氏带来机遇。东晋第二个皇帝——明帝,为了稳定南方,笼络人心,下令访求太伯的正宗后裔,终于访得吴之则的孙子皋孟,并由奉祀侯晋封为昭衍公。据《吴氏家谱》,皋孟的长子吴佶之妻庾氏是晋成帝母亲即明穆皇后的妹妹,以皇亲国戚的身份在京城官至中书令,封渤国公,他的子孙多封公侯,任尚书左仆射、大将军、太守等显职,吴氏再度兴起。但六朝皇室兴衰不常,吴佶的曾孙吴豫在改朝换代之际战死,子孙避居或辗转仕宦外地,蕃衍为山阴吴氏等。历宋齐梁陈、隋唐、五代至两宋,在民国《吴县志》中,苏州吴姓立传者只4人。其中3人还是擅长星相的神秘人物。另一个是北宋天圣二年(1024)获礼部试第一、太伯第七十六世孙吴感,原属山阴吴氏,晚年为祭祀祖庙回苏,居小市桥西南,宅有红梅阁,所作《折红梅词》传颂一时。不久逝世,葬姑苏山。他生前仕至殿中丞,因此他住的那条巷后来叫作吴殿直巷。据《吴氏家谱》,吴感的曾孙吴原,因上疏言事被贬官到浙江,其后嗣多住浙地,但不忘故土,常遣子孙回苏。吴原的后代吴相、吴尧、吴禄,分别是状元、礼部尚书、左丞相。但这些人未见于《宋史》和《宋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至第八十八世吴镒,其家住日华里(在今景德路)。吴镒在淳祐二年(1242)记述谱系时说,上代极盛之时长达百年,家道增加十倍。但至八十六世,五房子孙或游荡,或愚暗不能任事,或好胜侈,以致累世财富化为乌有,七万田租尽属他人。两宋末年战乱动荡,有外地吴姓迁来苏州洞庭等处。


明清两代吴姓日盛。明初有外地吴姓兵士因奉调戍守苏州卫而落户于苏州,如吴全,先世是泰州人,洪武间来任苏州卫指挥佥事,其子、孙、曾孙、玄孙四代都世袭此职,卒后葬苏州。随着明中叶以后苏州日趋繁荣,他乡的吴氏后代或怀眷恋故土之情而回桑梓,或因仕宦经商而定居于此,由皖迁入的尤多,如皋庑吴氏、山塘吴云以及吴荫培的先世都是由安徽陆续迁来的。其间也有迁向外地的,如朱元璋占领苏城后,太伯第八十五世孙吴德政奉命携家去盐城从事屯垦事务,繁衍为盐城吴氏。高邮吴氏则是晚明吴满从苏州避居扬州再迁高邮的。

明清两代苏州共有吴姓状元4人,是唐代归姓5状元以后最多的一姓,明代状元1人,即吴宽(14351504),先世自元末居于天赐庄。他12岁就成秀才,但34岁才中举人。成化八年(1472)连中会元、状元。以后两任太子的老师,入东阁掌管起草皇帝诰旨,家乡为建阁老坊。他官至礼部尚书,论资望理应拜大学士,但为人所忌未居相位,他却处之淡然。生平好济人之困,风义为人称颂。他又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藏书家。宅第在乐桥西尚书里(今怡园一带),里名即因吴宽而得。父孟融在天赐庄建东庄,广60亩,但万历时该庄已属徐姓,可能吴家此时已中落了。


明代苏州吴姓人士在民国《吴县志》中立传的有29人(“流寓”与“名宦”不计),清代则达153人。洞泾支的吴廷琛、吴钟骏叔侄状元传为佳话(另一个状元是吴信中)。经太平军与清军在苏州地区激战三年多,洞泾吴氏流离迁徙,因而疾病死亡者不可胜数,皋庑吴氏各支也凋零过半。凭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基础,苏州吴氏逐渐恢复振兴,吴大的政声和学术造诣,吴郁生的进入军机,吴荫培的探花及第无不为人乐道。在清末国运危急的形势下,族中更多的子弟立志爱国自强,弃旧图新,不迷恋皇朝,不依赖田产,不墨守旧学,或藉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另辟蹊径,在传统的文化艺术领域中成为一代大师,如吴梅、吴湖帆等;或跨入国内外高等学府,开拓新知,跻身于现代学术科技之林。这个孕育了多少代封建士大夫的世家大族,如今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学者、教授、专家……,散布于海内外。


在苏吴氏支派,除洞庭、皋桥、桐泾三支外,桃花坞吴氏以富商和画艺知名,至德堂吴氏则世守太伯之庙。据民国《吴县志·艺文考》载,还有吴三桂后嗣的一支。吴三桂的祖先源于高邮吴氏,后迁辽东,他起兵反清失败后,有子孙“隐于后戴墟,其始遁归吴也,依山以居,以青山自号,迁城后世居平江路潭子里,”有《吴氏家谱》,惜未得见。今将目前已知各支分述于下:

