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证论濂溪公世系及祖地
证论濂溪公世系及祖地
2016-09-18 08:10:08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6  评论:

 

探本溯源,侁公、墀公、惟简公均是东周平王少子烈之后裔。烈公,字秀爵,受封汝坟侯;娶姚氏,生子三:罴(音裨)、罼(音必)、羉(音鸾)。罴公,字懋,生子文;文生升,世袭汝坟侯。羉公,字愆,生子二:子 、子。子 乃侁公之先祖。然而,各地周氏宗谱谱载侁公、墀公,惟简公世系排序即辈份不一。如:民国丙戌年(1946年)鸦棲山至德堂联修《周氏宗谱》(下称:“鸦棲山至德堂宗谱”)记载,侁公、惟简公同为烈公四十八世孙;墀公为烈公四十六世孙;同为烈公三十五世孙顗、字伯仁的后裔,即顗(音椅)公为侁公、墀公、惟简公的共同祖先;一九八九年江西德安依塘畈续修的《周氏家谱》亦延续如此。该两届谱又同卷地将敦颐字茂叔列为侁公十一世孙。而爱莲堂锡山周氏大统宗谱泗阳县源公系《周氏宗谱》(下称“泗阳爱莲堂宗谱”)第294页将墀公列为烈公第五十三世孙;将侁公列为烈公第五十四世孙(同前第295页);将惟简公列为烈公第五十七世孙(同前第297页)。濂溪堂《宜春严岭周氏宗谱》将墀公列为烈公第五十四世孙,并谱载:“墀(如锡),号沂滨,字德升”;将惟简公列为烈公第五十八世孙,将敦颐字茂叔列为烈公六十五世孙。湖北罗田《周氏大成宗谱》首五将侁公列为烈公四十八世孙;将墀公、惟简二公并列为烈公五十一世孙;将敦颐即濂溪公列为侁公十一世孙,既烈公五十八世孙。溯其齿录上承下延,濂溪公与惟简公和墀公无任何直系关系。然,湖南道县、宁远《周氏濂溪族谱》、《濂溪世家谱》、《濂溪故里周氏族谱》、《周氏家谱》又将濂溪公列为周归仁之裔,并尊归仁公为濂溪公一世始祖。数谱之中对上列三公世系和排序明显差异,且鸦棲山至德堂宗谱同卷排序自相矛盾。孰是孰非?人之有宗,乃源于人之所生各有血脉系统,滋生繁衍世代相传,犹如水泻千里终有源,树有茎、茎生枝、枝生桠,畅流丛生,延绵不息之理也。故在充满着亲情的国度中,人之世系不容忽视。

吾欣逢江西、湖北、安徽三省二十八个谱局侁公之裔汇集九江续修《周氏宗谱》,并推举吾为首席顾问,致使有幸悉览和搜集各地谱局谱牒资料。现根据各地周氏谱牒资料,结合二十四史和相关方志,试探考如下:

一、从生辰年份与迁徙情况分析


侁公:薙公子,讳彦博,字沂滨,号仕清;生于唐高宗永徽辛亥年(公元651年);唐永隆元年(680年)授银青光禄大夫、司马镇南建武节大将军,迨嗣圣拜太子少师;谥晋国文肃公,从一品。后诸武专政,公退居不仕,自润州丹阳太平乡岁丰里仁义堡从居江州瑞邑(今江西瑞昌)王仙乡辂北。娶宋氏,生子三:新、表、清;继娶叶氏,生子二:承事、详事;侁公卒于唐玄宗开元中(约727年),享年76岁。因此,侁公从居江西瑞昌辂北的时间,应在公元684年至705年之间,从居瑞邑时侁公年龄至少33岁。

墀公,据《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六记载:“周墀,字德升,祖廷,父霈;……会昌六年十一月,迁洪州(现南昌)刺史、江南西道(江西省)观察史;大中初,检校礼部尚书、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郑滑观察等使、上柱国、汝南男,食邑三百户。入朝为兵部待郎、判度支,录以本官同平章事,累迁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监修国史,兼刑部尚书。罢相,检校刑部尚书,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剑南东川节度史。未行,追制改检校右仆射,加食邑五百户。历方镇卒”。《新唐书》列卷第一百七载:“卒,年五十九,赠司徒”。泗阳爱莲堂宗谱第294页载:“墀公(公元793-851年),廷子,字彦升”,但据我所考,墀公卒于唐大中三年长夏月,即公元8496月,即为《家谱》作序后赴任,刚事剑南东川就不幸辞世,时年五十九岁。故墀公生、卒年份应当是公元790-849年。从墀公生、卒年份看,印证了湖南道县濂溪《周氏宗谱》记载:“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始祖归仁公九世孙惟简公偕同族右仆射墀公同修《家谱》”之序言。

惟简公,寓子,一曰瑀子或禹子,异字同音;字居正。根据汝南周氏周瑜宗谱记载,生于公元808年,卒于公元875年,与《周濂溪世家传录》一致;且湖南道县濂溪《周氏宗谱》记载:“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始祖归仁公九世孙惟简公偕同族右仆射墀公同修《家谱》,打下了《濂溪世家谱》的基础,千载古谱由此起源”。

从三公上述生、卒年份看,侁公生于公元651年,卒于公元727年,享年76岁;墀公生于公元790年,卒于公元849年,享年59岁;惟简公生于808年,卒于875年,享年67岁。即侁公年长墀公139岁,年长惟简公157岁;墀公年长惟简公18岁。故从上列三公生辰年份上看,惟简公与侁公不应当是同一世系排序;墀公应当不是惟简公直系长辈;侁公的世系排序应当不低于墀公辈份,但生辰年份不是世系排序的依据。

