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编修家谱上溯至乾隆年间就断了 董姓后人求助本报寻找扬州同宗
编修家谱上溯至乾隆年间就断了 董姓后人求助本报寻找扬州同宗
2016-11-20 15:14:29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358  评论:

  董学昆修撰的《董氏家谱》

《董氏衍庆之图》挂谱

《董氏衍庆之图》挂谱

  本报连续刊登的《家谱故事》栏目,吸引了众多扬州读者的关注。昨天上午,家住古运南苑的市民董学昆求助本报,董氏一族在城东是大家族,他一直多方寻找资料编修董氏家谱,目前只能追溯到清乾隆年间。“乾隆年间再往上的线索就断了,希望通过扬州晚报能寻找知道情况或藏有董氏一族古谱的同宗。”

  1

  扬州有多个董家庄

  城东董家庄从苏州迁来

  董学昆告诉记者,他出生在古运河边的董家庄,也就是古运河西二里桥一带,以前的地址是城东乡新农村董家庄,随着城市发展,董家庄已不复存在。

  “除了我出生的董家庄,在翻阅资料时发现,扬州有好几个董氏族人聚居的董家庄。比如湾头镇严桥村董庄,那里居住的董氏族人是清末从外地迁至廖家沟一带安家落户,形成了村落;城北乡黄金村董家庄,这里的董氏族人祖籍徐州丰县,清初这一支脉的始迁祖董念祖南下扬州,定居在北郊汪家墩一带,后来又迁到了黄金村;汤汪乡有三个董姓人居多的村庄,分别在董庄村、袁巷村和严家村;平山乡堡城村也有一个董家庄。”董学昆介绍,这些村落里面都是董姓之人居多,城东乡新农村的董家庄也是一样。据长辈们说,他们这一支脉是在明代洪武年间从苏州阊门迁过来的,但当时迁到什么地方,又怎么迁到城东乡新农村,由于古谱的遗失,已经不可考了。

  2

  目前可追溯到乾隆年间

  修谱希望将家风留给后人“从我们这一支脉现有保存的资料,目前只能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再往上追溯,就无资料可查了。”董学昆无奈地说,目前现存最老的资料就是族人董聚余收藏的《董氏衍庆挂谱》,通过挂谱左侧文字可以知道,这个挂谱撰写于1931年,挂谱的顶端写着他们这一支脉的堂号——正谊堂,挂谱中排位最上面一层是董氏历代祖先之位,第二层就是目前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清代乾隆年间的董公容金之位。

  “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长辈就教导我们要孝心厚德,勤俭持家,这些年我一直都牢记在心。我想在有生之年能重修家谱,将这些好的家风留给后辈。”董学昆告诉记者,他在查阅史料和地方志时,还看到董氏族人这样两件事:第一件事是1926年,董家庄一户居民家发生火灾,当时住在这户人家附近的董安云患病在家。当他看到邻居家有人尚在火海之中没能逃出时,他奋不顾身冲入火海救人,当把人救出后,董安云由于火毒攻心导致病情加重,不治身亡,年仅30岁。众多村民自发上门拜祭董安云。

  还有一件事就是,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扬州,董家庄村民董安朝、董安良目睹日军欺辱百姓挺身而出,奋起反抗。最终被日军活活打死。这两件事充分体现了董氏族人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舍己救人的精神和民族气节。

  3

  堂号源自大儒董仲舒

  通过本报寻找董姓史料

  董学昆告诉记者,他们这一支脉董氏族人堂号“正谊堂”,乃是出自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曾任江都相十年的董仲舒所提出的“正谊明道”。“董仲舒对扬州的影响非常之深,他所提出的"正谊明道"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简述。这是董仲舒根据儒家的义利关系的思想提出的一个道德标准。文中的"谊"和"道"是指大道理、大原则。这句话的意思是离开大道理、大原则而追求一己的私利和近功,那就是见利忘义,求功忘道。董仲舒的看法是所谓大道理、大原则,其根本的宗旨就是看是否对人民有利,为社会所需。一切都要从这个谊和道的角度来衡量,切不可违义背道、有损于德。”

  采访最后,董学昆希望扬州晚报能帮他一个忙。“4年来,我翻阅了大量史料,寻访了很多董家庄的董氏族人,一直没有找到清乾隆之前的线索,目前撰写的《董氏家谱》也只追溯到清乾隆时期。我希望能通过扬州晚报,寻找扬州本地或其他地区的宗亲,从他们那里了解一些更早之前的信息,如果能有古谱更好,这样就可以将《董氏家谱》追溯下去,更加完善。”

  通讯员 邹庆文 记者 宫鋆煜 文/图


评论
全部评论

0.0874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