洞庭吴氏

  吴巷吴氏  据《洞庭山延陵吴氏世谱》载,季札长孙濮婪避夫差乱携母妻隐居洞庭湖中武山(今属东山镇,东山原在太湖中)之下,以开荒度日。他变姓为濮,隐居之地被称为濮公墩。这一支季子后裔就在越人眼皮底下生存下来,逐渐在武山辟土起宇,渐成闾巷,凿池开井,造桥开渠,南通太湖。靖康时第五十世孙洑远曾献饷犒金。金人南侵,大批难民涌入繁衍,濮氏家族担心外来人多,难以管理。嘉泰四年(1204),当时的濮氏族长、季子五十二世孙濮百生特去朝见宋宁宗,宁宗命濮氏仍复吴姓,赐地四亩六分永免税粮作吴氏祭祖之费,并将吴姓聚居之地定名吴巷。宋南渡时曾建仲雍祠,元至正五年(1345)裔孙吴逢辰始建季子祠,康熙间裔孙时雅、文灏等,分别重修季子祠、仲雍祠。直到乾隆年间吴巷居民还都是吴姓,不杂他姓。吴巷吴氏后裔也有迁往湖州、湖北、山东等地的。这支的知名人士有:明宣德二年(1427)进士,也是全洞庭第一个进士的吴惠,任桂林太守十年,吏部考核为天下太守第一,升广东参政。他居官30年,田产房舍不改其旧,又善行草。还有吴信、吴敏、吴纪三兄弟,都以诗名闻吴中。吴敏尤长于经济,被太守况钟延为上客,陈析利弊,深相契合。况钟卒,他为治丧归柩。吴敏子天桧和曾孙文之,分别为中书舍人和翰林。


明月湾吴氏  南宋初名将、太伯八十三世孙吴玠、吴璘兄弟的祖先原来世居今甘肃静宁县境,至吴玠吴璘,先后任四川宣抚使,百战保蜀,子孙遂定居四川。据《洞庭明月湾吴氏世谱》载,吴璘子韫和(1164—1244),见兄子吴曦交结韩侂胄,有异志,他懼祸及自己,携家属跑到江南晋陵改名吴咸。未几吴曦果然事败被诛,很多亲属被杀。此时宋室日危,晋陵一带也已骚扰不断,吴咸就带领全家渡太湖定居于洞庭西山明月湾。子孙奉吴咸为迁洞庭明月湾始祖。该谱始辑于元至正间,又经嘉靖、康熙、乾隆、嘉庆以至民国十年的数 次增辑,记载至第二十五世。据族谱所述,此族中人大多外出经商,尤以赴湖南湖北的为多,“间岁一归,所谓‘在家常似客’者也。”不少人就定居在两湖,修谱时每每须派人到那里去寻访。在谱中未见有中举做官的人,仅道光咸丰间有吴昌莹,以善八分书著称于时。 “不独掇科第无人,建功业者无人,即习帖括者亦绝少其人”。还有些族人则从事渔业,无从访辑,故这族的族谱以后未见续辑。洞庭还有:古柏吴氏,始迁祖吴谦,南宋初自中原迁居东山白沙里。因墓旁有古柏,故名,曾纂《延陵谱略》;种德堂吴氏,始迁祖啸麓在南宋德祐间为避兵乱从苏州盘门迁居洞庭蔡仙乡西金村,子孙以诗文闻名的较多,有康熙十八年(1679)刻《武山吴山族谱》。此外,洞庭有名医吴有性(15921672),于1642年写出《瘟疫论》,首先指出瘟疫与伤寒的区别及治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瘟疫专著。


皋庑吴氏

  这支祖先是太伯五十九世孙吴良,在唐代任歙县县令,遂居于歙。传至太伯九十二世孙、明代吴敏学(1415—1481),少孤力学,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授宜兴县教谕,迁苏州府学教授。到苏后瞻太伯庙貌,念祖宗渊源,就住在至德庙东皋桥里(一作伯通里),为迁吴始祖。其子尚贤于书无不博览,但父卒后家贫不能归葬,就葬父于苏。子孙留居吴中,分奉、敬、近、顺四支。这支世代书香,如四世吴听竹,14岁就中秀才,毕生阐明理学,不少人从远方来从学,按日有课,按月有会,尤侗曾说,吴中文会之兴由他开始。其后代也有经商的,但具儒商风格。


   九世吴宏基,父世康,是学者何焯的外祖父。宏基经商,善算,巨至亿万,小至毫厘,不必持筹运算,屈指即得数字。著有《驳正西洋算经集解》、《双龙剑传奇》。又喜作诗,与尤侗、汪琬为莫逆交。顺治初,孝明文皇后指令在苏州采办箔金十万以修补五台山佛像,宏基参预办理,但却为此涉讼多年,家产日落 ,竟穷老而卒。

十世吴士玉(1665—1733),父宏量,从兄宏基习会计以维生,士玉是其次子。宏量曾受里中土豪的欺侮,对士玉兄弟督课很严。如士玉考试的名次稍有落后,父亲虽在隆冬也袒臥雪中,如不欲生,必俟儿子跪哭谢罪,保证加倍努力方才起来。士玉十四岁中秀才,文名日著,巡抚宋犖特聘他教育自己的子弟。康熙南巡,吴士玉献诗,皇帝很满意,赐给御书,命抚臣资送进京。士玉后仍在江宁中举,再成进士,历充武英殿总裁,辑《佩文韵府》等书,又任《一统志》总裁,官至礼部尚书,卒于任上。他以文学见知于康、雍、乾三朝,平和谨慎,三十年如一。弟士珣(1689—1737),也是进士、庶吉士,充武英殿纂修,授编修。士玉子乔龄(1705—1761),乾隆元年(1736)进士,点庶吉士,还未散馆,受翰林院掌院方苞案牵累,外放知县,后升知府。他爱诵孔融“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之句,终日宾客盈门垂四十年。其子兰孙,历官知府、道台。