侁公由润州丹阳从居江州瑞邑辂北时,其时年三十三年岁或以上,夫人有二,生子五,迁徙时应当是“率家人数十”。但是,按照每世系二十五岁至三十岁一代推理,侁公迁徙从居江州瑞邑辂北时,不可能包括墀公或惟简两公及其两公的父、祖。

二、从史、志、谱载内容分析

《晋书》列卷三十一载:“周浚,字开林,汝南安成人也。父裴,少府卿。浚初不应州郡之辟,后仕魏尚书郎,累迁御史中丞,拜折冲将军、扬州刺史,封射阳侯。武帝……浚转少府。后代王浑为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卒于位。生子三:顗、嵩、谟”。夫人李氏,字络秀,即周顗母(见晋书列传六十六烈女卷)。晋书列传三十九载:“周顗(音椅)、字伯仁,安东将军浚之子也。……袭父爵武城侯,拜秘书郎,累迁尚书吏部郎。元帝初镇江左,请为军咨祭酒,出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中兴建,补吏部尚书。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转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如故。……王敦构逆……遂于石头南门处石上害之,时年五十四。敦卒后,追赠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曰康,祀以少牢。生子三:闵、恬、颐”。鸦棲山至德堂宗谱记载:“烈公三十五世孙顗,浚之子,字伯仁,娶万氏,生子四:闵、骞、恬、颐;颐生琳;琳生文;文生运;运生涿;涿生琮、玠;琮生愚;愚生虚舟;虚舟生纳言、崇言,崇言迁道州,唐永泰中(765-766年)为廉白二州太守;崇言生墀(第四十六世);墀生禹;禹生惟简(与侁公同为烈公第四十八世);惟简生环、琏;环生彦朴;彦朴生虞宾;虞宾生子十二:从本、从远、从龙、从质、从诚、从让、从古、从逸、从太、从安、从祯、从嘉;从远迁道州楼田里,生子一智疆;智疆生怀辅;怀辅生子三:敦砺、敦颐、敦蕡”;敦颐字茂叔即濂溪公也。此载墀公为惟简公直系之祖父;濂溪公为惟简公八世孙;濂溪公为侁公旁系八世堂侄孙(下称“鸦棲山至德堂宗谱同卷第一种排序”)。该谱同卷又记载:“侁公七世孙勍,字大节,生于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公娶夫人七:李氏、梅氏、甘氏、盛氏、王氏、冯氏、杨氏;王氏生子一绍祖;冯氏、杨氏生子五:令坚、令图、令琚、令琪、令雄;其他氏生育不详。令琚生延美;延美娶胡氏,生子五:诜、莹、实、仁、初;仁字辅成,行三十九,迁居道州县营乐乡钟贵里,宋祥符八年(1016年)登蔡斋榜六名进士,授贺州桂岭县令,娶郑氏生子二:敦砺、敦颐;敦颐,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生于大宋天禧丁已年(1017年),娶陆氏生子二:寿、焘,又娶蒲氏生子一:兴”。据此,濂溪公又为侁公十一世孙,且侁公上溯至汝坟侯烈公脉络、齿录完整清晰(下称“鸦棲山至德堂宗谱第二种排序)。可见,鸦棲山至德堂宗谱同卷第一种排序与同卷第二种排序自相矛盾,孰是孰非,必有一错。

我幸遇大宋国子博士、侁公十五世裔孙周谟字舜弼于宋淳熙癸卯年(公元1183年),根据侁公各支派零星独修资料而首次联修至民国三十四年文肃堂重修的《周氏宗谱》,且先后三十九次联修、重修,均未有前述同卷两种相互矛盾的世系排序。鸦棲山至德堂宗谱卷一同卷两种相互矛盾的世系排序,究其根由,我无兴趣,但其同卷第一种排序中“虚舟生纳言、崇言;崇言生墀;墀生禹;禹生惟简”,即惟简高祖虚舟、曾祖崇言、祖墀、父禹四世系明显错误。其一、如前所述,墀仅年长惟简18岁,且道县濂溪《周氏家谱》序言记载,唐大中三年(849年)惟简公偕同族右仆射墀公同修家谱,故墀公与惟简公就不可能是祖孙关系;其二,道县濂溪《周氏宗谱》序言中称:“惟简公偕同族右仆射墀公”一语中,将墀公与惟简公关系称为“同族”,直接说明墀公与惟简公之间没有直系血亲关系。其三,《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六中明确记载:“周墀,字德升,祖廷,父霈”,《唐·宰相世系表》中载:“周墀……祖霈、父廷;有子四:宽饶、咸喜、承规、承矩”;虽然对墀公父、祖两代名字有混淆,但与泗陽爱莲堂宗谱、湖北省罗田《周氏大成宗谱》核对,墀公:“祖霈,父廷,有四子:宽饶、咸喜、承规、承矩”一致,应当可信;同时,湖南道县《周氏家谱》记载:惟简高祖如锡、曾祖宏谦、祖崇昌、父寓,故说明墀公不但不是惟简公之祖,亦不是濂溪公之先祖;从而证明前述鸦棲山至德堂联修《周氏家谱》同卷第一种排序中至少上列四代有移花接木之嫌,亦导致将侁公与惟简公世系排序错误,还导致混淆了侁公至濂溪公的世系关系和世系排序。

