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感天动地《窦娥冤》
感天动地《窦娥冤》
2016-11-17 16:48:46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109  评论:

    《窦娥冤》是金末河北解元关汉卿(约1220—1300),于元初根据长安书生窦天章之女窦娥短暂一生的悲惨原型改编的元杂剧,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后传至全国各地,改编成各种剧种,已编入《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流传海内外,有英、法、日各种文字的剧本和悲剧故事书籍。关汉卿一生创作了62部元杂剧,被誉为世界著名戏剧家。《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其最优秀的剧作。改编成秦腔的《窦娥冤》亦名《六月雪》,在西北五省流传最为广泛,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关汉卿呼天唤地,满怀悲愤的剧词最适于秦腔艺术表演。

    窦娥三岁丧母,与父相依为命,七岁其父从长安上京临安(南宋时在今杭州)赴考,携窦娥行至鄂陕交界的山阳县,窦天章一病不起,用尽盘费,又要赴京赶考,为生活所迫,将女儿卖给山阳蔡婆婆为童养媳,后丈夫死去,年轻守寡,歹徒张驴儿父子借口救过窦娥婆母,强行入住其家。张驴儿下毒药意欲药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为妻,没想到毒死了父亲。于是张驴儿诬告窦娥婆媳害死其父。窦娥为免婆婆受刑,甘愿承担罪责。审理此案的山阳太守贪赃枉法,枉断窦娥斩刑。
    在关汉卿的剧词里没有透视出《窦娥冤》的时代背景,让观众难以理解窦天章抛下年仅七岁的窦娥,赴京赶考,十数年无音讯,直至窦娥受屈被斩,方至山阳访女为其昭雪。窦天章赶考时,适逢南宋政权摇摇欲坠,窦天章是元朝统治江南后,表示尊孔,启用的第一批儒生。窦娥被斩的山阳县,即长安通往杭州临安的沿途。这里山高皇帝远,是个三不管的地带,加之此时改朝换代,又是个三不管的年代,窦娥的悲剧就发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陕西长安是唐宋时窦氏聚居地,窦娥应该有其原型。时间大约发生在公元1278—1288年之间。《窦》剧是长安窦娥与东海孝妇的糅合。此剧是关汉卿公元1291年创作,他时届晚境。他的一生正处在南宋王朝摇摇欲坠、南北方战火连年,蒙古铁蹄践踏中原大地、贪官污吏如虎狼横行的世代,像关汉卿、窦天章这些饱读儒家经史的士子学者,难以施展报国之才。遂以窦娥之口通过舞台把官场的黑暗向人间发出绝望的呼喊:“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延寿。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窦娥是封建社会孝贞烈妇的典范,她代婆婆受刑蒙冤,临刑前向婆婆唱出生离死别的哀痛情状:“念窦娥奉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的骨骸上烧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这些词句恰当地把她和婆婆几年来相依为命的生活和她对亡夫的深挚怀念表达出来。
    窦娥坚贞不屈的性格面对官府凶狠的严刑逼供,表现得非常突出:“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打得我肉都飞,血淋漓!……”她的唱,她的喊,声声泪,字字血,燃起了观众痛恨黑暗社会的强烈火焰。窦娥痛斥山阳县的监斩官:“你道是天公不可欺,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说什么三年不见甘露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窦娥屈斩,六月降雪,孝妇烈志,苍天可鉴!
    明传奇《金锁记》据此改编
附:《东海孝妇窦氏祠》 
    在连云港市东海县朝阳汽车站的南侧,原有一座“汉东海孝妇祠”。群众习惯称它“娘娘庙”,还有人称之“窦娥庙”,每年阴历三月三,有一个传统的庙会。海、赣、沭、灌四县的人民,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前来进行物资交流,许许多多虔诚的善男信女到娘娘庙进香。这个相沿成习的传统,推算起来至少也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而关于窦娥的传说在东海县云台山区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据《太平寰宇记》载:孝妇祠“在东海县北三十三里,巨平村北”。明张峰《海州志》载:“东海孝妇窦氏,被诬误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则云:“孝妇事见《汉书•于定国传》,为东海郡人”。可见这里建祠奉祠孝妇,却早在宋代已经开始。到了元朝,皇帝下诏重修孝妇祠,明代也曾经修葺。清道光十九年,两江总督陶封蠲俸兴工重建。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孝妇祠三间正殿、东西各三间配殿和前山门仍严整壮观。 
    东海孝妇的故事流传久远,它源于《汉书•于定国传》。汉代东海郡有个年轻的寡妇,唯一的儿子也夭折了。她发誓不再改嫁,辛勤劳动奉养婆母,孝心至诚。十年后,婆母不忍让她为自己苦守而误了青春,于是悬梁自尽。小姑告到官府,说是嫂子不孝逼死婆母。东海郡守昏庸无知,将孝妇屈打成招。于定国身为狱吏,力辩孝妇之冤。终因太守的固执、昏庸,而屈杀了孝妇。东海郡因而大旱了三年。于公因此愤而辞职。直到新太守上任,询访于公,杀牛祭祀孝妇冢,天立降大雨,当年丰收。此传说同时见于晋代乾宝编撰的《搜神记•卷十一•孝妇》篇、《说苑•贵德篇》也有详尽的载述:“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流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而上标,又缘幡而下。” 关于孝妇周青的记载,还见于《太平御览》415、646引王歆《孝子经》。元代,蒙古族统治中国后,以“孝悌”作为统治汉族的精神支柱,从而贯输忠君思想,下诏在全国建节孝坊,表彰孝妇节女。孝妇祠又重修缮。 
    鲁南苏北一带的百姓,都认为《窦娥冤》是元代著名的戏曲家关汉卿根据东海孝妇的传说而改编。关汉卿是元大都(北京)人,为人倜傥不羁,滑稽多智,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他博采民间传说,根据东海孝妇的记载和口碑流传,进行艺术创造,加工出一出最出色的悲剧。在舞台上再现了社会底层受压迫、受剥削的妇女形象——窦娥。剧本通过描绘楚州(今淮阴)孝妇一生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抨击了造成这一悲剧的元代社会和政治风尚。从此,“六月雪,斩窦娥”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了。由于《窦娥冤》的广泛传播,东海孝妇的形象更富于现实性和积极的效果,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最早出现孝妇为窦氏的,是明成化十五年(1479)的朐山刘昭所著的《汉东海孝妇窦氏祠记》:“孝妇东海人姓窦氏”。更具体的提到窦娥的,见于清《云台新志•程学恒云台诸山纪游》:“此去二十里为窦娥坟,古芳可吊。”从此,窦娥庙一称益渐远播,“祀典春秋飨,芳名千古馨”。(原文山东窦文华,载于窦彦礼《中华窦氏四千年》2009年版)


评论
全部评论

0.0890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