吴士玉的嫡堂兄、同属奉字长房的吴斌,号紫臣(16631744),是继姜后裔的艺圃主人。其父即宏基,除经商外又善鉴别古器。吴斌继承其父之长,也善鉴定古器书画。苏州织造李煦曾委托他采置行宫陈设器具,他仿古制而加变化。1703年,康熙南巡驻行宫,见所陈器具,赞叹良久,欲带他北上办理内府器物。他鉴于父亲前此赔累的教训,婉辞不去。著有诗4卷及《博古画图》、《博雅堂文钞》(今艺圃中“博雅堂”之名可能由他而始)等,惜均不传。他于1696年移居艺圃。买下艺圃时,慨然同意姜氏子孙在部分宅屋内留居卅年,并将亭危桥欹、苔藓没石的故园修葺得依然山峰林立、丘壑闲静,晚年因常倾囊施济而家业凋零。子吴永汉,以第一名入长洲县学,屡考举人不中,家益贫。著《姑苏杂咏》百篇,《松潄轩文集》10卷、诗集8卷,均不传。没后,子孙不能长保名园,艺圃为敬字二房的吴传熊所得。


族谱规定自十三世起,依“传经立大本,翼德守朝仪,光裕宜师厚,承先庆履绥”20字为家族按辈排名次序。但经庚申之难,现只见到1949年纂修的《皋庑吴氏石斋公支谱》,故以下只能就十二世吴维梁(17431807,号石斋)后裔一支作简要记述:

十三世吴传熊,字介亭,国学生。祖企泉,父维梁都业商,也都是国学生。自维梁起,家业恢闳。传熊承先人之业,但好与文士结交,艺圃中宾客过从无虚日,晚年家稍落。子经筠(19001836)即吴大渥祖父,在逝世前园主已易为另一吴氏,1839年改为七襄公所。两家儒商式的吴氏先后拥有这一名园的史实,大致填补了自姜后人至七襄公所之间百余年的园史空白。


  十五世吴立纲,吴维梁曾孙。父经堃,买得双林里明末名士金孝章的春草闲房旧址,修葺后入居,专辟小室贮藏米芾书画。父卒,立纲弃儒就商,后又弃商教子,手抄《史记》、《文选》、《日知录》教三子(大根、大澂、大衡)读。妻韩氏,好施与,虽家庭不算富裕,每典质首饰以济急难,她说:金玉服饰是无用物,能救人之急则变无用为有用,何必吝惜。她是刑部尚书韩崶侄女,韩家世代收藏名人书画卷册甚富,大澂等濡染其中,学业日进。

  立纲三弟吴滨(原名立言),是位刑名师爷。松江有夏某被盗所杀,县令悬赏缉捕,捉到盗6人,已供认不讳,吴滨感到供词中有疑点,反复审讯,迟未能定。那时上司严令捉到强盗就地正法,夏家也向上控告县里迟不定案,有意包庇,吴滨不为所动。半年后丹阳县捉到大盗十几名,供出松江夏某是他们所杀。原来松江差役们以破案限期紧迫,就以私刑逼供那6人认罪,若非吴滨,那6人早成刀下之鬼。吴滨只有一女,嫁汪鸣銮;以大衡为嗣。

  十六世吴大澂(1835—1902)原名大淳,以避同治帝讳改。字清卿,号愙斋。同治七年(1868)进士,历官编修,陕甘学政,河东河道总督,广东、湖南巡抚等职。大澂心忧天下,为秀才时已上书请修改殿试程式,不徒重诗赋小楷而讲求实学。任编修时几次上疏抨击大臣奢靡,奏请裁减皇帝大婚费用,停止重修圆明园工程,言人所不敢言。京畿连续大水成灾,大澂率先并发动捐款,组织赈济,三年中存活万余人。朝鲜发生内乱,日本构衅,他率兵入汉城,与日本谈判,解决纷争。又将所著《献策论》、《辩党论》转呈朝鲜国王,后由朝鲜王朝印刷保存,今尚存于国立汉城大学2。晚清与沙俄立约勘界,无不削地,独光绪十一年(1885)大澂受命赴吉林勘定中俄边界,据理力争,按旧图拓地18里。光绪十三年,郑州黄河决口,清廷将原河道总督撤职,命大澂接任。河官向视河工为发财良机,他赶去接任时发现拨款已耗去一半,工程尚无头绪,再请款必然不准,而洪水泛滥,情势危急。他就着短衣到工地,混在民工中亲往领料,以了解实情。果然发现经办员吏克扣工料,大澂气愤力争,小吏怒喝“拉下去杖打!”,幸而随从喝令“河帅在此!”小吏大惊失色,大澂立命把贪吏杖枷河边,他人再不敢効尤,工料得以发足。大澂又下令所属限日完工,完不成按法斩首,自己也准备以身殉河,于是上下协力,日夜赶筑,终于把缺口堵住,还结馀银六十多万两。大澂为官清廉,任湘抚时,一武官托女眷行贿万金,大澂夫人立刻将他斥退。他所得俸禄用以奉事母兄,施贫救苦,又好收藏古物,故虽仕宦显达,家非富饶。甲午战争爆发,在各省督抚中唯有大澂主动请缨,慷慨出关,然以一介书生驭不习之将,遂致战败回任。1898年戊戌政变起,慈禧视大为翁同龢一党,下诏革职永不叙用,罢官回乡。他只有薄田40亩,人多开支大,靠出卖书画古器维持生活,死后遗属晚境凄苦。生一子本孝,早卒3,以兄大根长子本善之子翼燕(即湖帆)为嗣孙。他的第四、五、六女分别嫁张之洞子、袁世凯长子克定和费仲深。大澂博通训诂,精鉴别,收藏甚富,又善画工篆书,著述(包括已刊和稿本)达五十多种。光绪十年买宅于十梓街东南仓桥,其厅堂建于宋代,梁栋虽稍倾欹而材料坚好,大澂重古建筑,未加改作,翌年请潘祖荫题“瑞芝堂”匾。现临街门厅和花园等被陆续拆除。1998年原大厅和楼厅移建在原后楼的位置,并改东向,聊志对吴大澂的纪念。