三、从考证濂溪公世系和濂溪祖地及与之相关因素分析

1、濂溪公为“汝坟侯之裔,晋射阳侯之华胄也”。

存于南京古籍图书馆《圣贤道统图集》中所载《濂溪元公行实》,其起篇开宗明义地讲:“元公姓周氏讳敦实,字茂叔,避英宗藩邸讳,后改实为颐。其……汝坟侯之裔,晋射阳侯之华胄也,自汉朝以来,封周后于汝南。”汝坟侯是指周平王少子烈,字秀爵,受封汝坟侯;晋是晋朝;射阳侯是指周浚,字开林,汝南安成人也,初仕魏尚书郎,后累迁至御史中丞、拜折冲将军、扬州刺史,封射阳侯,武帝中,转少府,后代王浑为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安东将军;裔和胄,意指后代;华,指光彩、显贵、显耀。《濂溪元公行实》开篇中“汝坟侯之裔,晋射阳侯之华胄也”一语,首先告诉世人:周敦颐字茂叔,既是汝坟侯周烈的后代,也是晋朝射阳侯周浚的光彩显耀的后代。这一语揽括了濂溪公先祖晋射阳侯周浚上朔至烈公中间的三十四世系;同时,也告诉了世人濂溪公上朔至晋射阳侯周浚的中间的世系,凡是与晋朝射阳侯周浚无关的人都不是濂溪公上朔的先祖。

2、濂溪公于宋神宗四年岁次壬子秋月以“裔孙”的名义亲撰的《汝南周氐宗谱序》开门见山地讲:“周为邰苗裔,氐以国考,周自平王少子烈得姓始此矣。赢氐迁鼎,既著版图溢于内,汝南称最。繇汝徙楚南道州,考以上世系,皆可稽无俟更饰为记。”繇意为从;稽意为考证;俟意为等待;更意为改变;饰意为装饰、掩饰。濂溪公谱序既直接证明了濂溪公为汝南烈公之裔,排除了濂溪公为赧王或周瑜后之说;又证明了从汝南烈公到道州之世系全部考证清楚了无须等待变更掩饰。由于濂溪公谱序只刋用在其与周极字茂衍主修的侁公后裔宗谱之中,又款称“裔孙”,本身亦直接排除了其非为侁公裔孙之说。由于谱秘而不宣和历史信息闭塞及湖南道县仅2004年才获得该谱序等原因,贻误至包括贵州周毅和南京、吉水个别宗亲将濂溪公“考证”为赧王和周瑜之世系。

3、宋皇神宗四年岁次壬子(1071年)秋月,濂溪公在南康之署内(今江西星子县)以“裔孙敦颐”亲撰《汝南周氏宗谱序》,该谱序在侁公后裔之《周氐宗谱》上,且有谱载该届主修为极公(字茂衍)。湖南归仁公后裔之谱未录用该序。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孟秋月汝南堂侁公后裔《周氐宗谱》中、《辛丑重修宗谱总序》中载:“我周氐谱修,自宋道州茂叔公,复校于宋国子监博士谟,继则元有天骥公,明有均敬、思敬二公起而增订,至我朝乾隆庚申先伯父经懋德公纂修......”,这一史实,既说明了濂溪公于宋皇神宗四年岁次壬子(1071年)秋月亲撰的《汝南周氐宗谱序》是为侁公后裔修谱而撰,又说明濂溪公本人以“裔孙”身份确认其是侁公后裔。

4、濂溪公祖地在江州。

宋皇隆兴甲申(1164年)孟春,龙图侍制赠太师朱熹敬撰的《濂溪周子记》中载:“周子,初名敦实,后避英宗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先生父名仁,字辅成,为贺州桂岭县令。……熙宁五年(1072年)壬子,省江州祖地,爱南康山秀水,遂卜居九江庐山之麓,莲花峰下”。省,意指探望。朱熹在《濂溪周子记》中,明确告诉世人:濂溪公父名仁字辅成,公于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壬子,探望江州祖地。即江州为濂溪公的祖先居住地——瑞昌。

濂溪公到瑞昌“省祖地”,是留有不可否认的事实。濂溪公有诗题曰《题瀼溪书堂》,就是最好的证据。该首诗开篇曰:“元子溪曰瀼,诗传到于今”。瀼溪,在瑞昌境内,属江州管辖;元子,指元结,(公元719772)字次山,号漫叟、聱叟,唐代文学家。鲜卑族后裔,原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始易姓为元。祖上居太原,父辈时迁居河南鲁山商余山。天宝十二年,元结再次应进士举,登第。安禄山反,他率族人南奔,避难于猗玗洞(在今湖北大冶)。肃宗乾元元年(758),元结从襄阳举家奔瀼溪(今江西省瑞昌市南阳乡排砂村)年余,自号瀼溪浪士。在瑞昌避难的短暂时间里,他设帐教学,治病救人,为贫苦人民排忧解难,留下了许多扶危济困的佳话,与瑞昌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乾元二年冬,受国子司业苏源明推荐,任山南东道参谋,招集人马抗击史思明叛军,因军功卓著,擢任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充荆南节度判官。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元结以老母多病,上表辞官,代宗诏许,特授元结著作郎之职。元结遂移居武昌樊口,放情山水,以耕钓自娱,悉心著书。代宗广德元年(763),元结受任道州刺史,后调任容州刺史,加授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大历四年(769),他再次辞官,居浯溪(今湖南祁阳)。七年,元结入朝大历七年四月二十日,病逝于长安,时年五十四。十一月二十六日颜真卿所撰书的《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归葬于河南鲁山青条岭.

