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隴西南遷客人
隴西南遷客人
2016-09-11 10:53:42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18  评论:

一、尊祖敬宗重啟始,追本溯源到稔田
  

 

   “客家是一個最講‘木本水源’的民系,他們在遷移的時候,往往把上代的骨骸也背著出走,一同遷葬。或在避難遷移兄弟將要分散的時候,也必分抄族譜,以備將來還得‘敬宗睦族’-------所以,自種族優生的立場說來,客家民系也可說是民族心理發展中的一群勇者。”這是著名客家學教授羅香林在《客家源流考》中一段話。而當時南遷上杭稔田的隴西客人李火德後裔的遷移卻包含著這些優點。從遠古世系看,李火德從有李姓開始,利貞公算起是第八十三代,而從隴西唐高祖李淵算起是第二十九代,李火德如何成為歷史上客家入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後裔又如何遍佈海內外且成為當地頗具影響的名門望族呢?從李火德後裔分佈現狀大致分為三大流向:一是遷往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及江西、湖南、浙江、江蘇、臺灣等客家地區;二是遷往福建、廣東沿海的閩南系和潮洲、汕頭、饒平、紫金等潮汕語系地區;三是從閩粵沿海城市和內陸城市走出國門向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東南亞各國及英國、美國、日本等。加上李火德後裔中名人輩出,在歷史上,有明朝丞相李明善、忠臣李魯、孝子李嗣英,清代名相李光地、欽點武狀元李威光、定國將軍李國琛,現代名人有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等均出自李火德之後,正如李氏大宗祠門聯所說“丞相將軍府,忠臣孝子門”真是恰如其分,下面就李火德後裔發展提出探討。

二、勤勞儉樸求生存,耕讀人家謀發展
   

    客人李火德後裔之所以有今天這樣名滿南國,遠播海內外,縱觀歷史,客家民系得以生存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隴西皇室強者血統和中原貴胄優秀文化教養的遺傳,給李氏後裔的發展奠定了牢固基業,受中原傳統文化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一種熱愛文化知識的共識,其後代有受教育的良好習慣,俗話說:“生子過學堂,生女過家娘”,此話雖不全對,但足以證明在封建落後的社會裏就有一種潛在的受教育的向望,因此“耕讀人家”便成了客家民系中的一種傳統,是造就一代又一代李氏名流的搖籃。他們在不斷遷移過程中始終注意著受教育這一發展立身之本,牢記自己源於隴西,來自中原。李氏客人的南遷包含著戰亂和災荒,是這二種因素迫使這群流動民族在南方偏僻山區落戶,他們憑著勤勞和儉樸;勤勞是生存的基礎,儉樸是發展的前提。一種堅韌不拔的強者精神,無论走到那裏總是以勤勞和勇敢著稱,開山墾地,建造家園,繁衍生息。是這種時代和環境迫使他們靠勤勞和發憤來維繫生計。客家民族為了保持家庭有足夠勞動力,他們還抵制封建統治者提倡的婦女纏腳的陋習,使妻子、兒女保留自然人健全的四肢,以便他們同男人一樣,上山能開墾,下地能耕種,充分展示出一種強者血統的抗爭力,在困境中求生存,在逆境裏求發展,在漫長的近千年不斷遷徙中,得以延續、發展和壯大,這些都有足以證明這一點。

 

三、螃蟹游湖發四海,尋湖找水繼家風
  

    客家祖地上杭稔田山水秀麗、人傑地靈,火德後裔之所以有今天這樣海內外蕃衍發達,名人輩出,連天風彩,這都與李火德故土——上杭稔田這片神奇土地分不開的。從李火德的奇特姻緣到李火德死後一系列的神奇傳說都無不印證著這片神奇土地的美好所在。
    首先讓我們從李火德遷居稔田開基說起,族譜有關資料記載,李火德攜妻伍氏行至上杭勝運裏豐朗村,目其山青水秀,土地肥沃,田園廣茂,民風淳樸,因而安居於此。由此可見上杭稔田這片熱土,經古人確認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寶地。在這片熱土上有二點值得慶倖的,一是李火德在這裏蕃衍了新一代,而且他的後代一直發展至今經久不衰。二是李火德死後葬一風水寶地“螃蟹遊湖”其風水先生斷言其子孫必須外遷才有發展。可是至今仍有部分子孫還不願離開這片土地,並且事實已證明這片熱土是名流輩出,各領風騷,代不乏人......在這灑滿古老先民創業汗水的上杭稔田,仍然保留著豐厚的客家文化和純樸善良的客家民俗風情。那四季飄香的田園情詩,無不凝聚著祖祖輩輩對美好嚮往與追求,在這片富饒的山川,給人們留下的是神話般的傳說,詩一般的讚美。富有靈感的人文景觀,讓後人追思和探索。
    其次,從李火德那神奇的遊湖墓葬,為其後裔在外地發展倔起奠定了牢不可破的祖業根基。“螃蟹遊湖”雖屬風水傳言,但他們的後裔從第二代就從豐朗村遷出了第一站到本鎮大湖發展,又遷到永定湖坑,在湖坑得到了發展,李火德第八代孝梓公遷至平和小溪,從此李火德後裔首批進入閩南地界,而孝梓公也就成了閩南李氏始祖,然後孝梓公後人又遷入安溪湖頭發展成望族,又再向閩南沿海及臺灣發展,他們始終牢記著尋湖找水“游外必發達”的生存發展規律。這有一種最根本的力量就是那怕他們搬得再遠,也始終把祖地精神傳統的繼承發揚光大。他們所共同具有的一種就是強烈的祖宗崇拜意識和對祖地的認同感。一位哲人說過:“官當得越大,錢賺得越多的人,也就是越熱愛自己的祖宗。”從而使他們產生一種回報祖地的虔誠信念,在祖地建廟堂,敦親睦族。其最好的見證,那就是在李火德去逝六百多年後,其遠地子孫為紀念他,紛紛慷慨解囊,耗資數萬,在祖地為祖先建造一座規模宏大、富麗堂煌的李氏大宗祠。