大澂兄大根(1833—1899),监生,未出仕,在家经管家业。弟大衡(1837—1896),光绪进士,授编修,直隶补用道。历佐李鸿章、张之洞、潘祖荫幕,起草章奏公文,援笔立成,出嗣叔吴滨为后。大根子本善,号讷士,秀才,包天笑《钏影回忆录》中多处提到吴讷士等人热心创办草桥学堂等新学校,筹办苏州第一个运动会,民初曾任吴县学务课长。大衡子本齐,秀才,也在地方从事救济、办学事业。本齐之子翼诗,又名颂皋,毕业于复旦大学,巴黎大学法学士,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司长,汪伪上海市政府秘书长,司法行政部部长。1947年判刑。

十八世吴湖帆(1894—1968),生于燕北,故名翼燕,更名万,书画则署湖帆。嗣祖大澂死,他年才9岁,虽大澂所藏遗佚不少,但自幼赏玩渐得其秘。13岁即弄笔作画,得名画师陆廉夫指点。毕业于草桥中学后专习绘事。他25岁即公布润格卖画,所作山水尤胜,又能篆刻诗词,都富于古人逸气。1924年起居沪,敌伪时卖画以金条计酬。几十年来收藏益富,所居梅景书屋藏金石书画1400多种。19499月底,吴湖帆曾致信苏州专署,愿捐献收租田2000亩、本人田产500亩、甫桥西街房屋四五十间及祖遗文物,专署当时因未实行土改,只接受捐献文物。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文史馆馆员,又将化三十多年时间搜集的清代状元70家所书扇共71页献给苏州市文管会。晚年患喉道梗塞,住入医院通管导纳,忽闻红卫兵将家藏精品尽行抄去,愤而拔去导管,旋即逝世。元配潘静淑,是潘祖荫弟祖同之女,善画能词。续弦顾抱真原是静淑的陪嫁侍女,在浩劫中被造反派强迫劳动,疲惫仆地而死。湖帆有欧帖四种,故堂名四欧。生二子二女,为子取名孟欧、述欧,孟欧就读于大同大学电机科,因家中事长居苏州。解放后在南仓桥祖宅内开办江南无线电学校,镇反运动中以“偷听敌台”罪被枪决。


吴凤珍,祖父大昌,出嗣族人为后,日久家庭中落。义庄创办时,曾以妻子钗饰作价入庄,以此得每月补助银洋卅二元而维持家庭。大昌生本鑅(凤珍父)等三子,俱为布店职员。凤珍初中毕业后虽考取苏高工,因家贫改入邮局工作,挤出余暇博览中西文学名著,结婚生子后坚持读书写作不辍,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即在《人民文学》发表小说,改革开放后多散文佳作。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二种。弟吴翼民,师专毕业,现为全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无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吴门柳》等长篇小说多种,

吴氏崇德义庄:光绪五年(1879)吴大根、大、大衡创建于十梓街西小桥。左首为吴氏宗祠,共约九十多间,栗、柿等树木多株,掩映其间。大根三兄弟捐田762亩,族世祖经云捐田502亩,都用以赡族。大根又与大渥主持重修并刻印《皋庑吴氏家乘》。大根与子本善逝世后,义庄由吴湖帆主管。据解放初调查,尚有田一千二百余亩,族中男女现丁二百左右。土改中义庄土地全部征收。本族尚有承志义庄,在原织造府东。光绪廿二年直隶补用知州吴大培建,置田1114亩。解放时已不存。


洞泾吴氏

  据《桐泾吴氏支谱》,吴感后裔、太伯八十八世孙吴镒有三子,长子富兴的后裔、九十三世孙吴庸没有儿子,于是外甥沈璿入嗣舅氏,改名吴璿,为洞泾吴氏始祖。吴氏由外姓别创一支,看来似较奇怪,但在明代那时却是常见。文徵明就说过,当时吴中常有入赘外家,“缘是而易姓者十室而四五,至有名世大臣不能免者。”故洞泾吴氏世传祖训,不与沈姓通婚。

  一世吴璿(1435—1503),字廷贵,号闲可,能经营家业,妻闾邱氏又克勤克俭,家业益富,荒年施粥救济饥民。住阊门外通贵桥,堂名经训。卒后葬吴县至德乡洞泾浜东虹桥北琵琶玟。后裔在洞泾茔旁建祠,故称洞泾吴氏。

