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常凤玄离家说
常凤玄离家说
2016-12-05 19:21:46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54  评论:

1948年6月24日,这对于常氏十五代孙常凤玄来说是个不寻常的日子。

天刚蒙蒙亮,21岁的高中毕业生常凤玄就开始起床打点,准备出门。他这一趟是要去北平,投考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他的表哥常风就在北平,是清华大学外语系的毕业生,和北大东语系的季羡林关系不错,应该能够给他一些帮助。

常凤玄没收拾什么行李,就带了几件夏天的换洗衣裳、考试要用的书和母亲的几个戒指。他的心情很复杂,也有点紧张,这是他第一次单独离家。他的父亲、山西大学教授常赞春已经去世7年了,他排行老五,上面四个哥哥死的死,分家的分家,当兵的当兵。他这一走,家里就只剩下母亲和几个弟弟妹妹,无依无靠。但是他又非走不可。山西只有山西大学一所大学,万一考不上,就只能去给阎锡山当兵,做炮灰,那是一点指望也没有了。

  1948年北大东语系录取名额三个半,最后常凤玄落榜了。但是这个时候晋中战役打响了,北平和太原交通、汇兑都断了,他不得不在北平耽搁下来,这一耽搁就是将近60年。他没有想到,48年这一走,就一辈子待在北京,再也没有挪过窝。很难相信,照片上那个五四装扮的年轻人就是面前说一句话就咳嗽半天的常凤玄。

更难相信的是,落魄的常家曾经是山西商人中最显赫的门庭。《山西外贸志》中这样记录常氏家族的规模:“在从事对俄贸易的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从乾隆时从事此项贸易开始,沿袭一百五十多年。尤其晚清在恰克图的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清代本省的外贸世家。”除了商贸起家,常家后来还在中国的华尔街——山西太谷开设了多家票号,并且是当地“太谷帮”的首领。

明初到清末,晋商成帮,号称“海内最富”。山西大学社会学教授行龙分析这个社会现象的成因有三个:一是元末明初,山西在换代战争中受损失较少,又比较风调雨顺,因此有朱元璋时代的大移民,山西逐渐人稠地窄,人们为生活所迫,通常外出寻找新的出路;二是明代朝廷为了巩固北方,防止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鼓励百姓去北方边境一代从商;三是通常所说的“从众”、“趋利”心态。一个邻居贩茶叶发了财,村子里的其他人当然跟着上。用托尔斯泰的话说:“一个普通的老农民,他的智商也不比一个外交家差。”

常凤玄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家里的境况就很不好了。小的时候,他经常看见父亲一出家门就被债主抓着领口讨债,最后闹到警察局去。有一年,阎锡山驻军向下面派款,父亲千方百计筹好钱,可还没等送到,阎锡山却被打跑了。这也是真实的笑话。“别人是挣了钱买房子买地,我们家是挣了钱就读书。因为那时候做生意是等而下之的事情,谁都来欺负。”

清朝的时候,山西民风崇商,这本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一次叛逆。但是到了后期,这个价值趋向又一次发生了逆转,常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常氏家族最鼓励后代读书科举,并且在庄园里设了自家的书院,请当地最有名的先生来教书。常赞春兄弟四个都是举人,常赞春考进士不成,后来才进京师大学堂的中文系。

到了常凤玄这一代,商业已经是一些零碎记忆,就连家族的交际圈子也变了。据常凤玄表哥常风的外孙女赵兰回忆,和外祖父信件来往的都是他当年的同学好友,有大学同班同学钱钟书、杨绛、萧乾,外祖母郭吾真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是吴晗的同班同学。常风本人在随笔集《逝水集》中也回忆了自己早年和沈从文、冯至、朱光潜等人的交往。常凤玄则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退休,研究了一辈子藏族文化,是个清贫固执的知识分子。他说父亲留给他几句话:“群而不党,有教无类。”

常氏后人,现在已经都转入了文化学术界,一个商业世家的没落也造就了一个书香门第。“人一显赫就会追求精神上的东西,这不但时髦,也是顺理成章的。”行龙说。


评论
全部评论

0.1284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