 

四、火德後裔傳寶島,認祖歸宗到官田
        

   自李火德第八代孝梓公從湖坑遷入閩南平和小溪,便成了閩南李氏始祖,後遷入漳洲、安溪、紹安、晉江......李氏後裔在沿海得到了發展,由於客人善於傳統的耕種文化,在沿海較難得以正常發展的情況下,便產生了飄洋過海開發臺灣山區的意願,據資料記載,“臺灣李氏大多遷自閩、粵二省,分支繁成,其最早入台可考者,明天啟年間,有隨顏思齊、鄭芝龍等遷入的李魁奇,永歷年間有漳州人李茂春隨鄭經入台,平和人李達與林寬入墾大木康  榔西堡,康熙年間有李嬰入墾鹿仔草堡,南安人李碧等合墾木康  榔西堡港尾寮莊,閩籍李陽入墾他裏露堡,李雲龍入墾學甲堡。”而他們大多屬李火德第八代孝梓公和第十代君懷、君達及十一代仲儀、仲信、仲文、仲秋之後,從而成為李火德閩南遷台的一支,他們有的從安溪湖頭至泉州出海,有的自詔安秀篆至廣東南粵出海,但其子孫始終不會忘記祖地“螃蟹遊湖”“尋湖”“找水”的生存發展信仰,又隨著其本族從“湖”到“海”的這一自然歸屬而發展,一九九一年至今他們先後幾十批李火德後裔分別從臺灣桃源、苗栗、中坜、宜蘭、臺北、台中、台南近千人次打著“隴西李氏”的小旗回到祖地上杭李氏大宗祠尋根謁祖,“木本水源,敦親睦族”。帶著虔誠的心理,純樸的語言,祭拜于祖先的靈前。正如臺灣陳奇祿先生寫道:“同源之親,凡我華胄皆認為炎黃子孫,有敬天愛人之美德;同文之親,使用漢字者‘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傳統思想堅強;同宗同族之親,血胤相傳,無論流離於天邊海角,終會認同歸宗,同鄉同門之親,懷念故舊,濟弱扶傾,培埴後昆使其立志進取,”從而使人們產生一種回報祖地的虔誠信念。

 

五、播遷四海求發展,尋根謁祖認同宗
          

    客家民系有一種環境適應的強者血統。他們無論走到那裏卻始終牢記自己來自何方,源于何地。然而李火德客系後裔裏的另一支優秀裔孫,從上杭稔田的官田沿著黃潭河進入汀江,而下到廣東匯入韓江,以水為生存發展信仰,沿著“樟林古道”走出國門,而這支他們大都在清末和民國之間,由於清廷腐敗,國內淪陷,民不潦生,八國聯軍的入侵,戰亂不止,導致福建、廣東沿海的李氏後裔,迫于環境而形成了一批走出國門務式的移民潮,到氣候環境比較接近我們沿海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印度、新加坡等國開發種植和經商等生存性經營;而另一種是被殖民者作為勞工輸出國外,而僑居海外的;其三是為抵抗侵略而被迫移民的,如原居廣東新安縣烏蛟騰的李氏後裔,三十年代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爭中而被迫走出國門,他們大多是李火德第十一代卯龍公之後近百人遷居英國曼徹斯特,而今已在海外民展成上千人之眾的客家群體,從而改變了客家人的“耕讀模式”,進入了經商及從事其他社會事務活動。但他們卻始終保留著客家語言,一九九四年九月旅英烏蛟騰海外聯誼會,在會長李祥,副會長李冠平、李譚保等一行幾十人帶著濃郁的客家鄉音回到李氏大宗祠尋根謁祖,並帶有中文手抄《李氏族譜》贈以李氏大宗祠,又如李火德錠公後裔旅美李玉芳、元磷,他們都始終都保持著客家語言。-------總之近十幾年間,李氏大宗祠迎來了一批又一批來自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美國、日本等李火德後裔上千人次,前來尋根謁祖,正如旅英李氏族譜寫道:“世代相承數百年,尊卑次序各照然,蛟騰鳳起多先哲,桂馥蘭馨有後賢,披閱家圖宗舊簡,詳書族乘依遺編,支分派別源流遠,一脈蕃昌瓜瓞綿”。

 

六、譜重始遷懷祖德,追本溯源念宗功
         

    在社會文明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祖先的崇拜觀念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對上祖人類發展史進行比較系統的探討,近幾年來隨著國門的敞開,他們無論是僑居海外,客處異地都不會忘記回到祖地追尋上祖先民開拓創業的腳跡,尋找祖上不甘守舊,敢超前人的精神,探索先民故地發跡繁榮的奧秘。到目前為止我們已收藏有二百一十八部三百二十六卷世界各地的李氏族譜,正如廣西後裔“頌祠聯”寫道:“火播江南李,德垂世後孫。源出隴西脈,根生敦敘枝,雄祠存珍跡,名譜列精英。上杭雄祠懷祖德,敦敘名譜記宗功;治國英才連輩出,憂民賢士續史流,隴西風範垂青史,敦敘家聲譽神州”。


上一篇 : 客家盛会香港行
下一篇 : 李桂香的发言
评论
全部评论

0.082517s