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明德严师邬干于
明德严师邬干于
2016-12-05 15:39:18 来源:
编辑:曾文静
点赞:  点击:121  评论:


邬干于-一又名朝宪。湖南新化人。邬家世代书香。外曾祖父李郁华是道光年间的翰林,祖父邬祖绶在光绪年间历任云南省大理、平彝等县知事,父亲邬石藩为清末廪生,不仕蛰居,在家乡设馆授徒,自得其乐。邬干于少年聪颖,在父亲的督导下,勤奋学习,刻苦用功,熟谙经史,打下了扎实的国学根底。


人物生平

邬干于(1895—1974),名朝宪,字干于,湖南新化人。1912年进入明德中学堂旧制八班学习,1916年毕业。曾先后到日本、美国等地留学,回国后致力于教育事业,1942年秋,任五四中学校副校长。1944年创办行素中学,推行教育改革,1947年春迁至长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入北京编译社,从事编译著述。后被聘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崇德初级中学设立实验班答客问》等。


人物事迹

世代书香

邬家世代书香。外曾祖父李郁华是道光年间的翰林,祖父邬祖绶在光绪年间历任云南省大理、平彝等县知事,父亲邬石藩为清末廪生,不仕蛰居,在家乡设馆授徒,自得其乐。邬干于少年聪颖,在父亲的督导下,勤奋学习,刻苦用功,熟谙经史,打下了扎实的国学根底。

受业明德

1912年邬干于,离开新化县,负笈省城,进入明德中学旧制八班学习,1916年毕业。邬干于在校学习期间,不仅品学兼优,还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带领同学开办工人夜校,同时还是爱国青年组织同仇会的负责人之一,在学生中有极高的威信。

邬干于在校时因写得一手出色的文章而深得胡元倓老先生的赏识,作为门生的邬干于更是深受其教育救国思想与行动的影响。

留学日本

邬干于在明德学习期间,正当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之际,“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受新思潮的洗礼,邬干于从明德毕业后,先后两度赴日本求学,先在东京东亚日语学校及日华学院学习日语,后又入正则英语学校学习英语。邬干于在对日本社会进行考察后发现,教育乃立国之道和强国之本,由此树立了教育救国的理想与信念。留日期间,邬干于因组织留日华人同学上街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遭到日本当局的逮捕,并被学校开除。五四运动爆发后,邬干于回国,在上海、浙江等地教授日语。

负笈美国

五四运动后,为了学习教育,增长更多的知识才干,邬干于决定赴美留学。1919—1927年,邬干于先后就读美国私立太平洋学院及公立华盛顿大学攻读教育学。在美国的见闻,更加坚定了邬干于献身教育的信念,他进一步认识到中学教育对青少年一生成长的重要性。基于这种认识,邬干于选定中等教育专业作为其攻读和奋斗的方向。留美八年,邬干于不仅广泛地接触了当时西方的各种教育流派,深入地钻研了杜威、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而且身临其境地体察了当时美国的中等教育和大学教育,深受科学与民主思想的熏陶。

最负责的教授

20世纪20年代,正值风华正茂的邬干于,本可以有多种机会,规划更好的人生。学业有成,资历才智出众的邬干于完全可以像当年的一些出国留学成员一样,选择留在美国谋职或者继续学习深造,但邬干于没有。

邬干于回国后,曾先后在贵州大学、四川大学及广西大学教授英语和教育学等课程。他工作极为认真负责,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称他为“我们大学最负责的教授”。

不辞而别

1930年代,邬干于一度供职于天津永利久大公司,由于工作能力突出,备受民族实业家范旭东、李烛尘的器重与赏识。但邬干于并没有把自己的职业生涯锁定在“实业救国”上,一心想离开从事教育,只是在范旭东的再三挽留下,他又不便当面拒绝。于是有一天,他乘范旭东出差,竟然突然离开,来了个不辞而别。

无独有偶,后来他在广西大学教书,一再受到明德胡元倓的催促,要他回明德母校服务。但苦于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的赏识,不同意他辞职。后来马君武率团赴欧洲考察教育,邬干于才得趁机不辞而别,回到明德报效母校。

明德严师

1927—1935年,邬干于应胡元倓之邀,三次回明德工作。邬干于在明德任教时,教课极其认真。学生作文精彩的地方,他会用红笔圈点,以示鼓励;不妥的地方,除了删改之外,还会加上各种眉批,往往富含深意,让学生受益匪浅。邬干于还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多方面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邬干于对学生的管教颇为严格。他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卡片,上面列了十几条,如每天刷牙,每周剪指甲,不随地吐痰,不许乱扔纸屑果皮,不打诳语,等等。每条下面有一些空格,做到了学生自己在空格里打个圈,没有做到就打叉。他要求学生每天上学要把这张卡片带来,他要一一检查,如此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邬干于也和学生一起在食堂用餐,但他要求学生吃饭时不许谈话,不许弄得碗筷乱响,餐后检查,碗中不许有一粒剩饭,桌上不许有一滴汤水残物,违者将受到处罚。

给学生过生日

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映衬的是邬干于对学生的一片热心。出乎学生意料的是,邬干于居然记得班上同学的生日,一到生日那天,他会自己花钱让厨房加一份菜送给这位过生日的同学,以示祝贺。事情虽小,却足见其细心、精心,让明德学生倍添许多温暖。

