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典故:渔父辞剑
典故:渔父辞剑
2016-11-22 14:45:44 来源:
编辑:张素平
点赞:  点击:121  评论:

渔父辞剑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史记》,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伍子胥逃难过程中的故事。

原文

(伍)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寻之津。

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

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

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上有七星北斗,价直百金,以此相答。渔父曰:吾闻楚王之命: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子胥曰:请丈人姓字。”渔父曰: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 子胥曰:诺。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译文

伍子胥过江之后,渔翁见他面有饥色,就对他说,你在这树下等我,我去给你找点食物。渔翁走后,伍子胥起了疑心,于是藏到了芦苇深处。没多久,渔翁带着食物返了回来 渔翁见树下没有了人,于是低声呼唤:芦中人,芦中人,难道不是饥饿吗?”重复了好几遍,伍子胥才从芦苇中走了出来。那渔翁就说:我看见你面露饥色,为你去拿饭,你为什么猜疑啊?

伍子胥说:“性命本属于天,现在属于丈人(尊称),怎么敢有猜疑呢?'吃完饭,伍子胥解下百金之剑送给渔翁,说道,我这把剑已经祖传三代了,上面刻有七星北斗,还有龙跃于渊,价值百金,把它送给你作为答谢。

渔翁说:“我听说楚王下了命令,擒获伍子胥的人,可得到粮食五万石,得到楚国最高的爵位。我既然救了你,难道还贪图这百金之剑么?”渔翁推辞不收:“你赶快离开,不要留下。(否则)就要被楚国人抓住了。

伍子胥于是请教渔翁高姓大名,那渔翁笑道:现在情况危急,两个坏人相逢,我就是那个帮助渡河的楚国坏人。两贼相得,得形于沉默之中,为什么还要知道姓名呢?你是芦中人,我是渔丈人。以后富贵了别忘记我就行了。伍子胥答应了。

伍子胥临去时,告诫渔父说:掩盖你的盎浆,不要让它暴露了。渔父说好。于今行走数步,回头看渔父,已经翻船自己沉到江水之中了。

评论
全部评论

0.1308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