时江州居住的周氏为二支,一支是晋射阳侯浚公十五世孙侁公的后裔;另一支是周访的后裔。其中,瑞昌居住的周氏完全是侁公后裔;且元结曾居住的瑞昌南阳乡排砂村周氏,是瑞昌周氏最大的自然村落,今人口达二千有余。故濂溪公于公元1072年“省江州祖地”,应当是探望江州侁公等祖先的居住地;且“省江州祖地”与亲撰《汝南周氏宗谱序》发生在同一年份,应当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宋皇隆兴甲申孟春,龙图侍制赠太师朱熹敬撰的《濂溪周子记》的时间为1164年,距1220年宋宁宗赐濂溪公为元公还早56年,故朱熹所论应当具有真实性。

5、从宋太师朱熹同是为侁公、宋道国公赠赞词角度,说明濂溪公与侁公有着密切的世系关系。

 

宋太师朱熹为濂溪公题赞词为:

宋道国公濂溪先生像赞

道丧千载,圣远言湮。不有先觉,孰开后人,

书不尽言,图不尽意。风月无边,庭草文翆。

宋太师同时为侁公题赞词为:

  

唐宝勋臣,授爵上卿。运筹帷幄,故虏遁形。

诸武擅权,敛光葆真。丹阳发迹,辂北驰名。

佑启勿替,世德维新。

6、宋淳熙八年(1181年)六月,侁公十五世孙、国子博士周谟字翼斋又字舜弼敬撰的《辂北复修宗谱序》中曰:“侁公……七世孙仕唐,平定川蜀,拜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推诚忠武公勍,勍后四世,天开文运,降生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作太极图续传道统,建书院于江州”。直接证明濂溪公乃侁公十一世孙,勍公四世孙。1181年距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濂溪公为元公还早39年,此时濂溪公名望应当不大,周谟没有攀附的必要。

7、濂溪公请好友潘兴嗣为其母郑太君撰写墓志铭,墓志中表示:“吾后世子孙,遂为九江濂溪人”。不但濂溪公母亲郑太君葬江州德化县栗树岭清泉社,濂溪公和陆、蒲二位夫人亦葬此地(史称“濂溪墓”);而且,濂溪公长子寿公亦葬江州清泉社;还有濂溪公裔孙、寿子师通字伯达、师盖字虞仲、师豫字叔夏、师遂字季友,均葬江州清泉社;寿孙师通子兴道字汝行、 师贤子兴胄亦葬庐山绵秀峰下。濂溪公裔孙师贤、、师通、师盖、师豫、师学及其后代均在江州居住或后迁徙;其中师通、师豫、师贤、师学等后裔,在江州附近繁衍至今。这些事实均说明濂溪公世系与江州辂北周氏密不可分。

8.《嘉靖九江府志》人物卷记录:“敦颐,字茂叔,……遂葬德化清泉社,子寿依而居之;元末避兵复居瑞昌檀木冲,今邑周姓者多其后也”。檀木冲位于辂北祖祠西不足200米,为寿公长子师通即伯逵后裔复居地,其裔后散布各地,最后一户于民国初年迁入香港,现名西冲;志中“复居檀木冲”和宗谱中师纯即絪公之次子彦卿“公由营道至石塘寻祖基居辂北”,均印证了濂溪公祖地在江州瑞昌。

9、《濂溪元公行实》中记载:“五年壬子(1072年),公年五十六,平日俸禄悉以周宗族,奉宾客,及分司而归,妻子饘粥或不给,旷然不以为意,既不返乡,尤爱庐阜之胜,遂筑书堂而定居焉”。直接说明濂溪公于1072年在庐山北麓居住期间,将平日的俸禄悉心款待了周氏宗亲,亦说明江州有濂溪公宗亲。

10、江西省永修艾城蛟勝庄和新建县社林庄为濂溪公曾孙彦卿之裔。洪武十八年(1385)之阳月,文渊阁太学士富州世弟朱善为其谨撰的《濂溪周氐支谱序》开篇则云:“溯周氐之先,自汉封周后于汝南,世籍青州。唐神龙初,晋国文肃公侁始居江州瑞昌县之辂北。次子干永泰中为廉白二州守,徙道州宁远县之太阳村。四传太师忠武公勍,天佑间以江州军总管从破贼,受镇西大将军守九江,复居然辂北。中子令雄再徙营道县之石搪桥西,即濂溪也。溪之源分上下保,下保別号楼田。令雄居之,生智强(笔者注:应为令琚生智强。令雄乃令琚胞弟),智强生子五,其四子辅成以桂岭令赠谏议大夫,实生茂叔。......先生有兄左侍禁砺,仍居楼田奉谏议祀.......”。该序与九江其他濂溪公后裔宗谱一致,又再直接说明了濂溪公乃侁公十一世孙。