  二世吴龙(1460—1517)璿次子,精于《易》学,在王鏊主试下中举人。他做了几任知县,所到处体惜民间疾苦,为民请求减免赋税。任弋阳知县时正值荒年,巡抚呈请减免,但衙门办事迟缓,待皇帝批准的诏书下来,租赋已收过半了,好点的县官只是停止征收,差的县官继续征收不误 ,从中捞好处,吴龙却把已征来的租赋全部退给民众,为此招致上司和同官的不满而不顾。在任三月而卒,民众到他住处哭的不下千馀人。吴龙有四子,次子履和的第七代孙仁昭的后裔最为蕃庶。


  吴一鹏(1460—1542),据明人罗钦顺为他作的神道碑和文徵明有关文章,吴家世为长洲山塘里人,自他的高祖泰老、曾祖吴敬、祖父吴琮及父吴行都是平民。但旧常熟县志将吴一鹏列入科第名录和《人物》卷中,并说他是常熟徐恪(官至侍 郎、巡抚,有政声)与苏州籍赵姓婢女的私生子。吴一鹏从小贫寒力学,终成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当太监刘瑾当权时,他不肯依附,被外放到南京。刘瑾被诛,他才回朝中,但又对嘉靖皇帝要尊崇本生父为皇帝之事屡屡抗争,并点名要求严惩佞臣。虽然一度入阁掌管起草诰旨,按旧例掌制诰的将递升为内阁的领军人物,不会外放,但他始终没有被任命为大学士,反而不久就被外调为南京吏部尚书,干了两年他已70岁就告老还乡。他拿出400亩田的收入为家乡办崇正书院,收贫寒子弟入学,又修复陆贽墓,通贵桥等。其著作有《吴文端公集》,但今已很难见到。其宅在清代一度败落为戏院,民国时沦为茶叶堆栈。现东路五进中仅主厅玉涵堂(俗称阁老厅)尚是明代遗构,在今阊门外东杨安浜16号,2003年故居被整修一新。一鹏一生未纳妾收婢,长子夭,次子吴子孝为父另构真趣园于郦季子巷,有台榭亭馆林竹花石之盛,当时号称“甲于吴中”,后无存,今重建于玉涵堂北。子孝同父亲一样是进士出身,且正直有父风,在湖广作参政时,严于稽核,原来可营私舞弊的无从得逞,终于找个岔子把他罢免。子孝善诗词文章,存世的有《玉涵堂诗稿》、《玉霄仙明珠集》。([]吴一鹏不属洞泾支,但他为闲可作传称吴璿为“叔”,自称“宗侄”,又宅在通贵桥,故暂列于此。)


  六世吴士修,他的岳父张肖閒是世传眼科名医,已历九世,肖閒无嗣,士修就不再追求科举而受岳父所传医术。长孙吴懌,中秀才后屡试不第,于是也舍儒习医,用药随试随更,门庭如市,并精眼科。子庆阳继承父业,隐于葑溪。

八世吴一蜚(1639—1713),是吴龙第三子吴用的后裔。曾祖之良曾官光禄寺寺丞。他善于经营世务。万历间有田之家最怕担当运粮至北方的苦差,往往因之破产,他却应付裕如,因此家业日隆,祖父又是王府的良医正,故几代富有,拥有房栈几占阊门之半。但子孙蕃衍,不断析产,又因讼事牵连,家庭中落。父临汉及其长子吴愉,中秀才后俱屡考举人不中,家益贫。吴临汉咯血死,一蜚(庶母王氏所生)只有七个月,又值崇祯末连年旱蝗,全家以糠粃豆饼度日,嫡母姚氏用布袋装少量米入锅煮熟,给婴儿吃。全家赖长兄吴愉教馆维持,王氏则以针线活挣些零钱,咬尽菜根廿余年,未有一餐适口。在这样的穷苦生活的煎熬下,王氏教育一蜚昼夜苦读,终于成进士,授知县。由于一蜚历经艰困,能访求下情,为民请命缓征宽赋,颇得民心。但仕途淹滞,提升到行人司副的时候,年已六十多,他不肯在临退休前捞一把,穷得债台高筑。康熙四十三年冬,他的四件皮袄押在当铺里,无钱赎出。幸友人助他八两银子,才赎出一件御寒。儿子生病,无钱用贵重药,他自己说,“病人呻吟于内,债主猖獗于外,肝肠寸断”,二子先后病死。他正想退休了,忽而时来运转,在一次考选中,他的清正勤慎得到康熙皇帝赏识,先把做了八年副司级官的一蜚转为正职,再连连擢升,不过三年七个月就升到刑部、吏部尚书。但他仍为生活发愁,说“官愈大,费愈多,”房租与轿夫支出都加倍,债依然还不完。一日到部工作忽然晕厥,送回家不久死。家产不足百金,公卿各官赠金买棺以敛,又隔六年才能下葬。一蜚兄吴愉很有学问,教出了彭定求等一些后有大成的学生,但自己只做过教谕。愉子廷和在怀抱中即与定求之姐约为婚姻。


  八世还有吴吕渭(1629—1695)少依外祖父郑家,得其医术,名著吴中。又九世吴钱枚(1659—1695)、吴召棠(1666—1719),十一世吴蒙(1717—1779)都以医名著吴门。蒙又工诗善书。十二世吴晋元(1742—1819),十三世吴增都精医理,吴晋元又工山水。

