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清朝喻兆蕃
清朝喻兆蕃
2015-11-22 15:25:32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25  评论:
喻兆蕃传略 喻兆蕃,谱名宽植,字庶三,号艮蔍,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壬戍闰八月二十二日巳时,萍乡县福田乡清溪村人。 光绪六年(1880年)在县参加考试,三场考试均列为第一名。光绪十年科试,选为拔贡。光绪十一年,参加乡试,考取 举人。光绪十五年,参加殿试,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因父病故,回家守孝。在乡期间,正逢哥老 会在当地起义,喻兆蕃招募乡勇500人,协助萍乡知县守城,后受到清廷奖励。是年,签分工部都水司主事(分管水利的 京官)。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中日海战失利,喻兆蕃联合六部主事,上奏朝廷,反对割让台湾给日本,主张将赔款 养兵,与日本再战。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萍乡适逢百年不遇的大旱,赤地百里,饥民遍野,惨不忍睹。值此大灾时节,适逢在家的 喻兆蕃,挺身而出挽救危局,只身赴金陵(今南京),求见两江总督刘坤一,面陈灾情惨状,请求赈济。总督即发库金数 万两,并函赣省接济。当时在上海做官的黄爱堂,闻知家乡遭此大灾难,亦请拨款赈济。于是喻、黄两人协同合力,在萍 乡城内设立筹荒局,分“散赈”、“平粜”、“贷种”三项。喻身任其事,不辞劳苦。这样,萍乡数十万饥民得以活命。 按清政府惯例,光绪二十四年,喻捐得知府,分发浙江。光绪二十九年,奏补宁波府知府。因围海造田和发展海运 等事办得成功,被先后奏报朝廷,以道员在任,候补加盐运使,授二品顶戴,均奉旨依议,先后护理兼署宁绍台道。 当时,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侵略中国,为了抗御外侮,清政府也力图变法,废科举,兴学校。喻兆蕃体仰国意,认为 欲驱逐帝国主义,就要教育全体民众,要振兴起来,就没有自强不息之精神,否则国家将被列强瓜分。因此,他一到任就 着手创立宁波教育会,统一教育权,改“月湖书院”、“孝廉堂”为“师范”、“法政”等学校,并将村塾教师和本地 的一些优秀人才进行集中教授。此举引起了一些地方顽固守旧绅士的百般反对,但他任劳任怨,不为所动。仅用几个月时间 就培养了100余人,他创造条件,增加设施,普及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他提倡公立、私立同时并举,很快就办起了学校 300余所。离开宁波时,老百姓为他立“去思碑”,又在道台衙门后乐园遗址建学社,名“喻斋”,以为纪念。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喻兆蕃与萍乡的几名大豪绅筹资3万两白银,组成萍乡瓷业有限公司,喻兼任总办,在上 埠开办瓷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喻兆蕃和地方绅士共同创办萍乡的第一所新式中学校“萍乡中学堂”。 同年,喻兆蕃调补为杭州知府,8月升授为宁绍台海防兵备道(道台)。在任期间,海门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发生摩擦, 他没有屈服于外人,而是到该地义正辞严地进行交涉,以致顺利解决。  光绪三十三年八月,任浙江布政使。当时浙江正在修铁路,因款项紧缺,几乎造成很大误会,经喻兆蕃察明真情, 并为新任巡抚疏解众疑,终使问题圆满解决。为征收地方税金,当时清政府在侃家堰地方设卡,加重百姓负担,弄得 怨声载道,民众虽多次请求撤卡,均不得允。他亲自查明况情,毅然撤除,民众欢欣。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调回宁绍台道本任。诰授荣禄大夫,不久母病逝,回家守孝。1909年担任萍乡县教育会 首任会长,在此期间,积极推广开办学校。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政体变革,喻兆蕃除致力于萍乡教育事业外,在家探研史料,从事著作。曾出 任江西省咨议局副议长,及上海文管会顾问。民国九年(1920年)在家乡清溪村逝世,享年58岁。 著有《问津录》、《温故录》、《既雨轩诗抄》、《既雨轩文抄》,均已编辑成书,另有《人理集》未成书。
评论
全部评论

0.1211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