四、从各地周氏宗谱齿录上朔下延内容分析

按前述鸦棲山至德堂宗谱同卷第二种排序之下延齿录记载,濂溪公为侁公十一世孙。对此,与泗阳爱莲堂宗谱比照,泗阳爱莲堂宗谱载:勍公,煦公三子,字大节,号虞宾,生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岁次戊午……,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公六十七岁,戎边江淮,功勋卓著,敕补江州军总管,迁御史中丞,领兵部尚书,进紫金光禄大夫、上柱国。世称纯臣,身历四朝,晧首告终,卒谥“忠武公”,正二品,享祀江州文庙,葬瑞邑王仙辂北大泉山,墓子午向。夫人李氏生五子,未详;继梅氏、甘氏、盛氏生子未详;继王氏生子一:绍礼;冯氏生世崇、必崇;杨氏生三子,长名珠,字从远,又名令琚,号尚崇。次子名瑚,又名令琪,号夏崇。三子名琏,又名令雄,号商崇。这一内容与《江西通志》功臣目中内容完全一致。泗阳爱莲堂宗谱又载从远娶李氏生子三:延禄、延臻、延美;延美讳智强,娶胡氏,生子五:诜字辅仁、莹字辅义、实字辅明、仁字辅成、初字辅復,公葬道州营道乡楼田;仁字辅成,号伯大,迁营道县营乐乡钟贵里,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以油公郎任贺州桂岭县令赠谏议大夫,娶唐氏生子一敦励,又娶龙图阁学士郑公妹,生子敦颐、敦贲;敦颐公,字茂叔,号濂溪,仁公次子,生于宋真宗天禧丁已年(1017年),夫人陆氏生子一:寿,后室蒲氏生子一焘;殁于神宗熙宁六年六月初七(1073年),公享年五十七岁,官至桂阳县令知南安司理;是宋明理学创始人,理学宗师。泗阳爱莲宗谱上述记载,不但与前述鸦棲山至德堂宗谱同卷第二种排序及世系齿录内容完全一致,而且与侁公后裔自宋淳熙癸卯年(1183年)在瑞昌辂北首次联修《周氏宗谱》至民国三十四年期间十四届联修的所有宗谱完全吻合;并且又与湖北罗田《周氏大成宗谱》齿录内容吻合,更与本届汇集的原三十余个谱局累计百修以上的谱牒吻合;且“勍公字大节,号虞宾,生子十二:从本、从远、从龙、从质、从诚、从让、从古、从道(一云从逸)、从恭(一云从太)、从安、从嘉、从稹(一云从祯)”之内容,与南京古籍图书馆明寓吴三十九世孙希孟重篡辑的《锡山曹坟宗谱》中内容吻合。故前述鸦棲山至德堂宗谱第二种世系排序具有真实性。

五、从衍派字辈排序分析世系

国之有史,方之有志,家之有谱;国史、方志、家谱三者相互辉映,皆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史、方志起源很早,大史公《史记》至今已二千一百余年。而家谱兴修于北宋仁宗朝末期,以谱体载制式分为欧式、苏式两种。欧式指欧阳修(1007-1072年)的制式;苏式指苏轼即苏东坡(10371101年)的制式。在此之前各姓氏均为支派零星独修,如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湖南道县惟简公偕同族右仆射墀公同修《家谱》,湖南道县周氏奉才卿长子息国公归仁为南迁始祖,荣居道县周氏一世,其家谱齿录仅列八世。侁公世系在联修之前,亦是各支派零星独修,但在宋淳熙癸卯年(1183年)即予首次联修,可谓开创了周氏宗谱联修之首;并且上承世系从烈公开宗,下承世系奉侁公为辂北第一世,且在凡例中规定严禁冒姓;严禁非其种类强为附令;各支世系悉据老谱接续,不得妄收等。

侁公后裔何时启用衍派即世系字辈排序,现无证可查,但从家谱查阅,勍公即虞宾公,其兄弟四人为“大”字辈,其十二子全部是“从”字辈,即侁公第八世;侁公第九世为“延”字辈,除智强名延美外,还有令琚即从远子延禄,延臻;令坚公子延哲、延迪;令雄子延祥、延达;侁公第十世为“辅”字辈,除仁公字辅成外,诜公字辅仁、莹公字辅义、实公字辅明、初字辅復;侁公十一世衍派为“茂”,除敦颐字茂叔外,诜公生子四:忠、极、的、坵,字分别为茂和、茂衍、茂明、茂营;初公子固公,字茂诚;侁公十三世衍派为“师”,当公生子三:师愈、师达、师说;鑑公生子三:师锡、师镒、师弼;璋公生子二:师囦、师言;文甫生子三:师导、师广、师尚;俪公生子三:师尧、师旬、师元;僖公生子三:师孟、师厚、师愿;佺公生子四:师商、师彦、师仲、师是;昶公生子一:师礼;贯公生子三:师训、师侃、师雄;吞公生子一:师文;  公生子二:师则、师法;绘公生子六:师常、师正、师明、师讠赞  、师俨、师仔;成公生子一:师教;旦公生子三:师震、师尹、师辅;公生子二:师仁、师秬;寅公生子二:师回、师问。上述四十二公,于明隆庆六年重修家谱后,谱云四十二“师”。之前俗称“五十六师”包括:敦砺孙仲章子一:师乐;寿生子六:师通(名伯逵)、师盖(名虞仲)、师豫(名叔夏)、师遂(名季友)、师学(名季仲)、师贤(名季次;焘子二:师远(名縯)、师纯(名絪)。但因湖南《周氏濂溪族谱》载:縯生子四政卿、直卿、良卿、贤卿分别字师端、师温、师明、师圣;絪次子彦卿字师美,故史称“五十六师”,这亦是元至正甲申年(公元1344的)季秋勍公十五世孙龙岩儒学教谕周万里第一次撰“忠武公勍墓志”中“迄今三百余年,公之七世孙师字一派,弟兄五十有六人,厥后不仅以千万计”之由来,后因知悉縯子四、絪子一衍派僭越,故后称四十二师。实际上参加辂北宗谱联修的侁公十三世应是五十一师。