  十三世吴廷琛(1773—1844),是吴龙第二子履和的后裔,曾祖至父三代都是贡生。廷琛四岁丧父,他的祖母是王鏊的第十代孙女,幼时与诸兄弟同塾读书,通晓大义。夫死家中落,她主持家政,克勤克苦为孙子廷瓉、廷琛延师教读。两人每夜自塾中回来,祖母必考核一日的学业,稍有偷懒即责打不贷。严厉的家教和孤寒的家境使他发奋苦学,16岁应县试名列第一。布政使把他招到衙门来,指着庭前一株鲜花方开的牡丹叫他作诗,他提笔立成,内有“凭将天上无双种,开作人间第一花”之句。按察使康基田再面试,非常满意,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嘉庆七年(1802)吴廷琛连得会元、状元,成为清朝开科以来第十个也是最后一个“两元”(亦即苏州第五个“两元”,馀4人是韩菼、彭定求、陆肯堂、彭启丰)。吴廷琛后来历任学政、知府、道台、云南按察使、署布政使等官,能为民众办实事。道光六年(1826)朝廷召他回京以四品京堂用,吴廷琛想自己年近花甲,在云南久患疾病,遂辞官还苏。在家乡曾主讲于正谊书院,热心公益事业,捐田三百余亩入义仓,又捐百余亩助士子应试用的宾兴费。著有《池上老人遗稿》、《归田草》,多反映民间疾苦之作。故梁章钜为他咏“中间仕宦虽不达,诗诣已到三唐前”之句。其父文煃宅在乌鹊桥。今白塔西路(原古市巷)80号传为廷琛状元府。


  他先以长兄廷瓒之子思树为嗣子,思树初在广东做州县官,得到饮差大臣林则徐器重。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将爆发时,林特派他到海防要冲香山县当知事。吴廷琛知道了立即写信关照:“食禄宜效忠,幸退贼固佳,万一不测,若瑟缩偷生,非吾子也。”思树得信振奋,昼夜堵御,屡退英兵,当时沿海各城多被蹂躏,香山独得保全。廷琛嗣思树为子后,其续弦和二妾又生6个儿子,都不如思树的为民所称。思树后任直隶州知州。他有数子,以宝恕最有声。子韶生,江宁府学训导,其子吴曾源,942年为伪教育部编审。


  十四世吴钟骏(1799—1853),其曾祖、十世仁昭(葬齐门外荷叶坟)即廷琛的祖父。父亲吴颐,在户部任职,不久回乡主讲于正谊和平江书院。他的儿子钟骏、钟庆都很聪慧,尤其是女儿钟秀,四岁识字近千,稍长读四书五经,尤熟《左传》等史籍,任举一人,她能说出见于《左传》中某公某年,共见几次。《通鑑辑览》共百余卷,她反复读了数遍,对史事了然于胸。钟骏兄弟幼时读书,遇有疑义,常需请教姐姐。可惜这聪明博学的女子28岁就死了。钟骏十三岁就通读十三经、国语、国策、史记、汉书、文选,以“少年才子”闻名。父死家贫,他青年时以教书维持生计,后任江苏布政使梁章钜的幕僚。道光十一年(1831)他为了明春赴京应试而辞去,梁和学生送他一笔川资。家族相传,钟骏路遇一贫妇,因无力为亲人办丧事而痛哭,他就把川资悉数助她。眼看考期将至,囊无分文,又没了工作,幸而友人和学生集资100两助他成行,竟然一举而中状元,与族叔吴廷琛先后辉映。三年后典试湖南,何绍基、胡林翼都是他在这次取中的。他曾任国子监祭酒,又曾以礼部侍郎兼署仓场(官方收纳粮食及其他物资处)侍郎,当时称仓场为利薮,文场为弊薮,钟骏操守清严,不苟取一钱。但家族中传说,他染阿芙蓉癖,所以朝廷把他外放闽、浙学政各两次,卒于福建学政任上。钟骏的《说文段注辑要》等著述15种都星散。钟骏有四子,长子清彦,即词曲家吴梅的祖父。吴梅长成后竭力搜求其曾祖遗稿,只得《申文定公遗札跋》等四篇及绝句四首。《骨董琐记》录其自记履历,中云“世居葑门内十全街,现住朱进士巷北口,蒋家场进士第”。族中称其状元府在中张家巷,又有旧宅在潘儒巷。其墓在横泾尧峰山西麓划船浜, “文革”中遭破坏

自十五世起按“生、曾、传、宗”为序排辈起名,但也有另用他字的。

十五世吴宝恕(18321890),廷琛嗣子思树之子。同治七年(1868)二甲第二名进士,后在大考翰(林院)詹(事府)中获殿试第一,因此有“祖孙叔侄殿试第一”之誉。他曾任陕甘学政、侍读学士,后任广东学政,以执法严正著称。当时该省豪富子弟常雇人代考,又流行以考中者的姓氏下注赌博,以致考试时舞弊盛行。宝恕亲自持册审察考生年貌,试卷逾万,手自校核,毫不徇情,士子悦服,但却得罪了权贵。恰有一御史之弟也因舞弊被宝恕摈斥不取,这御史就藉故夸大其辞弹劾他,宝恕受到降级处分,他就辞职回家。宅第在通和坊。有《挈斋老人遗稿》传世。宝恕有六子,前二子幼时逢太平军下江南,在全家逃难中走失,余四子有两房无嗣,唯长房与小房子息蔓衍。