彩色试卷

邬干于深得胡元倓的器重,来明德不久,便全面管理教学工作。当时明德教务处只有两个人,这么多班级,考试很多,每次清理试卷,登记分数,都耗时耗力。为此,他把每个班的同学都编了号,按学号编座位,然后在试卷折缝的地方分五种颜色,试卷上先印好号码,依次递发,交卷时再由每行最后一名递上来。收卷盒也分五种颜色,试卷收上来后,按颜色放到盒子里。这样试卷收上来后就无需再清理,装好后送给教师批阅,省掉了不少时间。

邬干于时代

邬干于还订定了作文本的格式,前面印有作文须知。数学、英语、物理等科的练习本均改为活页,教师就不用再携带一大捆练习本了。

邬干于把晚自习分为两节,上一节是朗读,不朗读的可以做练习;下一节是默读,专做练习,不许有声音。晚自习时,他还要求教师轮流值班,在台上备课或改作业,以便学生质疑问难。

他还将教室地板用油漆打蜡,要脱鞋才能进入,老师进教室则加穿特制的套鞋,如此一来地板保持一尘不染。中午的时候,学生便可躺在地上作午睡。有一次,省教育厅长朱经农过来巡视,中午抵达明德学校时,校内鸦雀无声,不见一个学生,惊问之下,方知全校午睡,不禁对明德管理之井然有序称赞有加。

邬干于还规定明德的劳动课不设专职教员,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他亲自出面,分别延请西点面包厂的师傅教做面包蛋糕,请教育用品社的技工教做笔架、笔筒、定尺、石膏人像以及雕刻等,又请藤器店的老板教编藤椅、织花蓝。有时,邬干于还亲自率领同学拔草、打扫操坪。因此,明德的劳作课在当时也办得有声有色。

邬干于在明德主事期间的出色管理与改革,给师生留下了弥久难逝的印象,为明德中学获得“北有南开,南有明德”的赞誉立下了汗马功劳,迄今明德学子仍念念不忘,被称为“邬干于时代”。

创办行素中学

1940年春,邬干于得到妙高峰中学校长方克刚的支持,在内迁至安化蓝田的妙高峰中学设立初中实验班,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五年制实验班。这年秋天,迁至湘乡杨家滩的长沙文艺中学校长曹典球力请邬干于去文艺中学主持教务,邬干于于是兼职文艺中学,并携带实验中的实验一班学生迁至杨家滩。当时,省教育厅厅长朱经农亲自前来视察,并住校随班听课达两个星期之久,认为成绩优异,特允许他招收第二班学生。

1944年,在新化绅商杨培甫和省教育厅的支持下,邬干于成立了一所属于自己的合法中学,定名为湖南省私立行素中学,取“我行我素,君子素位而行”之意,以“坐言不如起行,卑之无甚高论”为校训。学校设有董事会,但学校一切工作均由邬干于独立主持。

抗战胜利后,邬干于决定将行素中学迁往长沙。为建新校舍,邬干于耗尽了一生的全部积蓄,最后剩下的唯一的一件值钱物品——女儿出嫁用的一套银质餐具也被变卖。1947年,新校舍落成,行素迁往长沙。至此,行素中学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校舍。1948年,邬干于又用北上募捐的款项,加上自己在天津久大公司的工薪,给学校盖了一栋两层的教学楼。

毁家兴学

为了继续办好学校,解放前夕,邬干于再次北上天津久大公司兼职,以便筹措经费。1953年,根据当时接管私立学校的政策,行素中学并入长沙市第七中学。邬干于只讲奉献,不求索取,他不治私产,不存积蓄,自己的工资拿来填补学校的开支,自己校外兼职有所得交给食堂改善学生伙食,家里有点值钱的东西变卖后用来垫付办学的亏空,连私人收藏的珍贵图书也无偿移交了。  

学制改革

邬干于深谙当时旧教育之弊,认为“其大者有三:一、时间之浪费太大;二、程度之低落太甚;三、留级之结果太酷。而产生此三者实由:一、学生上课时间太多;二、复习时间太少;三、每班人数太多;四、学习课程太杂。”基于以上认识,邬干于主张:缩短学习年限,将三三制改为五年一贯制,并打破初、高中的界限;改大班教学为小班教学,以便教师全面顾及;改编教材,删掉初、高中重复之处;减少授课时间,增加自习和课前预习时间;采取单科独进的办法,每学期都设一重点学科,其它课程放于次位,以使主科能一气呵成,学生能专心一意学好主科。

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邬干于制定了一套严格而独特的管理教学和生活秩序的制度,具体体现在《干于公民训练255件事细目》、《开门55件事》及《辅队手册300条》的小册子中,内容涉及学习、行为、道德、品质、态度乃至于穿衣吃饭等小事。此外,他还创设了一种称为辅队的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一个辅队定员8人,其中一人是队长,由他指定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除上课外,自修、吃饭、就寝等等,都以辅队形式活动。

考试不监考

在邬干于主持下,行素中学的考试制度也别具一格。他实行完全不要监考的“诚实制度”。学生一入校,邬干于就专门讲诚实制度,认为“最高的奖赏是内心的安慰,最高的惩罚是良心的自责”,“绝不能做自欺欺人的事”。如此,在行素中学校园里形成了谁也看不起考试作弊的同学的风气。


上一篇 : 诗词
下一篇 : 谱序
评论
全部评论

0.0887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