姓氏衍派作用于同宗族人分支派序尊卑、睦邻宗亲、发展脉络、勉励孝悌忠信之能事。从侁公第七世至十三世衍派字辈分析,不但濂溪公自己使用了侁公世系衍派,而且濂溪公曾祖令琚字从远、祖延美字智强、父仁字辅成均使用了侁公世系衍派;并且濂溪公孙子辈、濂溪公兄敦砺公孙子辈也使用了侁公世系衍派,且其衍派使用具有连贯性、一致性、唯一性。说明濂溪公曾祖至濂溪公孙子辈,认知其是侁公、勍公的后裔,足以说明濂溪公与侁公、勍公具有直系血缘关系。

侁公、勍公是濂溪公上承世系中的先祖,亦排除了周瑜、周归仁等是濂溪先祖之说。

六、《濂溪世家谱》移花接木,篡改了濂溪公的上承世系。

道县周氏于明洪武十一年戊午重修的《濂溪世家谱》,续尊才卿长子息国公归仁为南迁始祖,“荣居濂溪周氏一世”,“其一世至八世之齿录又俱照唐谱”。但是,所谓“俱照唐谱”,仅“俱照”名字、殁葬地点,其他齿录内容基本改得面目全非。吾与归仁公世系同属汝坟侯之裔,本不忍指责。然,为了正本清源,宗絮不乱和矫正视听,正确传承历史,避免吾侁公部分之裔数典忘祖,吾诚惶诚恐地披露下列事实:

(一)篡改唐谱中诸公的生、殁年份,为移花接木粉饰条件。

吾世代居住与繁衍于距濂溪墓不足三华里的村庄,且与濂溪公裔孙师贤公支系村庄隔河相邻。世代相传濂溪公的父亲与我先祖为同胞兄弟,也在三、四十年前悉家谱证实如此。然而,近二十余年以来各类刊物、报道及互联网上,将濂溪公列为周瑜、周归仁等之裔,致使吾百思不解,不得不利用机会收集相关资料予以探究。幸搜得道县《濂溪故里周氏族谱》(下称“道县老谱”)、《周氏宗谱》、《周氏濂溪族谱》、《濂溪世家谱》以及近年编制的《周濂溪世家传录》等(后四份下称“道县近代谱”),经直接比对,恍然大悟。发现道县近代谱如下:

1、将其第一世始祖归仁公生辰向后推延了56年、殁年向后推延了20年、将其享年减少了38岁。

道县老谱对归仁公生、殁、享年的记载,齿录非常模糊,无法辩认,故本文首次发表时未对归仁公作比较。现发现泗阳爱莲堂宗谱中有部分记载与道县老谱吻合,故将泗阳爱莲堂宗谱归仁公齿录中生殁、享年,权作道县老谱比较。

泗阳谱归仁公齿录中载:“归仁公,才卿次子......,生于粱武帝大通四年(532)壬子十一月十六日,殁于唐武德二年(619)巳卯,寿八十九”(见其谱291页)。然,道县近代谱却篡改为“归仁公,隋开皇八年(588)戊申七月十三日生,贞观十三年巳亥(639)九月十一日卒于任所,寿五十一岁。

2、将第二世贵珠公生辰向后推延了五十三年。  

道县老谱齿录记载:“贵珠,生于梁文帝承圣元年壬申九月初六日”;梁承圣元年为公元552年。然而,道县近代谱却篡改为:“贵珠,隋大业元年(605年)乙丑八月十八日巳时生。”

泗阳谱贵珠公齿录载:“归仁公次子,......生于梁元帝承圣元年(552)九月初六日,殁于隋文帝开皇十九年巳未(599),享年四十八岁。”可见其谱载完全与道县老谱内容吻合。

3、将第三世文颖公生辰向后推延了五十三年,殁年向后推延了八十七年。

道县老谱齿录记载:“文颖,生于陈宣帝太建元年巳丑,殁于唐高祖武德三年庚辰”;陈宣帝太建元年为公元569年,唐高祖武德三年为公元620年。然而,道县近代谱却篡改为:“文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十月十二日午时生,景龙元年(707年)丁未二月十一日子时殁”。

4、将第四世安时公生辰向后推延了六十八年。

道县老谱齿录记载:“安时,生于陈宣帝至德四年丙午四月十七日,殁于唐高祖武德十年丁亥,荣归蜜远金骨潭;妣杨氏”;陈至德四年为公元572年,唐武德十年即公元627年。然而,道县近代谱却篡改为:“安时,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庚子六月初六午时生,寿七十二;妣韦氏,唐贞观十六年壬寅(642年)四月初四日辰时生,景龙元年(707年)丁未九月初八日辰时殁”;近年《周濂溪世家传录》又载:“安时,永徽二年(651年)辛亥某月生,开元五年(717年)丁已某月卒,六十七,妣寥氏”。

5、将第五世如锡公生辰向后推延了六十七年。

道县老谱记载:“如锡,生于隋文帝仁寿四年甲子七月×日,殁于唐××元年”,并载:“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科武进士”;隋文帝仁寿四年为公元604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然而,道县近代谱却篡改为:“如锡公,唐咸亨二年(671年)辛未六月初六午时生,至德二年(757年)丁酉正月十八日午时殁”。

道县豹岩村《周氐宗谱》载:“如锡公唐武德元年进士,......后因奏事忤旨,贬道州司马,于是与兄同寓道州,遂道焉”(引自中国永州新闻网张泽槐《姓氏简述》一文中)。该谱载如锡公中进士年份与道县老谱完全相同,虽然十四岁中进士之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说明道县老谱并非空穴来风。

6、将第六世弘谦公生辰向后推延了六十五年。

道县老谱齿录记载:“弘谦,生于唐××二年辛亥七月十九日”(××两字模糊不清;因唐年号二年干支为辛亥,只有唐高宗永徽元年庚戌的次年为二年辛亥,故推定××二字为永徽);唐永徽二年辛亥为公元651年。然而,道县近代谱却篡改为:“弘谦,开元四年(716年)丙辰某月生”。