吴郁生(1854—1940),廷琛幼子毓滋之子,光绪三年(1877)进士,四川学政,曾主持广东省试,录取康有为为举人,所以慈禧在世时未被重用。1910年他以内阁侍读学士擢任军机大臣,按照清廷旧例,军机大臣必须在尚书侍郎和督抚中选用,摄政王载沣特将吏部左侍郞唐景崇升任学部尚书,遗缺授吴郁生,翌日又按入军机者须开去底缺的旧例免去吴吏部左侍郎职,吴郁生出入于吏部衙门只18小时,因而被人戏称为“十八点钟侍郎”。后一度任署理邮传部大臣。清亡后长期蓄辫,每逢重大节日必着御赐黄马褂遥行跪拜礼。但晚年有转变,剪了辫子,还喜看好莱坞电影。他说,好的美国片如同好文章,起承转合恰到好处。他又是清末民初名书法家,尤善擘窠大字,苏州狮子林等处都留下他的墨迹。清亡一度回苏州,后随子居青岛。女二:一嫁莫家,莫传香烈士即其后裔;一嫁李鸿章子侄家。十五世裔孙中还有吴廷瓒之孙艾生,道光进士,曾官衢州府知府等职。


十六世吴曾善(1890—1966),父吴振宗,字连生,是之良弟之相的后代。曾任内阁中书,上元县训导,尊经阁监院等职。他家三代单传,曾善七岁时父卒,茕无兄弟,赖母王氏茹苦抚育成长,毕业于上海神州法政学堂。抗战前曾任首都地方法院院长,南京、安徽省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后在苏沪两地执行律师事务,曾任苏州律师公会会长,为“七君子”案中章乃器的辩护人之一,住苏州镇抚司前,其书斋名小钝斋(因曾得族叔吴郁生亲授书法,郁生字钝斋,他以小钝为号)。又曾担任苏州抗敌后援会会长,发起鬻书支援绥远抗战等活动。苏州沦陷后迁沪,敌伪诱以司法行政部次长的高位,他坚拒不就,以卖字维持生计。胜利后曾任昆山地方法院院长、资源委员会下属公司秘书,掩护过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解放后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他的书法为人所称,苏州至今尚存他题的虎丘“古吴揽胜”和“别有洞天”以及“肖特义士殉难纪念碑”墨迹。他初由父母之命与谢家福之女结婚,育一女,后娶王氏,生五子二女(详后)。曾善与子女共拥有田产1151亩,自抗战开始后,全家离苏,长期无田租收入,子女多从事科技工作,胜利后有些佃户来交租,所得尚不足应付国民党政府的勒索和田赋。他们是由封建士大夫家庭逐步嬗变为依靠工薪为生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例。1949年秋,次子传钧代表全家致信苏州专署,要求捐献全部土地,但至土改时始实现。

十七世吴梅(1884—1939),其父是吴钟骏长子清彦(举人,由父荫官至刑部员外郎)的幼子名国榛。原居大井头老宅。黄潄蘭(钟骏任浙江学政时所拔取)来按试苏郡,亲拔国榛(时年17岁)以第一名入县学。廿二岁即死。著述四种,惟《甓勤斋诗集》剩十余页留传于世。家中薄田不满一顷,不足以供三餐。吴梅8岁就捧着父亲神主出嗣给叔祖吴长祥为孙。10岁,母亲又卒。吴长祥早年失学就商,曾被清彦聘为主计30年,在长期工作和自学中积累了一定的文化素养,所以吴梅说自己能读书,略知学问途径者,出于嗣祖之教。吴梅在词曲创作上的才华很早就表现出来,15岁时《霜崖诗录》开始存稿。16岁因戊戌六君子之狱作传奇《雪花飞》。18岁以第一名为长洲县学生员,在考场中成篇后又为他人捉刀,结果这人也被取为另一个案首。20岁作《风洞山传奇》初稿。27岁校刻《奢摩他室曲丛》行世。28岁修蒲林巷宅成。吴梅集作剧、填词、制曲、谱曲、度曲、搬演之长于一身,被誉为我国近代曲学泰斗,在南北大学主讲词曲20年,是在我国高等学府开创曲学教学的第一人。他的蒲林巷“奢摩他室”“百嘉室”藏书数万卷(其中明嘉靖本即有百余种),藏曲600种。著作尤宏富,今印为《吴梅全集》、《吴梅日记》等共约330 万字。但他鄙薄白话文,终生只用文言写作,连标点符号也绝不采用;对“贞节烈义”大加赞赏而对自由婚姻则冷嘲热讽。但蔡元培还是聘他到北大任教,他的著述陆续出版,成为曲学宝藏。吴梅在抗战爆发后誓不逗留沦陷区,携家辗转内迁,终因旅途劳顿,孱躯益衰,病逝在云南大姚县。吴梅子南青(19101970),毕业于光华大学,后为北方昆曲剧院曲师,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员。生前把“奢摩他室”的全部戏曲藏书、文献近五千卷献给北京图书馆。


  吴钟骏之子按“清”字排名,其下以“国家祯祥”四字为排辈次序(另一字的偏旁按“金木水火土”取名)。家族中口传,钟骏长子清彦的孙子吴家杰(1878—1938>)是苏州第一批赴日留学生,卖掉100亩田赴日学化学,归国后曾在长沙任教;其四弟吴家煦留日学博物,解放后任上海文史馆馆员;六弟吴家高(原名“羔”),留学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数学系,归国后在唐山交大任教,早亡。