上述六公,道县近代谱在道县老谱记载各公的生辰基础上,累计向后推延了362年,平均每公生辰向后推延了603年。因道县老谱记载弘谦公生于公元651年,如果按道县近代谱载:“崇昌生于公元744年五月”而衔接,那么,弘谦生崇昌时弘谦时年93岁。如果按照二十余年一代人的话,道县近代谱是一出将张三曾孙改编成李四爷爷的儿子之闹剧。

按照宗谱续修:“只续不改、存照千古”之潜规则,上述道县老谱即《濂溪故里周氏族谱》中上列第一至六世,应当是唐大中三年(849年)“惟简偕同族右仆射墀公同修”的《家谱》。根据道县上述几部谱牒中收录的“周氏旧谱序”之内容分析,发生篡改道县老谱是时间应当是“洪武十一年戊午秋七月”左右,即公元1378年,也就是濂溪公殁之305年后;盛讹在明崇祯癸未年(1645年)《濂溪世家谱》续修后。

溯讹始作蛹者,乃度正于宋嘉定十四年(1221)九月二十五日完成的《元公年谱》中有“先生远祖崇昌,唐永泰中为廉、白二州太守,......”。然而,包括度正在内,大概既未发现濂溪公早在公元1071年秋月以“裔孙”身份为侁公后裔主修并亲撰《汝南周氐宗谱序》,又未发现宋皇隆兴甲申(1164)年宋太师朱熹敬撰的《濂溪周子记》中云:“先生父名仁,字辅成”,还未发现国子博士周谟字舜弼于宋淳 八年(1181)六月主修并敬撰的《辂北复修宗谱序》中云:“侁公.....七世孙仕唐......推诚忠武公勍。勍后四世,天开文云,降生敦颐字茂叔,号濂溪.......”。且道县宗亲也仅在2004年于湖北京山《周氐宗谱》中才发现濂溪公谱序,并仅于公元二00七年才首次刋入《新编濂溪世家谱》及序之边眉据实加注。以至讹已广传,制讹为晚。

(二)元公《先祖墓碑记》是篡改濂溪公上承世系的伪证。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全国各地姓氏掀起盛世修谱的热潮,湖南宁远县舜陵镇湾头村出现了一通元公“先祖墓碑记”,该碑刻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由时任两浙监察御史何器宽作序,碑高1.8米,宽1米,厚0.2米,两侧刻有卷草花纹。碑额从右至左横排阴刻,碑文直书阴刻共15行,碑文有大字483字,小字122字(记录各墓地范围),记录了《濂溪家谱》序中周如锡以下八位先祖及三位考妣葬于宁远各处的墓地和各墓山林范围。该碑记录了将周如锡及夫人蒋氏、宏谦、宏休、崇昌、虞宾、从远、衡公、瑰公及夫人熊氏、继室欧阳氏为元公即濂溪公先祖、妣。该碑内容“巧合”了明洪武十一年(1387年)重修《濂溪世家谱》和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订濂溪分支谱及道光二年(1822年)、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续修《周氏宗谱》等道县、宁远周氏近代谱。但去伪存真,矛盾自然显现。

1、篡改了唐谱中诸公的生、殁年份。如前所述,弘谦公不可能在公元744133岁才添孙寓及在元和三年(808年)157岁时有曾孙惟简。以此类推,明显地说明该碑与同《濂溪世家谱》一样,在濂溪公上承世系中移花接木。

2、濂溪公二子寿、焘宗出两源有悖常理。《濂溪元公行实》中载濂溪公:“公初病间,尝谓二子曰:……倘我不起,易箦之日,当附于太君墓左旁,慎勿扶我舆榇归殡故里,恐吾先妣坟莹,无人祭扫,以致失所凭依,当留我长子寿,在此主祀,循时祭扫,焘当归营道奉蒸尝于故里,守先谏议坵垅;崇重本源,友爱宗党……”。可见,濂溪公遗嘱寿在江州“在此主祀,循时祭扫”;焘“归营道奉蒸尝于故里,守先谏议坵垅”,并嘱寿.焘“崇重本源,友爱宗党”。寿、焘二公俱遵其先父遗嘱,寿子六及寿孙之世系均先在江州,后才迁徙,且寿子师通、师豫、师学、师贤世系至今均在江州(现江西九江市)或毗邻繁衍生息;其中仅瑞昌辂北民国三十四年宗谱户庄錄记录,师通公支派有一百三十个庄户在江西、湖北,又多在九江市或毗邻;师学(季仲)长子兴裔后代仅在南昌市湾里区罗亭镇达33庄户。师通、师豫、师学、师贤等支系自1183年参与侁公世系联修至今八百二十余年来,一直参加侁公世系联修、续修,从未有皈依归仁至彦朴之裔之说;另焘公之长子师远裔孙纶公(九江守墓族)后代,迁徙至九江县冷水堰、启凤庄、青株坳的庄户亦认知是侁公之裔;还有焘公次子师纯(名絪)之次子彦卿公繁衍在江西永修县艾城和新建县厚田乡的后代,虽然元朝中后未与其他侁公后裔联修《周氏宗谱》,但其独修的历届《周氏家谱》均明白无误地将侁公奉为第一世远祖,将周濂溪奉为第一世祖,且将濂溪公列为侁公十一世孙,与侁公后裔其他谱局历届《周氏宗谱》中世系完全吻合。归营道乃焘子师远(名縯)、师纯(名絪)及师远后裔,且仅师远、师纯殁葬营道楼田先垅。如前所述,师远、师纯均使用了侁公世系衍派字辈,说明师远、师纯二公认知其属侁公之裔。时至重修《濂溪世家谱》的洪武十一年(1387年),濂溪公已诞辰370年,殁314年,按照三十年一代,濂溪公已传承至少十二世有余;时至《先祖墓碑记》刻立的永乐九年1411年),濂溪公已诞辰394年,殁338年;碑序所云:“兹因元公九世孙熏向予言及元公以前祖墓厝于宁远多冢”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周濂溪世家传录》中记录:“熏,大德元年丁酉(1297年)某月生,洪武二十年丁卯(1387年)某月卒”,时至永乐九年已殁二十四年。因此,首先,濂溪公九世孙熏在永乐九年向钦差巡按两浙监察御史、里人何器宽“言及濂溪公以前祖墓厝于宁远多冢”存疑;同时,濂溪公二子寿、焘支系,虽然分居两地,远隔千里,但寿子出自长房长孙认知侁公世系,而焘孙皈依归仁公世系明显有悖常理;再则,按照侁公世系,仅濂溪公祖延美(字智强)、父仁(字辅成)分别殁葬“道州营道县营道乡楼田”和“营道县营乐乡钟贵里楼田”,何来“元公以前祖墓厝于宁远多冢”?

3、由濂溪公孙寿子六支系参加的侁公世系首次联修《周氏宗谱》出谱时间为宋淳熙癸卯年,即公元1183年,距濂溪公殁仅110周年;1181年距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濂溪公为元公还早39年;而《濂溪世家谱》首次重修为明洪武十一年,即公元1387年,距濂溪公殁314年,晚侁公世系首次联修《周氏宗谱》204年;元公《先祖墓碑记》刻制时间,晚侁公世系首次联修228年。可见,从时间上分析,明永乐九年刻制的元公《先祖墓碑记》无法抗辩在先228年的宋淳熙癸卯年(1183年)侁公世系《周氏宗谱》和宋淳熙八年(1181年)国子博士周谟字舜弼号翼斋敬撰的《辂北复修宗谱序》。

4、碑中的宏休、衡公、瑰公及夫人、继室,无论是按照《濂溪世家谱》还是侁公世系《周氏宗谱》,均不是濂溪公的先祖。故该碑序言与正文自相矛盾。只有虞宾公、从远公是濂溪公先祖是实。正是此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出现,导致如今以讹传讹,谬误视听。


八、结 

按照前述二十四史、《江西通志》、《嘉靖九江府志》、周氏各地宗谱及有关资料之考证,侁公乃汝坟侯烈公四十八世孙,为烈公三子羉(音鸾)公之裔,晋射阳侯浚公之胄。墀公、惟简公系烈公之裔无疑,但与侁公无直接世系关系,也与濂溪公无世系关系。濂溪公为汝坟侯烈公之裔,晋射阳侯浚公之华胄,侁公之十一世孙,其祖籍在江西瑞昌。翻开谱、志、史,侁公之裔,星光灿烂,历朝历代,华胄辈出,不仅有次子周表仕河中府尹、殿试取第一,擢吏部侍郎、仁同平章事;五世孙周宣字致远,唐宣宗进士官历州县迁朝散大夫,加封兵部尚书赠太傅;七世孙勍公字大节号虞宾,仕唐昭宗御史中丞、兵部尚书,身历四朝;八世孙茂贞名銮号庆堂,授朝散大夫,唐明宗封丞相;十世孙铎公即怀铎字振,聘于朝,官至仆射;十一世孙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天开文运乃理学鼻祖;十二世孙利见,官知州、辰州司马、广州都督、御史大夫,从二品,封金紫光禄大夫,其四子必大公官至宋左丞相,转少保观文殿大学士、赠太师,谥益国文忠公;十三世孙师教字训达,为宋仁宗至和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公之三子名念二讳世修字景荣,与朱文公讲学举明经,进士历秘书郎,迁太常拜太子詹事,出为江州转运使,后擢祀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十五世孙周谟字翼斋号舜弼,国子博士与宋太师朱熹同在白鹿书院讲学(详见《嘉靖九江府志》人物卷);十九世孙弥垕号淳叟,宋理宗御笔更名应合,以明经科第中淳佑十年进士,任江陵府教授,擢翰林院修撰,迁谏议大夫,谪知饶州、瑞州有政绩,复奉朝请主管并州云台观察使,官朝奉大夫,后召还赠通政大夫、集贤殿大学士、南昌郡公,又号溪园先生;二十一世孙周天骥字贤昌号德成,官至元定远大将军、行枢密院镇抚,退隐于明洪武甲寅岁重修宗谱;二十二世孙周璟字良玉,明洪武丙子科举人,任山西右布政使,后升陕西左布政使,又任云南方伯,正二品。二十五世孙周忱,永乐二年进士,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郎,迁工部右侍郎、巡江南诸府、总督税粮,终工户两部尚书。二十六世孙周流芳,明中期科登进士拜淮南监察御史。现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和大文豪周树人(鲁迅),既是濂溪公之裔,当然是侁公之华胄也。侁公之华胄,灿若星辰,枚不胜举,书难尽表。愿我侁公后裔,缅怀祖德,明史励志,资政育人,光先浴后;并恕吾对先宗祖德,难以书表。

 

 

侁公四十一世孙、师仁公裔:平旺 敬撰

00八年三月十五日  修改稿


评论
全部评论

0.1251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