  十七世,吴传钧(1918—      ),吴曾善次子,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继获硕士学位,1948年获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学会联合会副主席(1988—1996)、中科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生产力布局、土地利用、国土整治、区域规划等。著有《中国农业地理总论》等。长兄吴传熙,东吴大学理学士,解放后曾任上海商检局副局长。弟传恩,上海医学院毕业,上海杨浦区肿瘤防治院主任医师,上海市肿瘤防治研究顾问组副组长;传玉(剑丁),上海石油公司经理;幼弟传瑞,上海市商业党委秘书长,退休后常去一百公司等处站柜台,作调查研究。长姊传玑,持志大学毕业后随父在司法界工作。妹传欢,美康奈尔大学教授。

十八世吴宗锡(1925    ),父传泽,是宝恕幼子曾湛的长子,出嗣于三房曾沂为子,早年毕业于北京税务专科学校。1948年左右曾任天津海关税务司。三弟传颐,经济法专家,名教授,民主人士,解放后任政务院参事室参事。1957年鸣放中,他提议国家尽早立法,否则许多事无法可依。这句说早了二十年的话,却给他带来了二十年沉沦,被错划为右派,虽然工资只降一级,为行政十级,但长期下放在湖北孝感、麻城等县。宣布改正前夕,猝然病逝。宗锡毕业于圣约翰大学,1946年入党,早年以“左弦”笔名为文艺评论界所熟知。他是评弹研究专家,曾任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宗锡的堂伯父吴传湘(18811949),是宝恕兄福生之孙,毕业于日本爱知医专,曾任江苏省立医专细菌学教授,吴县公立医院院长,后去上海行医。传湘弟吴绾章(18861957),早年留日攻读造船专业,但在旧中国学非所用,曾于上世纪30年代初在苏州开办农场,在当年苏州很少见到番茄时他引进了番茄等品种。其次女尚为海洋水产专家。绾章之孙乃吉在美国从事机械工作。


第十九世吴仲华(19171992),据族人追忆,其父孟安是宝恕长子曾瀛的嗣孙。曾瀛是光绪八年举人,但这家三代子孙都早逝。孟安入嗣后依靠祖产优游自得,但很注意培养子女,抗战时居沪,却送仲华兄弟入西南联大。仲华之兄后曾任国民党政府旧金山总领事。仲华于西南联大毕业后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研究院,获机械工程博士。在美时即创立涡轮发动机原理,人称“吴氏原理”。回国后历任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名誉教授。改革开放后,我国与英国洽购喷气客机,他是代表之一。对方知他是“吴氏原理”创始人,便不敢漫天要价了。著有《工程流体力学》等书。夫人李敏华,科学家,院士。

现知洞泾吴氏后裔尚有:吴廷琛长子毓英之孙曾衍(字颂椒,晚清候补五品官),与元配育二子:长慈元(又名迪刚,号逸人),出嗣曾衍兄曾杰,大同大学英语专修科毕业,纯一中学英语教员,敌伪时为吴县县立一中校长。1943年,地下党员徐懋德(后任中共苏昆段特派员)陆天虹(后任中共苏州工委书记)应聘在该校任教。慈元长子、十八世大健,同济大学医科毕业,市传染病院科主任;次奈夫,离休前为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地方史研究室主任。曾衍继娶之妻生恕元(在沪)、惠元、愙元等子,后二人均在解放前去台,惠元曾是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愙元为台湾大学教授,他们的子孙多在海外。廷琛第四子毓华的玄孙、十九世克明,1935年于大郎桥巷(今建新巷)家中创办无线广播电台,抗战起日机见天线高耸,在家门口投弹炸一大坑,他仍断续进行播音。苏城沦陷,他避难荡口,与同行四人俱遭日军枪杀。克明长女吴洁,为苏州离休干部;幼女吴振云,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长于老年心理研究。克明的嫡堂弟克昌,1955年从台迁美,为飞机制造厂工程师。其子振伟(1955    ),耶鲁大学法学博士,1998年当选为美国国会中第一位华裔众议员,至今已连任四届。他爱国爱乡,积极促成苏州市与波特兰市结为友好城市;来苏寻访滚绣坊宗祠时,特掇拾祭碗碎片带回美国,又去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低久之。又网上资料云吴郁生之孙吴乐之,上海大学数学系教授,乐之的儿子承瑛,曾为国家足球队取得世界杯参赛权立功。


吴钟骏曾孙,十七世吴树柏(又名德),南洋公学毕业,辛亥革命时去武汉,在黄兴的司令部任医务官,后去招商局财务部任主管,定居沪上。他的父亲出嗣给吴廷琛的伯祖、长房吴士毅的后代,因此是长房长孙,按族规分有“长孙田”。1925年左右,吴郁生在去青岛前,将族中五百多亩田产、四百多间房屋及祖坟契据整理成册,交给德。德长孙吴科,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退休后积极搜集族人信息,着手汇编洞泾吴氏后裔世系表,德弟章(18901957),抗战前曾任吴县教育局长,日伪时拒任伪职,以教师为业。生8子。第三子高曜,沪江大学毕业,高级会计师;第四子君坊,在上海永安公司任职时从事地下工作,解放后为上海市农场管理局副处长;五子金城,东吴大学化工系毕业,留苏博士,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院长。现长、次、三房孙辈在苏州供职,其余各房后裔散布京、沪、新疆等地。吴钟骏曾孙吴家杰的孙子、十九世吴祥钧(1930—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经济学教授。妹吴祥锦在陕西省作家协会。 


























评论
全部评论

0.1226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